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 the writer's Intention
寫文時我是十分小心,避免把別人的觀點,當作是我自己自創的觀點,很多時就難免要加上出處,雖然自己有著雙同的觀點,但是絕不能罔顧別人的版權。但究竟能辦得到幾多呢?
祗可以說是盡力而為,有時沒有查出,甚至根本不知道之前,這意見有人持著雙同的觀點,難免就漏登了。
【維基百科】A Citation is a reference to a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source (not always the original source). More precisely, a citation is an abbreviated alphanumeric expression (e.g. [Newell84]) embedded in the body of a intellectual work that denotes an entry in the bibliographic references section of the work for the purpose of acknowledging the relevance of the works of others to the topic of discussion at the spot where the citation appears. Generall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in-body citation and the bibliographic entry constitutes what is commonly thought of as a citation (whereas bibliographic entries by themselves are not).
A prime purpose of a citation is intellectual honesty; to attribute to other authors the ideas they have previously expressed, rather than give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k's readers that the work's authors are the original wellsprings of those ideas.
The forms of citations generally subscribe to one of the generally-accepted citations systems, such as the Harvard, APA, and other citations systems, as their syntactic conventions are widely-known and easily interpreted by readers. Each of these citation systems has its respectiv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lative to the tradeoffs of being informative (but not too disruptive) and thus should be chosen relative to the needs of the type of publication being crafted. Editors will often specify the citation system to use.
Bibliographies, and other list-like compilations of references, are generally not considered citations because they do not fulfill the true spirit of the term: deliberate acknowledgement by other authors of the priority of one's ideas.
【維基百科】Bibliography (from Greek βιβλιογραφία, bibliographia, literally "book writing"), as a practice, is the academic study of books as physical, cultural objects; in this sense, it is also known as bibliology (from Greek -λογία, -logia). On the whole, bibliography is not concerned with the literary content of books, but rather the "bookness" of books.
A bibliography, the product of the practice of bibliography, is a systematic list of books and other works such as journal articles. Bibliographies range from "works cited" lists at the end of books and articles to complete, independent publications. As separate works, they may be in bound volumes such as those shown on the right, or computerised bibliographic databases. A library catalog, while not referred to as a bibliography, is bibliographic in nature.
偶然,見到別人網誌上,見到有關版權所有的聲明,就如履薄冰,步步為營,深怕觸犯了版權。
伸延閱覽:
Citation 維基百科
Bibliography 維基百科
怎去分辯 真 Real Genuine 偽 Fake Counterfeit 眼見都未為真。 合法 依法 Legitimate 是否必然包含:公平 公正 和 公義 呢? The wise speaks when he has something to say. The fool speaks when he has to say something 。 。 。 。 。 。。。。。。 一個沒有內涵的小男人﹐顧名 "the inner space".
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January 21, 2011
Tuesday, January 18, 2011
開門造唓?
開門造唓?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唐英年在 Roundtable 的聚會,在沒有太多集中精神聽演講的聽眾前,發表了一篇,頗為“嚴肅”的演辭。事後在報章報導,得知引起社會各界很多迴響。特此記錄下來,留待他日翻查。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唐英年昨日出席一個青年學術論壇,以50後的身分發表一番對80後的「肺腑之言」,呼籲年輕人爭取民主不能「閂埋門做皇帝」,又指年輕人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對政府與商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是「不分青紅皂白」,「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人亡」。
對於唐英年的言論,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及社運界人士都批評,唐是在抹黑80後,反映他無視社會存在的問題;但有學者認為,唐的說法不無道理,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更力挺唐的言論。
