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悼佛利民 悼自由經濟主義



自由經濟主義的巨擘,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 Milton Friedman 或大教授親自給他改的譯名:米爾頓·佛利民,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去世,到今剛剛是兩年多一些。


二零零六年尾,正是全球自由經濟崩塌的開始,HSBC 在2007年初首先發出盈利警告,話他們對『sub-prime mortgages 次按』撥備需要增加。就此兩年間自由經濟切底一敗涂地,不贅!Milton Friedman 米尔顿·弗里德曼 若是遲死兩年,知道這兩年間美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他一定是死不瞑目罷。


12月6日 明報論壇翻譯:美國《華爾街日報》12月3日 評論文章
Economists Have Abandoned Principle
作者:Oliver Hart (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
Luigi Zingales (芝加哥大學布思商學院金融學教授)


經濟學家放棄了原則
明報專訊人們會記得今年,不止因為發生了美國史上其中一次最糟糕的金融危機,也因為經濟學家們放棄了他們的原則。以往經濟學界的共識是,政府選擇性地干預經濟是一件壞事。但在過去12個月,這個信念卻被粉碎。

擁有一支出色經濟學家團隊的奧巴馬政府,將會有一個黃金機會,把國家導入正軌。我們相信,國家要往前走,政府得採納兩大原則:

1. 只有在明顯看到市場失效時,政府才出手干預;

2. 政府的干預手段,對納稅人來說必須是成本最低的。

如何將這兩大原則應用到當前危機呢?首先,市場經濟具備應對難關的機制。以破產為例,它常常被視為死亡的一種,但那是誤導的想法;破產其實是公司(或個人)重新開始的機會。一間陷入財困的公司,會面對債權人清盤的危險,但破產保護卻讓它得以暫緩面對清盤的命運。

同時,這做法也為債權人提供一個機會,弄清楚該公司陷入財困,究竟是因為交惡運還是管理不善,進而才決定該怎麼辦。政府繞過這個過程而逕自出資拯救,不啻是危險的:政府真的知道,這家公司值得救嗎?

破產機制的有效例子並不難找,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接管銀行的程序,就是一個。當一間銀行出事,FDIC就會按破產代管做法,接收其產業,嘗試找尋買家。每次進入這個程序,涉及的銀行存款客戶都可得回全數的款項,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存取他們的錢。這個制度一直行之有效。

從這角度看,我們不禁要問,讓貝爾斯登、AIG、花旗(還有將來的通用汽車)接受破產代管,又或者申請破產保護,究竟有何不好?一個常見的論調是,這些機構身繫大量複雜的利害關係,任何一個宣布破產,都會牽連廣泛、癱瘓整個體系,導致更多破產。

按這說法,AIG當然要救,因為它賣了數以萬億美元計的「信貸違約互換合約」(CDS)給摩根士丹利,而後者就是憑著這些CDS,來對著與其他伙伴的交易;一旦AIG破產,摩根士丹利就會頓失對著的保護,令它和其他交易伙伴陷入不穩的險地。

協助第三者而非財困機構
這個論調有其正確之處,但按這道理的應得結論是,往前走的最佳方法,是協助第三者而非陷入財困的公司本身。換言之,政府不應該拯救AIG和它的債權人,而是應該保證AIG會對摩根士丹利(以及其他買了AIG保險的人)履行義務。

這個做法,能夠在萌芽點阻止骨牌效應的出現,而且相對於拯救整間AIG,納稅人要付的成本可能會低得多。這樣做,政府也不必就AIG是否能生存下去發表立場,破產法庭自會作出判斷。

