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December 06, 2013

不言而喻

不言而喻



原先 planned 定本週的第三篇 Blog,想用比較 relax light material 寫成,怎知週三聽到又週四全港報章都刊登,這四字成語雞乸咁大隻字,基於好奇心驅使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嗜悲 遂去找《不言而喻》的出處(順便記錄存檔):


《孟子‧盡心上》:「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然見於面。盎于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宋·蘇軾《卻鼠刀銘》:「嗚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諭,是亦何勞。」


綜合在 谷歌搜尋 所作的解釋:


首先何為 ”喻“:上對下的文告指示。


”不言“:就是不用說出來的意思。


整句《不言而喻》: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即不需說明就可明白,形容十分明顯之意。


相似詞:顯而易見,顯然易見,不言自明,不問可知。
相反詞:言而後明,不可言喻,百思不解,撲朔迷離,模棱兩可。


終極而言所謂《不言而喻》就是:上層高層並沒有親口說明說出來,全都是下層奴才揣測上意,以為自己經已會意了,完全掌握了,完全清楚了,完全明白了,透透澈澈感受到了上層的意願,因而依照行事。


這種事情自九七回歸後相繼發生,最近一次是出自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 “不言而喻”


林鄭月娥 12月 4日在立法會宣佈啟動政改諮詢,並回答議員提問 (看片1) @ 31:00 回答 梁志祥議員提問,在回應時說出:“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 。。。。不言而喻。”


12月 4日政改諮詢記者會 (看片2) @ 16:37 SCMP 記者提問 “不言而喻”,林鄭作出回應她自己說過的:不言而喻。


林鄭不希望市民感普選設關卡 (看片3) 但是 “行政長官必須愛國愛港不言而喻”,政府不是已經先預設了這個關卡,不用市民去 “感” 覺到了吧。



【AM730】中央官員過去多次強調,必須由愛國愛港人士擔任行政長官,被視為排拒泛民主派的「金剛罩」,特區政府昨日發表政制改革諮詢文件,卻對「愛國愛港」隻字未提。

領導政改諮詢的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明言,《基本法》已列明特首的憲制責任,她形容特首要愛國愛港及不與中央對抗是不言而喻的。

諮詢文件就普選特首列出七大議題諮詢公眾意見,但當中並無包括「愛國愛港」問題,林太昨在立法會回應民建聯梁志祥提出質疑時坦言,愛國愛港並非諮詢的重要議題,因《基本法》已列明特首的憲制責任,並非常明顯指出特首要愛國愛港及不與中央對抗,「換句話說,係不言而喻。」

她強調,特首由中央任命,並需落實《基本法》,「如果由一位同中央對抗、唔係愛國愛港嘅人士(做特首),相信亦好難落實《基本法》嘅要求。」

她並引述已故領導人鄧小平於 84年提出的三大條件,包括尊重自己民族、誠心誠意擁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以及不損害香港繁榮穩定,她相信市民及提委會委員,會作判斷和抉擇。

林太其後在記者會補充,《基本法》不少條文提及特首的憲制責任,她認為大家均應明白,故毋須就「愛國愛港」作定義。



好一句:不言而喻 。。。。。講俗啲即是與 嗜悲 愛用的:鬼唔知阿媽喺女人咩 and 鬼唔知阿爸喺男人咩 or 鬼唔知阿咩咩喺乜乜咩 系列 。。。。雖不中也甚為接近也不遠矣!!!


今次是這個不言而喻,下次又可以有甚麽咩咩也是不言而喻的呢?而且又有幾多不言而喻是未說出來給人知的呢?政務司司長能否一次過講嗮所有的:不言而喻,給所有香港市民廣大群眾知道呢?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後記:


成文後在電郵收到: 政改諮詢棉裏藏針 by 李先知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昨天發表 2017年行政長官及 2016年立法會產生辦法的諮詢文件,文件表面看來四平八穩,沒有框框條條,歡迎公眾提出各式各樣的特首普選方案。

不過,有建制派和泛民主派人士細心看完文件後,發現文件有不少「微言大義」,傾向呼之欲出,可謂棉裏藏針,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關於特首候選人數目上限,泛民人士認為最少 5個才能保證泛民參選人可以入閘,但文件明確指「較多意見認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人數以 2至 4名為宜」,變相否定了泛民的核心訴求。

