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Tuesday, August 24, 2010





先為在馬尼拉死去的港人哀悼,並向傷者和死者的親友們致以慰問!




港人魂斷馬尼拉
Space 嘆息唉唉唉
八位同胞齊枉死
問句蒼天 why why why


港人魂斷馬尼拉
Space 嘆息唉唉唉
議論紛紛齊聲討
資料不足咪瞎猜


港人魂斷馬尼拉
Space 嘆息唉唉唉
責任必須查清楚
監督過程絕不癩


港人魂斷馬尼拉
Space 嘆息唉唉唉
目睹靈柩回老家
竟然令我涕淚流


安息罷!八個冤魂!


【明報社評】本港一個旅行團,在菲律賓馬尼拉被獨行搶手挾持在旅遊巴內,8名港人無辜慘遭殺害,多人受傷,市民都感到震驚與悲慟。透過電視現場直播,目睹菲律賓警方處理事件的表現,專業人士認為有值得斟酌之處;菲律賓政府須就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向港人交代。


槍手浴血應予譴責 菲國處理值得斟酌
出事的康泰旅行團,在馬尼拉著名景點、旅行團必定一遊的市中心黎剎公園,被獨行槍手持火力強大的M16自動步槍登車挾持。槍手是一名被革職菲國警員,他因為涉及一宗案件被革職,挾持旅客,據知目的欲逼使菲律賓當局談判,要求復職和得到賠償。

這名槍手所涉及事件的是非對錯,港人無緣置喙,但是他利用港人旅行團向菲國當局要價,導致本來快快樂樂去旅遊的港人旅客遭逢驚心動魄血腥一幕,最終有8人無辜賠上性命,無論如何,槍手犧牲別人利益,謀取個人欲求的做法,應予強烈譴責。

挾持事件發生後,特區政府向菲律賓駐港總領事、並透過中國駐菲律賓大使,要求處理事件時,要以人質安全為優先考慮,同時很快就決定派遣警方和入境處人員到菲國,協助港人旅客;到晚上事態急轉直下後,很快就決定派遣包機接載旅客家屬到馬尼拉處理善後,總的而言,特區政府處理恰當。只可惜事態發展出乎意料之外,政府未能把遇事港人全部帶回來,使人傷感。

獨行槍手與港人旅客無仇無怨,被他「選中」的旅行團,相信只是剛好在那裏而已,另外,這名槍手挾持旅客的動機,並無宗教或政治目的,所以,一般人相信槍手殺害人質的可能不高。而且在挾持事件發生未幾,槍手先後讓小孩子和長者離去,使人覺得槍手並非暴虐的狂熱分子,認為事件得到和平解決的機會較大,連菲律賓馬尼拉警察總長也一度表示對槍手釋放所有人質感到樂觀。不過,縱使如此,這類槍手挾持人質逼使當局談判的事件,無論如何當局都要做好事態突然惡化的準備。

據熟悉保安的專業人士認為,這類事件,警方在現場要做好兩方面準備。一是狙擊手到場選好位置,從各方面盡量瞄準旅遊巴內的槍手,然後等候指揮官的命令,狙擊手就位之後,可能就是漫長的等待;另外,整隊全副武裝的攻擊手,要在現場高度戒備,若事態有什麼變故,例如狙擊手狙殺落空,激起槍手還擊駁火等,攻擊手可能就要即時出動,對付槍手和救人。

昨日這宗槍手挾持人質事件,是哪一方打響第一槍,目前仍未知道(曾有消息說,槍手發現有許多狙擊手正在包圍及瞄準他,要求狙擊手撤走,否則殺死人質),總之是第一槍響起之後,事態就急轉直下,現場連番槍聲卜卜。透過電視現場直播,槍聲響起之後,看到一隊警員包圍旅遊巴,但是他們的表現,使港人看到他們對如何攻入旅遊巴,束手無策。

單純挾持血腥收場 菲國要向港人交代
按專業人士的說法,當時挾持人質事件已經發生了約9小時,菲國警方的攻擊手在這段時間,理應就一旦出手攻堅做好準備,例如如何破門、破窗攻入旅遊巴等,起碼應該有適當工具,但是菲國警員的表現,完全看不到有雷霆一擊的準備。

看到警員瑟縮在旅遊巴車尾,而不時傳來槍聲,許多人都氣憤地說「這些警員真窩囊!」當然,即使透過電視畫面,也只能看到旅遊巴外的情形,旅遊巴內是否有什麼狀況,使得警員投鼠忌器,坐在電視機前的港人不得而知。有關情,港人有權知道,菲律賓政府應該向港人交代。