最後,這做法也可令道德爭議減到最低——AIG固然要為自己的財困負責,至於它的生意伙伴是否也該受教訓,卻沒那麼明顯;協助這些第三者,不會產生「厚待壞孩子」的效果。

相同的原則,也可以應用在房地產市場。許多人曾以為樓價永不會跌,因而作出了財政決定。但這些昔日的錯誤,並不構成市場的失效,所以要政府支撐樓價是沒意思的。

倒是按揭的再談判機制,勉強說得上是出現市場失效。許多按揭借款人,都無力改變按揭的條款,但現時的經濟狀況,卻是他們最初訂立按揭合約時無法預見的。

政府要是出面協助他們再談判按揭條款,就有意思得多了。



米尔顿·弗里德曼一直認為,香港是全球最能夠實踐,他倡導的自由經濟理念,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 Laissez-faire policy,是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 但在二零零六年十月,回歸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席行政長官曾蔭權說,『積極不干預』政策政府早已多年沒有提及,用『大市場,小政府』來形容政府現時經濟政策的取態,相信更符合現實。


『自由經濟論』的老祖宗 米尔顿·弗里德曼,在 October 6, 2006《華爾街日報》撰文批評曾蔭權的說法,無疑宣告了『香港自由經濟模式』已死 Hong Kong Wrong,批評香港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


當年只是一個小香港,Milton Friedman 已經要親自提戈上馬。 自零七年頭至今,整個美國,成個歐洲,甚至全世界,自由經濟切底潰敗,若果 Milton Friedman 泉下有知,定要從棺材跳出來,再撰文千篇討伐,但又有誰還會理睬 Milton Friedman 呢?零六年 Milton Friedman 的葬禮,冠蓋雲集,萬人景仰,極盡榮哀,佢都算死得著時囉。


後記:
翻讀了幾篇別人的文章,覺得『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很多時被連埋『放任主義』一起,叫『自由放任主義』。現代做人父母的,都讓囝囝囡囡有著較多自由,但見到有跡象行歪了,就會盡早抖正,納入正軌,沒有任由他她繼續自由發展下去。所以『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應等同『放任主義』。由『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變成『放任主義』,攪出大禍,政府監管機構是要負起,失責、失職的責任。


後後記:
最新的消息是傳出,美國眾議院通過 $140Billion auto bailout package,但共和黨可能在參議院,不會贊同撥款拯救三大車廠,《CNN》Republican opposition cast doubt about the bill's fate in the Senate later this week. The carmakers might never pay taxpayers back for the loans, 因此這等同國有化云云。


後後後記:
CNN》Auto bailout bill dies in Senate,美國十一號晚上,參議院正式以 52-35 vote followed the collapse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Senate Democrats and Republicans seeking a compromise,因未有足夠所需要的60票,法案被否決了。恒生指數中午收市報14537點,跌1076點。


伸延閱覽:
經濟學家放棄了原則 明報 12月6日 論壇
Economists Have Abandoned Principle WSJ.com 華爾街日報 12月3日
香港放棄自由經濟了嗎? 鄭經翰
香港模式的夭折~米尔顿·弗里德曼 大紀元
Hong Kong Wrong~Milton Friedman opinionjournal.com



我的舊文:
市場經濟的盡頭
用一籃子商品為港幣下錨
轉載:讓黃金與美元重新掛鈎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08

阿拉伯人沒有姓氏


全世界陷於金融大海嘯,杜拜上個星期就慶祝 珠美菈棕櫚島,新酒店和渡假村開幕,大放煙花。杜拜這個響噹噹的地方,集金融業、旅遊業、購物天堂、渡假勝地等等於一身,其實是 阿拉伯聯合猶長國 (UAE),
七個猶長國其中的一國。


以前份工,有機會接觸了不少亞洲不同種族的人,好多時有需要參閱法律文件,簽名,考證身份,等等。對於阿拉伯人和中東回教人的名字的形成,略有認識。 當看到如今各大中外傳媒,強行把中東佬阿拉伯人老豆個名,阿爺個名,當是當事人的姓氏時,莫不啼笑皆非。


本來想在此網誌,拿出來寫寫,但又懶惰,兼且恐防詞不達意,遲遲沒有動 keyboard,昨天 google 一吓,畀我搵到以下篇文章。 全篇是頗長的,不過只需要讀完首三四段,就已經清楚明白,可以跳到尾睇我寫的後記,其餘的只是點出,歐美人士,甚至國家領導人,傳媒巨人,CIA,竟然都通通搞錯人地阿拉伯佬個名和姓嘅分別罷了。


