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Saturday, May 29, 2010

家庭論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家庭論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家庭論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作者是 Gary S. Becker,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


【維基百科】Gary S. Becker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92. According to the Nobel Prize citation, his work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areas:

~ investments in human capital
~ behavior of the family (or household), including distribution of work and allocation of time in the family
~ crime and punishment
~ discrimination on the markets for labor and goods

Gary Stanley Becker (born December 2, 1930) is an American economist and a Nobel laureate. Born in Pottsville, Pennsylvania, Becker earned a B.A.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1951 and a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in 1955.

He taught at Columbia University from 1957 to 1968, and then returned t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where he holds joint appointments with the departments of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the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Becker won the John Bates Clark Medal in 1967,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Economics in 1992, and received the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in 2007.

Becker was one of the first economists to branch into what we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topics belonging to sociology, including racial discrimination, crime, family organization, and drug addiction (see Freakonomics and Rational addiction).

He is known for arguing that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behavior can be seen as rational and utility maximizing. His approach can include altruistic behavior by defining individuals' utility appropriately.

He is also among the foremost exponents of the study of human capital. Becker is also credited with the "rotten kid theorem". He is married to Guity Nashat, an historian of the Middle East whose research interests overlap his own.


留意到這位一九九二年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Gary Stanley Becker 貝克爾教授,是因為讀了,信報“林行止”化名”史威德“,所寫的”欣然忘食“專欄,被國內出版社,編輯成三本書:“一脈相承”、“經濟家學”、“經濟門楣”,一次過出版。


其中有一篇文章:《貝克爾擴闊經濟學視野》,談及 Becker 寫的一本書:《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Becker 把經濟學套入家庭裡面,進行分析推論。 有幾項甚為有趣,林行止把書中所說,拙要地寫了出來。(藍色字是林行止~“史威德”的文字,黑色字是我的意見。)


由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婚姻的結、離以至一夫一妻及一夫多妻等, 都是受市場規律支配的結果。貝克爾指出一夫多妻的情況已愈來愈少,今天大約祇有10%的世界人口,仍生活在一夫多妻制的社會。貝克爾認為,一夫多妻的式微并不是宗教薰陶和女權運動,致力爭取得成果,而是經濟收益變化使然。一夫多妻制中,婦女的人數超過男人的人數,婦女的收入相對減少,丈夫花在每個妻子和她孩子身上的時間和收入,會隨著妻子說亮的增加而下降,換句話說,妻子(妾侍)人數愈多,她們的邊際收入愈少。



婚姻市場
婚姻市場上,相稱婚配實際上是投入的收入和價格均衡問題。一些人選擇和“低質量”的人結婚,因為他 們感到“高質量”的人太昂貴。一個有效的婚姻市場常常有完全相匹配的選擇配偶的條件,即高質量的男性與低質量的女性結婚,高質量的男性與低質量的女性結婚,盡管有時候也會存在不相稱的配偶,但不會改變常規。我們中國人所說的“門當戶對”和“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原來包含了重大經濟道理。



兒女是”耐用品“還是”消費品“
在貝克爾眼下,小孩子提供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滿足感(即效用),與其他商品相同,經濟學家因此是小孩為“耐用消費品”; 將小孩子商品化,缺乏人“味”有損人類尊嚴,但在經濟學分析上,這種提法是可以接受的。



投資在孩子身上
現代夫婦傾向于少生孩子的其中一項重要因素,是父母為了在自己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或在孩子身上增加人力資本投資的選擇。

在經濟落後的地區,孩子通常要負責家務及借出賣勞動力獲得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所得(賺錢潛力)的增加,會刺激對孩子的需求。孩子,特別是男孩,在經濟落後地區,被視為“生產財”;在經濟發達地區,父母並沒有要孩子做家務或出賣勞力的經濟需求,因此孩子被視為“消費品”。“消費品”越多他們的邊際利益越少。基于愛惜孩子,希望他們獲得“最佳 ”待遇,中產家庭因此傾向少生孩子。




親屬間的利他主義
在市場交易中,利他主義(Altruism)不能生存,因為“克己”甚至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勞務或商品,最後比導致破產。但對一個家庭來說,成員之間以至對親屬,比對陌生人具有更多的利他主義傾向,貝克爾的解釋是,利他主義有助于家庭,確保其成員,共富貴同患難和其他不測事件發生時,同舟共濟,利他主義家庭,其成員都因為從利他行動得來的結果,他們比利己主義家庭,有更多的保障。


在”維基百科“裡中都有一段敘述,Becker (貝克爾)對 Families 的看法:

【維基百科】Becker’s research on human social interactions has had many implications for the family such as for the marriage market, divorce, fertility, and social security.

