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 許冠文 許冠傑 兄弟,在 三色台的 皇牌節目 雙星報喜 內一個環節: 點到你唔服! 下一句是: 點解我要服? 漸漸兩句成為相關的竭後語。 點解我要服?==> 點到你唔服! or 點到你唔服!==> 點解我要服?
9月 29日晚上,校外人多過校內人的 港大校務委員會,以港大長遠及最大利益為理由,港大校務委員會 12-8,否決了以 校長 馬斐森做主席,成員包括資深學者的物色委員會,推薦專管人事人力的副校長,唯一候選人: 陳文敏。

.
.
Remark: Professor Rosie T.T. Young 楊紫芝醫生 30.09.2015 - 29.09.2018 新增委員 是 6 persons, not being students or employees of the University, appointed by the Council (therefore 1 vacancy left)
校監 Chancellor 以前是港英政府的港督,如今特區政府當然是 特首。 6 persons, not being students or employees of the University, appointed by the Chancellor. 特首可以委任 6個委員。
再加上由校委會 the Council 可以委任最多 6個委員 6 persons, not being students or employees of the University, appointed by the Council.(投票時只得 4個 有 2個空缺)
唔服咩? 這是既定制度行之有效很多年 。。。。。。。在一時三刻是不能改變的!
到了 10月 9日,立法會內,建制派 除了 主席 曾鈺成,共有 42位議員,泛民主派只得僅僅 26位議員(湯家驊 辭職需要補選了)。一貫以來,立法會內兩個最重要委員會:內務委員會 和 財務委員會,經過互選 建制派做主席,而 泛民主派 當副主席。
不過這個沒有白紙黑字寫下的既成慣例,今年度切底改變了 。。。。。
【明報專訊】立法會內會及財會選出正副主席,內會正副主席分別由梁君彥、馬逢國出任,而財委會主席則由保險界陳健波及民建聯陳鑑林擔任。
泛民在內會、財會都有派人出選正副主席,惟全部敗北,建制囊括內會、財會的正副主席職位。
在財會的正副主席選舉中,陳健波在選舉中,取得 38票,擊敗取得 18票的民主黨劉慧卿;副主席選舉中,陳鑑林取得 33票,劉慧卿則有 22票,兩次選舉均有一張廢票。
立法會內務委員會正副主席,均由建制派出任,屬回歸以來首次。
立法會的 70個席位,有 35個議員是功能組別選出(包括 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餘下 35個是分區直選議席,點擊可以讀:立法會 2012 至 2016年 組成名單。
【有線新聞】立法會新一年度會期。內務委員會及財務委員會正、副主席由建制派包攬,打破回歸以來內會由建制、泛民分擔正副主席的慣例。泛民認為象徵內鬥加劇。
新一年,首場建制泛民對決,由內會主席之爭揭幕。泛民推舉民主黨單仲偕挑戰現任主席梁君彥,投票前的質詢全部來自泛民。議員不記名投票後,逐張唱票。梁君彥以十四票之差大比數勝出,坐上主席台主持副主席選舉;建制派派出馬逢國,再鬥單仲偕。自由黨四票轉投給單仲偕,但都不能改寫結局。回歸以來建制派首次打破慣例,包攬內會正、副主席。
第二場「內鬥」隨即上演:財委會選主席。由保險界陳健波鬥民主黨劉慧卿,陳健波議員當選為財委會主席。至競爭副主席,自由黨四票再一次投給劉慧卿,但都輸給陳鑑林。立法會內兩個最重要的委員會正、副主席由建制派盡攬,自由黨認為不是好事。
新一年財會,第一次開會就是硬仗。陳健波指,一當選就收到政府通知,建議將來連續三個星期五花十二小時討論創科局撥款。他指會給予充分時間議員發言,同時強調自己有權「剪布」,停止議員發問。
(看片)
功能組別固然差不多盡是是建制派囊中之物,有多個議席更不用投票的自動當選,至於在分區直選泛民自己又唔爭氣,在比例代表制度下自己人打自己人,連直選部份議席都輸掉給建制派,無得講喇 。。。。。如今在立法會內,人地人多蝦你人少嘛!