唐英年昨日出席 Roundtable 研究所的青年學術會議,談到對社會現象的看法。他首先表明,希望在場人士不要因為年紀差異而稱他「唐老」,或因他是建制中人便將他的言論自動打折扣,為他後來「年輕人應反思的5點」展開序幕。
梁振英力挺唐英年言論
唐英年表示,每個年代的社會運動,無論是訴求和表達方式都或有差異,但都是基於追求理想、出於不滿社會現狀。他讚揚社運令各界反思社會現象,推動社會進步,改變社會價值觀。但他亦強調,凡事都有兩面﹕在肯定社會運動積極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另一面。
籲謙恭 「剛愎自用車毀人亡」
他指出,年輕人在爭取權利的同時,往往忽略責任,勸年輕人不應「搞思想壟斷」,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相反要謙恭(humility)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
他續說,很多原則性極強的人不屑妥協,但他認為妥協是民主產物,香港要有民主便不能「閂埋門做皇帝,自己話晒事就算」,而需折衷互讓。
要民主 「不能閂埋門做皇帝」
唐英年又特別提到,目前社會有趨勢,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問青紅皂白,什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
反高鐵、反政改等80後青年發動的社運抗爭行動被標籤為激進,唐英年表示,不否認衝擊是吸引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所必須的,而香港社運的手法與西方社會相比不算過激。他說,社會接受和平理性,更以美國發生槍擊事件作例子,說事件觸發對政治和暴力的反思,值得深思。他表示,相信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又警告當底線不斷被衝擊、倒退時,便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唐英年昨日是希望說出社會運動的兩面,強調言論只是唐的個人想法,並無牽涉任何政策問題。對於唐英年談到美國槍擊案,消息人士解釋,目前香港社會並沒有到達槍擊案階段,但衝擊文化漸趨激烈,即使眼前行動可以接受,底線去到哪裏亦應反思。
向來為人圓滑的政務司長唐英年,過去失言多因心直口快,如形容「漢普頓事件」中的遊客為「班友隨街度吊吊揈」,但今次他的言論卻是早有準備。有建制派人士認為,相信唐英年是要把這番「肺腑之言」說給特定人士聽,表明他並非「手軟腳軟」;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形容,唐的言論是參選宣言,要討好中央及商界。
李卓人認為,唐英年為參選不惜抹黑80後,似是向「80後無票、權貴有選票的小圈子選舉」發表參選宣言,搶佔輿論。他說,唐英年是要向商界說明,他會捍衛商界利益。李卓人批評唐為選特首的私利,不惜把80後放在政府對立面,擔心若他當選特首會帶領政府與民為敵。
有熟悉政府的建制派人士認為,政府一般都不會為官員預備惹火言論,相信唐英年今次是早有準備,包括預計言論會引起社會反響,認為他是為特首選舉爭取焦點,相信出位言論還會陸續有來。雖然唐英年的言論有爭議,但建制派人士認為這番言論「好難說他完全錯」,但搶鎂光燈的策略已經成功。
學者稱危言聳聽 不會得分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過去1年來,未見過有高官說出這樣過火的言論,加上特首選舉臨近,唐英年的言論,很難令人不認為是要講給中央聽。他相信,以建制、保守的形式責備80後,對唐「效果不會好好」;「說美國槍擊案的例子更是危言聳聽,從特首選戰上不會得分,反而與梁振英早前說鄧小平應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言論相映成趣」。
據明報報導(是我消化後的理解亦有借用好一些句子但不是全部抄下):
唐英年昨日的言論,名嘴與社運界人士,讀後形容用字挑釁,「句句都可以做文章」,不過與會上唐英年發言時,在場逾百年青與會者,卻沒有太大反應。還有 Roundtable成員說,沒有預期唐的發言內容「有料到」,不少與會者並無留心其發言內容,後來再讀才知如此惹火,估計唐英年是有備而來。
昨日(週六)研討會,唐英年發表演說前的環節是自助午餐,唐司長到場後,大部分與會者仍還在進食,大家未有察覺活動將要開始。唐英年就跨世代問題發言,台下人士大都只是在說笑談天,未有太多人留心發言,環境亦非一般活動中,講者發言時全場肅靜;站在後排的記者,因現場環境嘈雜,未必清楚聽到唐的言論。
週一就有名嘴反諷:「唐才是閉門造車皇帝,倘做特首祝他好運。」名嘴又批評唐英年要求年輕人「妥協」,但妥協前提,應是雙方在一個對等位置,但「80後」明顯是無權無勢,「這樣基本的掌握都錯誤,政府的問題真的好大。他(唐英年)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控制,但事實是甚麼都控制不了,這才得人驚!當政府搞什麼 facebook,是有術無謀,這些還要是屎橋、花招,以為這樣就可以處理問題嗎?」
名嘴又預告,今年通脹厲害,貧富懸殊會更嚴重,若施政回應不了市民所需,政府對著「80後」的日子會更艱難。
另一名嘴亦反駁,唐英年才是把所有社會問題「複雜簡單化」,把「80後」產生的社會問題還原成年輕人的性格缺陷﹕「你(唐英年)直接說(80後)人衰命賤就得啦!什麼剛愎自用、不屑妥協,統統都是性格問題。」他認為,唐英年一番言論毫無水平,對於參與下屆特首選舉可謂「扣分」之作。
明報說批評唐英年針對青年人發表「車毀人亡」言論,刺激了年輕人的神經,而社運人士也和學生會會長都指出將會跟進事件,並進行討論。他們批評,唐英年為選特首鋪路,而拋出「車毀人亡」的字眼,最終可能導致「特首之路車毀人亡」,「他是抹黑年輕人,但其實參與社運的都是對社會有期望的人,唐英年才應該是被批評的對象」。
他們又認為,唐英年應公開交代,說清楚這番講話。哈哈哈,還攪到問:是否採取19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和保守勢力,所採取的抹黑手段,然後將來用強硬警力對付示威者。「流血的意思是什麼?一個管治者如果想像社會運動會流血,而且他還可以動用警力,他應該清楚交代這個睇法是什麼意思」。
本來是平平靜靜,等著過農曆新年春節,舊時啲喺舊 Cases。暫時未有新的事實擺在眼前,唐司長演說講吓啫,但是對方反應得咁勁。 是雙方都開門造”唓“,唓天唓地呢?噏得就噏呢?互相叫陣呢?還是情報科有新發現有料到?
附加補記:唐英年 Roundtable 發言全文
【明報專訊】各位Roundtable的朋友:
早晨!很多謝Roundtable邀請我這個既是五零後也是50後,出席你們的周年活動。
既然是圓桌會議,我有3點希望:第一,希望我們大家處於一個平等的位置;第二,希望各位不要因為年紀或所謂世代的差異,尊稱我為「唐老」;第三,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是建制中人就先把我的話自動打一個折扣,不論我說得中聽不中聽,請大家都視之為一個熱愛香港、並且有幸能為社會做事的過來人一點肺腑之言。
今天這個學術會議的討論議題,有新世代與香港精神、網絡政治文化、教育與向上流、文化融合與西九、青年人的公共政策建議、內地與香港一小時生活圈,可謂虛實兼備、長短兼顧,與年青人息息相關,不少更是我目前工作上需要處理的問題,我很希望日後有機會與大家就這些題目作比較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Simon很寬容,沒有指定我發言的主題,於是我可以自由發揮。學術演講並非我的專長,倒不如隨意談談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
回顧2010年,80後問題肯定是其中一個討論得最多的社會現象,分析和討論的角度也非常多樣化、人物剖析、抗爭手法、代表的理念、現象的成因、世代之間對遊戲規模和話事權的爭奪戰、與傳統政治勢力和媒體的互動、現代科技手段的實戰應用等等。
無可否認,80後現象成為熱門話題,相當程度上是媒體和網絡科技所造就的。引起大家注意的往往是80後比較出格的手法和一些抗爭場面,然後大家嘗試去歸納和總結80後的一些表徵和行為特質。但撇除這些,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現象的成因和社會基礎、背後的理念,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我知道不少青年朋友其實有點兒抗拒被簡單地歸類或標籤化,然後被套入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更不願意外界把他們的動機解釋為因為「上位」難而通過社會運動去宣泄不滿或者試圖改變遊戲規則。