阿拉伯式人名的構成法
嚴格意義上講阿拉伯人並沒有姓,其名字的命名方式是採取“聯名制”。這與多數中國人和歐洲人是不同的。其名字通常由本名、父名、祖父名……最後加上部落或祖籍地名。其實一個阿拉伯人的全名往往很長,祖父名的後面還可以有曾祖名、高祖名……要幾代就可以有幾代。


例如目前頻繁見於報端的伊拉克的薩達姆·侯賽因的名完整一些的寫法應該是 撒達姆·本·侯賽因·本·馬吉德·阿爾(或伊本)·提克里特(Saddam bin Hussein bin Majid al'Tikrit),其中只有薩達姆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名字(本名),而且從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一種信息,即這個薩達姆是侯賽因的兒子,同時又是馬吉德的孫子,也是那個來自老家提克里特的小伙子。


“本”(bin)就是“某某的兒子”的意思,翻譯的時候常常省略。可見當我們把那位總統先生──薩達姆·(本·)侯賽因稱作“侯賽因”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說撒達姆的爸爸侯賽因先生。在此建議各位最好還是叫他薩達姆,這樣這位先生就不會被那些愛他的和恨他的人們給張冠李戴了。


“阿爾”(al)的意思是“來自……”,有時用“伊本”(ibn)代替(“伊本”的意思與前面提到的“本”相同,但是一般只用在後面)。在部落或祖籍地名之前加“al”是阿拉伯式人名的最大優點,別人看到之後就會對名字主人的淵源或來源一目了然。


其實不是“拉登”
現在該說說拉登先生了。對於拉登先生的名字,我們知道最多的不過是這位大俠的全稱是奧薩瑪·本·拉登。按照前面所講的阿拉伯人名字的構成法,我們知道無論是人們稱呼他為“拉登”還是“本·拉登”,他們所說的都不是讓布什做噩夢的那個劍客大俠。那個人應該叫奧薩瑪。可是如果各位以為“拉登”一定是奧薩瑪先生的爸爸,那麼在下不妨告訴大家,這是西方人惹的錯,因為他們總是拿自己的標準看待別人。或許我們也可把這種生搬硬套理解為教條主義,就是毛澤東當年批評王明同誌所犯的那種錯誤。


那麼拉登又是何方神聖呢。要想把這件事情說明白,故事還得從奧薩瑪的父親穆罕默德說起。把穆罕默德的名字按阿拉伯人的習慣稍微延長一點兒,就變成了穆罕默德·本·奧德·本·拉登(Mohammed bin Oud bin Laden)了。所以,那個拉登老人應該是穆罕默德的爺爺,算到奧薩瑪這輩兒該是他的曾爺爺了。可是那位老先生的名字──拉登,為什麼會緊跟在這位讓布什目瞪口呆的奧薩瑪之後,形成“奧薩瑪·本·拉登”這一名字呢?故事又得轉回到奧薩瑪的父親穆罕默德先生身上。


奧薩瑪的父親穆罕默德先生,是家族財富的奠基人。穆罕默德青年時代從阿拉伯半島南端的也門,赤手空拳來到沙特尋求發展,從事建築業勞動,其實就是現在中國的小市民們所說的民工。幸運的是這位勤勞能幹的穆罕默德先生,當時正逢人口還沒有駱駝多的沙特因石油而迅速至富,為所有外來民工和下崗工人提供了優厚的就業機會,而且還從不像中國的北京、上海或深圳等牛B城市那樣,用什麼身份證、暫住證(贊助證)或者計劃生育證去為難吃苦耐勞的穆罕默德先生。


穆罕默德先生也不會被工商、城管或者綜合治理的大蓋帽們攆得滿街抱頭鼠竄。穆罕默德先生又是幸運兒中的幸運大爺,他成功地承攬了幾項規模巨大的建築項目,並且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取得沙特王室的信任,以至於有的項目可以乾上幾十年。估計穆罕默德先生為家族盈利約有500億。這500億當然不是里拉,也不是盧布,更不是薩達姆的第納爾,而是美國人發明的花花票子──美元。


