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September 10, 2010

中國歷代普通話

中國歷代普通話



前些時廣州發生“撐廣州話”集會,事源有位廣東政協委員,提出在廣東省辦亞運會時,廣東的電視台,要有本來得到中央恩准,可說粵語(廣州話)的頻度,改成說“普通話”頻度。令到連香港都有人出來示威,“撐廣州話”。需要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先生,出來叫停,並說他老人家,雖然是外江佬,來到廣東工作,也在學講粵語(廣州話),事件才告一段落。


就因為廣州發生“撐廣州話”事件,小弟因而聯想,並寫了篇文章”方言與平仄“,想知道方言的發音,有否影響創作唐詩呢?因為寫唐詩需要顧及平仄的要求。而創作人和誦讀人,可能來自不同地區,他們用自己的方言去朗誦,出來的平仄可能不同,而變成”拗口“了。而唐朝國都在長安,所以長安的方言,應該就是當時的普通話,朗誦唐詩應該用古時的長安話,就最流暢了。


那麽,歷代,中國經過幾十個朝代,有長命的幾百年,有短命的的幾年幾十年,那究竟他們的”普通話“是甚麽方言呢?月來我契而不捨,不斷在網上尋找,今日給我找到了一篇文章,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扼要來說:雖然秦朝始皇帝,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但沒有統一到語言,不過作為皇帝,國都所在的地方,朝廷內一定有一種方言,是皇帝和他的群臣可以溝通得到的,當然群臣要遷就皇帝,他們要掌扼皇帝說的方言。皇帝、朝廷、國都所在,一致說的方言,便成為當朝的”官話“,或可以說成,是該朝代的”普通話“了。


因此全國的大小官員,都要一定學”官話“,說”官話“。至於人民,若有需要和遠方做生意來往,也需要學說”官話“了,大家用共同的方言,方便互相溝通。因此雖然沒有正規的統一全國語言,一種通行全國的”官話“ 或 “普通話”,續漸營成。不過若朝代短命,反反覆覆,通行全國的”官話“ 或”普通話“,就時時會變了。


我找的文章,談的很多,很長很長,讓我轉載其中一段:


【佰鳴資訊網】漢語自古以來,有方言,同時也有共同語言。根據歷史記載,春秋時候,孔夫子時代,管共同語叫雅言,雅言以洛陽雅言為標準。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來自當時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學生都講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講課的時候,怎麼能夠讓來自各地的學生,都聽得明白呢?因為當時有共同語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講學的時候用雅言,這樣交際沒有什麼障礙。

在漢代,共同語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把共同語叫做通語。各地講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語進行交際。從漢末到唐末藩鎮之亂,黃河沿岸的中原人陸續向南方遷移,把河洛古語帶到東南沿海。

晉代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以後,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權,都按照其首都的語言為標準。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陽話為標準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話為標準音。洛陽話和晉代前的漢語,已經有很大差別,是北方游牧民族學習漢語的產物,而建康話是南遷的晉王室的語言和當地語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

漢族知識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話為正統。隋朝統一中國定都長安,編著《切韻》,音係為建康話為主。隋朝末期,揚州成為中國經濟最繁榮的地區,因此,當時的揚州話由於接近建康話和《切韻》,在當時社會上很流行。當時的揚州話也是今天吳語的源流之一。

唐代以來,中國北方持續動盪,外族侵擾不斷,中原各民族的語言相互融合,相互吸收。江南開始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因此蘇州話和當時的首都長安話一道,也成為一種通行語。到了宋代,北方話進一步融合了少數民族的語言,今天的北方話在那個時候已經初見成型。

及至南宋,首都建在臨安,吳語也進一步受到北方的影響:首先,吳語江北的地區的語言和當時北方話融合,形成今天的江淮話;其次杭州話也一定程度受到北方話影響。元代是今天的北方話形成的時期,北方話和少數民族再一次融合,形成今天的北方話。

明代的時候,南京由於戰爭等動亂,南京話從吳語(南方雅言)轉變為江淮官話。明代以南京話為正統,南京話也是南方官話的代表。後來遷都北京,北京話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話是在元大都舊北平話的基礎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話融合後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滿語的影響。

