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市場經濟的盡頭

市場經濟的盡頭



每個星期六明報都翻譯外國報章的學者論文,上週六12月13日有: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明報棄用原文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的標題,而改用第五段的點題句子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為中文譯文的標題,想是要更加 stress on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加重、加深、加強指明,今次的金融大海嘯,不能歸咎于自由市場經濟主義,而是罪在政府的失責。


這與我在舊文曾指出:『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應等同『放任主義』。由『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變成『放任主義』,攪出大禍,政府監管機構是要負起,失責、失職的責任。 睇嚟吾道不孤噃!


先睇睇 明報翻譯了 美國 Cato研究所 12月7日評論文章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作者:James A. Dorn (美國 Cato研究所學術研究副總裁、經濟學教授)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明報專訊】大眾輿論都把這場金融危機,歸咎貪婪的資本家和市場失控。就連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的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在施政報告中說道:「當市場失效的時候,政府應當及時而果斷地介入。」

日後史家編寫這場危機的歷史,可能將之寫成自由市場主義的盡頭、市場社會主義的冒升。然後真相是,危機的源頭並非私有的自由市場,而是政府為了討好特別利益集團而制定的錯誤政策,這些政策玷污了市場。

美國貨幣政策鬆寬得太久了,這是格林斯潘至今尚未承認的錯誤。政府給予房利美和房貸美(兩房)的特權,尤其是或明或暗地支持它們的債務,令資本的流動變得政治化(譯註:即所謂的「政策市」),人們更放膽冒更大的險,最終助燃了樓市的過度投資;而理應監察這些冒險行為的評級機構和監管機構,卻在巨輪輾來的當兒還在打盹。

市場需要一個機制明確界定私有產權和清晰界定風險。監管的目的,理應是確保那些願意冒風險的人,最終也會承擔全部的代價,以及得到全部的回報。競爭是約束私人交易商和投資者的最佳手段,但往往監管卻削弱甚至禁止競爭,實施阻礙市場力量和個人責任的規條。

最能準確形容次按/信貸危機的字眼,是政府失效,而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如果不是國會願意擔保兩房的債務,如果不是它通過了敦促銀行推廣次級按揭的《社區再投資法案》,人們所冒的風險會小得多,市場也會自律得多。此外,也正是由於聯儲局從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1厘,導致了樓市大升。

政府救企業 低估風險
如今政府大手救助企業,過程中所犯下的低估風險、過分借貸等錯誤,無論今天或將來的納稅人都會感受得到。將風險社會化、利益私有化,永遠都是炮製災難的方程式;透過削弱私有產權,這做法也同時損害了法治和經濟自由。

當投資者相信政府會出手營救,他們就會冒更大的風險,加大槓桿比率,貝爾斯登和其他大型投資銀行就在幹這回事。而當外國央行知道美國政府資助人們按揭貸款,而財證部會為這些貸款撐腰,這些貸款的證券化產品,自然就出現一個龐大的人為市場了。

財長保爾森解決次按危機的方案,是出資購買陷入財困公司的股票,這做法的問題出在令私產變成公產,同時也把應有的責任,從那些做了糟糕的投資決定、冒了太大風險的人,轉移到其他無辜者身上。

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做法,是由財政部出手購買不良資產,將新的資金注入金融系統。但我們憑什麼預期政府官僚和他們的代理人,能夠判斷出正確的資產價格?更大的可能是,財務部高估了這些不良資產的價值,未能善用納稅人的錢。沒有私產,就沒有真正能夠斷定資產價值的市場。

減損失 國有化非最佳
正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前僱員塞德曼和庫克指出:「我們的經驗是,國有化和由政府管理資產,甚少能增加資產的價值。開放、公正、果斷地將資產移交給可信的私營界別持有者,方是把納稅人損失減到最低之道。」

要恢復市場的資金流動,意味要恢復信心。但在信心重臨金融市場前,必須先恢復政府在捍衛和保證經濟自由方面的信譽。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原文 first paragraph 作者 James Dorn 就引用了香港曾蔭權施政報告:Even the head of the world’s freest economy,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said in his annual policy address, "When the market fails,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prepared to intervene in a timely and decisive manner." 為當奴臉上貼了金,為民望低落煩惱中的曾特首,可以解解憂。


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積極不干預政策 Laissez-faire policy,自始於上世紀,港英時代的三位財政司:郭伯偉、夏鼎基、彭勵治,也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之後的翟克誠、麥高樂、曾蔭權,祇是蕭規曹隨,吃先人的糧。很顯然 James Dorn這位外國經濟學者,印象中的香港是 the world’s freest economy,還沒有改變,究竟喺唔喺呢?哈哈,不贅!