當我還是青年人的時候,同樣有那個時代的社會運動。兩個年代的具體訴求可能有所不同,表達的方式或抗爭的手段可能有所差異,但同樣是基於對理想的追求,同樣是出於對一些社會現狀的不滿。
社會運動許多時候促使我們對周遭發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現象作出反思,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最起碼也是讓社會上一些怨氣得以釋放的閥門。雖然不少社會運動見到年青人的影子,並且因為他們的激情吸引到傳媒的焦點,但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化為年青人或者所謂80後現象,否則就很容易陷入一套世代鴻溝的簡單邏輯。
事實上,回顧近年來香港社會的一些變化,雖然起初有不少是由年青人去推動,但最終能夠形成氣候,主要還是因為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背景,令跨世代、跨階層的公眾逐漸接受一些價值的改變。打一個譬喻,青年人就像是播種者,但必須有社會的土壤,種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我們看保育、環保、對本土文化的回歸、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對如何分配社會資源和經濟成果的爭論,都能夠看到這種軌迹。
當然,凡事總有正反兩面,要辯證地看問題。在肯定社會運動積極一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它們的另一面。
大部分時候社會運動的基調是爭取權益,爭取自己認同的理念,強調的是「我」或者「我們」。同時,香港社會高度自由,市民最珍惜的基本價值當中,「自由」在任何時候都是名列前茅。再加上我們實施的是市場經濟,企業追求的是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會的重心比較傾向於個體、個性。
在這個情況下,權利的另一面,即是責任,往往受到忽略。而我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公民社會,在重視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地承擔責任。這是多層次的,有公權力的就有責任確保權力不被濫用,有責任去妥善調和矛盾、分配資源。企業既有產權受保護的權利,就有責任守法經營,進而考慮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個人最起碼就是認識到權利並非絕對,必須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權利。
第二點就是不要搞思想壟斷。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元的,我們應該有包容的胸襟,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我一直相信,人類重要的美德就是謙恭(humility)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
由此引伸出的第三點,可能是很多原則性極強的朋友所鄙視或者不屑為之的,就是「妥協」。當然我們可以想一些更順耳的字眼,例如「策略性讓步」、例如「曲線前進」等。不論用什麼說法,必須承認,妥協是民主的產物。香港要走民主化的道路,就是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說了算,而是要學會如何折衷互讓,以各退半步去尋求最終大家能夠共同進一步的結果。
第四點是避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很可惜,按照現實世界有bite有mic的遊戲規則,要聽眾耐心聆聽和用心理解複雜枯燥的問題,已經是愈來愈困難的事情。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問青紅皂白,甚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總之,零乘以任何數都是等於零。
這裏面當然有其成因,有所謂「深層次問題」,但如果凡事都套用這個方程式,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懶於理性思考的借口,對真正解決問題幫助不大。
最後,關於抗爭手法問題,有一些朋友認為,衝擊是吸引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所必需的,而香港社運的手法與西方社會相比,並不能算過激。我不否認這一點,但香港社會對近期一些衝擊手法並不認同,因為我們普遍接受的是和平理性的一套。近日我們看到美國一宗槍擊事件所觸發對於政治和暴力關係的反思,很值得我們去深思。我相信香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當底線不斷被衝擊、不斷倒退,我們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這些是一位50後的想法。交棒是歷史規律,你們很快就會「接棒揸庄」。你們期望接手的是一個怎樣的香港,跨世代的溝通是我們雙方的共同責任。有人說,政客用得最少的器官是耳朵。我一直引以為戒,也希望與大家彼此說一句:Friends, lend me your ears, thank you。
伸延閱覽:
唐英年訓80後 雅虎新聞網
唐英年 參選特首宣言 雅虎新聞網
唐才是閉門造車皇帝 雅虎新聞網
社運青年斥抹黑 雅虎新聞網
唐英年 在 roundtable 發言全文 雅虎新聞網
二零一一年一月十五日,唐英年在 Roundtable 的聚會,在沒有太多集中精神聽演講的聽眾前,發表了一篇,頗為“嚴肅”的演辭。事後在報章報導,得知引起社會各界很多迴響。特此記錄下來,留待他日翻查。
【明報專訊】政務司長唐英年昨日出席一個青年學術論壇,以50後的身分發表一番對80後的「肺腑之言」,呼籲年輕人爭取民主不能「閂埋門做皇帝」,又指年輕人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對政府與商界「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是「不分青紅皂白」,「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人亡」。
對於唐英年的言論,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及社運界人士都批評,唐是在抹黑80後,反映他無視社會存在的問題;但有學者認為,唐的說法不無道理,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更力挺唐的言論。
唐英年昨日出席 Roundtable 研究所的青年學術會議,談到對社會現象的看法。他首先表明,希望在場人士不要因為年紀差異而稱他「唐老」,或因他是建制中人便將他的言論自動打折扣,為他後來「年輕人應反思的5點」展開序幕。
梁振英力挺唐英年言論
唐英年表示,每個年代的社會運動,無論是訴求和表達方式都或有差異,但都是基於追求理想、出於不滿社會現狀。他讚揚社運令各界反思社會現象,推動社會進步,改變社會價值觀。但他亦強調,凡事都有兩面﹕在肯定社會運動積極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另一面。
籲謙恭 「剛愎自用車毀人亡」
他指出,年輕人在爭取權利的同時,往往忽略責任,勸年輕人不應「搞思想壟斷」,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相反要謙恭(humility)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
他續說,很多原則性極強的人不屑妥協,但他認為妥協是民主產物,香港要有民主便不能「閂埋門做皇帝,自己話晒事就算」,而需折衷互讓。