這宗動機相對單純的槍手挾持人質事件,最終以極度血腥的手段解決,許多人都想像不到。表面看來,獨行槍手的要求不難較好地解決,例如菲國當局可以成立委員會,翻查槍手是否遭到冤枉等,以換取槍手釋放人質。總之,旅遊巴上港人和當地司機的安全,菲國當局應該首要顧及,現在的結果,人質安全是否菲國當局的優先考慮,是一個問號。另外,無辜被槍殺的8名港人和中槍受傷的多名港人,他們身上的子彈是發自警員或槍手的槍,由哪一支槍射出,菲國當局應該不難查證清楚。

經過這一場劫難,被殺、受傷或是劫後餘生者的無辜遭遇,市民寄予無限同情,特區政府要安排他們盡快返回香港這個安全的家,並安排心理輔導人員跟進,使他們可以擺脫劫難的陰影。菲律賓政府要做好善後工作,就事件展開全面調查,向港人交代,使人知道菲律賓是一個文明的國度。




昨天週一八月廿三日,到中午稍為清閒,才留意到馬尼拉挾持人質事件,以為祇是時間問題,遲早可以解決。到晚上有飯局,一班舊同事聚舊,談笑風生,樂也融融,沒有人用“黑草莓”上網跟進事件進展。等到很晚,我才知道“爆大鑊”,最新消息:做成八死的悲劇。因為一直沒有看新聞直播,震堪性特別強烈。


眼見啲馬尼拉 SWAT 隊,祇像一般普通警察,穿上避彈衣,戴個頭盔,拿起長槍,咁就去強攻巴士。連起碼的“特種部隊”裝備和策略都欠缺。 回頭看看香港的“飛虎隊”,中國的解放軍的”反恐特遣隊“,無論裝備,服式,唔打得,都睇得吓吖!


表面上馬尼拉警方,魯莽急於行動,拯救策略粗劣,雖然看來黑幕重重,像要掩飾甚麽,而累八港人枉死!驗屍過程若是公正的,需查明究竟被警察誤殺的人質,還是被槍手槍殺的呢?大家都很悲憤,追究責任一定要做,但事情尚未明朗化,就讓港府依國際條約,進行交涉罷。


不過要監督整個過程,絕不容許,息事寧人,不了了之!


後記:
廿五日晚上看了晚間新聞報導,見到八具靈柩棺木,在馬尼拉殯儀館放入木箱,覆蓋上木蓋,並釘上釘子,移送上靈車,送往機場,運上包機貨倉,準備飛回香港,我的喉頭經已嗚咽,淚水竟然隨之而來。我再沒有繼續收看,當靈柩抵達香港機場的直播,留待明天吧!留待明天吧!


不竟多年來,見過不少的生離死別,亦能控制情緒,我想不到我會突然感情豐富起來。唉!今次的事件觸動了我的深處,喚起喚醒了我的 emotion sensor !!!



【明報社評】菲律賓警方顢頇無能,在營救康泰旅行團被挾持事件中,表現未符合專業要求,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雖云答應調查事件,並向中國政府和特區政府交代,但是從昨日事態發展看來,菲國官方對此事隱然已有定見,其調查操作未符合嚴謹、嚴格的要求。

我們認為,中央政府或特區政府應該向菲律賓政府提出,由中國政府或特區政府派專家參與或觀察調查,以確保調查符合國際準則的要求;若菲國主動邀請,更是打破港菲關係困局的契機。

阿奎諾表現惹港人反感 菲就事態調查有定見?
前晚血腥慘劇發生之後,阿奎諾三世在一眾官員簇擁下,曾到現場視察,他對在場香港記者的提問,置若罔聞,從電視鏡頭所見,阿奎諾三世與陪同官員有說有笑,一派輕鬆模樣,與現場不久前槍聲卜卜,8名港人被血腥屠殺的景況,格格不入。

另外,在記者會上,阿奎諾三世不但竭力為警方辯護,其口若懸河的說辭,港人聞之,覺得不是味兒。以危機管理而言,阿奎諾三世的表現難言合格,因為他不但未能安撫香港市民的不滿,反而更激起憤慨。所以,此階段危機管理,阿奎諾三世其實演出了一場公關災難,迄昨菲國官方還未公開就慘劇表達歉意。

