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Sunday, January 03, 2010

也是『賣桔者言』

也是『賣桔者言』



十二月十三日“森美遜”逝世,Paul Samuelson 是當代著名經濟學家,當初讀經濟科,學校揀選的 textbook 是 Lipsey 的 "An Introduction to Positive Economics",但得知別的學校有用另一本教科書 Samuelson 的 "Economics",在舊書店多買了一本,當作參考書。


全世界經濟學界哀悼 Samuelson 的文章很多,以下是:

从卖桔者的角度看经济大师的贡献 ~ 張五常(簡體字版)
森穆逊(Paul A. Samuelson,国内称萨缪尔森)谢世了,享年九十四。三年前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国内称弗里德曼)谢世,也享年九十四。米尔顿我很熟,保罗只是认识,不熟。两个多月前在广州与森大师的最佳弟子蒙代尔把酒话旧,提到保罗,蒙兄说正在考虑怎样处理保罗本人不大喜欢举行的九十五岁生日的大庆。天公不作美。

不打紧吧。论到经济模型的创造古往今来没有谁比得上森穆逊。桃李满门,他起码有五个学生拿得诺贝尔奖,可能还有几个,芝加哥的奈特比不上他。佛利民与森穆逊的争论是二十世纪经济学的热闹话题。大家在生时佛老的声望占了先机,但最近森老谢世,排山倒海而来的追悼文字却比三年前佛老谢世时的轰动强一点了。

我对二师的相对形势在他们身后倒转过来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方面,麻省理工的经济学人马来得一致、均匀,且历久不衰。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出现后凯恩斯学派再抬头,而森氏是这学派的中坚人物。话虽如此,我认为佛、森二师孰高孰低的争议还会继续下去,舆论上谁胜谁负要看世界怎样发展来决定了。

无数评价森氏的文章,颂赞无疑是大多数。有两篇唱反调,很难拆解。这两位作者指出森氏平生对宏观经济(森氏的专长)的推测,错的多,对的少,其中一位直指森氏没有对过一次︰his predictions have invariably been wrong(他的推测毫无例外地错)。他们引经据典,下足注脚,真的水洗不清。尤其是,森氏历来看好昔日的苏联与东欧的发展,说一九九○年苏联的人均收入会追及美国。

就是到了苏联解体前两年的一九八九,森氏还认为那里的经济前途无量。早几年的一九八五,苏联的经济溃不成军,但森氏写道:「不要被他们的不足之处误导。任何经济都有它的矛盾。重要的是效果。毫无疑问,苏联的计划制度历来是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这样的话,类似的说过几次,白纸黑字地发表了,怎还可算是经济大师呢?经济学的重点是解释现象,而解释与推测是同一回事~~虽然有事后与事前之分。究竟发生了些什幺事?

不少读者及朋友要求我表达对森氏的评价。我认为天才是没有疑问的,说是经济大师也当然。但我认为森氏不是搞经济解释的。他本人认为是,我认为不是。在一门复杂的学问的一条路上他走得很远,远过历史上的任何人。为此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我的仰慕。然而,经济学有好几条路可以走,走其一而又要占有其二、其三会惹来麻烦。

四十一年前,在芝大,夏理.庄逊(H. Johnson)催促我多学数,认为走森穆逊的路我也会走得很远。细心考虑后我选走另一条路。我认为经济学需要有森氏那样的学者,可惜他对后学的影响一般不是那么好。搞纯理论能搞出大成的历来不及一掌之数,不自量力的多若天上星。能在名学报多发表文章不等于在思想史上会有半点立足之地。搞纯理论不容易搞出可以传世的贡献来。

跟无数学子一样,作本科生时我也读森氏的《经济学》。这本最畅销的教科书出了十九个不同的版本。我认为最好是第四版,今天还珍藏着两本。这本书创立了教科书的典范,仿而效之的作品扩散到所有科目去。初级课本,概念的处理不深入,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分析,没有写出来的局限假设与真实世界大有分离,误导了学子。但学子容易学,老师容易教,于是畅销。

作研究生时我喜欢读森氏的专业文章。他推理清晰,逻辑前后一贯,永远不拖泥带水,在当时的读物中是表表者。虽然我不同意他或明或暗的局限假设,但有新意而又逻辑井然的理论读物不容易遇上。后来在西雅图华大跟巴赛尔谈及森穆逊,大家同意读森氏的文章不用担心逻辑出错,或假设转軚,或前言不对后语。换言之,读森氏的文章,只要知道他的假设,读者不会中计。

一九四八年森氏出版的《经济分析基础》(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满是方程式,幸或不幸,是二十世纪后期数学经济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森氏的其它文章就远没有今天见到的后学的那么多方程式了。森氏不论,满是方程式的经济文章的普及发展,有几个原因,我认为决定性最大的是这些写手写不出好英文!好些人不知道,非经济的散文,森穆逊写得非常好。高傲,锋利,幽默,但写起散文森氏有情感。