Becker argued that such decisions are made in a marginal-cost and marginal-benefit framework. For example, he concluded that wealthier couples have higher cost to divorce and thus a lower divorce rate.

A major focus of Becker’s research was the impact of higher real wages in increasing the value of time and therefore the cost of home production such as childrearing. As women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enter the work forc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childcare rises.

Additionally, the increased rate of return to education raises the desire to provide children with formal and costly education. Coupled together, the impact is to lower fertility rates.

A more controversial issue was Becker’s conclusion that parents often act altruistically towards selfish children by highly investing in a child in an effort to indirectly save for old age.

Becker believed that the rate of return from investing in children was often greater than normal retirement savings. However, parents can not know for sure that the child will take care of them.
Since they cannot legally bind a child to care for them they often resort to manipulation through instilling a sense of “guilt, obligation, duty and filial love that indirectly, but still very effectively... commits children to helping them out.”

Becker even went so far as to say that social security can cause families to be less interdependent by removing the motivation of parents to use altruistic behaviors in motivating their children to care for them.



把夫妻、婚姻、兒女、和親情,這些家庭內的行為行動,全部都利用經濟學來解讀,是否流于涼薄呢?還是英語世界是沒有“涼薄”這個同義詞呢?


後記:
記得有位網友,在本人某篇網誌曾經作過回應,說完善的社會老人福利,削弱了父母與子女的緊密關係,但當時我認為這像是:『有雞先呢?還是有蛋先?』遁環不斷,因果不可了的爭論,就停止了思考!估不到今天又 partially 勘入同樣的牛角尖,還是死胡同呢?


伸延閱覽: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Harvard.edu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谷歌搜尋
PDF Gary S. Becker,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buec.udel.edu
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Britannica Online
Gary S. Becker 維基百科
Gary S. Becker's view about Families 維基百科
貝克爾擴闊經濟學視野 谷歌搜尋




Friday, May 28, 2010

未老頭先白

未老頭先白



金庸武俠小說,很多是勘入很多詩詞, 包括金庸自己創作的,有時整套小說的章回目錄,就是一闕詞。我讀金庸的第一套小說結集,就是 明河版的『射雕英雄傳』,讀到以下一闕:《四張機》


四張機 ~ 金庸

鴛 鴦 織 就 欲 雙 飛,

可 憐 未 老 頭 先 白。

春 波 碧 草,

曉 寒 深 處,

相 對 浴 紅 衣。



當時是十幾歲少年,所謂腦囟都未生埋,讀到老頑童周伯通,跟大理劉貴妃研究點穴,摸手摸腳,咁容易就懷孕生仔,自此不敢掂女孩子的手。


劉貴妃和周伯通的兒子被人惡意打傷,段皇爺本想用一陽指,替小兒療傷,但卻見到繡了《四張機》的手帕,最後沒有出手相救,令到劉貴妃一夜白頭。


再在網上查找,原來出自《宋詞》。《全宋詞》載有兩首《九張機》,作者都題為「無名氏」,第一首《九張機》是:


一張機,織梭光景去如飛,蘭房夜永愁無寐。
嘔嘔軋軋,織成春恨,留著待郎歸。

兩張機,月明人靜漏聲稀,千絲萬縷相縈繫。
織成一段,回紋錦字,將去寄呈伊。

三張機,中心有朵耍花兒,嬌紅嫩綠春明媚。
君須早折,一枝濃豔,莫待過芳菲。

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
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