阿奎諾三世以總統身分日理萬機,對事態的掌握,一般而言靠官員或幕僚匯報,若報告有偏頗,自然影響阿奎諾三世的取態。昨日,有菲國官員接受香港記者訪問時,強調救了多少人質,若側重於此,則遇事旅行團全團 20人,加上領隊1人,當地菲籍司機和導遊各 1名,總共 23人,現在死了 8人,以人數計算,菲國可以自詡行動成功。這個半杯水滿、半杯水空的不同角度,決定了事態的性質,就看阿奎諾三世收到的是什麼料而已。

雖然阿奎諾三世力撐警隊,不過,除了本港輿論,連菲國當地的傳媒,都一致批評這宗營救人質災難,與菲國警方處理不當有關。面對群情洶湧,昨日,阿奎諾三世嘗試補救,例如,他率同副總統和外交部長等高層官員,與中國駐菲大使劉建超和港府副入境事務處長黎棟國會晤,答允調查事件,並會派出高層代表團分別到北京和香港交代事件。另外,昨日下午,他還給行政長官曾蔭權回覆電話,解釋前日未接聽電話,乃幕僚見他事忙,未通知他。連串事態顯示原先強硬取態,有所調整。不過,態度轉變,並不等於菲國承認營救犯錯。

例如,昨日菲律賓總統府發出聲明,以阿奎諾三世的名義,縷述事態梗概。他在記者會批傳媒直播引發槍手大開殺戒,在聲明中則說「傳媒播出挾持者家人被強制帶離現場的畫面,激怒了挾持者,並鳴槍示警」。說法不同,內容則一樣,主要把責任歸咎他人,連槍手的弟弟被捕,目的也是如此。

所以,從種種跡象顯示,菲國所謂調查,使人懷疑是否先有答案,再找證據。其實,電視直播不構成阻礙救人,若當局應對恰當,皆大歡喜和氣收場,或是警隊攻堅,乾淨利落解決危局,則菲國政府的威望自然大升;所以,一切視乎營救安排是否做得好,電視直播根本不是問題。

另外,有熟悉蒐證程序的人士認為,從電視鏡頭所見,未見菲國人員全面封鎖現場,仔細蒐集例如彈頭等物品,因為找到彈頭,與槍支的來福線比對,就可以知道中槍死亡的死者,是由哪一支槍所殺,而現場其他物品,也是呈現車廂內和槍戰情況的最佳證據,但是未見妥善保護和蒐集,菲國所謂調查的誠意,可見一斑。

菲國就這宗挾持人質事件,暴露整體應變能力之不足和警方之窩囊,已經使國家在國際蒙羞;為挽回形象,我們認為,菲律賓政府首要坦誠交代事件,絕對不應有掩飾之心,若調查報告只為推卸責任,則必會引發更大反彈。首階段的危機管理,已經落筆打三更,若調查報告不為世人接受,則菲律賓的形象更會一落千丈,甚而為人所不齒。

市民不應遷怒菲傭 旅遊警示應包括治安紀錄
因此之故,我們認為,特區政府應該透過中央政府向菲律賓政府提出,由中國政府或特區政府派專家到菲國,參與或觀察調查,以確保日後菲國的調查結果,較有公信力。

關於這宗慘劇,現階段還有兩點值得討論。
首先,市民看到菲國警察表現窩囊,使8名港人被殺,都義憤填胸,不過,市民應該認知,這個只是菲國警察不濟的結果,與本港以十萬計家庭一起生活作息的菲傭,絕不相干,絕大多數菲傭對於菲警的表現,都不以為然,所以,市民不要遷怒於菲傭。昨日傳聞有市民因而怒炒菲傭,若真有其事,那是絕不應該。市民應與菲傭如常生活工作,無必要、也不應該改變。

其次,本港現行旅遊級別警示,只視乎一個國家或地區是否有突發變故,包括天災或政爭集會等(例如較早前泰國紅衫軍的反政府活動),至於其恆常社會治安狀況,則不在參考之內。但是菲律賓長期治安不靖,針對外國旅客和華人的搶劫案,去年就有138宗。

就以前日凌晨,馬尼拉亦發生綁架殺害韓國人事件,多名槍手截停載有多名韓國人的車輛,槍殺一人,擄走兩人,其後釋放,槍手動機不明。所以,同一日,馬尼拉就發生兩宗針對旅客的案件,這樣的治安環境,是否適合港人前往旅遊,當局應該研究。我們認為,一國或地區、城市的治安紀錄,應該成為旅遊警示參考的一部分,以完整反映是否適宜旅遊。



後後記:
廿六日早晨,看新聞重播昨晚八具靈柩抵港,官員和家人向靈柩獻上花圈,風笛手奏出“Amazing Grace”,我的眼淚又來了!Emotion Sensor 一經啟動了,竟然收唔到掣!