【有線新聞】立法會新一年度會期。財務委員會正、副主席由建制派囊括。
陳健波以三十八對十八票,擊敗泛民支持的劉慧卿,當選財委會主席。其後,建制派再推舉陳鑑林與劉慧卿爭做副主席,結果劉慧卿的票數增長四票,但仍然不敵陳鑑林。
新一個年度,內會及財會兩個最重要的委員會正、副主席由建制派盡攬。(看片)
港大校委會 投票 12-8,否決了 陳文敏 的任命,是 依法 守法 合法 legitimate,跟足既定校委會條例去投票。至於制度上是否合附 公平 公正 公義 這是另一個議題。就算 司法覆核 judiciary review? 看來勝數都是 very slim! 是 Legitimate 的 點到你唔服?
關於立法會內,投票 互選 內委會 和 財委會 正副主席,也都是 依法 守法 合法 legitimate,跟足立法會既定條例去投票。至於選舉制度上存在 35個功能組別議席,是否合附 公平 公正 公義 這也是另一個議題。 Legitimate 的 點到你唔服?
後記:
10月 15日 立法會的委員會,建制派如事先聲明,只留 兩個主席和三個副主席 給泛民。
建制派包攬多個委員會正副主席
【有線新聞】立法會十八個事務委員會陸續選出正、副主席。暫時十三個委員會中,有十個由建制派盡攬正、副主席之位。
衛生事務委員會是少數例外,泛民的李國麟在沒有競爭下連任主席,梁家騮則連任副主席。而環境事務委員會,民建聯陳克勤及公民黨陳家洛分別擔任正、副主席。建制派表示,只會預留兩個委員會的主席及三個副主席職位予泛民。
十八個事務委員會早上九時至晚上六時接力開會,選出正、副主席。率先選出的是保安事務委員會。民建聯葉國謙以倍數得票,擊敗民主黨涂謹申;副主席則由自由黨鍾國斌擊敗涂謹申。
在人數佔優下,建制派囊括多個委員會的正、副主席,包括會討論新界東北發展的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標準工時的人力事務委員會,以至財經、食物及環境衛生、民政、交通和政制都是由建制派全面控制。早上只有一個教育事務委員會副主席位沒有人與泛民競爭。
建制派事先張揚十八個事務委員會會預留兩個主席,以及三個副主席職位予泛民。
建制派今年已經囊括內會、財會、工務及人事編制小組委員會正、副主席,是立法會成立以來首次。 (看片)
點到你唔服? 明明人地人多蝦你人少 。。。。。泛民主派死機雞撐飯蓋,說這些晦氣話會有用嗎?
追加:
前大律師工會主席 石永泰 的兩篇演辭:
其一 (2015年度的法律年度開啟典禮演說)
英文全文 這是 中文譯本
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律政司司長、律師會會長、各位司法人員、法律界同業、來自海外的嘉賓和法律專業團體的領袖、女士們、先生們︰
1.英國其中一位最偉大的公務員,漢弗萊•阿普爾比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 曾經對他的晚輩伯納•伍利 (Bernard Woolley) 說過︰「演辭不是為現場觀眾寫的。發表演說只不過是把一篇新聞稿發放給各大傳媒必經的例行公事。」
2.除了是一篇很長的新聞稿外,這演說亦是我作為大律師公會主席兩屆任期期滿時的驪歌。
3.香港考試及評核局於 2014年 11月發表的報告指出,很多中學生對法治概念理解錯誤,以為「法治」的意思只是執行和遵守法律,報告建議學生必須加強認識「法治」。很多一向對法治問題鮮有發聲的人士,也突然興致勃勃地對「法治」這課題侃侃而談。此時此刻,獨立的大律師公會實有必要對這課題作出持平的論述,以正視聽。
4.去年九月五日,我在新西蘭舉行的「世界大律師大會」以「訟辯者在捍衛人權和法治所擔當的角色」為題發表演以下演說︰
「『法治』沒有全球同意的定義。很多國家都聲稱奉行法治,但事實上他們沿用的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法治」概念。充其量只是「以法管治」或者一種十分粗淺原始的「法治」,以法律規範個人的行為,令人們遵守當權者訂立的法規。
