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時母親教我兄弟俩唸口往,熟唸了不少絕詩律詩,當然都是五言七言,較長的也有例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不過我們兄弟倆年紀尚幼,記憶力有限公司純是唸口往。每當教到《七步詩》母親當然不忘講埋,曹丕曹植兄弟相爭的故事,也趁機教誨我們一番。
《七步詩》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時代曹魏的曹操死後,曹丕與曹植兄弟互闘,當然歷史是記載曹丕繼位成為集團首領,不過因為曹丕篡漢,被視為大逆不道,顧此曹氏一族多被貶低。近來有機會再讀,原來《七步詩》原文是有六句的:
【問典網】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 :“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殺),應聲便為詩……帝深有慚色。”該詩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傳不衰。
《七步詩》曹植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又“幼兒版”的《七步詩》後來被改編成我們常常讀到的版本:
七步詩《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愈想愈覺得 曹子建 的急才認真犀利,七步寫成一首詩,已經很困難難得,原來是寫成六句詩,而且句句有骨,更是更加困難,難上加難也。我懷疑是否後人強加上兩句呢?所以再上網在查找。
【百度百科】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何故國內電視劇《三國》中的曹植,和 TVB 電視劇《洛神》中,曹植都只是唸出“幼兒版”呢?哈哈哈
曹操被指是『劫天子以令諸侯』,到他死後曹丕才篡漢,自立為帝稱『魏文王』(亦稱魏文帝),追封 曹操 為『魏武王』(亦稱魏武帝),可惜富不過三代到曹叡死後,傳位曹操曾孫曹芳,不久就被司馬氏奪取江山,建立晉朝。
因為曹丕篡漢,歷史貶低曹家父子,但曹家父子的文學很有名,有《三祖陳王》之說:《三祖》是曹操、曹丕、曹叡,而《陳王》就是曹植。我以前舊文介紹過曹子建的《洛神賦》,洽巧不久前又讀到一篇講“銅雀臺”的文章,原來曹七步也曾寫過一篇《銅雀臺賦》。
不過初時我卻只記得有銅雀樓,咁銅雀樓是否即時銅雀臺呢?
杜牧 《赤壁》
折戟沈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銷二喬。
杜牧引用過《銅雀》,但沒有說明是銅雀樓還是銅雀臺,最後卒之我明白了,是我自己記錯啫。把《鸛雀樓》誤記成《銅雀樓》,見 王之渙 的《登鸛雀樓》,這是我自己腦退化症拼發(不是 timeline shifting),咎由自取,與人無猶!
王之渙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維基百科】銅雀臺建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位於鄴城(今臨漳縣三台村),今仍保留有遺跡。
建安十五年,曹操擊敗袁紹,於鄴建都漳河畔大興土木修建銅雀台,高十丈,分三台,各相距六十步遠,中間各架飛橋相連。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又在銅雀台南方建一金虎臺。次年(214),又在銅雀臺北建一冰井臺,合稱為「三臺」。
《水經注·卷五·濁漳水》記載:「在鄴城的西北隅,以牆為基,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巍然崇舉,其高若山」。建安十七年(212),曹植作《銅雀臺賦》。
咁樣就請各位讀讀 曹子建 這位悲劇才子,寫的《銅雀臺賦》長文。
《銅雀臺賦》曹植
從 明 后 以 嬉 遊 兮,登 層 臺 以 娛 情。
見 太 府 之 廣 開 兮,觀 聖 德 之 所 營。
建 高 門 之 嵯 峨 兮,浮 雙 闕 乎 太 清。
立 中 天 之 華 觀 兮,連 飛 閣 乎 西 城。
臨 漳 水 之 長 流 兮,望 園 果 之 滋 榮。
立 雙 臺 於 左 右 兮,有 玉 龍 與 金 鳳。
連 二 橋 於 東 西 兮,若 長 空 之 蝃 蝀。
俯 皇 都 之 宏 麗 兮,瞰 雲 霞 之 浮 動。
欣 群 才 之 來 萃 兮,協 飛 熊 之 吉 夢。
仰 春 風 之 和 穆 兮,聽 百 鳥 之 悲 鳴。
雲 天 亙 其 既 立 兮,家 願 得 乎 雙 逞。
揚 仁 化 於 宇 宙 兮,盡 肅 恭 於 上 京。
惟 桓 文 之 為 盛 兮,豈 足 方 乎 聖 明?