【明報社評】菲律賓港人旅客無辜被屠殺慘劇,他們的遺體昨晚返抵安全的家——香港,讓死者安息,是生者理所當然的責任;另外,在全面照顧慘劇傷者和6個破碎家庭的同時,政府應該思考如何使整體市民走出傷痛,並特別要使在港菲傭不致成為無能菲警的代罪羔羊。

6個不幸家庭其情可憫 政府「永久照顧」恰當
慘劇死難者的遺體,在運送離開馬尼拉和返抵本港時,菲、港政府分別舉行簡單而莊重的儀式,使死難者得到應有的尊嚴和尊重。慘劇傷者返港後,以本港的醫療水平,他們會得到最適切治療,期望他們早日康復,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

至於慘劇製造了6個殘破家庭,有姊弟頓失雙親,有一家之主遺下妻子和幼齡子女,而那位梁太太,丈夫兩女被殺,兒子頭部重創,仍須在深切治療部治療;另外,陳氏夫婦雖然以雙手抵擋子彈,得保性命,但是傷勢不輕,會否影響日後謀生營生,也值得關注。

這6個家庭的不幸遭遇,其情可憫,據知政府會把他們列作「永久照顧」個案,即是日後如有需要,政府都會提供協助,不設期限。政府的處理只要合情合理,以社會資源協助這6個家庭,特別是讓適齡學童可以完成學業,市民不會有異議。至於倖存者心理上遭遇巨大衝擊,政府派遣專家作心理輔導,也可以協助他們逐步走出陰影。

挾持人質事件發生在周一上午約9時,未及72小時,8名死難者的遺體和大部分傷者已經返抵本港,一應安排有條不紊,政府的危機管理迄今算恰當。不過,政府應正視此事對市民心理上的衝擊,要有適當做法,使整體社會逐步走出此事的陰影。

此事之急轉直下,發生在周一晚上約7時15分,在合家歡黃金時段,透過電視直播,全港市民、一家大小,一同觀看使人驚慄的約90分鐘腥風血雨。由於菲律賓警方顢頇無能,90分鐘內現場不時傳出槍聲,15名人質在旅遊巴內身處槍林彈雨、孤立無援的磨難,市民感同身受,許多人都哭了出來。

可以說,當晚90分鐘予市民的震撼和衝擊,與21年前六四事件的電視畫面比較,某一程度猶有過之。因為旅遊巴空間細小,那90分鐘內每一聲槍響,市民都會想像又有人質被殺了。這種懸念,長達90分鐘,對於市民是刻骨銘心的90分鐘。

近日,有菲傭的家庭,若稍為注意,可能發現菲傭較以往沉默,她們或許「躲在」廚房或工作間,盡量少與僱主接觸;另外,家庭成員之間就慘劇的討論,由起初的義憤填膺,漸而逃避,不欲提及;一些家庭或許變得較多寧靜,不過這並非一般的寧靜,而是氣氛有點怪異的寧靜。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屠殺同類,違反一般人性天理,所以震驚、憤怒、不接受、悲痛、哀傷等,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香港市民目睹這次慘劇之後,已經進入「悲痛周期」(grief-cycle)。

要使市民的心理和情緒平復,最有效莫如事件真相大白,公義得到伸張,枉死同胞取回公道。關於這次慘劇,市民看在眼裏,相信都會得出「菲警無能,港人枉死」的結論,但是以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在記者會的說法、總統府所發表聲明,已經為慘劇定調,把槍手獸性大發,歸咎電視直播讓槍手看到警方帶走他的弟弟,激怒槍手而大開殺戒。

調查報告最終是否按這個調子完成,尚待揭盅,不過,若報告以此定調,與香港市民透過電視直播目睹的情況存在巨大差距,可以肯定的說,市民不會接受「電視直播導致屠殺的結論」。以菲律賓予人的印象,對她會否大公無私調查此事,不敢樂觀。因此,調查結果公布之日,可能是市民心中鬱結爆發之時,當怒火燃燒起來之後,會造成怎樣的衝擊,無法預估。