五張機。芳心密與巧心期。合歡樹上枝連理。
雙頭花下,兩同心處,一對化生兒。

六張機。雕花鋪錦半離披。蘭房別有留春計。
爐添小篆,日長一線,相對繡工遲。

七張機。春蠶吐盡一生絲。莫教容易裁羅綺。
無端翦破,仙鷥彩鳳,分作兩般衣。

八張機。纖纖玉手住無時。蜀江濯盡春波媚。
香遺囊麝,花房繡被。歸去意遲遲。

九張機。一心長在百花枝。百花共作紅堆被。
都將春色,藏頭裹面,不怕睡多時。

輕絲。象床玉手出新奇。千花萬草光凝碧。
裁縫衣著,春天歌舞,飛蝶語黃鸝。
春衣。素絲染就已堪悲。塵世昏污無顏色。
應同秋扇,從茲永棄。無復奉君時。


另一首《九張機》

一張機。采桑陌上試春衣。風晴日暖慵無力。
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

兩張機。行人立馬意遲遲。深心未忍輕分付,
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

三張機。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
輕綃催趁,館娃宮女,要換舞時衣。

四張機。咿啞聲裏暗顰眉。回梭織朵垂蓮子。
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

五張機。橫紋織就沈郎詩。中心一句無人會。
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

六張機。行行都是耍花兒。花間更有雙蝴蝶,
停梭一晌,閒窗影裏。獨自看多時。

七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
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

八張機。回紋知是阿誰詩。織成一片淒涼意。
行行讀遍,厭厭無語,不忍更尋思。

九張機。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
從頭到底。心縈繫。穿過一條絲。


《金庸茶館》內面的【詩詞金庸】有說:『金庸小說裡出現過的詩詞何其多!但你可知道,書中主角口中吟唱的詞句,究竟是金庸自己作的,還是「移花接木」引過來的呢?』


想要找答案,可以點擊 詩詞金庸 連結,不贅!


『未老頭先白』在現實未知有沒有出現過,金庸寫成,劉貴妃因為兒子身受重傷,未能得到段王爺醫治,而那個經手人 周伯通,卻逃之夭夭,憂鬱而一夜白頭,。


在另一本武俠小說名家~“梁羽生”,所寫的《白髮魔女傳》,女主角魔女 練霓裳,愛上名門正派的 卓一航,但卓一航舉棋不定,又要清名又要美人﹐拖拖拉拉,最後 卓一航 做了一件事,令到 練霓裳 傷心欲絕,一夜白頭。


一個為親情愛情,一個為愛情,但同樣是位女子,是否兩位小說大名家,都同意女性比較男性重情呢?


又古語有云:『天下男兒皆薄倖,人間女子枉癡情!』兩句流轉坊間。可知社會普偏認同,『薄幸』獨是男性的負心,『癡情』祇是女性的一片癡心。


重情是女性的優點,還是弱點呢?


後記:
寫完本文,在“蛇竇”和一眾同事吹水,結論是:女性雖然比較重情,又多心軟,總祈望浪子回頭,多願意給對方回頭機會。不過但一旦情已逝,心已死,再沒有感覺,女性反而可以比較撇脫,不會如男性拖拖拉拉。女性可以做得比男性決絕!



伸延閱覽:
四張機 金庸茶館
九張機~詩詞金庸 金庸茶館
詩詞金庸 金庸茶館


我的舊文:
梁羽生 白髮魔女傳
閱《杜牧》詩:揚州遣懷 ~ 談男兒薄倖



Wednesday, May 26, 2010

不丹:快樂指數

不丹:快樂指數



新鮮人兄的新文:「過了為錢煩惱的時期」?
讓我重新思考人的“期望”,是如何產生呢?滿足“期望”就是快樂嗎?