毋庸讳言,我认为《基础》一书引起数学方程式在行内普及是不良效应。三十多年前,我的一位优质学生被史德拉(G. J. Stigler)赏识,要请他到芝大去,说要监管他学数。该学生问:「数学对经济真的那么重要吗?」史氏回应:「只有傻子才会这样问。经济学行内不用数而还能站得住脚的只有艾智仁、高斯、张五常这三个人,你把自己放在哪里?」该学生对我说了,心中有气,我说:「史德拉的数学水平是不需要怎样学的。」

最近读到关于森氏的评论,其中提及卢卡斯(R. Lucas)大赞森氏的《基础》对他的影响,跟着说没有方程式的经济文章得个讲字,废物也。卢兄是过于高傲了。不知他会把史密斯放在哪里呢?十九世纪的理论第一把手马歇尔与二十世纪的第一把手费沙,皆数学出身,但他们的经济论著很少用数——基本上不用。

一九六九年,后来获诺奖的V. Smith对我说,没有方程式他不懂得怎样想。这是他的法门,但我认为以方程式思考是多了一个框框,不宜用于道理不深但变化复杂的经济学。当年在西雅图华大,诺斯、麦基、巴赛尔等同事认为我的思想变化自如,无须学数,是全面革新经济理论的人选。当时我可以自己发明数学。想通了问题,要加进方程式来粉饰一下,自己可以发明,再不然找些数学书参考。可惜自己发明的方程式虽然对,但不雅观,被一位数学同事指责了,于是再也懒得发明。

后来巴赛尔在文章中提及,当年他教我统计学的回归分析只教了两个小时,说没有见过这样的学生。这些是说,除非选走阿罗、森穆逊等人的路,数学用于经济不是那么重要。但要走阿罗及森穆逊的路,谈何容易?天赋需要上苍赐予,不是数学懂得多就会有作为的。然而,阿罗应该知道,他用数推出来的我不用数也可以推出来。不知有谁敢赌身家,让老人家表演一下(一笑)。实不相瞒,经济推理斗快,斗准,用数的斗不过我。

人各有法,如果要用数我是先想通了,有了答案,才考虑要不要用。我的经验说,想通了再用数证是多此一举。杨小凯曾经把我一九八三年发表的《公司的合约本质》翻为方程式发表,后来知道史提芬.张就是张五常,吓了一跳。究竟是谁先拔头筹了?是我的文字公司还是小凯的数学公司有机会传世呢?

小凯曾经指出,一位森穆逊教出来的名家把我一九六九发表的《合约选择》翻为方程式表达,说如果我懂得用数会获诺奖。小凯可不知道,那篇数学译作是经我评审而发表的。评审时我察觉到该文的数学在概念上有一个严重失误,无可救药,但错得有趣,就对学报的老编说了,建议发表。

后来陈坤耀推荐一位韩国仔到港大经济系讲话,讲的又是佃农分成合约的选择,上述的名家的错失频频出现。我指出,说他的整篇文章完蛋了,举座哗然,韩国仔讲了十分钟就鸣金收兵,很尴尬。可见数学用错是连普通常识也没有的。

这就带来本文的中心话题:一个卖桔者怎样看森大师的经济学贡献呢?先从科学方法衡量吧。森氏曾经与佛利民大吵科学方法,而高斯又跟佛老吵过。我的科学方法师从R. Carnap 与K. Brunner,也加进自己的,认为上述三师的争议原则上没有冲突,只是重点的处理有严重分歧。

高斯和我走的路是卖桔者的坚持:解释现象要从调查真实现象入手,要知道现象的细节,虽然有时我投诉高斯花太多时间于不大重要的细节上。另一方面,如果要推测某现象的出现,我们要调查有关的局限转变,而细节也尽可能要顾及。换言之,高斯和我的立场,是解释或推测世事我们首先要从调查真实世界入手。

森穆逊的立场,是作为一门科学,论方法,经济与物理(后者是他早年的兴趣)没有两样,理论可以推测还没有发生的现象,略知真实世界的大概就可以创造理论来推出其它或整体。在科学方法上我认为他的想法没有错,只是他忽略了经济科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而自然科学的却有人造的实验室。

一个经济学博士从来没有进过人造的实验室,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很皮毛:读读刊物,找些机构发表的数据作统计分析,就算是对真实世界有所认识了。我认为没有作实地调查的经济实证,远为不足,是经济学对世事的解释或推测频频出错的主要原因,而为弥补不足,动不动创造新理论,是错上错。

是的,我认为森前辈在经济推断上的失误,起于他对现象的细节知得少,何况数学的思维永远要把世界简化。我不是说不应该简化世界~~任何理论的本质是简化世界~~而是我认为这简化先要有深入的真实世界的细节调查。不要误会,我不是说森氏不知世事。他知很多,记忆力上乘,但需要落手落脚的实地调查他没有做,重要的细节他往往忽略了。