所以,政府除了已經採取的措施,接下來要努力盡量爭取一個獨立、客觀、公正、可信的調查結果,使市民的怒火不致爆發,衝擊社會穩定。昨日,我們建議中國政府或特區政府,爭取派專家參與或觀察菲律賓的調查,使結果能夠取信於民,政府官員以外交困難,初步排除了這個建議。不過,這類涉及外國人性命的重大案件,案件發生國家接受涉及國家派人加入調查,不乏先例,菲律賓政府也曾經涉及。

菲國星洲曾聯手查菲傭之死 港要求參與調查有前車可鑑
1995年,一名菲傭在新加坡墮樓死亡,新加坡按法規召開死因庭,得出了菲傭死於自然的結論,但是菲律賓對此裁決大表不滿,輿情洶湧之下,新加坡政府接納菲律賓的要求,准許菲律賓法醫專家見證調查,最終得到雙方都可接受的結論,兩國一場風波,於焉化解。既有先例,特區政府應該向菲律賓政府提出,況且,這次屠殺港人事件,性質和嚴重程度遠超一名菲傭之死,特區政府要求參與調查,更加理直氣壯。

中國與菲律賓的關係,除了經貿,地緣政治因為南海主權爭議,顯得微妙,特別是美國正在拉攏東南亞圍堵中國之際,中國出頭代特區政府處理這次事件,可能有更大的戰略考慮。我們認為,只要合情合理,中國政府尋求人質被殺真相和與菲律賓保持友好關係,應該不存在矛盾,況且,若為中菲友好而使港人死得不明不白,香港市民的情緒會有怎樣的反彈,不能忽視。

除了真相是化解市民鬱結的良方,政府還可以多做一些,例如,由政府發起,在死難者「頭七」之日,在他們磨難深重的時段,全港市民默哀或舉行儀式,對市民的情緒宣泄會有一定作用,或者在政府大球場舉行追悼會,更可使市民的情感有寄託之地。

另外,新學年快將開課,學童們大多目睹過那驚心動魄的90分鐘,教育局可向學校提供一些基本指引,趁開學之際,讓學校引導學童向正確方向,減輕弱小心靈所遭受的衝擊。總之,關於這次港人被屠殺事件,不少市民都有心理問題,政府應設法減輕市民內心不安可能對社會構成的負面影響。



後後後記:
本來一直不想把今次事件,提升到政治層面,不過,菲律賓馬尼拉當局,實在令人氣憤。匆匆、草草、急急完成了所謂報告,就想上京和來香港,交代事件真相,卻先遭遇到北京的閉門羹。相信北京今次當局的反應,可以得分,我不敢說,特區政府是沒有膽量,給菲律賓人員吃閉門羹,但不竟香港祇是一個特區城市,活在中國的保護傘下,北京今次讓香港特區居民,上了一次政治課。


【明報社評】菲律賓港人旅客遇難慘劇,市民都渴望知道事件真相,特區政府必須直接或透過中央政府,向菲律賓政府強烈表達,要求派員參與或觀察調查,以得出一個獨立、客觀、公正、可信的調查結果。

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市民應該強烈表達意願,以民意作為特區政府的後盾,所以,周日跨黨派就事件舉行的大遊行,期望市民踴躍參加,以行動顯示港人團結一致爭取事件真相的決心。

不足4日完成調查 菲官方代表團摸門釘?
前晚深夜,新華社有一則英文稿件,內容是菲律賓總統阿奎諾三世已經委派以副總統比奈為首的代表團,分別前往北京和香港,交代解釋挾持人質事件,代表團成員還有外交部長等高級官員,行程具體提及周四(即昨日)到北京、周五到香港,周六則在港探望事件中的傷者等,一應臚列清楚。除了新華社,其他一些傳媒也有類似報道。但是證諸現實,代表團昨日並未到北京,本港禮賓府表示未聞代表團要來。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代表團雖然未見啟程,但是也未見官方正式否認有關報道。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姜瑜,以答記者問方式講述此事,內容大概露出了玄機,她說「關於香港遊客在菲遭劫持事件,外交部及中國駐菲律賓使館一直與菲方保持著密切聯繫,多次向菲方強調中方立場。

關於你提到的事,雙方保持著聯繫。我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盡快把此事件調查清楚」。姜瑜講的是外交語言,有理由相信她這番話,是中國給代表團摸了一個軟釘子,要求菲方徹底調查,弄清楚事件才來。

