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Tuesday, January 19, 2016

外資又點睇

外資又點睇



外資點睇 2016-01-06 黨報機關 以下的一段文字呢?

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某日路過銅鑼灣區抬頭一看見到


社评:香港书商配合调查真是被炒作歪了(全文)

【環球時報】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到内地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一事仍在发酵。

1月5日开始访华行程的英国外相哈蒙德表示,李波持有英国护照,英方已要求香港与中国内地当局协助探查李波的下落与处境。中国外交部给出的相关回答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无任何改变。同时指出,根据《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李波首先是中国公民。

李波在给其妻的亲笔信中表示他“以自己的方式回到内地”,并配合调查。现在一些人仍要细究何为“自己的方式”,质疑还是内地警员去香港把李波“抓回内地”,认为这属“越境执法”,违反《基本法》。

没有进一步的消息,看来只能等李波出来回到香港后,由他本人对香港媒体说了。

在这之前我们想超越这些两地媒体都不清楚的细节,谈几个道理。

首先,铜锣湾书店虽开在香港,但它很大程度上面向内地读者出版、销售政治书籍,因而事实上双脚跨到香港和内地两个社会中。它给内地维护秩序制造了特殊干扰,挖了内地法治的墙脚。内地围绕它开展调查,不仅“理”站得住脚,也是符合中国法律的。

至于让李波出现在内地“有关部门”符合不符合《基本法》,关键看李波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内地的。如果是内地警员去香港对李波采取强制行动,把他“五花大绑”塞进警车带过检查站,那肯定不行。

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有一点很重要,香港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是对抗的关系,前者不是用来掩护一些人或机构危害国家安全的专门制度安排。如果一些力量把香港的法律空间朝着对抗国家的极致使用,就说不准什么时候踩到危险的边界上。如果是普通人,没有做特殊斗争的准备,就不应把自己推向极限的地带。

香港热衷反对派政治的人还是要搞清“一国两制”的实质含义,不应幻想“两制”高于“一国”,认为在香港怎么搞危害内地和国家的行动都没事。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就更容易把各种细节真正看清楚。

一些激进反对派人士总说“两制”被毁掉了,夸大个别细节的含义。但平心而论,香港立法会把根据中央建议搞的特首普选方案都否掉了,一些在内地不可思议的政治行为在香港赫然上演。走遍世界找找看,是否还有第二个与国家主体差别如此大的“高度自治区”。

“一国两制”毕竟是全世界的新鲜事,要靠我们自己磨合。重要的是大家都要对这种磨合带着善意,磨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两个社会的关系搞崩了,而是要让彼此更适应,让整个“一国两制”更加和谐。

像李波这件事,特首梁振英已经强调了香港独立执法的《基本法》原则,内地对此也认同。这说明两地对各自执法权力范围的认识是一致的。此事没有“打破”什么,而是对已有认识做了巩固。

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事情尚在调查时要求公布所有细节,更多是政治原因的驱使。与一些人因受到舆论影响而产生某种担心不同,有少数人就是要借这件事制造香港社会与内地的对立,吓唬大家:瞧,今天李波被“越境执法”了,说不定明天就会轮到你。

一个配合调查的事件被炒作得如此轰轰烈烈,这是让人遗憾的。这对内地也是个提醒,让我们看到处理香港问题的特殊复杂性。然而我们相信,两地的磨合一定能向前推进,这是大势,是时代的呼唤。






銅鑼灣書店 五人 被相繼失踪,第五件失踪者事件由於 李波太太 高調報案,弄至出現了出現 李波的 fax 報平安,結果 李波太太前往銷案 。。。。。。李波 文中說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經邊境用回鄉證,返回內地配合調查,云云!(李波 擁有英籍 桂民海 則是 瑞典籍)


然而 上面 1月 6日,卻出現了 環球時報 的社評中白紙黑字: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香港有很多外資的機構,在南海一隅名香港的小島上,設立亞太區域總部,究竟他們外資是如何判斷解讀為今次事件呢?