這種對法治的看法,好像很動聽。中國——香港的主權國——奉行的那一種『法治』並不是我們一直理解和應用的「法治」概念。她這樣做有自己的原因,我在此不會加諸評價或說三道四。但是不知是否這個原因,香港的官員在他們的公開發言裡出現一種趨勢,就是特別強調法治概念裏面「守法」這一個元素。大家聽來可能會覺得十分滑稽,香港政府近年沾染了一種語言習慣,在解釋它所做的所有事情時,都以『依法』作為開場白,例如:立法會選舉『依法』舉行、警方『依法』拘捕疑犯、政府『依法』施政、政策『依法』制定和落實。開口也『依法』,閉口也『依法』,這也『依法』,那也『依法』,甚麼也『依法』。
對外行人或思想單純的人來說,這些說法聽來好像對『法治』這個概念必恭必敬,尊重「法治」便要遵守法律和依法做事。但諷刺地,我個人和大律師公會卻覺得這種說法或會適得其反,誤導了公眾有關『法治』的意義。
首先,在坐各位都理解『法治』不僅是只懂盲目地『守法』——『法治』概念更包括︰尊重獨立的司法機構、法律條文必對人權作出保障、執法者行使法律賦予的酌情權時必須尊重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這些例子都說明「法治」概念遠遠超出單純『守法』。事實上,過份強調民眾必須『守法』(而對其他元素避重就輕或隻字不提),往往是極權政府的特徵——熱衷於利用法律作為整治民眾的工具,而不是用法律約束自己管治的方式。
其次,很多時候公眾或傳媒評論或批評一些政府政策或行政舉措,焦點明明是政策舉措在政治上的優劣利弊,所要求的是政府在政治政策層面的回應,根本不是批評政府違法或超越法律賦予的權力,依照法律訂下的權限行事,是對任何政府的最低要求。官方只懂不斷重覆『依法辦事』這答案,有低貶法律、混淆視聽、『牛頭不對馬嘴』之嫌。不停以『我們依法辦事』回應,尤其會令人誤以為社會上的一些現象,都是法律規定的必然產物(但其實並非如此),「法律」成了代罪羔羊或借口。」
5.「法治」這名詞往往令人想起一些公認自由和文明的政權,帶有正面的含義。隨意亂用「法治」一詞,往往會不慎為一些「以法管治」(Rule of Law) 或「人治」(Rule by Man) 的政權錯誤鍍金,給它們加上名不符實的道德冠冕。
6.尤其是在一些沒有真正獨立的司法機構,法律被任意執行的體制,法院跟政府「合作」,以確保法律按政府喜歡的方法詮釋,用來打壓一些令當權者不悅的人或組織。這往往被包裝為「法治」(Rule of Law),但說穿了其實就是「我以『法』來『治』你」 (Rule by Law)。所謂「依法辦事」,說穿了就是「依我們的意旨辦事」 (Rule by Man)。
7.可幸的是,香港奉行的不是這種體制,但永恆的警惕是自由的代價。
8.我接著要說的是國務院於 2014年 6月發表的白皮書。很多爭議都圍繞著「法官」是否應該被視作「治港者」。有人將問題歸咎於翻譯。但是,白皮書有關部份的真正問題,其實與翻譯無關。在我們的制度下,法院獨立的行使司法職能。當權者根本不應把任何定義不清的政治要求加諸於他們身上,例如要「愛國」,「維護國家發展利益」云云。
9.當然,我們的法官不會感到任何壓力。但白皮書就香港制度下法官的角色對香港市民及全世界發出了錯誤訊息,也顯示了思維上的鴻溝。在所有奉行我們理解的「法治」概念的體制裡,政府根本不會家長式地對法官下旨和指指點點,要求他們負擔政治任務。這種心態,也許在內地被視作等閒,但在香港卻並不恰當。
10.另一個因白皮書引起的不良後果便是它可能讓香港境外的有心人趁機大造文章,詆毀香港的司法制度。我們獨立的終審法院在剛果共和國一案(FG Hemisphere case)有關國家豁免的一個正常判決竟然被人錯誤定性,用來打擊香港作為國際爭議解決中心的地位。白皮書內有關法院部份的不恰當內容更可能被人作為話柄,污衊和中傷香港的司法機構。