網友前些時曾提出“不丹”的人民《全球快樂排行榜》高位置,翻查【維基百科】位列世界第八,是亞洲第一。這是因為不丹提倡以 GNH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代替 GNP per capita 平均國民生產值。


不丹的國民很多未接觸過外面世界,未常能欣賞過外間電視節目,沒有普偏電腦互聯網,資訊是在十分貧乏,因此沒有目標的期望,所以容易滿足快樂。


【維基百科】國營的 Bhutan Brocasting Service 是國內唯一的電台和電視服務供應商。

不丹國內有三份報章:
Kuensel:創於1967年,原為政府刊物,1986年改為週報。1992年獨立於政府,但接受資助。它有三種語言版本:不丹語、英語、尼泊爾語。網上版本只有英語:http://www.kuenselonline.com/

Bhutan Times:創於2006年4月30日,為免費報紙。http://www.bhutantimes.bt/

Bhutan Observer:創於2006年6月

另有一家網絡公司 Druknet。



以上的媒體,相信多為旅遊業的酒店內,供給遊客使用,不丹國民是缺乏有關資訊,所以有理由認為,也有理由相信,他們所得到的,就是可能得到最好的,因此人民“知足常樂”。


試想:一個沒有試過按摩後的舒暢,又怎會心思思去搵人按摩。一個從未嚐過性愛高潮的,又怎知道性愛的境界呢?生在一個封閉極權國家的人,沒有行使過民主,根本沒有這些見識。因此他們都沒有這些期望。


我同意知足常樂的說法,所謂知足,有時是其實得不到有關資訊,所以沒有這方面期望,又是否正確呢?例如:不丹人民的“快樂指數”冠於亞洲。不過”針無兩頭利“,資訊文明是要付出代價的,怎樣取捨呢?




伸延閱覽:
不丹王國 維基百科
「過了為錢煩惱的時期」? 新鮮人




Monday, May 24, 2010

用腳彈鋼琴

用腳彈鋼琴



湯漢斯 Tom Hanks 微時,拍過不少不賣座的電影,有部叫做 Joe Versus the Volcano,是和還未成名的 美琪賴茵 Meg Ryan 合作的第一部電影。之後兩人成名後,再合作了 Sleepless in SeattleYou've Got Mail,都就很賣座。


湯漢斯 憑著 Philadelphia 在一九九四年拿了一樽小金人,再在一九九五年憑 Forrest Gump 多拿了一樽小金人,是罕有連氣兩屆都得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項的男星,之後 湯漢斯 名成利就,可以選擇喜歡的電影才拍,愈拍愈有。而 美琪賴茵 一直與獎無緣,近年 Meg Ryan 年老色衰,再度成為暗星。





不過 湯漢斯 漸露頭角,是靠一部電影叫做 Splash 和另一部電影 Big,前者是借丹麥童話“人魚故事”改編成現代版。後者更是大話西遊,講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子 Josh,時常夢想快些長大成人,在一次在馬戲團內對著一個占卜機器許願時,竟然夢想成真,第二天起床,變了個成年人,卻被母親誤當是陌生人,趕了出街,變成有家歸不得。





看來是劉德華演出的“童夢奇緣”,也是借了少少,又抄了少少,再略加修飾,又加上少少新的,並且在上映時,得到好評,但不知有沒有人提出過,兩部電影有些近似呢?


十三歲的男孩 Josh,有著成年人的身軀,有辣有唔辣,有攪笑的也有悲哀的,最後在玩具售賣部,碰上玩具店老闆,兩人一起利用腳踏的電子琴,合奏了一曲。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 BIG ~ piano scene,有很多 video 片段供選擇。我揀了以下的一個:





玩具店老闆就聘請 Josh 為顧問,專責試玩新的玩具產品,給予意見評語,再讓設計人員進行改善,結果甚為成功,卻因此 Josh 捲入了公司的人士闘爭。 Josh 祇得十三歲,覺得原來成人世界不是咁好玩的,就希望變回原來的十三歲,而且他思家情切,當然最後不是悲劇收場,變回十三歲的 Josh,在家門前投入母親的懷抱!