上次西環張主任說特首有超然地位時 嗜悲有篇舊文:外資點睇,結語:

平心而論 三權分立 有與冇,到最後孤勿論誰是誰非,外資的反應才是最關鍵,特區之有別於內地城市,是憑著 三權分立 司法獨立,讓外資可以依賴的保證和保障,繼續留在香港投資做生意買賣,相對風險比較低,否則與直接入內地投資一樣。

若一旦特首凌駕司法之上,法庭依法審判結果,監管機構作出的結論和決議,可能受到特首一言堂改變更改,就好像王維基港視發牌事件。沒有外資香港單靠紅色資本 。。。。。?!

營商的環境和條件,因特首在三權之上凌駕一切,隨時可以任意搬龍門,那末外資撤資與否,便要看他們對香港 監管機構 司法獨立 信心還剩得多少,外資還需要這方面的保障嗎?

有錢揾外資可能甘願冒高一些風險,就像入內地投資的外資一般,只要輸少少再揾多多,除笨有精攞多過有餘有突,外資仍然是會留低嘅!



今次 環球時報 指明:强力部門通常都有規避法律,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的辦法,既達到開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線。


外資今次又點睇? 當然是有錢賺外資繼續進入內地,但利用香港作為亞太區總部,貪臨近內地交通方便省時間,並且信任特區的法治。不過 強力部門 竟然可以規避法律,能讓涉及糾紛高層駐港外籍人員(華裔和非華裔),可以從不經常規邊境關卡,而另覓其他途徑,自動返回內地配合調查,或會有個別外資機構將 亞太區總部 搬離香港。


經過今次可能性有冇增加呢? 若一旦外資集體將 亞太區總部 搬離香港,會有幾多職位流失呢?肯定會包括 嗜悲 冇得撈!!!




嗜悲加註:
原來 蔡子強 也和 嗜悲 一般想法,擔憂外資怎樣解讀 內地強力部門,規避法律令涉及人員,自動經過特別渠道返回內地配合調查(請閱讀後記)。記得,HSBC 曾經提過把倫敦總部,搬回香港甚至上海,不過遲遲未有決定,最近並且傳出會搬去 加拿大 添!!!


追加:

Midnight news dump

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
警方今日(一月十八日)傍晚收到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的覆函,表示「經了解,李波現在內地」,亦附上其本人致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的信件,內容與今日傳媒報導他在一月十七日寫給妻子的信相若。警方已經聯絡李太,她確認該信的字跡屬於李波。警方今晚已去函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要求安排與李波會面,並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



2016年1月1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3時27分



再追加

Midnight news dump (another not too far later)

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
警方於昨日(一月二十三日)晚上,接獲李波妻子通知,表示她於一月二十三日下午曾與李波於內地一間賓館會面。李太稱李波身體健康,精神良好,現在是以證人身分協助調查。會面後,李波將一封「致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的信件交予李太,代為轉交香港警方,信件內容跟之前的信件大致相若。就着會面地點及李波協助調查案件的詳情,李太並沒有進一步透露。

香港警方正跟進有關案件,並於同日已去信廣東省公安廳再次要求協助香港警方與李波會面,以進一步了解事件。



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2時06分



在再追加:


可能當是好消息很早就公報了


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
香港警方昨日(二月二十八日)接獲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通知,表示李波願意與香港警方會面。香港警務處及入境處的兩名人員於今日(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在內地與李波(共三人)在一賓館房間單獨會面,並錄取口供。

李波向香港警方及入境處人員提供以下資料:
(1)他在朋友協助下用自己的方法自願返回內地,並不涉及綁架,但他拒絕透露其他詳情;
(2)他目前在內地是自由和安全的,並表示現在正協助調查一名姓桂人士有關的案件,會於事件解決後回港;以及
(3)他要求警方銷案,表示無需要特區政府的協助,他並要求警方不要向外披露他身處的地方。

香港警方已將與李波會面的情況告知李波太太,並會繼續跟進事件。

就昨晚有報道關於一名姓桂人士與另外三名失蹤港人的案件,警方正要求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確認及進一步了解詳情。


2016年2月29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08分



後記:

在其他舊文曾與新鮮兄談起 強力部門,可以規避法律令人自動回去接受調查,嗜悲 說雖然被特區政府不斷要求,但遲遲未有答覆是要找個下台階,揾一個一堆說法,當然不是 吳亮星 那種洗頭艇 。。。。。