要民主 「不能閂埋門做皇帝」
唐英年又特別提到,目前社會有趨勢,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問青紅皂白,什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
反高鐵、反政改等80後青年發動的社運抗爭行動被標籤為激進,唐英年表示,不否認衝擊是吸引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所必須的,而香港社運的手法與西方社會相比不算過激。他說,社會接受和平理性,更以美國發生槍擊事件作例子,說事件觸發對政治和暴力的反思,值得深思。他表示,相信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又警告當底線不斷被衝擊、倒退時,便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唐英年昨日是希望說出社會運動的兩面,強調言論只是唐的個人想法,並無牽涉任何政策問題。對於唐英年談到美國槍擊案,消息人士解釋,目前香港社會並沒有到達槍擊案階段,但衝擊文化漸趨激烈,即使眼前行動可以接受,底線去到哪裏亦應反思。
向來為人圓滑的政務司長唐英年,過去失言多因心直口快,如形容「漢普頓事件」中的遊客為「班友隨街度吊吊揈」,但今次他的言論卻是早有準備。有建制派人士認為,相信唐英年是要把這番「肺腑之言」說給特定人士聽,表明他並非「手軟腳軟」;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形容,唐的言論是參選宣言,要討好中央及商界。
李卓人認為,唐英年為參選不惜抹黑80後,似是向「80後無票、權貴有選票的小圈子選舉」發表參選宣言,搶佔輿論。他說,唐英年是要向商界說明,他會捍衛商界利益。李卓人批評唐為選特首的私利,不惜把80後放在政府對立面,擔心若他當選特首會帶領政府與民為敵。
有熟悉政府的建制派人士認為,政府一般都不會為官員預備惹火言論,相信唐英年今次是早有準備,包括預計言論會引起社會反響,認為他是為特首選舉爭取焦點,相信出位言論還會陸續有來。雖然唐英年的言論有爭議,但建制派人士認為這番言論「好難說他完全錯」,但搶鎂光燈的策略已經成功。
學者稱危言聳聽 不會得分
中大政治及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認為,過去1年來,未見過有高官說出這樣過火的言論,加上特首選舉臨近,唐英年的言論,很難令人不認為是要講給中央聽。他相信,以建制、保守的形式責備80後,對唐「效果不會好好」;「說美國槍擊案的例子更是危言聳聽,從特首選戰上不會得分,反而與梁振英早前說鄧小平應獲諾貝爾和平獎的言論相映成趣」。
據明報報導(是我消化後的理解亦有借用好一些句子但不是全部抄下):
唐英年昨日的言論,名嘴與社運界人士,讀後形容用字挑釁,「句句都可以做文章」,不過與會上唐英年發言時,在場逾百年青與會者,卻沒有太大反應。還有 Roundtable成員說,沒有預期唐的發言內容「有料到」,不少與會者並無留心其發言內容,後來再讀才知如此惹火,估計唐英年是有備而來。
昨日(週六)研討會,唐英年發表演說前的環節是自助午餐,唐司長到場後,大部分與會者仍還在進食,大家未有察覺活動將要開始。唐英年就跨世代問題發言,台下人士大都只是在說笑談天,未有太多人留心發言,環境亦非一般活動中,講者發言時全場肅靜;站在後排的記者,因現場環境嘈雜,未必清楚聽到唐的言論。
週一就有名嘴反諷:「唐才是閉門造車皇帝,倘做特首祝他好運。」名嘴又批評唐英年要求年輕人「妥協」,但妥協前提,應是雙方在一個對等位置,但「80後」明顯是無權無勢,「這樣基本的掌握都錯誤,政府的問題真的好大。他(唐英年)以為自己什麼都可以控制,但事實是甚麼都控制不了,這才得人驚!當政府搞什麼 facebook,是有術無謀,這些還要是屎橋、花招,以為這樣就可以處理問題嗎?」
名嘴又預告,今年通脹厲害,貧富懸殊會更嚴重,若施政回應不了市民所需,政府對著「80後」的日子會更艱難。
另一名嘴亦反駁,唐英年才是把所有社會問題「複雜簡單化」,把「80後」產生的社會問題還原成年輕人的性格缺陷﹕「你(唐英年)直接說(80後)人衰命賤就得啦!什麼剛愎自用、不屑妥協,統統都是性格問題。」他認為,唐英年一番言論毫無水平,對於參與下屆特首選舉可謂「扣分」之作。
明報說批評唐英年針對青年人發表「車毀人亡」言論,刺激了年輕人的神經,而社運人士也和學生會會長都指出將會跟進事件,並進行討論。他們批評,唐英年為選特首鋪路,而拋出「車毀人亡」的字眼,最終可能導致「特首之路車毀人亡」,「他是抹黑年輕人,但其實參與社運的都是對社會有期望的人,唐英年才應該是被批評的對象」。
他們又認為,唐英年應公開交代,說清楚這番講話。哈哈哈,還攪到問:是否採取1967年暴動後港英政府和保守勢力,所採取的抹黑手段,然後將來用強硬警力對付示威者。「流血的意思是什麼?一個管治者如果想像社會運動會流血,而且他還可以動用警力,他應該清楚交代這個睇法是什麼意思」。
本來是平平靜靜,等著過農曆新年春節,舊時啲喺舊 Cases。暫時未有新的事實擺在眼前,唐司長演說講吓啫,但是對方反應得咁勁。 是雙方都開門造”唓“,唓天唓地呢?噏得就噏呢?互相叫陣呢?還是情報科有新發現有料到?
附加補記:唐英年 Roundtable 發言全文
【明報專訊】各位Roundtable的朋友:
早晨!很多謝Roundtable邀請我這個既是五零後也是50後,出席你們的周年活動。
既然是圓桌會議,我有3點希望:第一,希望我們大家處於一個平等的位置;第二,希望各位不要因為年紀或所謂世代的差異,尊稱我為「唐老」;第三,希望大家不要因為我是建制中人就先把我的話自動打一個折扣,不論我說得中聽不中聽,請大家都視之為一個熱愛香港、並且有幸能為社會做事的過來人一點肺腑之言。
今天這個學術會議的討論議題,有新世代與香港精神、網絡政治文化、教育與向上流、文化融合與西九、青年人的公共政策建議、內地與香港一小時生活圈,可謂虛實兼備、長短兼顧,與年青人息息相關,不少更是我目前工作上需要處理的問題,我很希望日後有機會與大家就這些題目作比較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Simon很寬容,沒有指定我發言的主題,於是我可以自由發揮。學術演講並非我的專長,倒不如隨意談談對一些社會現象的看法。
回顧2010年,80後問題肯定是其中一個討論得最多的社會現象,分析和討論的角度也非常多樣化、人物剖析、抗爭手法、代表的理念、現象的成因、世代之間對遊戲規模和話事權的爭奪戰、與傳統政治勢力和媒體的互動、現代科技手段的實戰應用等等。
無可否認,80後現象成為熱門話題,相當程度上是媒體和網絡科技所造就的。引起大家注意的往往是80後比較出格的手法和一些抗爭場面,然後大家嘗試去歸納和總結80後的一些表徵和行為特質。但撇除這些,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現象的成因和社會基礎、背後的理念,以及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我知道不少青年朋友其實有點兒抗拒被簡單地歸類或標籤化,然後被套入某種固定的行為模式,更不願意外界把他們的動機解釋為因為「上位」難而通過社會運動去宣泄不滿或者試圖改變遊戲規則。
當我還是青年人的時候,同樣有那個時代的社會運動。兩個年代的具體訴求可能有所不同,表達的方式或抗爭的手段可能有所差異,但同樣是基於對理想的追求,同樣是出於對一些社會現狀的不滿。
社會運動許多時候促使我們對周遭發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現象作出反思,可以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最起碼也是讓社會上一些怨氣得以釋放的閥門。雖然不少社會運動見到年青人的影子,並且因為他們的激情吸引到傳媒的焦點,但我們不能因此就簡化為年青人或者所謂80後現象,否則就很容易陷入一套世代鴻溝的簡單邏輯。
事實上,回顧近年來香港社會的一些變化,雖然起初有不少是由年青人去推動,但最終能夠形成氣候,主要還是因為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背景,令跨世代、跨階層的公眾逐漸接受一些價值的改變。打一個譬喻,青年人就像是播種者,但必須有社會的土壤,種子才能夠茁壯成長。
我們看保育、環保、對本土文化的回歸、對經濟發展模式的反思、對如何分配社會資源和經濟成果的爭論,都能夠看到這種軌迹。
當然,凡事總有正反兩面,要辯證地看問題。在肯定社會運動積極一面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它們的另一面。