伸延閱覽:
Tom Hanks 維基百科
Meg Ryan 維基百科
Joe Versus the Volcano 維基百科
Sleepless in Seattle 維基百科
You've Got Mail 維基百科
Philadelphia 維基百科
Forrest Gump 維基百科
Splash 維基百科
Big 維基百科



Sunday, May 23, 2010

曾向余下戰書

曾向余下戰書




【明報專訊】行政長官曾蔭權致函公民黨主席及「五區公投運動聯合委員會」總發言人余若薇,邀請她下月進行電視直播辯論。


曾蔭權邀請余若薇,就2012政改方案,於下月進行一場電視直播辯論,讓市民更清楚明白支持及反對立法會通過政府方案的論據,從而作出判斷。



全文如下:


余議員:

香港政制發展已經到了關鍵時刻,立法會將要就2012年行政長官及立法會兩個選舉辦法作出歷史性的決定。現在是縮窄分歧、凝聚共識的時候。

雖然社會主流民意認為立法會應該通過政府的建議方案,令政制可以向前發展,為實現2017年行政長官普選及2020年立法會全面普選鋪路。

但公民黨,以及以余議員為總發言人的「五區公投運動聯合委員會」,都反對立法會通過政府的建議方案。

為了讓市民更清楚明白支持及反對立法會通過政府方案的論據,從而作出判斷,我誠意邀請余議員與我二人進行一次電視直播辯論,建議安排如下:

日期:6月17日(星期四)晚上6:30 - 7:30

地點:中區政府合署新翼會議廳

辯論規則:獨立人士主持辯論;不設現場觀眾、不設第三者發問環節,以免影響辯論;兩人分別作開場發言,然後輪流向對方發問、回答,最後分別作總結發言。


相關細節,雙方可以協商。

專此候覆。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




【明報專訊】特首曾蔭權邀請公民黨主席余若薇就政改方案進行電視辯論,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形容,這是香港有史以來首次朝野就政策議題辯論對決,有助增加施政透明度及引起市民關注政改議題。但中大副教授馬嶽則稱,特首希望透過爭奪這個民意平台,令泛民就政改投票時有壓力。

馬嶽:今次屬爭奪意見平台
馬嶽認為,以往英美較少由總統就單一議題向在野黨挑戰,「因為他們的總統是人民選出來,有民意基礎,毋須向落敗者挑戰,但香港不同,特首不是選舉產生,但立法會 議員或有幾萬張選票支持」。

他說,今次電視辯論屬爭奪民意的平台,政府希望透過辯論爭取民意支持政改方案,令泛民在決定是否通過政改方案時有心理壓力。

馬嶽及蔡子強均認為,今次電視辯論與英美的選舉辯論不同,不能直接比較,蔡子強說,「選舉辯論不一定要單一議題,而是就辯論看候選人的領導魅力及面對群眾的能力,加上辯論是要爭取選票,遂有公眾提問是正常,但今次不一樣,是想集中討論單一政策的正反意見」。

他說,今次辯論與台灣「雙英會」較相似,又指加入公眾提問未必對討論政策有利,他舉例說,在198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在民意調查中一直領先的民主黨候選人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在與共和黨候選人布殊 的一場電視辯論中,被一名出席辯論的記者質疑其廢除死刑的立場,「當時記者問︰『若有人姦殺你的太太,你是否同意兇手不必處死?』,可見這些問題未必與政策議題有關,但就涉個人情感,會分散討論政策的注意」。他又認為,在選擇由哪個公眾人士發問亦會惹起爭議。

蔡子強說,雖然不少意見認為曾蔭權的辯才與外形都比不上余若薇,今趟直播辯論等同「政治自殺」,但他認為這至少是在本港憲制上,就爭議性議題確立朝野對決先例。



六月十七日旁晚,記著要推去一切約會,早些辦妥公事,準時在公司會議室的電視看直播。不過我為泛民的『鴿派』不值,『鷹派』攪出個『五區總辭 變相公投』,繼而要『解放香港 全民起義』,攪到阿爺全面杯葛,封殺,抵制。果然引得幕後推使曾蔭權出來和余若薇互片,令到鴿派『斯人獨憔緒!』這個世界真喺『靠惡就得?』


陰謀論:阿爺想分化公民黨和社民連?黃毓民也無份噃!祇是揀了大狀的余若薇!



伸延閱覽:
電視辯論有助確立慣例鷹鴿二派三黨均應參與 雅虎新聞網
曾蔭權余若薇電視辯政改 雅虎新聞網
直播辯論博一鋪 政府求說清理念 雅虎新聞網
挑戰在野黨創港憲制先河 雅虎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