11.但事實勝於雄辯,根據 2014-2015 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在司法獨立方面於全球 144個地區之中排名第5,於亞洲名列榜首。我們的終審法院不僅在仲裁和商業法方面,也在其他範疇——例如公法和刑事法——得到主要普通法法域的支持。我們有一個真正獨立的司法機構,對案件作出裁決,就算判決結果在政治上不受歡迎,也無畏無懼。我有信心香港法院處理案件的態度,不會因白皮書改變一絲一毫。
12.談到司法獨立,近來有一個趨勢:法官判政府敗訴時,即會被奉為「英雄」,但一旦判支持民主理念的人敗訴,便會有人質疑「法治是否已淪亡」。大家當然也可對法官的判詞從法理角度批評。但不應單純因為法官判支持民主的人士敗訴,便污衊法院助紂為虐或者是向壓力屈服,開始「三權合作」,這種絶對是雙重標準,輸打贏要的心態。此等言論缺乏理據的程度,和某些建制人士認為香港法院判政府敗訴就是「反對政府」或者和政府「對着幹」的評論相比,簡直不相伯仲,難分軒輊。司法獨立的意思是指法院判案時不受雙方的政治取態影響,司法獨立的意思不是指某些人士永遠都是對的。
13. 2014年 8月 3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頒布了關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2017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 2016立法會選舉辦法之決定。
大律師公會對於決定的諸多不合理限制,立場早在決定頒布之前已清楚表達。現在讓我針對性地撮述大律師公會於 2014年 4月 28日提交之意見書中第 55至 69段的內容︰
(1).提名委員會的大部份成員,應按照一套能確保全體選民均能有最高參與度的規則選舉產生。如果社會上某些界別基於其「功能」而在提委會內得到不符比例的比重,在提委會是否「有廣泛代表性」這方面會備受質疑和爭議。
(2).假若一候選人必須得到超過半數提名委員會成員支持方可獲得提名,這不可能確保選民享有對於候選人有自由和真正選擇。這「少數服從多數」的要求相比 2012年特別行政區第四任行政長官之選舉辦法,更屬倒退。
(3).提名委員會必須確保供選民選擇的候選人,無論在數目還是在政見上,都具多元性。為候選人數目設置「二至四名」數字上限,難令人信服。
14.全國人大常委會之決定引發了「雨傘運動」。公民抗命這概念極具爭議性。它涉及違法行為,但歷史上有很多公民抗命導致社會或政治改變的例子。公民抗命是「對」或「錯」不可能籠統地用三言兩語一概而論。但就算運動的發起人也接受,公民抗命這概念的合理性取決於數個約制有關行為的條件,尤其是:公民抗命不應輕言使用,必須用非暴力手法,和願意接受懲罰。法官賀輔明勳爵也指出抗爭者的行為不應造成過份的傷害或不便。大律師公會必須補充,尊重他人的權利及尊重獨立司法機構所發出的命令,也是對公民抗命的限制。
15.雖然總體來說,運動大致和平有序,但隨着時間過去,一些人的實際言行確實在多方面超出了可接受的限制。但遺憾地,很多具影響力的名人卻試圖扭曲甚至否定這些限制,甚至對一些哲學著作進行創意演譯以支持這等言論。例如有些人聲稱不服從民事法庭所頒的命令不算損害法治;有些人辯稱「法治」這概念只是用以約束當權者,又說公民做的任何事都不可能對法治有負面影響,又有橫額寫上「禁制令,怕你有味」的字眼。一些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在訪問或研討會作出的一些一般性的概括論述,被斷章取義,奉若神明地錯誤演譯為他們支持和稱許運動中實際出現的言行。有人對運動過火的部份手法作出公允的批評,便被人不分好歹不分敵友地妖魔化,定性為「背棄民主」,又或者被貶義地比喻作村上春樹筆下的「高牆」。任何人如果不去毫無保留和義無反顧地支持運動參加者的所有言行,隨時會人指控為提倡「以法治人」這個打壓人民的概念。此等熱血激情的言論,還在社交媒體賺了好些「讚」或「十卜」(網上語言,即「support」,支持)。