大部分時候社會運動的基調是爭取權益,爭取自己認同的理念,強調的是「我」或者「我們」。同時,香港社會高度自由,市民最珍惜的基本價值當中,「自由」在任何時候都是名列前茅。再加上我們實施的是市場經濟,企業追求的是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社會的重心比較傾向於個體、個性。
在這個情況下,權利的另一面,即是責任,往往受到忽略。而我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公民社會,在重視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地承擔責任。這是多層次的,有公權力的就有責任確保權力不被濫用,有責任去妥善調和矛盾、分配資源。企業既有產權受保護的權利,就有責任守法經營,進而考慮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個人最起碼就是認識到權利並非絕對,必須尊重他人的自由和權利。
第二點就是不要搞思想壟斷。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元的,我們應該有包容的胸襟,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動輒口誅筆伐。我一直相信,人類重要的美德就是謙恭(humility)和自我反省(self-reflection)。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最後很容易車毀人亡。
由此引伸出的第三點,可能是很多原則性極強的朋友所鄙視或者不屑為之的,就是「妥協」。當然我們可以想一些更順耳的字眼,例如「策略性讓步」、例如「曲線前進」等。不論用什麼說法,必須承認,妥協是民主的產物。香港要走民主化的道路,就是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自己說了算,而是要學會如何折衷互讓,以各退半步去尋求最終大家能夠共同進一步的結果。
第四點是避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很可惜,按照現實世界有bite有mic的遊戲規則,要聽眾耐心聆聽和用心理解複雜枯燥的問題,已經是愈來愈困難的事情。一個很常見的例子就是,不問青紅皂白,甚麼事情只要涉及政府、商界,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結論,人物、時間、地點只成為填充題。總之,零乘以任何數都是等於零。
這裏面當然有其成因,有所謂「深層次問題」,但如果凡事都套用這個方程式,只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懶於理性思考的借口,對真正解決問題幫助不大。
最後,關於抗爭手法問題,有一些朋友認為,衝擊是吸引注意力、擴大影響力所必需的,而香港社運的手法與西方社會相比,並不能算過激。我不否認這一點,但香港社會對近期一些衝擊手法並不認同,因為我們普遍接受的是和平理性的一套。近日我們看到美國一宗槍擊事件所觸發對於政治和暴力關係的反思,很值得我們去深思。我相信香港人絕對不願意看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當底線不斷被衝擊、不斷倒退,我們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
這些是一位50後的想法。交棒是歷史規律,你們很快就會「接棒揸庄」。你們期望接手的是一個怎樣的香港,跨世代的溝通是我們雙方的共同責任。有人說,政客用得最少的器官是耳朵。我一直引以為戒,也希望與大家彼此說一句:Friends, lend me your ears, thank you。
伸延閱覽:
唐英年訓80後 雅虎新聞網
唐英年 參選特首宣言 雅虎新聞網
唐才是閉門造車皇帝 雅虎新聞網
社運青年斥抹黑 雅虎新聞網
唐英年 在 roundtable 發言全文 雅虎新聞網
Sunday, January 16, 2011
母系家庭
母系家庭
早前在網友處提過想看一部有關女同性戀家庭的電影,但當時還沒有在香港上映。電影發行商趁在新曆新年後,農曆新年前這個雞肋檔期,推出了這部題材冷門的電影。
The kids are all right 港譯:非單親關係
演員:
有過了期的 Julianne Moore 和 Annette Bening,兩位當年很有艷光的女星,都美人遲暮,唯有演別人的媽咪。 加上長期是綠業演員,徘徊在一線尾二線之間的 Mark Ruffalo,還有在 Alice in Wonderland 令人驚艷的新進澳洲籍女演員 Mia Wasikowska 組成的”卡史“。
故事:
兩位女同性戀女子,為了有機會撫養下一代,而決定利用別個男人(同一男子)捐的精子,經人工授孕,生下了一男一女。Bening 是一位醫生,她生下了一女 Wasikowska,而一事無成的 Moore 則生下了一男。 等到兩個子女長大十多歲,就想找尋捐出精子的男人(生理父親),並相約見面。
這位中年男子 Ruffalo,現時略有資產,但自命風流,是位沒有結婚的男子,他想也想不到,多年前為了錢而捐出精子,多年後有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兒,和一位很夾得來的兒子。經過雙方都鑑鑑介介的初次會面,榮陞父親的男子和素未謀面的女兒和兒子,竟然互相發生親切感,那就繼續多次的會面,更加發展到,女兒和兒子分別單獨和這位父親見面,訴說一些不能和母親說的話題。
東窗事發,紙蓋不住火,兩位母親卒之發現了秘密,唯有透過兒子女兒,相約這位不曾見面的捐精男子會面。好一次又是鑑鑑介介的場面,但總算沒有惡言相向。兩個母親都不再反對,女兒和兒子繼續去見這位霧水父親。
不過這位自命風流的男子,卻死性不改,竟然在聘請 Moore 做一些園藝佈置時,把同性戀的 Moore 帶了上床,久未與真正男子發生性愛的 Moore,不顧一切,繼續再繼續狂野的性愛關係。
這就變成本來是兩位母親,兩位子女,樂也融融的四人家庭,有三個時常跑了去那男子的家中,頻密的見面,總會有意外撞到正的機會,但都巧妙的避過了。不過在一次這男子家中,五個人的聚餐,醒目的 Bening 在浴室中發現 Moore 的頭髮,就引起懷疑。
返家後 Bening 就大興問罪之師,Moore 無奈講出真相,兩個子女隔著房門,聽到了事實。而這個賤男人,這位霧水父親,卻終於發現,人老了是會改變的,他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因此,雖然發生了,這樣鑑介的事情,他也冒著被責罵的險,面朦朦去到對方家中希望得到原諒,又想加入組成五人家庭。究竟後來是圓了他的願望收場呢?還是另有結局呢? 那就請購票入場看看喇!或是多等一會,在三個星期後,我會在後記中揭曉。
我見:
Julianne Moore 貴為多次金像獎影后的候選人,演技有一定水準,在本片演出可算是平穩,Moore 演的母親是在女同性戀家庭之中,較溫柔的角色。但我不明白,後來和賤男發生關係,她為何需要裸露,即是使用替身都不用吧,要表演性愛的狂野,面部表情經已足夠。
Annette Bening 一向給我的印像祗是做花瓶,今次她洗盡炫華,以近付素顏露面,她演的母親是性格硬淨,雖然在兩個女同性戀家庭,她扮演強硬的角色,Bening 今次演出,有很多進步,是出附我的意料之外。
Mark Ruffalo 演霧水老豆,又自命風流,見到 Moore 就色心又起,是個猥猥瑣瑣的臭男人賤男人,不過他還未有去攪青春逼人的霧水女兒的主意。 Ruffalo 演技一向穩健,演個樣似個樣,祗是可惜他其貌不揚,未能上到一線男星的位,今次還要光著屁股上鏡。
Mia Wasikowska 繼續青春逼人,亭亭玉立,美女一個,暫時沒有很好的演技演出,整體演出不過不失,不過她在電影中的造型,長長秀髮,清湯掛臉,擺個靚樣,已經夠吸引,點綴有時的悶場。
故事環繞女性同性戀的家庭做文章,編劇和導演都是女的 Lisa Cholodenko,還有 Rotten Tomatoes reports that 94% of critics have given the film a positive review,據 維基百科 production 筆窒只是 4 million,而全球已錄得 29 million 的 Gross Revenue,可謂刀仔鋸大樹,收入可觀。
還想一提的疑問,兩位母親都是同性戀者,故此可以解讀成她們同意認同同性婚姻,但為何她們都很著意子女朋友們的性傾向,而且擔心兩個子女會有發生同性戀呢?