有建制派人士認為,林鄭月娥領導的政改諮詢專責小組對泛民已經相當「畀面」,沒有把中央再三強調的特首須
「愛國愛港」及「不與中央對抗」兩大標準寫進文件,只在答記者問時說這是 不言而喻 的要求,沒有需要就此正式諮詢市民意見,明顯是為了迴避一場何謂愛國、何謂對抗的無休止政治爭論。

其次,諮詢文件沒有正面否定「公民提名」,只是重申一切安排必須嚴格遵守《基本法》的規定,而《基本法》45條清晰規定提名權只在於提名委員會,是實質提名權,「任何繞過提名委員會的提名程序,或削弱提名委員會的實質提名權的建議,都可能被認為是不符合《基本法》第 45條的規定」,隱晦地表明公民提名不會被接納。




有民主派人士認為,儘管諮詢文件擺出沒有任何既定立場的姿態,但字裏行間還是流露了明確的政治傾向,例如在最關鍵的提名門檻問題上,文件正文引述 2007年特區政府就行政長官普選模式諮詢時,較多意見認為行政長官候選人的人數以 2至 4名為宜,在文件同頁的附註中,才以較小的字體羅列坊間各種不同的提名門檻方案。

此外,文件正文鄭重提出,提名程序須處理的議題包括「民主程序」如何體現「機構提名」的要求,所謂機構提名並非目前選舉委員會由個別提委會委員聯合提名的方式,這兩項正文表述加起來有明顯的政治指向,就是讓提委會通過機構提名作出篩選,在眾多有意參選人士中挑出 2至 4人。

按現時泛民背景選委只有 200人,佔 1200人選委會不足五分之一,若委員以一人一票方式篩選,最高票的5個人可以入閘的話,泛民參選人始有機會成為候選人,若最高票的 2至 4人才可入閘,泛民參選人就會被摒諸門外,文件雖沒有提出排除泛民入閘,但實際上已埋下了排除泛民入閘的機制和步驟。

有泛民人士認為,他們並非看不到文件暗藏殺著,但特區政府官員既然對外強調沒有前設,各種意見都可以提出,他們毋須在現階段就「踢爆」政府文件的意圖,應該理直氣壯地鼓勵公眾表達對特首普選安排的訴求,用民意來逼政府放棄為泛民入閘設關卡的圖謀。



林鄭:『沒有將「愛國愛港」及「不與中央對抗」兩大標準寫進文件,這是 不言而喻 的要求。』


國內實行一黨專政,沒有政黨輪替這回事,愛國愛港不與中央對抗 = 愛中國共產黨不與共產黨對抗,這是不言而喻的要求。中央不會不明白香港人,把黨國分得頗為清楚,如今卻被模糊了!



又 梁家傑:魔鬼藏於「五步曲」時間表中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林鄭月娥剛公布政改諮詢。必須留意的是,「五步曲」的推行時間表,內藏魔鬼細節。

別以為政改諮詢持續五個月,至來年 5月 3日方止,就是政府重視民意的表現。因為在諮詢完結後,再需兩至三個月時間整理資料,即至來年 8月,才會踏出「五步曲」的第一步,由行政長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

當市民見到這份報告時,政府已靜悄悄地避過了七一大遊行——政府最恐懼的民怨爆發點。而林鄭又已明言,要於明年年末前推行第三步,即特區政府將終極政改方案提交立法會決議。

回頭一算,減去第二步全國人大修改選舉辦法建議後交回特區政府整理的時間,在年末推行第三步前,只餘兩個月時間。但這短短兩個月,影響卻至為關鍵——政府到時才會露真章,提出具體選舉辦法,作第二輪全民諮詢。

如果到時所有具體的選舉方案都是篩選方案,卻只有短促諮詢期,民間將難以聚集巨大力量對抗。到時政府就可託詞後期立法工作緊急,以快刀斬亂麻之勢,迫使議會盡快通過。如不通過,更有口實讓政改原地踏步!