16.古語有云「過猶不及」。這些言論過於極端。法治精神其中一個要素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誠然,政府對人民擁有公權力,而權力容易令人腐化和被濫用,所以在有關法治的討論很自然會強調對政府公權力的約束。但絶不可因此就把事情顛倒,辯稱法治概念只約束政府,但「公民」就算做甚麼事也永不會對法治精神造成負面影響。例如,公然鼓吹違反法院禁令肯定對法治有負面影響,因此等行為直接與獨立的法院對抗,而我們正正是靠獨立的法院幫助我們維持和捍衛法治。
17.吾道不孤-包致金法官在 2014年 11月 23日一個電視台訪問中說過以下一番話:
「很難想像『不服從法庭的命令』為何不會影響法治。雖然這樣做未必會令法治蕩然無存,但確實會影響……有時在某些地方,法律十分嚴苛邪惡,令到反對政權的人要違反及反抗這些惡法......但在香港這個地方,我不認為有這種情況。」
18.前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先生在 2014年 11月 17日接受媒體訪問時則更加直接和具針對性:「[佔領者]採取的行動不能凌駕法治。這個佔領行動的規模,加上已持續了一段時間,並且法院頒布的禁制令未有受到尊重,這些行動對我們的法治有負面的影響,削弱我們的法治。」
李先生德高望重,桃李滿門,他的門生很多都成了知名大律師,法官和政治人物。他的真知灼見,並非只從一般抽象角度論述,而是針對本地事態每天的發展作出,對公衆了解事情尤其有幫助。他強調了「公民」也不能凌駕法治,也言簡意賅地指出就算是公民抗命也必須尊重別人的權利,不能造成過度的不便,並且必須尊重法庭的命令。崇高的目的和過火的手法其實是可以分開考慮的兩件事。
19.很多人都問,「大律師公會幫誰?」大律師公會並不對任何一方效忠。我們不但獨立於建制,也獨立於政黨,無論政黨的領導多麼顯赫,輩份多高,我們也無須聽命。我們的獨立性,令我們為法治發言時,意見更加持平寶貴。有些人一直以來有一個美麗的誤會,以為我們是某些政黨的「後備球員」,在他們有需要時隨意呼召出來以「法治角度」為他們的政治行為護航。這種想法大錯特錯。建制一方有錯我們固然會勇於指出,對頭頂有政治光環的人士我們也會「是其是,非其非」。其實批評後者比起批評前者需要更大的道德勇氣。我可以肯定,就算我剛才斬釘截鐵地對法治人治,司法獨立,白皮書和人大決定的立場說得多麼清楚,總會有人因為我們沒有說一些他們想我們說的話(或者是沒有用他們喜愛的方式說出)或者因為我們斗膽批評他們而高調地感到不滿。到底我們是盲目支持這一方,還是那一方,抑或只是站在是法治的一方,大家自有公論。
20.很多人指出問題的源頭是 8月 31日的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也有人指責警方濫用暴力(例如大律師公會譴責的 928催淚彈事件),振振有詞說“他們有錯在先,他們更加破壞法治”。然而,兩件錯事加起來不會變成一件好事或對的事,也不應「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你做初一,我做十五」。別人就算做了苛刻、不對、或未能令人信服的舉措,但也不代表過份的反抗行為就能因此被合理化。話雖如此,若認為不斷重覆地把運動官方定性為「違法運動」就可以把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缺憾和人們的不滿置諸腦後,則未免自欺欺人。歸根究底,必須各方都具備開明的態度和政治智慧,才有希望解決我們面對的困局。