這一家族自穆罕默德先生起,加上幾十個兒子都與美國豪門望族關係緊密。商業利潤是維繫他們之間同志加朋友般關係的唯一紐帶。在美國從事軍火貿易的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的大股東名單裡,穆罕默德及其兒子們的名字與美國總統小布什的爸爸老布什、前國務卿貝克(及英國前首相梅傑)等人的名字是排列在一起的。猜測老布什之類的西方人在與這位名子是“穆罕默德·本·奧德·本·拉登”的阿拉伯人一起打高爾夫球的時候,一定是以西方人的習慣,稱呼他為“本·拉登”或“拉登”先生。


因為在老布什之類的西方人看來,名字的最後部分“本·拉登”或“拉登”自然就是姓。而這一家族的兒、孫輩們平時多在歐美經商求學,也不想給老布什或小布什等人添麻煩,索性將錯就錯,都默認別人叫他們“X·本·拉登”了。有的人甚至更加西化一步,將“本·拉登”捏合成一個詞“本拉登”(BinLadin)。這簡直與英語動畫片裡的唐老鴨──“麥克唐納德”(McDonald)之類的名字沒有什麼區別了。這就是奧薩瑪被誤稱為“本·拉登”的原因。


姓名文化的差異
姓名文化的差異不但令人煩惱,而且十分麻煩,並由此而產生理解上的混亂。這可能是歐美華人為什麼不繼續叫自己為張叁、李四、王二麻子,而多半改為彼德張、約翰李、喬治王的主要原因。


絕大多數歐美人的習慣是名先姓後,在歐美人看來,稱呼一個成年人的姓加上先生或職務之類的虛銜往往隱含著尊重,而對於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直乎其名則有輕視的意思。比如,對於老、小兩個姓布什的總統,美國媒體一律採用頭銜加布什,而如果有人用小布什的名子喬治稱呼他,那麼這個人不是老布什夫婦,便是某位經常在辦公室裡接受小布什調情的小蜜,否則就與稱呼阿貓、阿狗沒什麼兩樣了。


但是以這種習慣看待阿拉伯人的名字,可能就會使人誤入歧途。例如,歐洲和北美媒體關於薩達姆·侯賽因的稱謂出現了幾種不同的版本。加拿大電視台(CTV) 使用的是“侯賽因”,《環球郵報》使用的是“侯賽因先生”。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倒是加拿大的加通社、《國家郵報》、《多倫多星報》和美國美聯社好像一般使用“薩達姆”;加拿大廣播公司在他們的節目中則傾向於使用“薩達姆· 侯賽因”。


而小布甚則是歪打正著,多半使用“薩達姆”,並且同時做出咬牙切齒狀。當然這不是因為布什真的明白侯賽因其實不是薩達姆,而是他認為這樣稱呼有貶低薩達姆的意思(相比之下,卻是薩達姆頗有西方人的紳士風度,在美國CBS主持的虛擬辯論中不慌不忙地稱呼小布什為“布什先生”,並邀請“布什先生”參加一對一的電視辯論;結果布什是始終沒有接招,派出個惡婦形象的助理員──賴斯女士,把觀眾念叨得昏昏欲睡)。


個把月前在一篇美聯社的新聞稿中,薩達姆的兒子烏代被叫成“烏代·侯賽因”(Oudai Husein)。很明顯撰稿人把“侯賽因”當作烏代的姓了。其實倒不如乾脆就稱其為“烏代”,或者“烏代·薩達姆”;如果實在要帶上“侯賽因”,也只能寫作“烏代·薩達姆·侯賽因”。


隨便撿起幾條中東地區的新聞看看,此類低級錯誤到處都是。那位沒有被列入55張撲克牌的伊拉克新聞人物──薩哈夫就是一個例子。看看他的名字──穆罕默德·哈桑·薩哈夫,我們就知道其實此人的名字是穆罕默德,而薩哈夫則是他的爺爺了。大家還記得前伊拉克南方戰區司令──馬吉德嗎?就是那位被“尊”稱為“化學阿里”的人。他的名字應該這樣寫──阿里·哈桑·馬吉德,叫他馬吉德是錯的。馬吉德是他的爺爺,也是薩達姆的爺爺,因此“化學阿里”與薩達姆是叔表兄弟。