江南的吳音開始以蘇州白話為主要代表。吳音繼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並且以當地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王士性在《廣志繹》中說:“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吳音最流行的時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和官方“普通話”京白相對而言,蘇州白話在當時社會地位相當於民間的“普通話”。當時越南劇、崑曲、評彈都以蘇白為標準音,甚至一開始的京劇都曾使用過蘇白。

清代一開始,仍然以南京官話為正統。雍正年間(1728年)清設正音館,確立北京官話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紀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國的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受到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特別受到日本的影響。日本在明治維新前後大力推廣日本語的共同語,日本人把日本語的民族共同語叫做國語。

國語這個詞本來是中國古代一本書的名字,日本人把國語當做民族共同語的名稱。 19世紀末中國的文化生活發生很大變化,國語這個名詞得到傳播。由於太平天國的戰爭,江南經濟開始衰落,吳音開始失去了標準音的地位。這樣,北京白話開始成為唯一的標準音。民國初期,北京官話被定為國語。

辛亥革命之後,為了發展中國的經濟、文化,在中國也開始推廣國語。國語這個詞在民國時期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成為民族共同語的一個正式稱呼。 1920年國語推行不到兩年就爆發一場當時名之為“京國之爭”(指京音和國音)的大辯論。問題的起因就在於國語標準音。

支持國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兩派。國音是主要以江浙派為主,雖然概括為“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但是也有人後來說,這個只不過是一個幌子而已,實際上是以江浙吳語為基礎音的國語。京音是“ 純以北京話為標準”,但是也有人表示,支持京音的一派也有把自己方言的語音加入京音的。

兩派爭吵非常厲害。於是張士一發表文章,主張“注音字母連帶國音都要根本改造”,應“先由教育部公佈合於學理的標準語定義,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話為國語的標準”。這個主張得到許多人的支持,特別在南方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紛紛開會響應,甚至通過決議:“不承認國音,主張以京音為標準音”,“請教育部廣徵各方面的意見,定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後來,1913年 “讀音統一會”擬定的國音就被修改為京音了。 1932年根據新國音編纂的《國音常用字彙》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公佈,在《字彙》的序言中又對國音以北京音為標準的含義做了進一步的說明,即所謂以現代的確北平音標準音者,係指”現代的北平音系“而言,“並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話”一詞,是朱文熊於1906年首次提出的,後來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話”的說法,並與茅盾就普通話的實際所指展開爭論。經“五四”以來的白話文運動、大眾語運動和國語運動,北京語音的地位得到確立並鞏固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舉行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上,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明:“漢民族共同語從古至今有好幾種說法,有雅言、通語、官話、民國時期的國語。名稱不同,內容基本是一樣的。 1949年新中國建立,中國走上完全新的階段,為了發展新中國的文化教育,我們也要推廣民族共同語,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閡。



哈哈哈!這和我在舊文說:皇帝說的方言,國都所在的方言,可能就是該朝代的官話,頗為吻合呢!!! 加上各位有心人,讀完上面一大段,有冇得著呢?若有興趣還未疲倦的網友,可以再讀讀,登載在【佰鳴資訊網~普通話】的全文,下面已做了連結,方便繼續閱覽。


我讀完了後,連眼睛的疲倦了! 啊欠!啊欠! Good nite!!!!


後記:
維基百科都有短短談及歷代的”普通話“,但都不及上文詳盡!


【維基百科】 普通話
上古漢語
周代 前1000年–前200年 爾雅,引申為雅言。
秦漢時代 前200年–200年 雅言,也稱正音、通語
魏晉時代 200年–600年 雅言,也稱正音、通語

中古漢語
隋唐時代 600年–900年 切韻(隋) 唐韻(唐)
兩宋時代 900年–1276年 廣韻(北宋) 平水韻(南宋)

近代漢語
元代 1276年–1368年 中原音韻(元)
明清時代 1300年–1900年 洪武正韻(明)京音(清)





伸延閱覽:
普通話 佰鳴資訊網
標準漢語 維基百科


我的舊文:
方言與平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