北京這個處理恰當。試想想,阿奎諾三世此際派代表團到北京和香港交代解釋,應該是已經完成調查,有了結果;但是事件發生未過4日,如此一宗傷亡慘重、肇因錯綜複雜的人質被屠殺事件,這樣快速的調查結果已經完整地呈現真相?相信對事態稍有認知的人,都不敢苟同。

北京若接待代表團,並由國家領導人與他們會晤,若北京不接受調查報告,中菲關係豈非掀起軒然大波?若北京接納報告,為菲律賓的調查結果背書,並逼使香港從中菲關係大局出發,不要再追究真相了,那麼中央和香港特區的關係,將會遭逢回歸13年以來的最大衝擊。

北京在關鍵時刻,以有理、有利、有節原則應對,不致協助菲律賓製造一個對任何一方面,都無好處的政治炸彈,其輕重拿捏得當,值得肯定。

欠缺事實證據 說法難使人信服
從種種跡象顯示,菲律賓政府企圖以快刀斬亂麻手法,處理這宗血腥事件。

這次事件,菲律賓警察所表現出來的顢頇無能,透過現場直播傳遍全球,如此一宗損害國家形象的事件,正常來說,菲律賓應該組織具法定地位和權力的獨立調查委員會,由具公正威望的人士領導,如此不但是向無辜死難者和香港市民交代,也可以藉此對警隊來一次體檢。

菲律賓若認真面對慘劇,認真調查,不但可以提高菲警質素,也可以在過程中贏回世人的尊重。但是,菲律賓政府不循此途,迄今所見涉事各方各說各話,都在推卸責任,若根據這些說法完成報告,根本無法使人信服。

這類事件,涉及人多和事態複雜,若認真調查,需時可能數月甚至經年,達至什麼結論,都需要大量證據佐證,讓事實說話;但是從阿奎諾三世在記者會的答問和菲律賓總統府的聲明看來,菲律賓最高層對於這次事件的認知,並非基於事實,只是依循一些說法。若所謂調查報告盡是一些說法,則不提也罷了。所以,特區政府應該向菲律賓嚴正表明:香港只要證據和事實,不要說法。

昨日,保安局長李少光在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中,對於議員要求政府向菲律賓擺出強硬立場,強烈要求派員參與菲律賓的調查,語多保留。李少光表示,裁判官已下令解剖死者屍體,並要求警方提交調查報告,以決定是否召開死因庭。

若召開死因庭,屆時本港可以透過與菲律賓的司法互助安排,取得此事的證物、官方紀錄,甚至可以傳召涉案在押人士等。我們認為,本港在有限的空間內開展法定程序調查,只屬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不可能揭開真相。

我們認為,政府作出一己努力的同時,應該向菲律賓政府強烈提出派遣專家參與或觀察調查。本報昨日已指出,1995年就一宗菲傭在新加坡墮樓死亡的案件,在菲律賓政府強烈要求下,新加坡政府同意菲律賓派法醫到星洲,觀察和見證驗屍的情況,以化解菲律賓輿情的質疑。

既有先例,特區政府若提出要求,除非菲律賓政府有充足理由拒絕,否則很難自圓其說。問題是若政府不提出要求,菲律賓就毋須應對了。菲律賓政府拒絕是一回事,特區政府有否提出是另一回事。

至於北京中央政府,我們認為應該協助特區政府向菲律賓爭取,接納香港派員參與或協助調查,以取得一份使人信服的調查報告;這樣的話,各方分歧和矛盾就可消弭,中菲、中港關係不致受到衝擊,港菲關係也可以回歸正軌。

市民遊行顯示團結力量 支持政府提強烈派員要求
至於香港整體社會,不少市民都因為這次事件,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揭開事件真相是治療市民這次「心病」的良方,既然真相在菲律賓,市民應該顯示團結一致,要求政府提出派員要求和菲律賓接納。

周日跨黨派舉辦的大遊行,是顯示市民意志和決心的時候,愈多市民參加,力量愈大。政府和市民都應要以實際行動,逼使菲律賓政府切實面對香港市民的憤怒。



後後後後記:
九月廿日菲律賓官方的調查報告出台,實在太長了,不便在此處轉載。敬請稍移玉步到這個連結:《菲律賓人質報告全文(英) 新浪新聞網》,閱覽。



伸延閱覽:
菲律賓馬尼拉劫持人質 八港人被殺事件 明報新聞特輯
港人遊菲無辜遇害菲應調查向港交代 雅虎新聞網
菲律賓若掩飾真相更為世人不齒 新浪新聞網
事件真相能療市民傷痛 雅虎新聞網
全港哀悼:八港人在菲律賓馬尼拉枉死 明報新聞特輯
發表說法大可請回 雅虎新聞網
菲律賓人質報告全文(英) 新浪新聞網



Monday, August 23, 2010

乾濕鞻

乾濕鞻



睇西片時,常見到 歐西俊男美女,穿上一件全身半身的長鞻、中鞻、 Trench Coat(包括乾濕鞻),實在型死了!!!