小結
1.阿拉伯式名字沒有姓。
2.人名的命名 方式是“聯名制”,其名字通常由本名、父名、祖父名……最後加上部落或祖籍、地名,其間被無數個“本”字隔開。
3.“本·拉登”原本不是基地首領奧薩瑪的姓氏。
4.現在媒體對於阿拉伯式姓名的叫法多半是錯誤的。



來源 Source: 金諾人文 


後記:
在馬來西亞,這回教國家,比較開放,馬來族的女性多有書讀,還可以出外工作。

維基百科:隨着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一出世就信奉伊斯蘭教的馬來族也採用了與阿拉伯人類似的父名制度。在馬來民間,用於連接本名和父親的名字的詞是「bin」(「本」,男子用)或「binti」(「本蒂」,女子用)。例如「Ahmad bin Fadzil」(「艾哈邁德·本·法濟勒」)的意思就是「艾哈邁德,法濟勒之子」,同樣,「Aina binti Md. Daud」(「艾伊納·本蒂·穆罕默德·達烏德」)的意思就是「艾伊納,穆罕默德·達烏德之女」。而「ibni」(「伊本」,王族男子用)則是屬於馬來王族專用。


後生的一輩中東佬阿拉伯人,索性將錯就錯,由他們這一輩,開始有姓氏,而因利乘便,父親的名,變成了姓氏,生下兒子也跟從,阿爺的名為姓氏。但不是所有都跟從,以後稱呼中東佬阿拉伯人朋友,更加復雜。


阿拉伯人重男輕女,法律文件未曾見過有女性的身份,阿拉伯女性由頭包到落腳,隨了親屬閒人都不能接觸,咁阿拉伯女性究竟有冇名嘅呢?




Tuesday, December 09, 2008

廬山



《題西林寺壁》蘇軾

橫 看 成 嶺 側 成 峰,

遠 近 高 低 各 不 同。

不 識 廬 山 真 面 目,

只 緣 身 在 此 山 中。



初讀這首詩時還很年少,祇知道是講廬山的風景。

蘇軾 《題西林寺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千古哲理名句,點出為何未能看清楚人和事,只因自己的處於人和事之中。


再引申:由於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顧在看問題的出發點亦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以偏概全。若果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就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蘇軾是借看廬山風景,來點化世人,中國的詩人,很多時正面講的有紋有路,背後要說的更充滿哲理。若果翻譯成英文,就變得片面,當是一首講風景的詩來欣賞,要譯得全部詩意,真是要考考翻譯的功夫。


好了,講返風景名勝,廬山 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附近長江沿岸,聳立的一座奇山。


自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南登廬山,並將廬山寫進《史記》後,歷代無數文人墨客,如陶淵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遊等都曾登臨廬山,留下了 4000多首詩詞、400多處摩崖題刻和難以計數的書畫作品,使廬山享有「文國詩山」的雅號。


中共建國初期就有 廬山會議, 彭德懷 和 毛澤東 發生公開衝突,之後產生 反右傾運動,繼而林彪上臺,代替 彭德懷成為國防部長,毛澤東扶植江青等四人幫,埋下以文化大革命為名,打擊異己為實的伏筆。


廬山早在清末,已經是著名的避暑勝地,英國傳教士 李德立 Edward Little 從清政府得到為期 999年的租契,開始把廬山山頂氣候涼爽的牯牛嶺長沖(東谷),開發為外僑避暑地,並根據英文 Cooling(清涼)的音譯,把牯牛嶺簡稱為牯嶺。


李德立 組織了董事會和類似租界工部局的牯嶺公司房進行管理,編號出售土地,派設警察,進行完善的市政建設,沿河灘種植了上萬株樹木,並規定了建築密度。因此形成溪水潺潺,綠樹成蔭,一派田園城市風格的風景優美的居住環境。這塊避暑地在同一時期西方傳教士開發的中國幾大避暑地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經營也最成功。


