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October 29, 2010

磨斧

磨斧




【司徒華 作品彙編】伐木的斧頭
一個伐木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時,按他伐下來的樹木的多少來計算工資。最近,他發覺所伐下的樹木的數量日漸減少了,工資因而也減少了。他想:是不是自己偷懶,伐木的時間減少了呢?於是,他每天都較以前早起,提早了開工的時間;午飯也吃得快一點,騰出時間去伐木;傍晚,也不時把收工的時間延後了。

這樣地工作了一個月,結算工資時,砍伐樹木的數量,竟然仍比過去少,工資也自然少了。他大惑不解,為什麼工作的時間長了,反而報酬卻少了。他很不服氣,去找主管論理,質疑是否在點算上欺騙了他。主管說,讓他去調查一下。

幾天後,主管來找他,指着他手中的斧頭,問道:「這是你一直每天都用來砍伐的斧頭嗎?」他答道:「是的!這是我唯一的斧頭,我每天都用它。用慣了,很得心應手呀!」

主管問:「你懂得磨斧頭嗎?」他說:「略略懂得,但磨得不太好。」

主管問:「你一個月,磨多少次斧頭呢?」

他猛然想起,說:「的確,這一個月來,我沒有磨過斧頭。我覺得磨斧頭需要時間,會使伐木的時間減少,所以沒有去磨。」

主管說:「你錯了!你大大的錯了!你砍伐樹木減少,工資因而也減少,是因為你沒有去磨斧頭。斧頭鈍了不去磨,當然影響了砍伐的效率。磨斧頭的時間,比砍伐的時間更重要,不能顧此失彼。你要自我規定:砍伐了多少天,就要去磨一次斧頭;一定要把斧頭再磨利了,才繼續砍伐。

磨斧頭的時間,雖然不比砍伐那麼長,但卻更重要!」伐木工人,聽了恍然大悟。以後,每隔三天他便抽出一個鐘頭來磨斧頭。這樣,一個月結算下來,砍伐樹木的數量大大增加了。他再細心計算一下,每三天用一個鐘頭去磨斧頭的時間,即使也用了去砍伐,也大大比不上。

讀者們:你們不是伐木工人,但也有你們手中的「斧頭」。這「斧頭」是什麼?有沒有常常去磨?



前天剛剛登了篇:“是無以為繼?還是滄海遺珠?”文中說道,四十歲前得了“克拉克經濟學獎”的學者們,很多都未能夠再下一城,成為瑞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三位還等到死去了,變成“含恨而終”!


Paul R. Krugman 克魯文(又譯成 克魯曼 或 克魯格曼)在二零零八年得到 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暫時是最後一位,也是第十二位,同時奪得 克拉克獎(一九九一年)and 諾貝爾獎(二零零八年)的經濟學家。


這些經濟學者們,是專注學術研究,是思想和理論的探求與創新,跟我們打工仔,日常的工作,刻板的工作,乏味的工作,不可作比較。


所以讀了司徒華華叔的文章:”伐木的斧頭“,有感於現實的情況,並不如華叔所說。


現實在香港的情況,是每個員工一天的工作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每每祇是僅僅足夠時間完成,稍有阻滯差池,就沒法在既定的時間全部完成,員工要自己加時,才能完成。那還有在工作時間,讓你去磨利斧頭呢?若要磨利斧頭,祇可以犧牲自己在工餘的時間。僱主決不會讓你在上班時間,去磨利斧頭。


現時的僱主,是要一班有效率的工蜂工蟻工人,祇需要低度培訓,能達到工作上的要求便足夠,僱主絕不會讓你有多餘時間進修,和提供在職額外培訓,怕的是你一旦轉工,到時又要再招請新人,再給予培訓代替流失,費時失事。


若要為自己增值,就需要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用自己的金錢,在工餘時間,出去學習進修。當你每天已經做得筋疲力盡,才能勉強完成工作後,還要拖著疲倦的身軀,花幾個小時去上課去進修,你的吸收能力,還會有幾多呢?