香港冷天不太凍,穿乾濕鞻也較為適合,而乾濕鞻的牌子很多,但以 London Fog 或 Burberry 的 Classic Raincoats/ Trenchcoats 最為出名,年輕時曾經以能購買得一件 London Fog 或 Burberry 的 Classic Raincoat/ Trenchcoat 為榮。


後生仔初初出來辦事,收入有限,未有足夠銀両,在香港的名店 永安、連卡佛,購買得到一件適合亞洲男士尺碼的 Classic Raincoat/ Trenchcoat 乾濕鞻。


記得每次去到美國的 outlet shopping mall,第一件事就是走進 London Fog/ Burberry 店,去找尋 Classic Raincoat/ Trenchcoat,可惜我身材矮小,在 outlet mall 可以找到的,賣剩的,都是歐西男士的大碼 L,甚至是 XL, XXL 嗮士。 就算是有幸找到細碼甚至加細碼,都蓋到我的腳眼,祇恨我爹娘,生得我矮小喇!!!


網上翻查,原來 Trench Coats 本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裡,軍人在戰壕中穿著的長鞻,據【維基百科】A trench coat or trenchcoat is a raincoat made of waterproof heavy-duty cotton drill or poplin, wool gabardine, or leather. It generally has a removable insulated lining; and it is usually knee-length.

The trench coat was developed as an alternative to the heavy serge greatcoats worn by British and French soldi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Invention of the trench coat is claimed by both Burberry and Aquascutum, with Aquascutum's claim dating back to the 1850s.

Trench coats have remained fashionable in the decades following World War II . Their original role as part of an army officers' uniform lent the trench coat a businesslike respectability, whilst fictional heroes as diverse as Dick Tracy, Mike Hammer, Jack Harkness, The Crow, The Phantom, Humphrey Bogart's Rick Blaine from Casablanca.



幾年前在香港的某名店,見到一件適合亞洲男士尺碼的 Trenchcoat 乾濕鞻。是深藍色的,並且是孖襟 double-breasted 的,又有條粗腰帶,內裡有毛毛的夾層,可以用拉鍊退下和加上的。外面頗像二戰時德軍所穿的 Trenchcoat,價錢也算可以負擔得起,心思思很想買下來,思想闘爭著,闘爭著。


結果:我敵不過物慾,我購買了一件,在香港也不常穿著的乾濕鞻,這兩三年來,祇穿過幾次咋 。。。。。!


後記:
咁快就畀人取笑我,是否想做“雨中怪客”,記得有套電影 Rider On The Rain,是已故粗曠形男星,綽號:“斬柴佬”的 Charles Bronson 查理士 布朗臣 主演,總是在雨中,穿著乾濕鞻出現。還有,歐美的 "Flasher" 愛好者,也是利用在外邊,穿上一件長的乾濕鞻行事的。





伸延閱覽:
London Fog Classic Raincoats London Fog Official Site
London Fog Classic Raincoats 谷歌圖片搜尋
Mens Trench Coats 谷歌圖片搜尋
Trench coat 維基百科
Trench coat worn by movie heros 維基百科
Double-breasted 維基百科
新鮮人
查理士 布朗臣 維基百科
雨中怪客 Rider on the Rain 谷歌搜尋
Flasher 維基百科



Sunday, August 22, 2010

Brad Lee teasing Johnny Hung

Brad Lee teasing Johnny Hung



吟詠“廬山”的詩詞很多,前些時曾經介紹過有:


蘇軾的:『遠近高低各不同!』

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


今次有這首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白 》

我 本 楚 狂 人,

鳳 歌 笑 孔 丘。

手 持 綠 玉 杖,

朝 別 黃 鶴 樓;

五 岳 尋 山 不 辭 遠,

一 生 好 入 名 山 遊。

廬 山 秀 出 南 斗 傍,

屏 風 九 疊 雲 錦 張;