Anyway 總的來說,未至有很大驚喜,不過因為事先看了北美普遍甚佳的評論後,才入場觀看,也未至於,令我失望,是近期一部可以看的戲。比我之前,看了的“愛情戀上癮” Love and Other Drugs 好看得多,因為後者看完了,我連 Blog 都唔想寫一篇去談論!
補記:
在網上讀到一段影評:
【AM 730】好的電影不必用當時得令紅星,不必用俊男美女,也不需豪華布景,更無需大鑼大鼓宣傳,因為有麝自然香,這一種麝香戲後天開始有得睇。請勿誤會,不是姜文的《讓子彈飛》,亦不是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乃是熱爆本屆「美國金球獎」的《非單親關係》(下《非》)。
以前走了眼
《非》的卡士是安妮貝寧,茱莉安摩亞及麥克路化奴,三個都不是星光熠熠,卻全屬實力派,是扮乜似乜一族。這一次貝寧和摩亞扮的是同志戀人,兩人一起求助精子銀行生了一對子女,路化奴就是子女的生父。他本來已忘掉曾賣過精子,但是18年後精子蛻變成少年、少女要和他相認,人到中年仍然獨身的他始驚覺原來自己一早做了老竇。慘的是子女的兩個阿媽跟他毫無瓜葛,他要正式當爸爸就要破壞子女一家四口的非單親關係。
結局如何?一如以往,不可以道破。想說的是《非》雖然是女同志導演的女同志片,片子卻志不在同志生活面面觀,而只是描述尋常的兩代衝突、調解與融和。這一類家庭倫理戲會讓過來人看得入心入肺,也「腰」心「腰」肺。不過待心、肺復甦後便不要忘記那是三大主角的功勞,他們沒有誰勝過誰,三人旗鼓相當。但是若云討好,則意外地男主角麥克路化奴是三人之最。此片裡他先脫胎換骨,演出之佳,令以前走了眼的大跌眼鏡。
牢牢記著他
路化奴何許人也?認得他嘜頭者不少,喊得出他名字的卻一定不多。此君出道16年,跑龍套、小配角、中配角、大配角、主角全部做過;《烈血追風》、《同行殺機》、《無痛失戀》、《天國可人兒》、《殺迷藏》、《不赦島》和《兩公婆今晚玩大咗》等等等等全部有份,可是觀眾仍然只記得他是一個既不高大,復不靚仔的鬈毛肥佬。正因為路化奴實在其貌不揚,害他星運連蹇,做來做去得個桔。今年他終於撿到了《非單親關係》,桔仔變大桔。這一次大家一定要牢牢記著他,因為他實在精彩無比也!
《非》內路化奴是把男、女床上關係視作「唔理好醜,但求就手」的浪子。看到這裡,一些女讀者或許已「哇」一聲大叫「有冇搞錯?咁嘅貓樣都做得浪子?」當然得,不止得,還好得。大家看之時不要理會他的皮球臉,只管集中盯著他的眼睛和笑容便行。
全交足了貨
有兩場他演得特別出色。第一場是子女首度約他見面,三人坐在一塊聊天,互相問候,有一句沒一句的,看似隨意,其實都想知道對方怎麼過那18年。路化奴尤其「論盡」,既想像父親般快手與他們混熟,又苦於無法快手消除彼此的隔閡,神態緊緊張張,笑容尷尷尬尬。觀眾看他就是一副強裝鎮定卻手忙腳亂的笨拙模樣,很生動,也很可笑。
另外一場就是大結局前路化奴騎摩托車去找子女解釋他跟他們的母親的恩恩怨怨,子女閉門不納,他焦急得不惜在窗前探頭探腦,表情訕訕的,走又不是,不走更不是。一個本來無牽無掛的男人,為了兩名從天而降的子女頃刻間方寸大亂、無所適從。那一臉的憂傷、一臉的愧疚,路化奴都交足了貨。
未看本片前真不曉得他原來那麼好戲、那麼性感、那麼揮灑自如、那麼賞心悅目。以貌取人除了失之子羽外,原來還失之麥克路化奴。真係估佢唔到。
後記:
【金球獎】The Kids Are All Right did more than all right with four nominations: Best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two Best Actress nods (one for Julianne Moore, one for Annette Bening); Best Screenplay (Lisa Cholodenko and Stuart Blumberg).
結果四項金球獎提名有兩項勝出來:
恭喜 Annette Bening 憑 The Kids Are All Right 稱后,得到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 還有是所有台前幕後的成績,得到了“最佳電影”Best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恭喜!賀喜!
而“愛情戀上癮” Love and Other Drugs 卻空手而回!