後記:
蛇竇中吹水的群眾們,有位前輩提起”Bank of America 美國銀行“,在六七十年代,來港開設分行。他們把美國的一套培訓制度,一并帶來香港。小職員有小職員的培訓制度,準高級職員先從大學挑選人才進入銀行,成為 Executive Trainee (ET),經多年培訓後,才委以高級職位,美銀亦有提升有潛質的小職員的機制。


為此,很多本地華資銀行相繼效法,恆生銀行由一間本地的銀號,成為家傳戶曉的成功銀行,便是好例子。恆生銀行更被匯豐趁一次擠提危機,把其收為己用,為匯控集團提供豐厚盈利。而由美國銀行挖角出來的高級職員,很多成為很多華資銀行的副老總(Space 按:因為華人老闆仍然用人唯親,老總之位不傳外姓人也。),並把準高級的職員從大學挑選人才進入銀行,成為 Executive Trainee (ET),經多年培訓後,才委以高級職位的制度,引入華資銀行機構。


美銀這個優良的培訓制度,到了七十年代結束,因美國銀行在香港淡出零售銀行業,分佈港九新界各區的分行紛紛結束,不再涉足香港的零售銀行業,祇剩下美國銀行中心的香港總分行。到了近年,更把因美國總行併吞了美國太平洋銀行,而納入的香港太平洋銀行(亞洲)香港各分行(已改名:美國銀行(亞洲)),轉售予中國建設銀行,再次減持零售銀行業務。


以上的一段銀行掌故,一時未能在網上找到資料核實,顧希望各位讀者們,若知道錯誤,不圇指正!


伸延閱覽:
伐木的斧頭 司徒華作品彙編



我的舊文:
是 無以為繼?還是 滄海遺珠?




Wednesday, October 27, 2010

世上閑人地上仙

世上閑人地上仙



上次因為一字之差,記錯了,把唐伯虎的名句:『世上閑人地上仙!』誤為:『世上凡人地上仙!』,輾轉寫成了一篇舊文,笑古人愛煉丹成仙,而今人皆進補保容顏,的“世上凡人地上仙!”


經高人指點後,原來,原詩叫作“尋花”。


尋花 《唐寅》

不 結 金 丹 不 坐 禪,

飢 來 吃 飯 倦 來 眠。

生 涯 畫 筆 兼 詩 筆,

蹤 跡 花 邊 與 柳 邊。

鏡 裡 形 骸 春 共 老,

燈 前 夫 婦 月 同 圓。

萬 場 快 樂 千 場 醉,

世 上 閑 人 地 上 仙。



詩中,唐寅 是已經做“閑人”,又想成仙呢?還是比喻他做“閑人”,就是如“仙人”般快樂呢?


從上面 唐寅 詩句我想是後者。因為,他說既不吃金丹(丹藥),也不誠心坐禪,所以我理解為,他不是真的想成仙。祇不過 唐伯虎 幸運,他在世之時,已經成名了,他不用多產詩畫,只要偶然,寫寫畫,吟吟詩,賣出去,就已經足夠生活所需。 顧此,做他這個”閑人“,就等
如“成仙”般,快樂地生活。


在香港生活,要做個 閑人 or 閒人,機會成本有幾多幾高呢?我不知道,我還未到果個“Level 呢否”, 要升多幾十個“呢”,至有得傾。有次在 新鮮兄 處留言道:要儲幾多穀種,才算是夠呢?通漲,貶值,投資錯誤,都可以瞬間成泡影,臨老過唔到世!


我暫時最多能夠辦的祇是,週末週日,真真正正,可以把公事放下來,當然時不時,是有例外的時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記得網友 巔巔兄,他偶然會到深山“短期出家”,讓心靈休息一吓,洗滌一吓。這也是可以說是,做幾日閑人。


但很多時後,是“人閒心不閒”或“人閑心不閑”。 究竟“閒”與“閑”有乜分別呢?我去網上查找:


【kwuntung.net】 「閒」和「閑」在其常見用法,解「有空、沒事做」時,兩者互通,比如「餘閒」。內地的簡體寫法則寫「木」,不寫「月」。繁體兩者的使用率相若。

「閒」和「閑」只在一些罕見的用法上有差異。

以下的用法只用「閑」、不用「閒」:

一、欄柵。
二、養馬的地方:「馬閑」;
三、範圍、界限:「大德不逾閑」;
四、防止:「防閑」、「閑邪」;
五、熟習:「閑先聖之道」;
六、姓。

「閒」可以和「間」相通,因此所有「間」的解法可用「閒」,但不可用「閑」。



真的是這麽簡單?而且很像是講“欄”字多些。遂再讀多幾篇文字,找到了以下一些資料。


【漢典論壇】 莊子「齊物論」云:「大知閑閑,小知閒閒。」

錢穆引陸長庚的話:「閑閑,從容暇豫之意,常靜常靜也。」依照這樣的說法,此處莊子所言的大知,正是一種形上的智慧,與老子「不窺牖,知天道」之智,其意義不謀而合。而閒閒,「古閑反,有所閒別也」



咁鬼死複雜。唉!我等凡夫俗子,有乜時間“閒”或“閑”,得過且過,便是一天了!無謂深究了,到此為止,請請!