而根據林鄭的聲明及回應議員的提問間,亦可見政府早已劃地為牢,緊跟中央設下的篩選框架。可以預見,終極政改方案中,親北京人士將緊握特首參選人的生殺大權,不被北京祝福的參選人出閘機會微乎其微。

民意戰無讓賽,假普選的反對率、真普選的支持度,就是對陣雙方最終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所以,今天開始,我們更須更出力打破中央及特區政府設下的框框,積極為真普選發聲,並將真普選的理據向身邊的親友傳揚。

如果我們都能在自己所屬的關節上盡力,方能迸發出最大能量,讓港人奪回主導權,由我們親自撰寫香港的未來。







泛民要嘜面?!太早抓爛面皮,咁就只是為了意氣之爭,也變成沒彎轉了,自己拆掉下台階!




後記:


三位負責政改諮詢的主要官員列隊手持諮詢文件宣傳小冊子見傳媒
(圖片來源:大公報)


大公報攝影記者用仰角度拍攝令到各人好像扁了


明報:香港人現時好像諮詢文件上面的圖案一樣不止是一舊雲仲要係兩男一女得個嬲字!



Source:HK Gov 網頁




伸延閱覽:
不言而喻 谷歌搜尋
林鄭:特首要愛國愛港不言而喻 AM730




我的舊文:
我的政治 101.0
我的政治 101.1
我的政治 101.2
我的政治 101.4
我的政治 101.5
橫向思考
動量不滅(守恆)定律
向心力 離心力 移動慣性


嗜悲註:我的政治 101.3 尚未有時機登出。



Wednesday, December 04, 2013

向心力 離心力 移動慣性 Centripetal Centrifugal Moment of Inertia

向心力 離心力 移動慣性 Centripetal Centrifugal Moment of Inertia



年前的舊文借用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動量不滅(守恆)定律 M1V1 = M2V2 套入大政府和小市民之間的力學。 (見:舊文


結論:政府 X 不公施政 = 市民 X 激進反抗

where X = multiply


政府 和 市民,都是可當作 constant 常數。因為無論也不管政府是怎麼的小,相對小市民仍然是巨大的,極微小的施政過失,依照這條 equation,將激起市民極大的民憤,繼之而來的就可能是激進的行動!!!


於人民對一個國家、政府、政權的 “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和 “向心力 Centripetal force”,但首先要知道和認識:Inertia 慣性,更以引申出 Moment of Inertia I=MRR 移動/轉動 慣性,借用這條 formula 方程式。


Source: driversed.com


【維基百科】Inertia is the resistance of any physical object to a change in its state of motion or rest, or the tendency of an object to resist any change in its motion. It is proportional to an object's mass.


Circular Motion



上面的 video 指出每當有改變方向時離開中心的速度就愈快而且觀察到有 centripetal 向心力 和 centrifugal force 離心力。套入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若企圖推行改革,基於慣性作用,有一部分民眾拒絕改革,但也有一部分民眾是贊成改革的。而再進一步就是改幾多和有多快,快改慢改深化改革淺層改革,震盪療法遁序漸進,還有推行的力度。


Centripetal Force 向心力



【維基百科】在經典力學中,向心力是物體沿着圓周或者曲線軌道運動時的指向圓心的合外力作用力。「向心力」一詞是從這種合外力作用所產生的效果而命名的。這種效果可以由彈力、重力、摩擦力等任何一力而產生,也可以由幾個力的合力或其分力提供。

因為圓周運動屬於曲線運動,在做圓周運動中的物體也同時會受到與其速度方向不同的合外力作用。對於在做圓周運動的物體,向心力是一種拉力,其方向隨着物體在圓周軌道上的運動而不停改變。這種拉力總是沿着圓周半徑指向圓周的中心,所以得名「向心力」。

因為向心力總是指向圓周中心,且被向心力所控制的物體是沿着切線的方向運動,所以向心力總是與受控物體的運動方向垂直,僅產生速度法線方向上的加速度。因此向心力只改變所控物體的運動方向,而不改變運動的速率,即使在非勻速圓周運動中也是如此。非勻速圓周運動中,改變運動速率的切向加速度並非由向心力產生。

