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Monday, July 02, 2012

七一讀報

七一讀報



七一早上早起,透過電視看了直播金紫荊廣場的升旗儀式,再觀看了新一任行政長官、各主要司局長、行政會議成員宣誓就職典禮後,翻開報章:


【明報社評】一國兩制貴在存異 應放手讓港人自理

「一國兩制」實踐了15年,香港維持了表面繁榮局面,不過,目前繁榮的實質和動力,與回歸前很不一樣,因為回歸前,香港靠自力更生創造繁榮,今日則是靠中央「輸血」保持繁榮。固然,隨着環境變遷,香港把握現狀繼續繁榮,未嘗不可。

但是,若放在一國兩制框架檢視香港的現狀和實質,可以察覺到失去自身繁榮動力的香港,正在偏離一國兩制原初設計的精髓,長此下去,香港會演變至什麼局面,難以預計,值得關心一國兩制與香港前路的人細心思考。

鄧小平突出「一國兩制」之異 胡錦濤側重「一國兩制」從屬關係
當年,鄧小平將「一國兩制」定為國策,中心思想是認同香港與內地之異,並以一系列特殊方針政策,讓港人相信回歸之後,香港會保持現狀,一切不變。

中國在與英國談判兩年和13年過渡期,就維持香港現狀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港人認同,即使出現末代港督彭定康的反覆,仍然阻不了香港順利回歸。可以說,認同內地與香港的不同,以具體方針政策規範,使香港保持不變,是中國順利恢復行使香港主權的關鍵。

回歸頭幾年,中央嚴禁內地部委、地方插手香港事務,內地人員來港,由國務院港澳辦嚴格把關,在港的中聯辦官員則極為低調,絕口不談香港事務,首任主任姜恩柱退任離港消息見報後,不少人才知道「他是中聯辦主任」。

可以說,此階段由中央政策到地方層面,都尊重香港高度自治,使得大多數港人認同中央落實了一國兩制。例如在2002年,港人歷經亞洲金融風暴、科網股爆破,樓價大幅下跌等衝擊,雖然情况困難,但是當年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仍有58.3%港人認同中央有落實「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的轉捩點出現在2003年SARS和七‧一大遊行之後,中央以CEPA、大型國企來港上市、開放自由行等有力政策措施,使香港奄奄一息的經濟迅速復元,這個轉變,使中央自我約束、嚴禁插手香港事務的心態,開始鬆動,情况宛如打開了「潘朵拉盒子」,涉港事務官員抵擋不了擴權的誘惑,香港內政開始變味了。

2007年,先有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提出「權在中央論」,繼而有胡錦濤來港主持回歸10周年慶典活動時,提出「一國」是「兩制」的前提,「沒有一國就沒有兩制。一國兩制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相互對立。」

從國家主權高於一切的角度,胡錦濤這個一國兩制定位,當然無可爭議,不過,這個定位,調整了「一國兩制」的側重點,由突出內地與香港之異,改而突出內地與香港的從屬關係。

過去5年,香港內部治理一些情况,是否與中央強調「一國」有關,無從查證,但是由所謂「第二支管治隊伍」的提法,到中聯辦在各個選舉操盤、插手行政會議人事安排(例如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的個案)、替特區政府在立法會箍票,進而有中聯辦官員具名撰文批判學者等,在在顯示中聯辦的手愈伸愈長,已經具體插手香港管治事務了。

香港經濟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已經恢復,保持了表面繁榮局面,但是港人在基本衣食足之後,中大亞太研究所做10年前的同樣調查,認為中央有落實「一國兩制」的港人,只有30.8%,與10年前的58.3%比較,顯示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大跌。

中央或許會問,現在的做法不是維持香港繁榮了嗎?有何不可。答案在民調結果已經顯示出來,反映港人對現在的一國兩制定位與相應做法,認同程度甚低,因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已經變質、變味了。另外,靠中央「輸血」的繁榮,可持續性成疑,必須使香港恢復自身創造繁榮的能力,放手讓港人自行創發,才是正途。

在香港經濟最困難時期,中央出手襄助,港人應該感激,不過,中央若因此認為港人無能力管治好香港,需要「干預」,則不夠科學。若具體分析董建華管治的情况,首先是他命運多舛,甫上任即遇上金融危機,又為SARS所襲,樓價狂瀉,引發民怨冲天。

另外,致命傷在政治體制,立法會的結構不可能配合政府,形成施政舉步維艱。曾蔭權管治遇到的問題,與董建華同出一轍,說明不管誰當特首,都無法突破畸形政治體制的樊籠。就算近年中聯辦插手,也改變不了這個局面,近月立法會亂作一團,政府管治失效,就是最好說明。

信任港人是關鍵 中央要自我約束
要把香港從桎梏解放出來,從鄧小平的一國兩制原旨,可以找到答案。當年,鄧小平就港人治港,有過一段精闢論述,他在接見「兩局三賢」(即是鍾士元、鄧蓮如、利國偉)時,由於話不投機,主要是鍾士元等人強調英國人管治香港的作用,鄧小平駡他們「孤臣孽子」之餘,鏗鏘有力地說「我相信香港人,相信香港人有能力管治好香港」(大意)。