開發廬山牯嶺,代表着西學東漸的新趨勢,到20世紀初,牯嶺曾經彙集二十餘國的數千名基督教傳教士,興建歐美風格的避暑別墅近千幢,以及各宗派的教堂多座。形成中國最有規模的一處避暑勝地和山地別墅群。


1930年民國年代,廬山又成為南京國民政府的夏都,1937年,蔣介石在此發表抗日講話,開始全面對日本侵華抗戰。



伸延閱覽:
究竟是(以偏概全?還是以片蓋全? 還是以偏蓋全? 還是以片概全?
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廬山

我的舊文:
月到中秋分外明 ~《水調歌頭》蘇軾
做人愛自由 ~《洗兒詩》 蘇軾
雪泥鴻爪 ~《和子由澠池懷舊》蘇軾


Monday, December 08, 2008

民主的兩個例子

民主的兩個例子



泰國在軍事政變推翻他信政權後,重新舉行大選,結果仍然是由前首相他信的黨友,組成執政聯盟,推出愛吃的肥佬當總理,迎接他信返國,反對派那會咁容易罷休,但戲劇化的法庭,裁定肥總理收錢上電視臺,示範烹飪節目是違憲,需要去職下臺。咁就由他信妹夫瘦總理,走馬上任,但他信夫婦被判瞞稅,攪到要屈蛇出走。


跟著無耐,反對派先佔領總理府,並趁瘦總理出席在秘魯的APEC國際會議,攪出佔領曼谷兩個機場的大鑊嘢,亂咗成十日,數以萬計的國際旅客,受阻未能離開的鬧劇。法庭咁啱又判瘦總理,賄選有罪,又被推下臺。 但國會內親他信的仍是大多數,咁要選邊個至合反對派意思呢?


民主就是小數服從多數的妥協政治安排,但輸了選舉啲小數又唔服氣,又要攪抗爭,話人地用福利政策,攏諾貧窮的大多數選民,咁即是輸打贏要啫!好嘞,泰國就話是新的民主國家,選民唔識分辨啫,唔該睇埋下半部喇!


加拿大最近勘入政治危機,剛在過去的十月份,才舉行全國大選,加拿大保守黨雖然贏不到多數國會議席,成立多數派強勢政府,但仍然是最多議席的黨派,遂可以組成小數派政府,繼續執政,而黨魁就成為總理。


點知唔夠一個月多啲啲,在金融大海嘯中,被其他幾個小黨派,話沒能照顧國民訴求,沒有振興經濟的政策,出言要舉行不信任投票,把執政黨拉下臺。 再由幾個小數的政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包括主張魁北克省獨立的分離主義魁人黨。


加拿大的民主,連主張分裂國家的魁人政團,都可以選入國會當議員,真是體驗民主的高境界。 而兩個小數政黨竟然為了一嘗執政之慾望,與主張分裂國家的政黨立約結盟。


不過據聞這是完全符合加拿大的憲法,連代表英女皇的加拿大總督,都無能為力反對。 主張魁北克獨立的魁人政團,會不會利用結盟,逼使新成立的聯合政府,做出政治交易,做出容許優惠魁北克獨立的政策呢? 咁個兩個政黨,豈不是做了分裂國家的罪人?


話分兩頭,在魁北克省雖然有強烈的獨立思想,要把魁北克分裂為主權國家,獨立于加拿大,但好多統一派的政治家,卻都是來自魁北克省的法裔。 著名的加拿大總理已故的 杜魯多來自魁北克,之前當了長達十年的前總理 克雷蒂安也是來自魁省。他們雖然都是來自魁北克省,但都是統一派的大頭目,可見魁北克贊成和反對獨立都有聲音。


好嘞,民主成熟的加拿大,今次攪到政治危機,也是民主種下的菓實!


泰國加拿大 都是因民主勘入政治危機,各位對民主有乜感想呢?