向心力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m)、物體運動圓周半徑的長度(r)和角速度(ω)有着密切關係。 一物體要做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大小為:F = mωωr 欲知向心力與線速度大小的關係,可以將 ω=v/r 代入 F = mωωr,也就是物體的線速度與其角速度的關係:F = mωωr= mvv/r 。




Centrifugal Force 離心力



【維基百科】離心力,是一種慣性力。當物體在做非直線運動時(非牛頓環境,例如:圓周運動或轉彎運動),因物體一定有本身的質量存在,質量造成的慣性會強迫物體繼續朝着運動軌跡的切線方向(原來那一瞬間前進的直線方向)前進,而非順着接下來轉彎過去的方向走。

若這個在做非直線運動的物體(例如:車)上有乘客的話,乘客由於同樣隨着車子做轉彎運動,會受到車子向乘客提供的向心力,但是若以乘客為參照系,由於該參照係為非慣性系,他會受到與他相對靜止的車子給他的一個指向圓心的向心力作用,但同時他也會給車子一個反向等大,由圓心指向外的力,就好像沒有車子他就要被甩出去一樣,這個力就是所謂的離心力。

由於處於非慣性系中,此狀況下物體所感受的力並非真實,所以有些說法會稱這種現象為「離心力」。

相對轉動的非慣性系中的物體,所受離心力為 F = mωωr(其中 ω 表示非慣性系自身轉動的角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該離心力方向為沿半徑背離圓心。物體的質量(m)、物體運動圓周半徑的長度(r)和角速度(ω)有着密切關係。



於一個群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人民過慣了一定模式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態,社會活動,就很容易產生了慣性,需要改變這個慣性,是會產生相反的力量對抗離心力和向心力,還有下面要講的:Moment of Inertia 移動/轉動 慣性,不過先談談今次政改的框框。


如今香港 剛剛被 李飛主任強勢地把香港 2017年政改訂定了框框,城中人士只可有在這個框框內在鑽,港大學者戴耀廷等三子用《佔領中環》要求真普選要跳出這個既定框框。同是港大學者的陳宏毅設計《折衝方案/折衷方案》,大有拋磚引玉之意,不過基於次佳選擇的次貨論,可能只可以成為拋玉引磚,最後的方案絕對是與真普選距離太遠。


Inertial/ inertia 慣性,centrifugal and centripetal forces 離心力 和 向心力,套入套在我們香港的政改,幾方面力量正在角力之中,有人 centripetal 是向心份子,有人 centrifugal 是離心份子,本港社會正在切底撕裂中,卻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centrifugal force 離心力 的 示範 demonstration 留意點蠟燭的一段



被譽為 民主教母的公民黨 余若薇
2013年12月1日明報《法政隨筆》:
問題不是公民抗命而是公民認命


【公民黨】美國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津恩(Howard Zinn)留給後世的,不僅其代表作《美國人民的歷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還有 1970年他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一段演說,主題是公民抗命。

去年一個青年活動中,津恩生前的鄰居、荷李活影星麥迪文(Matt Damon)朗讀這段演說,短片近期在網上流傳,令更多年輕一輩認識津恩43年前發表而今天仍能引起共鳴的見解。

津恩主張公民抗命,坐言起行,1970年他 48歲,在波士頓美軍基地示威,阻止政府派兵前赴越戰,津恩被捕後沒到法院應訊,反按原訂計劃前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參與公民抗命辯論,翌晨他如常回到波士頓大學授課,被守候的警察押上法庭,判監數天。

津恩認為,世人面對四周的貧窮、饑荒、戰爭、愚昧,往往臣服權勢,不懂反抗,不能醒覺:「我們的問題不是公民抗命,而是公民認命(Civil disobedience is not our problem,Our problem is civil obedience.)」。

今日香港亂局,除了一位梁先生依然自滿地臉上常掛笑容,還有多少人笑得出?更多像專欄作家林燕妮所說「只能霧雨飄飄淚兩行」,「大志變了要移民離開香港」,將 100年才建成的國際金融中心拱手讓予新香港人。