休 矣 美 矣!惠 澤 遠 揚。
翼 佐 我 皇 家 兮,寧 彼 四 方。
同 天 地 之 規 量 兮,齊 日 月 之 輝 光。
永 貴 尊 而 無 極 兮,等 君 壽 於 東 皇。
御 龍 旂 以 遨 遊 兮,迴 鸞 駕 而 周 章。
恩 化 及 乎 四 海 兮,嘉 物 阜 而 民 康。
願 斯 臺 之 永 固 兮,樂 終 古 而 未 央!
各位讀完是不是覺得,總是兮兮聲嗎?不過就好像曹生另一篇繪炙人口的《洛神賦》中,也一味起勢兮兮聲個噃。記得描寫項羽烏江自刎的幾句,也是: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起勢兮兮聲,哈哈哈哈,劉邦項羽相爭於秦末,而《垓下歌》可能是劉氏漢朝的作品,而曹氏是東漢末三國時代的人物,兮兮聲是當時興的文體吧! 不過,我沒打算批評《銅雀臺賦》,網上已經很多賞析文章,不想再拾人牙慧,不贅!
不過,《銅雀臺賦》到了 羅貫中 手上的《三國演義》,就被改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傳說是 諸葛亮 智激 周瑜 時,修改第二個版本而成。還有,周瑜周公瑾被寫成一個小器之人,又把曹操寫成大奸人,都只是小說人物形象,各位要分清楚!
加註:
【維基百科】《垓下歌》作者項羽,寫於項羽被漢軍困於垓下(安徽省靈璧縣境內),兵少糧盡時對自己一生的感慨。《垓下歌》是按明代 馮惟訥著的《古詩記》而得名,但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題名為《力拔山操》,《文選補遺》題為《垓下帳中歌》。
補充:
【cnhubei.com】铜雀台位于河北临漳县境内,距县城18公里。这里古称邺,古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在三国时期,曹操击败袁绍后营建邺都,修建了铜雀、金虎、冰井三台。铜雀台到明代末年已基本被毁,地面上只留下台基一角。
据文物保护部门介绍,近年来到此访古的游客不断增多,临漳县准备以曹魏时期三台原貌为版本,动工重建铜雀台等邺城三台。目前这一总投资7562万元的项目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按照规划,除了重建三台,还将建设三台文物展览馆、邺城模型和铜雀台文化公园。
曹操在邺城建三台、特别是铜雀台,达到了我国古代台式建筑的顶峰。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后赵、东魏、北齐屡有扩建。这是以邺北城城墙为基础而建的大型台式建筑。当时共建有三台,前为金风台、中为铜雀台、后为冰井台。
此網頁附有圖片(cnhubei.com)

古樓一棟氣勢磅礴,但卻沒有言明,是否近世重建後的《銅雀臺》,還只是模型呢!
伸延閱覽:
六句的七步詩 問典網
煮豆燃箕 七步詩賞析 百度百科
銅雀臺 維基百科
銅雀臺賦維基百科
銅雀臺 cnhubei.com
銅雀臺賦 維基百科
我的舊文:
亂世桃花逐水流~《洛神賦》
《登鸛鵲樓》王之渙
玉門關 and《涼州詞》王之渙
6 comments:
我其實一路都懷疑曹植邊有爆肚成詩咁叻!我估佢同我地一樣,平時寫野出文都會儲定D貨,咁啱當時叫起手有篇好啱洗,就即刻出post啦。
曹植平時都有俾兄弟蝦架啦,佢有感而發寫埋唔少入倉一D都唔奇啦,佢即刻出多篇可能都仲得呀。
言為心聲,感為身受,曹植七步成詩,是可以的。
SBB:
原來《七步詩》有六句!!
又學到新嘢 :)
以便兄:你的懷疑絕對合理,being skeptical 是疴特佬本色,always prepare for the worst and hope for the best!
劉朗兄:對!言為心聲,感為身受!
謝靈運曰:『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之說。
HBB,我只是發現者,並不是發明者,哈哈哈哈! 遇到奇趣的事和物,都愛公諸同好,大家分享分享!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