後後記:
施永青 的地盤有這篇文章
【C觀點】人類學家相信:一夫一妻制並非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家庭組織模式;有不少跡象顯示:人類在早期曾有相當長的時期是處於母系社會。
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在未有基因驗證的年代,人只能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而不能確認誰是自己的父親,家族就只能以母系為依歸。
雲南的摩梭族,至今仍停留在母系社會。年長的女性在家族裏掌權。家族的姓氏與財產皆由女性成員來承繼。男成員成長後會入贅去其他女家,但其不固定長在一家,而是會走來走去,故稱為走婚。
在母系社會,性比較自由,更換對象並未被視作不道德。母系家庭會照顧女性成員所生的子女,不管他們的父親是誰。
母系社會多出現在資源豐富的世外桃源。不過,一旦資源不足,族群之間就會為爭奪資源開戰。女性不善爭奪,一打仗,權力就會落在男性手上。社會於是由母系逐漸轉化成父系。其間,生產力的發展與私有財產的出現,對父系社會也起着促進作用。
在農業與畜牧業未發展起來之前,人的生產力很低,未有積累財富的能力,故未有私產的觀念。所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人亦「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對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大家會一起照顧。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其實即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當時,個人獨立生存的能力很低,沒有族群的照顧,很容易被野獸所食。自私自利的思想會破壞族群的團結,在族群內會受到遏抑。
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不但打獵所得大家會一起分享,這種分享精神亦會反映在男女關係上。生理成熟的男女,可以自由組合去享受人生大樂,生出來的子女就大家一起照顧。性生活除了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外,並未受到文明禮教的過多遏抑。
然而,隨着生產力的上升,人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開始有盈餘,那就開始有財產誰屬的私有觀念。當一個男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將完結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自己還有一群牛羊,一些耕地,這些財產該留給誰呢?當然最好是留給自己的親生子女。然而,他搞不清楚誰才是他的親生子女,因為他的女人還有其他性伴侶。
男性為了把遺產留給親生子女,唯一的方法是剝奪女性的性自由,要女性出嫁從夫,不可以有婚外性行為,連婚前也不可以,以免誕下野種,分薄了他親生子女的財產。
為了遏抑女性的性慾,男權社會於是盡量把性骯髒化、罪惡化,並設立種種道德規條,去制約女性的本能。而性亦因此為成了社會的禁忌,在女性面前更需要「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免引致女性越軌,破壞了男權社會的根本利益。
伸延閱覽:
The kids are all right 維基百科
非單親關係 維基百科
2011 金球獎四項提名 勝出兩項 金球獎官方網頁
以貌取人 估佢唔到 AM730 林娉婷影評
The kids are all right movie photoes Movies.yahoo.com
從母系社會到父權家庭 AM730.com
我的舊文:
優生學亂語:建立母系社會
早前在網友處提過想看一部有關女同性戀家庭的電影,但當時還沒有在香港上映。電影發行商趁在新曆新年後,農曆新年前這個雞肋檔期,推出了這部題材冷門的電影。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The kids are all right 港譯:非單親關係
演員:
有過了期的 Julianne Moore 和 Annette Bening,兩位當年很有艷光的女星,都美人遲暮,唯有演別人的媽咪。 加上長期是綠業演員,徘徊在一線尾二線之間的 Mark Ruffalo,還有在 Alice in Wonderland 令人驚艷的新進澳洲籍女演員 Mia Wasikowska 組成的”卡史“。
故事:
兩位女同性戀女子,為了有機會撫養下一代,而決定利用別個男人(同一男子)捐的精子,經人工授孕,生下了一男一女。Bening 是一位醫生,她生下了一女 Wasikowska,而一事無成的 Moore 則生下了一男。 等到兩個子女長大十多歲,就想找尋捐出精子的男人(生理父親),並相約見面。
這位中年男子 Ruffalo,現時略有資產,但自命風流,是位沒有結婚的男子,他想也想不到,多年前為了錢而捐出精子,多年後有一位亭亭玉立的女兒,和一位很夾得來的兒子。經過雙方都鑑鑑介介的初次會面,榮陞父親的男子和素未謀面的女兒和兒子,竟然互相發生親切感,那就繼續多次的會面,更加發展到,女兒和兒子分別單獨和這位父親見面,訴說一些不能和母親說的話題。
東窗事發,紙蓋不住火,兩位母親卒之發現了秘密,唯有透過兒子女兒,相約這位不曾見面的捐精男子會面。好一次又是鑑鑑介介的場面,但總算沒有惡言相向。兩個母親都不再反對,女兒和兒子繼續去見這位霧水父親。
不過這位自命風流的男子,卻死性不改,竟然在聘請 Moore 做一些園藝佈置時,把同性戀的 Moore 帶了上床,久未與真正男子發生性愛的 Moore,不顧一切,繼續再繼續狂野的性愛關係。
這就變成本來是兩位母親,兩位子女,樂也融融的四人家庭,有三個時常跑了去那男子的家中,頻密的見面,總會有意外撞到正的機會,但都巧妙的避過了。不過在一次這男子家中,五個人的聚餐,醒目的 Bening 在浴室中發現 Moore 的頭髮,就引起懷疑。
返家後 Bening 就大興問罪之師,Moore 無奈講出真相,兩個子女隔著房門,聽到了事實。而這個賤男人,這位霧水父親,卻終於發現,人老了是會改變的,他渴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庭。
因此,雖然發生了,這樣鑑介的事情,他也冒著被責罵的險,面朦朦去到對方家中希望得到原諒,又想加入組成五人家庭。究竟後來是圓了他的願望收場呢?還是另有結局呢? 那就請購票入場看看喇!或是多等一會,在三個星期後,我會在後記中揭曉。
我見:
Julianne Moore 貴為多次金像獎影后的候選人,演技有一定水準,在本片演出可算是平穩,Moore 演的母親是在女同性戀家庭之中,較溫柔的角色。但我不明白,後來和賤男發生關係,她為何需要裸露,即是使用替身都不用吧,要表演性愛的狂野,面部表情經已足夠。
Annette Bening 一向給我的印像祗是做花瓶,今次她洗盡炫華,以近付素顏露面,她演的母親是性格硬淨,雖然在兩個女同性戀家庭,她扮演強硬的角色,Bening 今次演出,有很多進步,是出附我的意料之外。
Mark Ruffalo 演霧水老豆,又自命風流,見到 Moore 就色心又起,是個猥猥瑣瑣的臭男人賤男人,不過他還未有去攪青春逼人的霧水女兒的主意。 Ruffalo 演技一向穩健,演個樣似個樣,祗是可惜他其貌不揚,未能上到一線男星的位,今次還要光著屁股上鏡。
Mia Wasikowska 繼續青春逼人,亭亭玉立,美女一個,暫時沒有很好的演技演出,整體演出不過不失,不過她在電影中的造型,長長秀髮,清湯掛臉,擺個靚樣,已經夠吸引,點綴有時的悶場。
故事環繞女性同性戀的家庭做文章,編劇和導演都是女的 Lisa Cholodenko,還有 Rotten Tomatoes reports that 94% of critics have given the film a positive review,據 維基百科 production 筆窒只是 4 million,而全球已錄得 29 million 的 Gross Revenue,可謂刀仔鋸大樹,收入可觀。
還想一提的疑問,兩位母親都是同性戀者,故此可以解讀成她們同意認同同性婚姻,但為何她們都很著意子女朋友們的性傾向,而且擔心兩個子女會有發生同性戀呢?
Anyway 總的來說,未至有很大驚喜,不過因為事先看了北美普遍甚佳的評論後,才入場觀看,也未至於,令我失望,是近期一部可以看的戲。比我之前,看了的“愛情戀上癮” Love and Other Drugs 好看得多,因為後者看完了,我連 Blog 都唔想寫一篇去談論!