举个例。森氏高举昔日的苏联计划制度:那里的政府发表的增长数字历来可观。一九六九年,西雅图华大的一位女同事到莫斯科一行,发觉那里宾馆内的台灯重得拿不起,推不动。原来苏联当时对台灯产量增长的统计,以重量算!又例如,森氏当年高举瑞典的福利经济,指出那里的人均收入不下于任何先进之邦。

一九九0年我到瑞典时,找那里唐人餐馆的老板细问,知道他们的层层抽税加起来的总税率奇高,而政府乐善好施的社会福利,对国民收入贡献的算法是由政府主持。看看那里的物价,看看那里的食品市场,我认为那里的居民不容易吃得饱。

我们不容易在森穆逊的作品中衡量他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例如成本、租值、价格等~~的掌握达到哪个水平。他的畅销课本没有提供深入的讨论;他的《基础》经典满是方程式;他的学术文章着重于创造模型。我认为森氏高举的凯恩斯对经济学的掌握不到家。

曾经说读不懂凯恩斯的《通论》。这是客套话。凯氏对不可或缺的价格理论没有足够的掌握。例如他假设工资下调有顽固性。工资下调当然比工资提升困难,但最低工资法例与工会势力的左右,是不应该忽略的局限。更重要是除了政府的机构雇用员工,自由市场的工资合约很少采用老生常谈的时间工资合约:件工、分成、时间工资加分红或加佣金,等等,皆普及,而这些合约的工资下调是没有困难的。凯氏显然也不明白,边际产出等于工资的均衡,是竞争下的后果,不是他笔下的假设。

凯氏也漠视了那所谓「均衡」只是一个概念,不是真有其物,而不均衡是说理论的假说没有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更难明的是:凯氏说的储蓄(saving)有储藏(hoarding)之意,有小孩把钱放进扑满(piggy bank)的味道,使无数学子以为看到了皇帝的新衣。耶鲁大学的费沙与凯恩斯是同期的人,前者的储蓄及投资的理念远为优胜。这两位大师各走各的路。

可能受到他的老师森穆逊的影响,最近克鲁格曼发表的专栏,直指美国削减最低工资不会对就业有助,对经济无补于事云云。克大师显然不知道最低工资的规限是一种价格管制,不知道产品市场与生产要素市场是同一市场,只是合约的安排有别。我的意识是麻省理工的经济系教深不教浅。

没有谁会那样傻,认为政府大手花钱毫无效应,或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对经济不景的帮助是零。佛利民那边反对,因为认为这类政策治标不治本,浪费多,惹来的大政府后患无穷也。财政政策容易被接受,因为表面上有浅道理,也容易获得压力团体的支持。知识上的影响也厉害:前有聪明盖世的凯恩斯,后有智商顶级的森穆逊。这两位锋芒毕露,是二十世纪经济学者中足以把行家们吓破胆的人物。可惜天赋高不一定对。

金融危机以还,中国的经验也误导了地球人类。中国复苏得快,地球的人类频频指着北京的四万亿花得快。我是不同意这观点的。我也认为跟三十年代不同,大政府今天不容易卷土重来。今天,地球上要活下去的穷人太多,哪个国家推出大政府,哪个国家在竞争下会败下阵来。

回头说那天晚上在广州跟蒙代尔煮酒论英雄,谈到森穆逊,他认为保罗的模型创造技巧天下无匹,缺少了的是有广泛深远影响的思想(no sweeping idea)。这评价应该对。若如是,森氏在将来的经济思想史上不会有一章的篇幅吧。



大教授再以“賣桔者”寫文章,讀完洋洋數千字的長文(粗略統計約五千字),可當是大教授對當前的經濟學界,作一個簡短分析,也道出他對經濟學方向的意見。以大教授與”費利文“ Milton Friedman 的交情,同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院校友和同事,當然不難想象他的傾向。


至於,兩本『經濟』教科書,祇是經濟學入門初階,各擅勝場,有些讀 Lipsey 讓我讀得明白,但另一些題目, Samuelson 給我得到解釋,若單祇跟學校揀的教科書,可能令我一知半解。這可能是因為經濟學不同,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理科罷。


讀書要多讀不同的作者說同一個課題,第一本書就算讀得明白,也不妨多讀另一本書,看是否真的明白了。若是不明白,就更應再讀第二本書,有需要還可以去圖書館,多找幾本參考書來讀,可以得知不同作者,對同一課題,不同解讀,思考方向異同,推理的差異。


經此訓練,讀新聞更需要多讀,不同報社、各個通訊社、中外新聞媒體,各有著不同立場,切勿相信單一新聞報導必是:客觀的、守紀律的、中立的。



伸延閱覽:
從賣桔者的角度看經濟大師的貢獻 張五常網誌
Paul Samuelson 維基百科
Paul Samuelson’s Economics textbook 維基百科



我的舊文:
靈活處理
有高鐵又如何?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