影 落 明 湖 青 黛 光,

全 闕 前 開 二 峰 長。

銀 河 倒 挂 三 石 梁,

香 爐 瀑 布 遙 相 望。

迴 崖 沓 障 淩 蒼 蒼,

翠 影 紅 霞 映 朝 日 ,

鳥 飛 不 到 吳 天 長。

登 高 壯 觀 天 地 間,

大 江 茫 茫 去 不 還。

黃 雲 萬 里 動 風 色,

白 波 九 道 流 雪 山。

好 為 廬 山 謠,

興 因 廬 山 發。

閒 窺 石 鏡 清 我 心,

謝 公 行 處 蒼 苔 沒。

早 服 還 丹 無 世 情 ,

琴 心 三 疊 道 初 成;

遙 見 仙 人 彩 雲 裏,

手 把 芙 蓉 朝 玉 京。

先 期 汗 漫 九 垓 上,

願 接 盧 敖 遊 太 清。



一開始就是:『狂人笑孔丘 。。。。。!』


Brad Lee teasing Johnny Hung ?令我眼前一亮,teasing 取笑乜呢?究竟講乜東東吖?上網查找,有很多文章,企圖去解釋、剖析首兩句,為何 李太白 要取笑 孔仲尼 呢? 下面的一段,是由其中一個網誌讀到的。


【Door of Green Dragon】『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有個典故。

話說有一天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換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

孔子下車,想和他交談。接輿趕快走開了,孔子無法和他交談。此句並非是李白自比楚狂,嘲笑孔丘,而是以孔丘自比,托孔丘以自傷。

李白整個人生態度是積極入仕的,和楚狂隱而不仕的消極人生態度不同,李白自稱“楚狂”實是用反照法,表現自己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李白對孔丘是尊敬的,“鳳歌笑孔丘”中的“笑”也是反照寫法,鬱結著李白一生的辛酸與憤慨,以孔丘相託,笑自己太天真,而感傷於自己。



古時文人讀書,多祇冀望終有天一日,『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又有推薦或得中科舉,進入朝廷為官,一天得富貴,揚名聲、顯父母,兼且娶得美人淑女歸來為妻子,開枝散葉,兒孫滿堂,享盡齊人之福。


但也有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希望為國為民,創一番事業,名留千古!但可惜不為朝廷所重用,縱有經國之才,終身無法出仕,又或是不受朝廷重用,及被貶謫到蠻夷之地,鬱鬱而終!


其實讀了好幾段別人寫關於:『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都是指出,Brad Lee 沒有取笑 Johnny Hung 之意,更有一段指出,終年六十二歲的李白,是在五十六歲時寫成此詩的,是李白後期的作品。


【tcc.edu.tw】 盧侍御名虛舟,字幼真,在唐肅宗時曾擔任殿中侍御史的官職,故而李白稱他為盧侍御。據此可知,李白這首詩是晚年的作品(唐肅宗即位于靈武時,李白五十六歲,而李白享年只有六十二歲,可見唐肅宗時,李白已進入晚年)。

一個在年輕時意氣飛揚跋扈的人,到了晚年轉而求道學仙,是一點也不值得驚奇,因為少年的意氣飛揚是,不甘於平凡,而人到晚年,想要追求不平凡,求道學仙,正是最佳的方式。

「我本楚狂人」至「一生好入名山遊」,主旨在表達李白對於人間禮文的不屑一顧,志在尋仙訪道。「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並非真正在嘲笑孔子,而是說明李白本身非世俗禮法所能拘束。「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則是說明李白學道訪仙的決心。



『不甘於平凡! 而人到晚年,想要追求不平凡,求道學仙!』這個說法,讀後令我頭擰擰!想甘於平凡,甘於平淡,是否真的這麽難? 返到入山中,與天然自然為鄰,但仍然要成仙 。。。。 唉!相信天才如 Brad Lee 李白,他的思考、思維,他的想法,是有別於我等凡夫俗子,非我等可以明白也!


不過,我仍然都是想引用,陶淵明個兩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作本文結語。 至於詩文中,描寫廬山美景,各位可參考《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賞析,這裡不贅!




伸延閱覽: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谷歌搜尋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Door of Green Dragon
我本楚狂人 鳳歌笑孔丘 tcc.edu.tw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賞析 谷歌搜尋



我的舊文:
廬山 ~《望廬山瀑布》李白
廬山 ~《題西林寺壁》蘇軾
陶潛《歸田園居詩五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