補記:
在網上讀到一段影評:
【AM 730】好的電影不必用當時得令紅星,不必用俊男美女,也不需豪華布景,更無需大鑼大鼓宣傳,因為有麝自然香,這一種麝香戲後天開始有得睇。請勿誤會,不是姜文的《讓子彈飛》,亦不是馮小剛的《非誠勿擾2》,乃是熱爆本屆「美國金球獎」的《非單親關係》(下《非》)。
以前走了眼
《非》的卡士是安妮貝寧,茱莉安摩亞及麥克路化奴,三個都不是星光熠熠,卻全屬實力派,是扮乜似乜一族。這一次貝寧和摩亞扮的是同志戀人,兩人一起求助精子銀行生了一對子女,路化奴就是子女的生父。他本來已忘掉曾賣過精子,但是18年後精子蛻變成少年、少女要和他相認,人到中年仍然獨身的他始驚覺原來自己一早做了老竇。慘的是子女的兩個阿媽跟他毫無瓜葛,他要正式當爸爸就要破壞子女一家四口的非單親關係。
結局如何?一如以往,不可以道破。想說的是《非》雖然是女同志導演的女同志片,片子卻志不在同志生活面面觀,而只是描述尋常的兩代衝突、調解與融和。這一類家庭倫理戲會讓過來人看得入心入肺,也「腰」心「腰」肺。不過待心、肺復甦後便不要忘記那是三大主角的功勞,他們沒有誰勝過誰,三人旗鼓相當。但是若云討好,則意外地男主角麥克路化奴是三人之最。此片裡他先脫胎換骨,演出之佳,令以前走了眼的大跌眼鏡。
牢牢記著他
路化奴何許人也?認得他嘜頭者不少,喊得出他名字的卻一定不多。此君出道16年,跑龍套、小配角、中配角、大配角、主角全部做過;《烈血追風》、《同行殺機》、《無痛失戀》、《天國可人兒》、《殺迷藏》、《不赦島》和《兩公婆今晚玩大咗》等等等等全部有份,可是觀眾仍然只記得他是一個既不高大,復不靚仔的鬈毛肥佬。正因為路化奴實在其貌不揚,害他星運連蹇,做來做去得個桔。今年他終於撿到了《非單親關係》,桔仔變大桔。這一次大家一定要牢牢記著他,因為他實在精彩無比也!
《非》內路化奴是把男、女床上關係視作「唔理好醜,但求就手」的浪子。看到這裡,一些女讀者或許已「哇」一聲大叫「有冇搞錯?咁嘅貓樣都做得浪子?」當然得,不止得,還好得。大家看之時不要理會他的皮球臉,只管集中盯著他的眼睛和笑容便行。
全交足了貨
有兩場他演得特別出色。第一場是子女首度約他見面,三人坐在一塊聊天,互相問候,有一句沒一句的,看似隨意,其實都想知道對方怎麼過那18年。路化奴尤其「論盡」,既想像父親般快手與他們混熟,又苦於無法快手消除彼此的隔閡,神態緊緊張張,笑容尷尷尬尬。觀眾看他就是一副強裝鎮定卻手忙腳亂的笨拙模樣,很生動,也很可笑。
另外一場就是大結局前路化奴騎摩托車去找子女解釋他跟他們的母親的恩恩怨怨,子女閉門不納,他焦急得不惜在窗前探頭探腦,表情訕訕的,走又不是,不走更不是。一個本來無牽無掛的男人,為了兩名從天而降的子女頃刻間方寸大亂、無所適從。那一臉的憂傷、一臉的愧疚,路化奴都交足了貨。
未看本片前真不曉得他原來那麼好戲、那麼性感、那麼揮灑自如、那麼賞心悅目。以貌取人除了失之子羽外,原來還失之麥克路化奴。真係估佢唔到。
後記:
【金球獎】The Kids Are All Right did more than all right with four nominations: Best Picture (Musical or Comedy); two Best Actress nods (one for Julianne Moore, one for Annette Bening); Best Screenplay (Lisa Cholodenko and Stuart Blumberg).
結果四項金球獎提名有兩項勝出來:
恭喜 Annette Bening 憑 The Kids Are All Right 稱后,得到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 還有是所有台前幕後的成績,得到了“最佳電影”Best Motion Picture - Comedy Or Musical,恭喜!賀喜!
而“愛情戀上癮” Love and Other Drugs 卻空手而回!
後後記:
施永青 的地盤有這篇文章
【C觀點】人類學家相信:一夫一妻制並非人類歷史上唯一的家庭組織模式;有不少跡象顯示:人類在早期曾有相當長的時期是處於母系社會。
這其實是很自然的事。在未有基因驗證的年代,人只能知道誰是自己的母親,而不能確認誰是自己的父親,家族就只能以母系為依歸。
雲南的摩梭族,至今仍停留在母系社會。年長的女性在家族裏掌權。家族的姓氏與財產皆由女性成員來承繼。男成員成長後會入贅去其他女家,但其不固定長在一家,而是會走來走去,故稱為走婚。
在母系社會,性比較自由,更換對象並未被視作不道德。母系家庭會照顧女性成員所生的子女,不管他們的父親是誰。
母系社會多出現在資源豐富的世外桃源。不過,一旦資源不足,族群之間就會為爭奪資源開戰。女性不善爭奪,一打仗,權力就會落在男性手上。社會於是由母系逐漸轉化成父系。其間,生產力的發展與私有財產的出現,對父系社會也起着促進作用。
在農業與畜牧業未發展起來之前,人的生產力很低,未有積累財富的能力,故未有私產的觀念。所以「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人亦「不獨親其親、子其子」,對遇到困難的社會成員,大家會一起照顧。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其實即是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當時,個人獨立生存的能力很低,沒有族群的照顧,很容易被野獸所食。自私自利的思想會破壞族群的團結,在族群內會受到遏抑。
在原始共產主義社會,不但打獵所得大家會一起分享,這種分享精神亦會反映在男女關係上。生理成熟的男女,可以自由組合去享受人生大樂,生出來的子女就大家一起照顧。性生活除了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外,並未受到文明禮教的過多遏抑。
然而,隨着生產力的上升,人不但可以養活自己,還開始有盈餘,那就開始有財產誰屬的私有觀念。當一個男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快將完結的時候,很自然會想到,自己還有一群牛羊,一些耕地,這些財產該留給誰呢?當然最好是留給自己的親生子女。然而,他搞不清楚誰才是他的親生子女,因為他的女人還有其他性伴侶。
男性為了把遺產留給親生子女,唯一的方法是剝奪女性的性自由,要女性出嫁從夫,不可以有婚外性行為,連婚前也不可以,以免誕下野種,分薄了他親生子女的財產。
為了遏抑女性的性慾,男權社會於是盡量把性骯髒化、罪惡化,並設立種種道德規條,去制約女性的本能。而性亦因此為成了社會的禁忌,在女性面前更需要「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以免引致女性越軌,破壞了男權社會的根本利益。
伸延閱覽:
The kids are all right 維基百科
非單親關係 維基百科
2011 金球獎四項提名 勝出兩項 金球獎官方網頁
以貌取人 估佢唔到 AM730 林娉婷影評
The kids are all right movie photoes Movies.yahoo.com
從母系社會到父權家庭 AM730.com
我的舊文:
優生學亂語:建立母系社會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