至於詩文的意境,網上有很多賞析資料,在此不贅!


伸延閱覽:
閒、閑,之別 谷歌搜尋
閒、閑,之別 kwuntung.net
閒、閑,之別 zdic.net
尋花《唐寅》賞析 谷歌搜尋網
舊樓花魂 新鮮人


我的舊文:
世上凡人地上仙
談 閑心 ~ 桃花塢 《唐寅》
談 貧亦樂 ~ 貧士吟 《唐寅》
談 吃菜 ~ 愛菜詞 《唐寅》



Sunday, October 24, 2010

麥芽糖

麥芽糖




我不嗜甜,但在兒時都有吃糖的習慣,不知是那時候改變過來嗜鹹的,但自少小都不愛吃太甜的糖菓,卻是真的。


兒時寄居外婆家中的幾年,香山婆除了肯出本錢,買來外國入口的”瑞士糖“,”黑加侖子糖“,給乖孫兒吃外,很農家、很地道、很草根的”麥芽糖“,和”大白兔牛奶糖“,是香山婆家中必備。


麥芽糖不像瑞士糖是續粒包裝的,麥芽糖是一大瓦罌買回來的,麥芽糖是用一個厚厚黑色的瓦罌子盛載的,在頂部有個缸瓦的蓋子。


我的弟弟嗜甜,下午在家中做功課溫習時,就拿著匙羹,打開瓦罌蓋子,挖挖挖一羹子的麥芽糖,一手拿著品嚐,一手在做功課溫書。


【維基百科】麥芽糖是碳水化合物的一種,也是一種中國傳統懷舊小食,由麥芽糖製成,它的金黃光澤、富黏性、軟滑是它受歡迎的因由。麥芽糖古時稱為飴,《說文解字》:「飴米糪煎也」。

麥芽糖食法多樣化,基本上只要想得到就有這種食法:
淨食,也是最多人的食法。比如灶糖。
可放入針筒內再擠出,頗有趣的食法。
製作麥芽糖夾餅,續淨食外另一種受大眾喜愛的食法,常為街頭小吃,製法為:先用竹筷捲起適量麥芽糖,再用兩塊梳打餅夾起便可食用(台灣吃法是夾日本煎餅,餅乾上灑些海苔末)。



而我就多等到下午四五點,把功課做完之後,肚子有些餓時,拿出爸媽留下給我的”克力架“餅乾,用匙羹塗上少少麥芽糖在克力架餅乾上,再夾多一塊在上面,讓兩塊餅乾黏著一起,一路看電視的兒童節目,一面慢慢吃。若沒有香脆的克力架餅乾,就去拿外婆的梳打餅,來夾麥芽糖來吃,當然要記得多做一塊給外婆喇!乖孫嘛!


近年已經不見得到一罌罌的麥芽糖,在一般的士多辦館有得出賣,在超級市場也鮮有見到有賣,祇偶然好像見過用膠盒子載的麥芽糖。因為一個人住,又不嗜甜,我不敢買一盒子回家吃,像我吃量的進度,相信吃到發了霉菌,都還沒吃得完,若不是就長期躲在雪櫃中的角落罷!


若沒有麥芽糖,年前我曾使用菓醬(JAM)代替,用來夾餅乾吃,都還可以,但總是缺少了麥芽的香味,近來連黃梅菓醬 Apricot JAM 都吃完了,就再沒有吃了。


各位近年有沒有見過一罌罌的麥芽糖呢?你有沒有吃過麥芽糖呢?


後記:
今天看看 counter 點擊率記錄,剛剛突破十五萬 150,000
多謝各位鼓勵捧場!

Project Name....Today..Yesterday...This Month..Total
Mind Necessity..114......120..............3,189......150,106

近月來保持著每天過百的點擊率,平均126次。再次感謝各位捧場。






伸延閱覽:
麥芽糖 維基百科


我的舊文:
大白兔牛奶糖
番薯乾
番鬼佬罐頭魚
茄汁焗豆
豆豉鯪魚
罐頭鹹牛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