之前曾在網友的回應欄中講過:『奧巴馬是要 Nationalize 哂啲大企業,實行美國式社會主義。』


一講到國營機構的咎病,就水蛇春咁長,罄竹難書。先講中國的開放改革,最難闖過的關就是過渡到市場經濟,物價由市場供求自然調節,國營機構的低效率,低品質,高價錢貨物和服務,成為改革開放的絆腳石,多番推行改變改革,承包制,股份制用勻,雖然剩下來的國營機構減少了,但至今還是改革中的中國,甩不掉的死穴。


歐美國家的 crown corporation(s),state owned corporation(s),quasi-public corporation(s),大政府政策,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辣手嘢,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續漸漸消退。最著名有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強硬對付煤礦工人工會的大罷工,卒之攪到其他行業工會願意接受妥協,令到大畢列巔中興。British Airways 要在私營化後,才略具喜色。 法國的幾家大銀行其實都是國有化,年年虧蝕,法國政府補貼不盡,是個大包袱,法航是國營的,除了虧蝕外,是全世界最不準時的航空公司,成為法國的羞恥也是惡瘤。Alitalia 意航也是另一個例子 (傳聞於不久的將來成功賣盤兼夾私營化)。


上周四美國參議院,因不夠六十張贊成票的情況下,凋了拯救三大車廠 $140 billion方案,其實未嘗不是好事,伯南克建議讓三大車廠有秩序的破產,祇注資重組有生存機會的部份生意,甩掉裁掉的舊員工福利包袱,再輕裝上路,比較可取。


但布殊這個只剩下一個月的政府,表面為要是救車廠,回應奧巴馬和民主黨倡導救車廠方案,想利用 7000億元個 package,用剩的都用埋佢,把三大車廠大大腳踢給下一屆的民主黨政府,定要把民主黨推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今次金融大海嘯,歐美政府出手拯救銀行業大企業,并派員加入管理層監管,變相就是國營化,當在水浸眼眉時,為了用最短時間解決危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變成藥石亂投,利用雞尾酒治療法,醫完金融機構,輪到大企業出嚟又話唔掂,千億萬億的金錢,如泥牛入海,填極都填不了。


好嘞!就算畀民主黨今次暫時攪掂,塞著個窿,國債由天文數字變成天界數字,以後的後遺症紛呈,息口低到近附零,咁多錢在個市場,通漲就是下一個面對嘅危機,美元購買力下降,稅收還利息都唔知夠唔夠,咁樣連非一般的美國人,即喺啲亞裔美國人,佢地大部分都有儲蓄,都略有 freehold 資產,睇嚟都要揸埋鏈埋出嚟,榨乾榨凈為止,其禍不知要禍延幾多代。


布殊仔還有一個月就返去德薩斯州做寓公嘞,睇吓民主黨以後的四年或者八年攪得掂哂冇?唔掂咩?八年後共和黨就可以名正言順咁話,哪!共和黨返嚟攪翻掂囉。


後記:
2008年12月19日晚,無線電視的六點半新聞報道,講話布殊話希望三大車廠,作有秩序破產,擺脫沉重的員工福利包袱,亦不想交三大車廠的重擔給候任總統奧巴馬,云云。 點知在晚一點22:15,在明報即時新聞就見到報導:美國動用174億救汽車業。

《明報專訊》美國布殊政府宣布動用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174億元,救助汽車業,而汽車公司要擬定重組方案。

美國總統布殊宣布,動用174億美元,救助汽車業,其中首筆緊急貸款將在12月和1月發出。布殊表示,如讓汽車公司倒閉,美國經濟將雪上加霜,這不是負責任政府的作為。由於國會未能通過救汽車業的草案,所以布殊決定動用財政部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方案(TARP)中的資金,其中134億美元,將首先發放,而汽車業要遵守國會方案的條件,並要在明年3月31日前,擬定重組方案,否則就要還錢及面對破產。白宮一度反對動用TARP的資金,拯救汽車業。

白宮官員指,根據拯救汽車業的方案,政府有權阻止任何超過1億美元的交易,作為救助的條件。

同時,方案要求三大車廠行政階層接受補償上的限制,以及取消乘搭噴射機等優厚福利。



後後記:
《中國新聞網》美國政府動用7,000億美元拯救金融業,華爾街銀行受惠,但英國《衛報》披露,這批大行向員工發放高達700億美元的薪金和花紅,相當于救市行動資金的一成。

美國政府花巨額資金拯救高盛、花旗集團等大行時,表明要限制高層員工不可享有“黃金降落傘”式的豐厚報酬,但近期銀行披露對員工的薪酬計劃,顯示銀行在薪酬、離職補償和花紅方面的開支,似乎與投資者蒙受的損失毫無關系。

以摩根士丹利為例,年初累積至上周的薪津總額為107億美元,比銀行市值還要高,按賬面計員工可合資買下大摩。剛接受華府250億美元注資的花旗,于本年首9個月內累積了259億美元的薪酬支出,高盛和美林証券的薪酬總額也超過100億美元,後者于上季更上升76%。



伸延閱覽: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明報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baltimoreexaminer.com
Cato Institute Wikipedia
The Cato Institute 官方網址
高盛摩根發放巨額花紅 新浪網
大摩職員分紅 足買起全公司 明報


我的舊文:
悼佛利民 悼自由經濟主義
用一籃子商品為港幣下錨
轉載:讓黃金與美元重新掛鈎



9 comments:

imak said...