21.雨傘運動創造了很多「男神」,但法律的世界是沒有「男神」的。女神卻有一個,她就是蒙上雙眼,手持代表公義的天秤的泰美斯(Themis)。一年多前的某個下午,在高等法院附近,一名來自內地的遊客問我泰美斯雕像在那裡,我為她引路步行往舊最高法院(後成為前立法會)大樓,女神就佇立在大樓頂端。沿途經過紅磚建成的終審法院大樓,我順便企圖向她介紹,但她興趣不大,並對我說:「我只想看那蒙眼的女神。」她告訴我她是一名內地律師。
22.這位遊客可能只是一心拍照,然後把照片上載於「微博」和朋友分享。但是在我理想化的心靈裏,我傾向於認為這標誌著內地同業——尤其是年青的一羣——對我們法治概念的嚮往。我們不應低估他們對平等及公義這些普世價值的熱切追求,更不應低估我們固有的法治優勢,不要只和內地法律學生,律師和法官談論一些白紙黑字的技術性法律法規條文或者業務合作,更應把我們眼中的「法治」這一塊金錢買不到的瑰寶對他們介紹和啟蒙。也許有一天,這名女律師不用再跑來香港尋找泰美斯女神——原因不是因為像一些「末日論者」所說的法治在港衰亡,所以再找不到,而是因為平等公義等的法治精神有朝一日終於可以在神州大地植根,遍地開花,觸手可及。
23.現在向各位說「恭喜發財」未免太早,臨別秋波,我在此祝願各位身體健康、好運連連。最後,天祐大家、天祐香港。
香港大律師公會主席
石永泰資深大律師
二零一五年一月十二日
其二 (在香港電台 香港家書)
在2013年向我問路的內地女律師:
你好!自從 2013年年尾那天,你在金鐘碰見我並向我問路,想找蒙著眼的正義女神像拍照,直到現在轉眼間已經差不多兩年。
我在今年初的法律年度開幕典禮儀式的致詞中,亦有提及你問路的事情,所以很多香港人都知道你是誰。昨日 9 月 25號,泰美斯女神所在的大樓正式開幕,成為終審法院的新址,如果你有時間可來香港看看。
在過去的一年,香港其中一個討論得沸沸騰騰的熱點話題,就是香港與內地的價值分歧,無論是法治概念,或是其他的概念。我希望透過這封信跟你分享一下我的看法,拋磚引玉,看看你有甚麼高見。
在過去的一年,香港與內地在法治這個概念上有不少爭拗,很多人包括我在內都已經發表了許多意見,我在這也不再重覆。但一個不能否認的事實是,香港對法治這個概念其實植根已久,亦是行之有效。香港的法治概念可能就是前國家領導人李瑞環,在 1995年所指的紫砂茶壺裡面的舊茶垢,是一些歷史悠久但值得保存的東西。
我完全不打算、亦無意去強迫內地完全照搬香港信奉的法治概念,但我始終認為香港以其深厚的法治傳統,絕對有能力、也是絕對願意,幫助內地達致依法治國。我希望從內地派到外地工作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回國後,能夠真正學到香港和西方在法治概念上的好東西,看看如何應用在內地,完善內地法治。我不想看見的現象,是法治這個祟高的標籤,回到內地後就變成好像成中國傳說中在淮河以南的甜美橘子,一離開了淮河以南的土壤到淮南以北,就變成了又苦又澀的水果,完全變了質,吃不進口裡。我更不希望看見的,是從內地派到外國的學生和專業人士回國後,變成像傳說中的原始部族派到外國生活和學習的子女,回到部族後跟父親說:我現在懂得文明的生活了!吃人前要煮熟,並以刀叉進食。
除了法治概念外,其他很多方面中國內地與香港都有大量的分歧。很多時我們聽見有些在香港或外國讀書的內地的大學生,會跟一些香港人或是外國人爭論得面紅耳赤,原因是香港或外國很多人對內地事實的認知,原來跟他們自幼聽的完全不同,很多爭拗便由此而起。
我們都知道,在香港和世界各地人們都可以接觸到大量資訊,瀏覽很多網站,但在內地卻不能。當你在內地檢視很多資料和名詞時,經常會彈出一個訊息:「據當地法律法規和政策,部分搜索結果未予顯示」。內地政府當然有自身的法律和理由去監管這一類資訊,我在這裡不會說三道四。但不容爭辯的事實是,在討論香港和國家的事情上,香港人和內地以外的人少不免會接觸到和知道較多資訊。正所謂「真理越辯越明」、「真金不怕洪爐火」,我想請問,如果一個人能夠看到事情的正反兩面,看到事實的正反兩個版本,然後作出的一個判斷,難道不會比一個單方面、只有一個官方的版本更有力、更經得起考驗嗎?