相信這是鄧小平真心實說,所以,「信任香港人」是一國兩制一個核心關鍵。15年來,畸形體制、民主進程緩慢,都是不信任港人的表現,到中聯辦插手香港事務,更是不信任港人可以管治好香港的發展了。

另外,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從體制到具體安排,精神上都體現中央嚴格自我約束,因為他知道共產黨人管治不好香港。現在,中央對港政策偏離了必須自我約束,放手讓港人自治的設計,香港困局和諸多問題,都與此有關。

一國兩制不光是一個名稱,有實質內涵,若認同鄧小平設計一國兩制是大智慧的結晶品,則為香港探索前路時,回歸一國兩制本源,就會走上正途了。




阿寬:就這樣過了十五年
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在電視看著香港回歸慶典的你,當時在想些什麼?

你有想像過未來十五年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嗎?

如果你對前景充滿希望,你可能幻想着不再做英國奴隸的香港人,從此可以當家自主,會做出一個比過去更好的香港來。

什麼是更好的香港,可能大家沒好好想過,估計會是叫那些為了怕九七回歸而移民外地的港人後悔,然後回流會是一個指標。

如果是這樣的話,九七後的確有不少移民紛紛回流,可惜他們回流的原因多半不是因為香港比以前好,是外地比他們想像差,回流不是為了在香港繼續發展,是北上掘金。

提倡一國兩制偉大構思的鄧小平同志給香港人的定心丸叫「五十年不變」,這不變或只局限於生活模式,但我們回望一下,便會明白五十年變不變未知,十五年就肯定已有不少改變。

回歸十五年,香港人像在玩失控了的過山車,上上落落天旋地轉天翻地覆,能維持十五年不變的香港人,不是沒有,最變得少的,我認識好幾個,像活在時光錦囊之中,不管衣著打扮和口頭語都停留在九七前,他們是移民海外十五年來只回來過三數次,每次逗留三幾個星期的港人。

十五年改變不少的香港人佔大多數,當中有些人由樓蟹變了無殼蝸牛,也有人在金融風暴中喪失了財產兼一份以為可以做到退休的長工,也有本來活得開開心心的人充滿怒憤,這些年讓我們笑得最厲害的居然是政治上的鬧劇。

香港人最愛叫人做的事是「下台」,台上的繼續演,台下的不停叫,演變成每天主要的新聞內容。




馬傑偉:滄桑十五年
回歸十五年,港人心情複雜。官方的官話,指一國兩制取得成就、社會和諧、經濟發展、民生進步……港人聽在耳裏,心裏搖頭。

送走一個涉貪特首,迎來一個疑似奸狡的,大家期望新改變,但又不敢寄望梁家班。畢竟過去十五年,期望多,失望更多。尤其是曾蔭權,本以為他是個潔身自愛的公務員、一個醒目香港仔,怎好面對,他竟是一個如此小家的小貪官。他還好意思,說百多項承諾,已大部分完成。

香港人有一種新體會,就是不再信任政客。回歸前,香港人的政治常識還是少年階段﹕熱血、激情、談理想、信任領袖。今天,回歸十五年,港人慣聽空話,開始認清,官場無真愛,不要錯用情。

希望這是成熟老練,而非憤世疾俗,尖酸刻薄,冷漠犬儒。曾蔭權掛在嘴邊的一句﹕「拼搏到最後一分一秒!」今天還剩下多少的可信度?港人對香港本土政治心灰意冷,還是疑中留情,希望梁振英有一番作為?

然而,港人的中國情結,更是愈結愈緊。青年人的國家感情,在民調中見異樣;認同中國的比率在下調。近半月,中國上天入海,天上造宮,深海探秘。「中國進步」、「為國自豪」的樂觀情緒頗為普及。

但港人所得資訊多,一邊見飛船升天、蛟龍入海,領導人提高聲線,宣布中國人又踏出一大步了!但港人心裏,李旺陽那嶙峋面譜,仍縈繞腦海;那些在牢獄的虐打故事,仍令港人難以釋懷。回歸十五周年,百般滋味在心頭,已不再是1997年那個乍驚乍喜的年頭。

滄桑十五年,一轉眼,港人已是華髮斑斑。



令我突然很想聽聽《大地恩情》





後記:
聽完《大地恩情》後,回想故事中人物,飄洋過海被賣豬仔,又想起我的舊文 。。。。

【Risk Management】 看似是個大題目,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其實就是老生常談的話題,衡量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大家天天都在 execute緊。中國人生于憂患,個個中國人的去氧核糖核酸,都深深地刻劃了,具備對風險管理的DNA,取捨機會成本的基因。