政改不是萬應靈丹,卻是基本起點,法律學者戴耀廷等人發起非暴力「佔領中環」運動爭取真普選,不少人或反對或保留,正如上世紀亦有不少人反對甘地或馬丁路德金帶頭以和平不合作方式抗爭。

改革從來都是靠少數人帶領,香港前路不在於多少人參與公民抗命,而是沉默大多數會否認同,還是認命。「在行走中的火車,不可能保持中立(You can't be neutral on a moving train)。」津恩如是說。



You can't be neutral on a moving train,當列車轉彎時根據力學就會產生:“離心力 Centrifugal force” 和 “向心力 Centripetal force”,也就是 慣性 和 反慣性。套入香港要面對的 2017年政改,市民支持 “民主抗命” 佔多數,還是 “民主認命” 佔更大多數呢?2017年香港的政改,最後會不會是 “拉倒”,不改不革原地踏步呢?


Secondly 改革的力度


Moment of Inertia I = MRR
留意 R = radius 距離長短的示範 直接影響了所需要的 力量 or 力度


那為何改革總是要大費氣力呢?利用以上 Moment of Inertia (移動 or 轉動 慣性) 的物理方程式,計算要反慣性要改革的力度:

I = MRR or I = M x R x R

where I = Force, M = Mass,R = Radius,X = multiply 乘以 or 乘,各位若換上另外一個角度來看 這條方程式 。。。。


為何改革需要多費氣力,當然人的慣性就會催生惰性 Inertia/ Inert,不過當把 M Mass 質量代入政府的質量和人民的質量,國家不同大小人口多少,就會影響改革所需要的 力量 or 力度。


我們時常說新加坡較易得到改革成功,因為新加坡地方小人口少,政府架構相對 M 也較小,要求變所費的氣力,當然就比起人口大國例如:中國 較為容易,新加坡給人的感覺是可以因時制宜,觀察百變千變的國際形勢改得很快。


中國的政府架構大得驚人,有管行政的也有管政治意識形態的,省長之外還有省委書記,市長之外又有市委書記,每一個層面都有重重疊疊絲絲緊扣,既得利益者不想改變有損利益,再加上中國人口約有十三億,這個 M 質量是何等的巨巨巨大,要作出改革的 力量 or 力度 要多大呢?


在中國很多時更有人說,政改政令不出中南海,溫總就好幾次要親自出馬現場親征,每次有改變中央大員,就要四出督促地方官員辦事,但結果很多都是暫時性,要員一走回中南海,就文過飾非恢復舊觀,鞭長莫及徒勞無功。


好了講完 M 質量,現在講 R Radius 半徑即是距離,換過角度來看政府和人民的距離是遠是近,就會特別影響改革所費的 力量 or 力度,因為 I = MRR 所需力度要 M x R x R 即是 R 的 square 立方 or 兩次方。


假設 R = 10 當 R x R = 10 x 10 = 100


若 R = 1000 那末 R x R = 1000 x 1000 = 1,000,000


距離增加到 1000 R x R 之後得出來的數值增加了多少各位有眼看


政府貼近民情體察民意,政府以民為本以服務人民為己任,大家的距離就會拉近。反之,政府以為自己高高在上是統治階層,脫離人民自以為是,施政司政不是以民為本,相方的距離就回愈拉愈遠。R 是縮短拉近還是不斷的加長拉遠,視付政府自己的定位和取態。


I = MRR 這一條物理方程式,竟然頗為貼切套入政府的施政,更可以借用來比較改革時所需的力量,這是 嗜悲 始料不及的!


如今,香港將要為 2017年政改作出諮詢,林鄭月娥 將會再週三的立法會全體會議,提出第一期的整改諮詢文件,為何總令人感到需要很巨大的力氣而一事無成呢?


