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October 29, 2010

磨斧

磨斧




【司徒華 作品彙編】伐木的斧頭
一個伐木工人,每天工作十小時,按他伐下來的樹木的多少來計算工資。最近,他發覺所伐下的樹木的數量日漸減少了,工資因而也減少了。他想:是不是自己偷懶,伐木的時間減少了呢?於是,他每天都較以前早起,提早了開工的時間;午飯也吃得快一點,騰出時間去伐木;傍晚,也不時把收工的時間延後了。

這樣地工作了一個月,結算工資時,砍伐樹木的數量,竟然仍比過去少,工資也自然少了。他大惑不解,為什麼工作的時間長了,反而報酬卻少了。他很不服氣,去找主管論理,質疑是否在點算上欺騙了他。主管說,讓他去調查一下。

幾天後,主管來找他,指着他手中的斧頭,問道:「這是你一直每天都用來砍伐的斧頭嗎?」他答道:「是的!這是我唯一的斧頭,我每天都用它。用慣了,很得心應手呀!」

主管問:「你懂得磨斧頭嗎?」他說:「略略懂得,但磨得不太好。」

主管問:「你一個月,磨多少次斧頭呢?」

他猛然想起,說:「的確,這一個月來,我沒有磨過斧頭。我覺得磨斧頭需要時間,會使伐木的時間減少,所以沒有去磨。」

主管說:「你錯了!你大大的錯了!你砍伐樹木減少,工資因而也減少,是因為你沒有去磨斧頭。斧頭鈍了不去磨,當然影響了砍伐的效率。磨斧頭的時間,比砍伐的時間更重要,不能顧此失彼。你要自我規定:砍伐了多少天,就要去磨一次斧頭;一定要把斧頭再磨利了,才繼續砍伐。

磨斧頭的時間,雖然不比砍伐那麼長,但卻更重要!」伐木工人,聽了恍然大悟。以後,每隔三天他便抽出一個鐘頭來磨斧頭。這樣,一個月結算下來,砍伐樹木的數量大大增加了。他再細心計算一下,每三天用一個鐘頭去磨斧頭的時間,即使也用了去砍伐,也大大比不上。

讀者們:你們不是伐木工人,但也有你們手中的「斧頭」。這「斧頭」是什麼?有沒有常常去磨?



前天剛剛登了篇:“是無以為繼?還是滄海遺珠?”文中說道,四十歲前得了“克拉克經濟學獎”的學者們,很多都未能夠再下一城,成為瑞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有三位還等到死去了,變成“含恨而終”!


Paul R. Krugman 克魯文(又譯成 克魯曼 或 克魯格曼)在二零零八年得到 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暫時是最後一位,也是第十二位,同時奪得 克拉克獎(一九九一年)and 諾貝爾獎(二零零八年)的經濟學家。


這些經濟學者們,是專注學術研究,是思想和理論的探求與創新,跟我們打工仔,日常的工作,刻板的工作,乏味的工作,不可作比較。


所以讀了司徒華華叔的文章:”伐木的斧頭“,有感於現實的情況,並不如華叔所說。


現實在香港的情況,是每個員工一天的工作量,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每每祇是僅僅足夠時間完成,稍有阻滯差池,就沒法在既定的時間全部完成,員工要自己加時,才能完成。那還有在工作時間,讓你去磨利斧頭呢?若要磨利斧頭,祇可以犧牲自己在工餘的時間。僱主決不會讓你在上班時間,去磨利斧頭。


現時的僱主,是要一班有效率的工蜂工蟻工人,祇需要低度培訓,能達到工作上的要求便足夠,僱主絕不會讓你有多餘時間進修,和提供在職額外培訓,怕的是你一旦轉工,到時又要再招請新人,再給予培訓代替流失,費時失事。


若要為自己增值,就需要犧牲自己的私人時間,用自己的金錢,在工餘時間,出去學習進修。當你每天已經做得筋疲力盡,才能勉強完成工作後,還要拖著疲倦的身軀,花幾個小時去上課去進修,你的吸收能力,還會有幾多呢?





後記:
蛇竇中吹水的群眾們,有位前輩提起”Bank of America 美國銀行“,在六七十年代,來港開設分行。他們把美國的一套培訓制度,一并帶來香港。小職員有小職員的培訓制度,準高級職員先從大學挑選人才進入銀行,成為 Executive Trainee (ET),經多年培訓後,才委以高級職位,美銀亦有提升有潛質的小職員的機制。


為此,很多本地華資銀行相繼效法,恆生銀行由一間本地的銀號,成為家傳戶曉的成功銀行,便是好例子。恆生銀行更被匯豐趁一次擠提危機,把其收為己用,為匯控集團提供豐厚盈利。而由美國銀行挖角出來的高級職員,很多成為很多華資銀行的副老總(Space 按:因為華人老闆仍然用人唯親,老總之位不傳外姓人也。),並把準高級的職員從大學挑選人才進入銀行,成為 Executive Trainee (ET),經多年培訓後,才委以高級職位的制度,引入華資銀行機構。


美銀這個優良的培訓制度,到了七十年代結束,因美國銀行在香港淡出零售銀行業,分佈港九新界各區的分行紛紛結束,不再涉足香港的零售銀行業,祇剩下美國銀行中心的香港總分行。到了近年,更把因美國總行併吞了美國太平洋銀行,而納入的香港太平洋銀行(亞洲)香港各分行(已改名:美國銀行(亞洲)),轉售予中國建設銀行,再次減持零售銀行業務。


以上的一段銀行掌故,一時未能在網上找到資料核實,顧希望各位讀者們,若知道錯誤,不圇指正!


伸延閱覽:
伐木的斧頭 司徒華作品彙編



我的舊文:
是 無以為繼?還是 滄海遺珠?




4 comments:

嘿嘿 said...

好文!我上网就是来磨斧头的!

哈哈哈~

Ebenezer said...

絕對是當頭棒喝!

謝謝^^

the inner space said...

嘿嘿兄:磨到咁利,誰與爭鋒?

無敵是最寂寞!

the inner space said...

以兄:有人當頭棒喝,咁都要頑石點頭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