『走難』~近世的香港人,我們這一輩,生于香港,幸運地暫時還可以安居,至于樂業呢?見仁見智罷。曾幾何時,八十年代中葉,中英談判,香港回歸祖國,香港人就做出風險管理,由最初的居英權,到有人預先申請移民外國,加拿大,澳紐,甚至星加坡,太平洋上的不知名島國百硫,斐濟,都向香港人招手。

很多人在評估風險後,把香港的根,連根拔起,變賣物業,把老婆仔女送出去,這不是走難是甚麼,不過美其名叫移民,但家主人自己卻回流香港,繼續在香港打工賺錢,『太空人』到處都是,這是甚麼?風險管理也!把風險分開分散,當然亦付出了代價,不少的家庭破碎,可能這方面的風險,他們沒有預計到了。

上一二代的香港人,很多是在中國民革年代,從中國沿海偷道到香港的,這也是走難的一種,與其在國內被闘死,餓死,不如計算一下 opportunity cost,evaluate 過啲 risks,如果不是死在怒海中,抵達香港就如獲新生。

再早幾個年代,中國共產黨席捲神州大地,富有的上海幫帶埋機器資金南來香港,是為甚麼呢?風險管理也!窮的一班呢,一群群步過羅湖橋,看香港掌故的 documentary,啲婦女擔著兩個竹蘿,一邊一個,身上既無財物,所謂 nothing to lose,except 兩個竹蘿裡面各有一個小孩子,徒步來到香港,希望抵達天堂。

中國人是生于憂患的民族,歷代都是走難逃難,逃避兵災人禍,由中原不斷南遷往外跑,中國人是儲蓄比例最多的民族,為了又是甚麼呢,風險管理也,積穀可防饑,但近年國人生活安定了,人身安全穩定了,不用走難了,開始續漸積聚了money 錢、wealth 財富,assets 資產,為了保本增值,風險管理 risk management 與 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由走難逃難變成金錢財富資產投資,怎樣去保本增值成了熱課題。。。。。。



九七年前在香港的富戶,都把子女送到外國讀書,又利用投資移民走到外國,以拿到外國護照才有安全感。


就算現在,我在網上都時常讀到網友說想移民,只是暫時沒有足夠金錢,可以在外國不用工作,因此尚未能如願,that implies 一旦搵夠錢,或是中了六合彩金多寶幾千萬獎金,相信他們走得最快先去攪移民。


而在國內貪官污吏都是逃往外國,而靠正當途徑積聚金錢財富的一群,都是愛往外跑攪移民,可以的話都利用投資移民直接到外國去,次一級的先來香港,利用香港做跳板,希望可以再移民到外國去。


中國人往外跑始終沒變!


等到拿到外國護照,可能的又回流中國和香港,但只是為了搵錢搵更多更多的錢,為將來在外國退休後,有足夠金錢頤養天年,及留給在外國成長的華裔下一代 。。。。。Risk Management 也!



6 comments:

L L said...

好長,只匆匆讀過。

有一件事大家都不便說,就是美英干預港情港務,每次大動作前英治布政司都會來港統籌泛民,泛民受美國國會轄下機構資助,可見是有型之手。既然外力滲入,有港獨的傾向(先搞意識),中央介入就順理成章了。

the inner space said...

Well 劉朗兄關於 Ford 霍德,97後仍然曾經來港,我在文匯報都有讀過,但他們不當是新聞更不是社評,而是用特稿方式,由一位處名《卓偉》來稿提出指責成名、鐘庭耀、等等勾結霍德楊甦隸。當然,背後是何方神聖,不言而喻!

思歪獲選後既即往西環拜會,西環插手香港地方選舉特首選舉,我都是半信半疑。不過,今次經過劉朗兄 reconfirm,對中央介入我就深信不疑了!

imak said...

中國人生來就有risk management DNA, 所以中國人的儲蓄率比美國/歐洲人都為高, but why? 我個人認為中國人這個民族普遍比較悲觀, 居安又思危, 居危時直頭覺得今次死硬喇! 可以想像 97 當年對港人而言有多可怕吧!?

the inner space said...

Imak姐:這真的是因為有 DNA 基因, even ABC or CBC or EBC,都有極高的儲蓄意圖。

華裔不會因為他們是在外國出生,在外國受教育,接受全盤的政治主義,有別於一般mainstream society 大安旨意,有事就由政府救濟,思維完全不同。

生於外國的華裔仍然懂得居安思危,儲蓄率偏高,因為 risk management 的 DNA 真的 built in Chinese descendents 華裔的血液裡吧!

Anonymous said...

When we finally look at the meaning of the saying really like, not only in relation to an intimate romance together with yet another, however , as a feeling that is engendered in case you have miltchmonkey an even better romantic relationship on your own far too * as well as like a sensation of larger unity family members as well as humanity - therefore it becomes more magnificent that all everyone is looking for in your daily course is usually appreciate.

the inner space said...

Dear Anonymous Friday, July 06, 2012 10:06:00 PM thank you for your input, this article which I wrote some 5 months ago, I need time to revisit the whole context before I can give you a more meaningful feed back. Again your visiting(s)is highly appreci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