I = MRR 香港只有七百萬人口 M 不算很大,但是政府可給予的,和人民的祈望距離太遠,這個 R 的距離成為政府與人民的鴻溝,如今雙方的差距何止十萬八千里,這次政改真的是很費氣力。反過來說香港市民要行使的力度,要政府不設篩選實行的真普選,也因為雙方距離太大可能力有不遞。兩方都將會事倍功 “零”,雙方都是最後拉唔埋欄徒勞無功,2017年原地踏步沒有整改。





後記:

原來要找 Matt Damon 頌讀出 Howard Zinn 的著名演說只要一 Google 就找到了。


The Problem is Civil Obedience




政府可以每每先設置框框,屢屢利用高壓去壓制著人民,阻止人民行使權利,絕不容許 公民抗命,以達至 公民認命 沉默下來,不過請記著 Law of Conservation of Momentum 這個 hybrid 了的力學的方程式:


政府 x 不公施政 = 市民 x 激進反抗


代入數字容易明白 借用來的 動量不滅(守恆)定律

1,000,000 x 10 = 1 x 10,000,000

where x = multiply 乘以 or 乘數

政府 和 市民,都是可當作 constant 常數。因為無論也不管政府是怎麼的小,相對小市民仍然是巨大的,極微小的施政過失,依照這條 equation,將激起市民極大的民憤,繼之而來的就可能是激進的行動 。。。。。。






伸延閱覽:
Inertia 慣性 維基百科
Centrifugal force 維基百科
離心力 維基百科
Centripetal force 維基百科
向心力 維基百科
余若薇:問題不是公民抗命而是公民認命 余若薇 Civic Party



我的舊文:
本文的上篇 動量不滅(守恆)定律
次佳選擇 次貨論
民主~泰國式
民主的兩個例子
橫向思考


我的政治 101系列:

我的政治 101.0
我的政治 101.1
我的政治 101.2
我的政治 101.4
我的政治 101.5





Monday, December 02, 2013

Unrest in Bangkok Thailand

Unrest in Bangkok Thailand



圍堵中國是美國人的國策,日本做其爛頭卒在東北亞玩局(不贅),菲律賓和澳洲在南方呼應(不贅),越南曾經和中國一起抗美,但邊境戰爭中國教訓越南,最後越南竟然依附以前的死敵美國人(不贅)。


緬甸本來與中國和好,但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莉簇起頭髮與昂山合照,又和真正掌權的吳登盛握手,緬甸立刻把中國人的大 projects 突然叫停,為了與美國友好希望減輕經濟制裁,吳登盛 2013年更親自出訪美國,與奧巴馬握手緬甸轉軚親美(不贅)。


中國在東南北亞被圍堵,企圖由緬甸得到的出海口,也被美國拉攏緬甸堵塞,如今還剩下的就是泰國,泰國人有智慧知道睦鄰有利,而遠在太平洋東岸的美國佬,有利用價值時就可以雙重標準,沒有靠攏美國人多採取中立,卻帶來不斷了的 social unrest 社會不寧!


英祿的哥哥 “他信” 因為不親美而採取中立,就被反對黨趁他出訪時做手腳發動政變,令他信不能回國流亡海外多年。為求一個傀儡就找了一個牛奶嘴 “阿披實”上台,可惜攪了一大輪卻毫無建樹,被選民再次利用民主選舉選他下台,由代兄從政的 英祿 帶領為泰黨另組泰愛泰黨,從新執政卻被批評是 “他信” 的代理人。


【維基百科】英祿·西那瓦(泰語:ยิ่งลักษณ์ ชินวัตร,RTGS:Yinglak Chinnawat),BM,BCh,漢名丘英樂,生於泰國北部清邁府,是泰國著名商人及政治人物之一。她不僅是泰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也是前總理他信·西那瓦(丘達新)的妹妹,屬於第四代泰國華裔。

英祿畢業於清邁大學,曾經去美國留學,獲得了肯塔基州立大學(Kentucky State University)的政治學學士和政治學碩士學位。後來擔任了他信家族電訊企業 Advanced Info Service Public Company Limited(簡稱 AIS)的總裁。後來又擔任房地產公司 SC Asset Corp總裁。

2011年 7月 3日,英樂領導的為泰黨在國會大選擊敗民主黨,贏得下議院的 265席,取得過半數議席,而其本人則當選為下議院議員,她之後宣布會與幾個小黨合組聯合政府。同年 8月 5日,英樂經國會推選,正式就任為泰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理。