我尤其有興趣的,是想知道內地的一些朋友對資訊不完整有甚麼看法。當然有很多人懂得翻牆,但有更多人並不打算翻牆,看到甚麼就接收甚麼,他們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所接觸的資訊並不全面呢?他們知不知道有些東西是自己看不到的?他們有否想過看不到的是甚麼?他們在不在乎?還是認為看不到某些資訊是常態,只不過是我們這些人過份大驚小怪呢?你見多識廣,遊走中港兩地,真的好想聽聽你的意見。
另一個中港分歧的地方就是有關基本價值觀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內地遊客在國外有一些不文明行為,國家也已承認。國家旅遊局採取了很多措施,以抗衡一些內地旅客在外不文明的舉止。習近平主席去年也曾在馬爾代夫說,要好好教育中國的公民,到海外旅遊要講文明。但有時我們會發現一些內地旅客當行為被當地人民批評時,往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說,他們之所以被批評,是因為當地人民妒忌他們、仇富,眼紅他們有錢。甚至有人說,若不是我們內地人來買你們的東西,你們早就「玩完」了。這些狂妄的說話,其實真的「笑大人個口」,甚至令人尷尬。
內地遊客到外地購物,真金白銀買來的是服務態度、信譽、品味以及安全感,不是一種施捨。就算說施捨,在中國六十年代最黑暗的日子,甚至華東水災,香港人血濃於水,不計較地捐出大量金錢。沒有人現在會倒過來說「沒有香港人,你們當日點過」?為何內地人會有這樣扭曲的概念,認為「有錢大晒」?這種扭曲的概念在內地是否很普遍呢?主觀願望上我不希望是這樣,但我又留意到很多時國家有些官方的說法,說到內地現在是強國、大國,有自信、有底氣,很多人等著賺中國的錢。會否因為這種語調令部分內地人民過度自信,變成自大,「一朝得志,語無倫次」呢?還是他們吃了陳冠中小說《盛世》裡的一種興奮藥?變得亢奮、感覺良好呢?
很多人都說,我們無需對內地的事情那麼上心,河水不犯井水。我也很想不那麼上心,但客觀事實上我們無法避免。香港就在內地旁邊,每天都有大量的內地人來香港,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如果有磨擦和衝突,內地政府、香港政府都叫我們忍,一開口就說我們傷害感情!關於內地事務,我們一開口就說我們指指點點,傷害感情!相反,內地不斷有高官、學者透過不同的渠道,用一些完全不恰當以及家長式的方法,說一些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格格不入的東西,真的令我們感覺不是太過良好。但可惜,我們香港人有時有一個想法:「即使我們沒有做錯,我們的政府都不『撐』我們!」
所以,對不起!我好像發了很多牢騷,這封也是一封很長的信,甚至可能很具爭議性。但套用張曉明主任最近所說,議題有爭議性不是壞事,在討論中港矛盾時,我們是不必迴避爭議的。我不知道你在內地有沒有機會讀到或聽到這封信,我希望終有一天,所有中國內地與香港的障礙會被消除。香港人說的話、所知道的東西,都會被內地人聽到、知道。
石永泰
2015年 9月 26日
每天持單程證來港的內地出生新移民,回歸前回歸後沒停止過。建制派金錢資源無盡,蛇齋餅糉盆菜宴會海鮮宴會不絕,吸引轉投建制派懷抱。優才計劃引入的 who knows 是否真優才,總之就是親中親建制的人多勢眾, diluting 溝浠 本土出生,渴望堅守核心價值觀的香港人。
由中英談判開始 30多年間,內地有計劃輸出來港的新移民有幾多,而灰心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又有幾多,此消彼長情況之下,可預見的將來,無論選特首選立法會議員選區議員,建制派可動員的人數遠超泛民主派,選票傾向建制派一邊,這全都是 Legitimate 的 點到你唔服?
嗜悲加註:
因此 多月前已經下定決心,不會再參與任何本港特區政府的選舉投票活動。並想盡辦法 delisted from 選民名冊,從此由 選民名冊 除名。
伸延閱覽:
建制派全佔內會財會正副主席 明報新聞網
財務委員會正副主席由建制囊括 有線新聞網
梁君彥馬逢國任內會正副主席 有線新聞網
建制派包攬多個委員會正副主席 有線新聞網
立法會的組成 legco.gov.hk
香港特區立法會 維基百科
Speech of the Chairman of the Hong Kong Bar Association at the Opening of the Legal Year 2015 - 12th January 2015 hkba.org
在2013年向我問路的內地女律師 香港電台 香港家書
我的舊文:
袁門 Rimsky Gate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