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拉孫』即是攣弓的蝦米拉著筆直的節瓜,是廣東省中山縣(香山縣)的鄉下餸菜。
![](http://i454.photobucket.com/albums/qq263/xyz881/01.jpg)
以下是我自己常做的方法 only
材料: 《我的一人份量,我愛吃嘛,所以份量多些。》
~節瓜大約一磅,可選擇較小的兩個,份量約一磅重便可。
~粉絲一扎 (我不講究,普通在超市買到的便可,不過有朋友提議,用臺灣的粉絲較爽口。)
~蝦米約二十隻 (我選用中蝦米,不大也不小,我不買太紅色的,傳說太紅好顏色,都是加了顏料。)
~上湯一小碗 (可要,可不要,悉從尊便!)
烹調方法:
~小心洗凈蝦米,把未除的蝦殼去清,否則吃時,咬到蝦殼就不美了。
~粉絲用水浸軟後擎乾水,放在碟子上,讓它稍為風乾。
~把節瓜去皮後,切成約二吋長的條狀,清洗乾凈後,用沸水煮冧節瓜,用筲箕擎乾水後備用。
~落小許油起鑊慢火,放落粉絲,加入半小碗上湯(不用上湯可落鹽少許),讓粉絲吸入嗦盡上湯,煮到乾身,就把煮妥的粉絲上碟備用。
~把煮妥的節瓜落鑊中火,加入剩下的上湯,也可下鹽少許,炒勻後,跟著落蝦米,再炒勻。
~最後收細火,加入煮好備用的粉絲,再加小許油炒勻,設記不要太早落粉絲,否則煮得太久,粉絲變成糊狀,就不美了。
~煮到收乾水份,就可以上碟,有得吃了!
![](http://i454.photobucket.com/albums/qq263/xyz881/03.jpg)
『阿婆拉孫』~節瓜粉絲蝦米,是我已故的外婆在夏天時常煮的餸菜,兒時暑假寄住在她家中時常吃到,吃得很滋味,另外一味是『家常~蝦仁豆腐』,以前都有介紹過。
記得當年婆孫兩人,阿婆拉孫一起行街,拿著藤藍子去行濕街市購物。她老人家常對人自稱『香山婆』,說是這味『阿婆拉孫』是她的鄉下餸,所以我認為,這應該是『香山』,即現在『中山』區域,舊日一般鄉民的家常餸菜。
旅港的香山人家庭、中山人家庭,如尚有入廚房的老人家在世,應該都會有吃過罷。
Appendix 添足:
上面的相片是週六晚上,煮『阿婆拉孫』時拍下的,除了節瓜粉絲蝦米,還加了雞胸肉做的炒雞柳。晚飯後就切了1/4個西瓜吃,炎熱的夏天入廚房,煮完一輪,已經汗流隔背。吃完飯,放下碗筷,碗碟都唔洗,就先來一碟冰涼西瓜,消消暑熱!
我的舊文:
煮 家常~蝦仁豆腐
談 『阿婆拉孫』~ 節瓜粉絲蝦米
12 comments:
我外婆都是中山人,
我阿媽都是中山人,
所以我是半個中山人,
小時候都時常吃到這味菜,
不過我們都吃爽口一點的節瓜,
所以不會預先煮一遍,
只會開鑊落水先煮,
然才加粉絲,
蝦米則是最先用少少油爆香,
各施各法各人口味!
夏天煮完全身熱辣辣都唔想食了,
更何況要執碗?
有時就咁擺係度算了! =p
點解我阿媽冇乜煮呢味餸嘅!我係大個左先識咋。
新鮮兄: 沒有把節瓜直接用鑊 stir fry,是因為我沒有生鐵中國鑊。我現在都先用煲煮冧蔬菜瓜類,才用易潔鑊再翻炒。
這是都是我孤寒,讓易潔鑊壽命長一點。
小朱姐:翻看你以前說過,令尊翁令壽堂早已經來香港生活,恐怕一早離鄉,沒有在中山鄉下居住過,顧此沒有學到鄉下農民菜式的可能。
也希望 新鮮兄見到 小朱姐的疑問,給予答案!
這個問題要由小豬家人答才對喎,
我又點知到答案呢? =p
一進來就有西瓜食,夠清涼!小男人煮美食,夠吸引,{蝦米約二十隻}哈哈,夠細心,很好味,多謝分享^^
新鮮兄:小朱姐咪話:『點解我阿媽冇乜煮呢味餸嘅!』
若你也想不到答案,那就恭請小朱姐,向她令壽堂太夫人垂詢,希望太夫人好心情時,可以透露一二,解我們疑竇。
紫丁香君:歡迎再來訪 and put down your comment 謝謝!
叫我煮鮑、參、翅、肚,就沒有可能了,哈哈哈!小男人一向有在家煮食家常小菜,若沒有應酬,一定返回家中自己煮自己食,為求少油少鹽,兼且節省銀両,又可以打發時間,一舉三得也!
不過近日(應該是近晚)炎熱,煮完晚餐已經汗流隔背,要吃冰凍西瓜解解暑。前日見有某超市減價促銷,我捧了三個大西瓜回家,這兩個星期,每晚都要吃西瓜了。
雖然係家常菜, 其實我相當不喜歡這個菜, 嫌味道太淡 XP
Agnes, Welcome in!
我這個“節瓜粉絲蝦米”,不會太過淡,因為我是用上湯煨啲粉絲,再用上湯煮節瓜,一向嗜鹹的我,都唔覺太淡 ^_* !
the inner space: 本人至愛家常菜是豆角炒蛋 :p
Oh Agnes I love that 豆角炒滑蛋 too!but I did not pour the eggs inside and stir fry both inside the wok.
I first stir fry well the 豆角粒,then put inside a bow of 蛋漿,let the egg embodying each 豆角粒粒 well,made sure the egg enveloped
each 粒粒。
Then 落油燒紅個鑊猛火炒炒炒,跟著上碟,出來的叫“金包綠”。 跟我自家炮制的“金包銀”雞蛋炒飯,一樣道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