夾兄長 他信 的威望,英祿 雖然從政為時很短,不免受到質疑是他信的傀儡。查 他信 2001年 2 月他信令到的泰愛泰黨第一次就拿到下議院 248/500席,把黨魁 他信 推上成為總理。 2005年大選再在下議院以 375/500席成為執政黨,他信 繼續成為泰國總理連任。2006年 9月 他信 代表泰國赴美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爆發泰國軍事政變,他信 被迫下台結束他五年半的執政,開始多年的去國流亡生涯。


【維基百科】擔任泰國總理後的英祿表示,將延續其兄長的重農政策,提高公庫農產品的收購價,增加泰國農業出口的競爭力,照顧泰國基層農民,泰國東北部較多的貧困農民,可望因此受惠,改善生活,雖然專家表示增加政府收購價格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壓力,但由於泰國的負債率占 GDP 不到一半,所以不會因此而妨礙經濟成長。


美國要在圍堵中國,中泰友好成為美國眼中的一條刺,2012年4月 英祿 前往北京,正式開始訪華行程。訪華期間會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2013年 10月新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泰國,並正式會見英祿。訪問期間,李克強在泰國推銷中國高鐵技術,還召見了來自廣州的旅行團。


【維基百科】2013年11月,泰國各地民眾聚集至泰國首都曼谷針對總理及執政黨進行抗議活動。28日,泰國國會下議院否決了反對黨提出的針對總理英祿,及內政部長乍魯蓬的不信任案。


其實,在 英祿 未上台之前,他信 在海外支持的 人民力量黨 2007-12 和 為泰黨 2011-7 都曾經在大選中獲勝,但都是很短暫就被轟下台,不過牛奶嘴 阿披實(2008年12月17日-2011年8月5日)也實在膿皰得很,最後由 英祿 2011年 8月 5日 接任,給泰國一個短暫喘息的機會 。。。。。。。可惜美國人圍堵中國之心死心不息並連累了泰國!



嗜悲註:

以上大部份是 嗜悲 從公司蛇竇聽聽埋的吹水,有沒有偏頗和誤導呢?另外 嗜悲 利用一些 “維基百科” 找到的資料,把他們連貫在一起寫成。


其實 他信 和 英祿,得到泰國北部主要是農業的人民支持,相反在曼谷的中產就較為不滿偏袒農村政策。這幾年紅衫軍對黃衫軍屢屢爆發不少衝突,背後有甚麽外在勢力在攪局呢?還是泰國軍人在背後操控,而泰國軍人又受到那一方暗中擺佈呢?



後記:


【晴報晴論】泰國政局持續不穩,香港入境處昨日對曼谷發出紅色旅遊警示。泰國民主黨策動黃衫軍繼續在曼谷街頭抗爭,提出「人民政變」,推翻英祿政權還政於民。

一個民主國家,一名民選總理,議會內的政治鬥爭,竟演變成街頭抗爭,實在是對民主制度最大諷刺。是制度出了問題?還是人出問題?局外人如霧裏看花。

拋開政黨政治理念不說,僅就制度而言,現任執政為泰黨,是在 2011年 7月的普選中,獲得 1500萬選民支持,讓黨魁英祿成功當選泰國總理。為泰黨在國會共贏得了 265個議席,約佔國會席次的 53%。阿披實的民主黨僅取得 159席,約佔國會席次的 31.8%。

民主本身包含了制度和意識,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民主制度是遊戲規則,參與遊戲的人,必須認同及遵守遊戲規則。就如 2000年 11月進行的美國總統選舉,戈爾贏了小布殊 50多萬票,但在選舉人票制度之下,輸給小布殊,無緣入主白宮。

泰國政局混亂原因之一,是政客漠視制度,以輸打贏要的心態從政,議會內鬥爭輸了,便搞議會外抗爭。說到底,這是缺乏民主意識的表現,選民及支持者,只是政客實現政治目標的工具而已。俗語謂,願賭服輸,輸打贏要並非真正民主。



若只認為泰國亂局純為了民主,沒有受到外國的操控,未免流於太單純了!





伸延閱覽:
英祿·西那瓦:ยิ่งลักษณ์ ชินวัตร 維基百科
民主不是輸打贏要 晴報晴論


我的舊文:
相映成趣
民主~泰國式
民主的兩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