寫于:12月4日凌晨


後記:因總督莊美佳的介入,把國會休會至明年一月二十六日。

伸延閱覽:
泰國反政府示威者撤離曼谷兩大機場
加拿大總理電視講話譴責企圖推翻政府


我的舊文:
民主~泰國式
民主的兩個例子




Sunday, December 07, 2008

外國人的『開飯喇』



明報專訊】法國權威飲食指南米芝蓮推出香港澳門指南,四季酒店的龍景軒成為本港唯一一間獲3星最高評級食肆。唐閣、香宮、夏宮兩星;灣仔福臨門、富臨、鏞記一星。


睇過動畫電影《五星級大鼠》,都知道外國的美食家評論,可以主宰一間食店的存活衰落,有食評家的讚賞,就算食完覺得唔好食,都唔敢出聲,因為是你不懂得欣賞啫 (相反亦然),啲闊佬排隊奉獻上銀両,我等小市民只有從電視臺的美食介紹節目,用對眼睛來試食,口就水跺跺涕!


【明報專訊】國際旅遊美食指南《米芝蓮》推出香港版指南,政府表示歡迎。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劉吳惠蘭說,今日米芝蓮宣布選擇香港作為推出米芝蓮指南的地點,政府非常高興。

她說,在指南推出時,政府將會與旅發局及相關部門合力加大力度推廣「美食天堂」這個美譽,以吸引多些不同地方的遊客來港品嚐美食。



香港的食評家之前有唯靈,近期有蔡瀾,李純恩,梅姐(黃玉梅),滔滔(梁文韜),等等(不能盡錄)。 現今個個都是,連名模都加入,周紋琪,Amanda S 都在電視上主持美食節目。另外在每年書展中,名人出美食書,並舉行簽名會,坊間寫食經的書籍,恒河星數,連網上專寫美食的網誌亦不少。網上有一個專門講香港美食的『開飯喇』,相信各位會定時入去睇睇,有乜新料!


相信香港這個美食天堂,市場頗大,食客偏及全世界,顧吸引了《米芝蓮》在十二月發行,港澳地區美食指南。


【明報專訊】國際旅遊美食指南《米芝蓮》,去年11月首度踏足亞洲,於東京推出飲食指南後,港澳地區版本亦已鐵定於今年12月5日推出。

《米》指出,香港是中西文化交匯處,澳門則是東方拉斯維加斯,是實至名歸的旅遊熱點。該出版社已派出14名食家到訪兩地,從1.5萬家食肆中挑選出1200間,並給予評分,食家中包括兩名中國人,其中一人是在本地聘請,其餘食家專程由歐洲來訪3至5周。

評分工作尚在進行中,故暫未知香港能否打破東京有8間食肆獲3星的最高評分紀錄,出版社總監說,預計於12月初會有公布,目前亦未訂出第一版會推出多少書。

劉吳惠蘭﹕港美食中心地位獲確認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長劉吳惠蘭歡迎《米芝蓮》推出香港美食指南,認為進一步確認本港的環球美食中心地位,相信指南推出後,旅發局等相關部門會作宣傳。她又說,米芝蓮選取的餐廳和評分均是獨立決定,但她希望指南介紹的不限於西餐廳,亦會介紹中式或地道美食。



究竟要賣幾多錢一本呢? Michelin Guide Tokyo Amazon 售價:US$12.95 唔算貴噃!香港的 《米芝蓮 2009》 HMV 賣HK$168.00(US$21.54/£13.76)。


好嘞!卒之出咗嚟嘞,只得一間香港食館得到三星,香港人唔好再自滿,成日話香港是『美食之都』,做咩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本港食評人的反擊:
周中﹕外國人評中菜不公平 (明報)
米芝蓮指南被評欠港味 (星島日報)



伸延閱覽:
《米芝蓮指南》確認港作為國際級美食中心地位 (星島即時新聞)
米芝蓮本港星級星級食肆名單 (明報即時新聞)
米芝蓮:港不愧飲食天堂 (明報)
『正斗雲吞麵店』廿元有交易 (明報)
『龍景軒』全球唯一中菜獲3星 (明報)
評審嚴謹 「秘密考官」12次光顧龍景軒 (明報)
《米芝蓮指南》食肆全名單(1) (星島日報)
《米芝蓮指南》食肆全名單(2) (星島日報
欲搞中國米芝蓮 「缺水」成問題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