當然, 我也覺得是 government failure, 但有早知, 唔一定無乞丐!

一年前, 恆指三萬點, 有人話會去到四萬點! 你話: 唔係呀過熱喇! 你因住俾人暗殺呀! 若當時政府話要review process, 加強監管? 我睇曾蔭權可能要落台, 全港六百萬人大遊行都似! 阻住發財! 連維園阿伯都會喊哂口話你攪到佢買唔到雷曼!!! 息口好過做定期好多架嘛!

時世做英雄, 格林斯潘也好, 曾蔭權也好, 都係跟大市走既姐. 要眾人皆醉我獨醒, 就只局限於處理自己果個投資組合架咋!

Anonymous said...

噢!imak姐多謝支持!

貪勝不知輸周圍都有,勝利沖昏頭腦,阻著維園阿叔街市阿嬸搵銀,震天都會。不過有啲輸打贏要,就唔要得唔爭得落嘞!

在舊文自殘自救中講過:前一排買了本『貨幣戰爭 ~宋鴻兵』,其中一章講,由上個世紀,從八十年代中。。。。。

不過今次美國攪出的大禍,比其他的傷得更深,若果又用陰謀論,現今最不受影響的是阿拉伯中東的產油國,雖然原油價跌咗2/3,由近一百四十七呅,跌倒得四十幾呅,但油國底子厚,可以容易捱過。

雖然有想過,今次會晤會是中東回教國家夾埋,使出財技招數挫一挫美國的氣焰呢?咁又唔多似噃,因為油國的錢很多買了,美元資產,美國物業,美國國債之類。

美國個利息已經『零』咗嘞,畀佢地安定咗市,都要面臨通漲壓力,港元peg咗link咗美元,呢兩人港匯低企,變相人民幣又升返,唉!唉!唉!

唯有苦中作樂,睇下Asia TV出鬧劇,睇下布殊畀人掟鞋,遲啲等埋立法會班不熟財經嘅政棍,點去撅班財經官員,又點畀班財經官員,點返轉頭!!!

請請:)

Haricot 微豆 said...

Good artcile - well researched !!!

I have linked my recent article to yours.

Anonymous said...

Hari 兄:
歡迎光臨,多謝賜教!
會在你文章個邊作回應。

Hyacinthus said...

沒錯,如泥牛入海,填極都填不了。
可悲的是,明知那是死海,也要無悔一躍!!!

Anonymous said...

風子:
well 剛剛讀到新聞,布殊和保爾森,己經準備好170億,批出拯救美國汽車業。 唔知汽車業之後,又有邊行告急呢? 有政府錢注資咪執輸!

話分兩頭,真正的『死海 dead sea』因鹽分高,浮力是特別好的。

Anonymous said...

噢!剛剛先睇到,我又打白字!

覆 Imak 姐文內,有錯字呀,

尾二個段:
美國個利息已經『零』咗嘞,畀佢地安定咗市,都要面臨通漲壓力,港元peg咗link咗美元,
“兩日”港匯低企,變相人民幣又升返,唉!唉!唉!

個日字打錯做人字吖!

Hyacinthus said...

唔小心delete之前個post,唯有再貼過 ~

當然話分兩頭,『死海 dead sea』便是個好例子!有當年的dotcom爆破,才有今日相對成熟踏實的IT事業!而今日的金融危機,或許做就明日的輝煌! 今日美政府為救市而做下的種種,當會有其代價,有人說這是埋下美金跟美債的另一伏線,是與非時間自會有答案 ~

Anonymous said...

風子:

《美元 跟 美債》

美國 Yale University 的學報,Dec 16 發表了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學者 Ashok Bardhan 的文章:Mortgages May Be Toxic, But US Treasuries Appear a Safe Haven.

他的結語:”However, this manifestation of faith in the dollar and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may well be a short-term phenomenon despite the shortage of credit-worthy debt assets worldwide, and the size of the US economy and its commensurate claims on global savings. There remains a nagging suspicion that this may be the last hurrah for the dollar; as Benjamin Franklin is reported to have said – creditors have better memories than debtors. As soon as the threat of worldwide crisis is past or foreign investors come up with viable alternatives, there very well might be an unwinding of positions and outflows from US invest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