結果 1月 17日晚上出現了,以下的車撞死人潛逃,懊悔自投羅網版本:


【明報專訊】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事件在港備受關注,新華社今晚發稿報道,持有書店股份的巨流傳媒股東桂民海(文中稱為桂敏海),因早年在內地涉及車禍,去年10月因悔疚回內地自首。

本報按新華社稿件提及涉桂民海的車禍資料,發現2005年一篇新華網報道,大部分資料與桂氏被指涉及的車禍十分相似,包括肇事司機名字同為「桂敏海」,死者同樣是20多歲的女學生,死者父母均姓沈及姓周,肇事地點同樣是寧波,事發時間也是2003年12月8日晚上9時許,而負責調查事故的,亦同為浙江省公安廳。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肇事司機的年齡並不吻合,2005年報道中稱司機46歲,惟現年51歲的桂民海,如計及2003年發生車禍時,應只有39歲。

2005年的相關報道名為「浙江省公安廳成功化解一上訪事件」,在當年1月27日透過新華網發出,報道以女死者的母親多次上訪為主要內容。

該報道指23歲的沈晏嬋在2003年12月8日橫過寧波寧鎮公路某路段時,被一輛超速的小客車撞死,其後寧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調查後,認定事故中駕駛者有醉酒駕車等4項違章行為,負事故的主要責任,而死者橫過公路未註意看清來往車輛,亦需負起次要責任。

對此判決死者母親周艾萍深感不滿,報道指她在半年內先後多次上訪,最先向浙江省公安廳申請重新認定,因女死者父親50歲才老來得女,為顧及家屬心情,公安廳成立專門調查組覆查,至2004年1月維持原判。

周艾萍在報道中稱,她始終認為女兒事故中沒有責任,故其後每天都守在公安廳附近以求向領導反映。及至2月某日,周艾萍在門外獲一中年男子聽取其上訪內容,數天後接到省公安廳電話,才知那中年男子原來是分管交通的副廳長張景華。

周艾萍稱,她把搜集的材料和證據都交給張景華,對方查問很多細節,並承諾會重新對事故責任作出覆核;至4月公安廳組織浙江省內首次為釐清交通事故責任的信訪聽證會,結果仍認為女死者應負次要責任。

報道指,張景華其後再接見不服的周艾萍,承諾會親到事故現場了解,公安廳調查組再到事故現場勘測後最終認定,如駕駛者正常不超速下應可避免事故。在2004年5月30日,浙江省公安廳推翻先前的結論,改認定為駕駛員桂敏海負事故全部責任。



其餘四人看似不久,也可能會出現自動投案的類似原因?而且他們五人都剛剛巧,來到香港在銅鑼灣區某書店共事,世事就是那麽冥冥中巧合!!!



隔天 環球時報 又有:


单仁平:让铜锣湾书店老板自己面对法律吧


【環球時報】围绕铜锣湾书店的事情,香港一些人仍在煽动舆论。今晚新华社发出的一篇调查文章,揭示了该书店老板桂敏海“失踪”的真相。

桂原籍浙江宁波,1996年取得瑞典国籍。2003年12月8日,桂在宁波酒驾撞死一名女大学生,被判两年徒刑缓刑两年。他于缓刑期间违反法律不得离境的规定,冒用他人身份证逃至境外,被取消缓刑并遭网上追逃。他最终于2015年10月向内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新华社的报道同时提到,“桂敏海还涉嫌其他犯罪。相关涉案人员正在配合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报道没有说明桂涉嫌的是什么犯罪,但文章一出来,网上立刻有人猜测与铜锣湾书店出版销售一些恶毒攻击内地政治体制的图书、并促使它们向内地传播有关。

报道显示,桂对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忏悔,并对港媒针对他“失踪”的炒作表达了愤慨。他说道:“让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个负案在身之人,得以在香港立身,并在那里继续从事危害中国社会的活动,这显然是一个问题。他投案自首后,香港一些人用放大镜照这件事,而在这之前的那么多年里,他的秘密却像沙子从手缝中漏掉那样轻松隐瞒掉了。香港那些人对法律事务的关注显然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桂的原籍和犯罪地、现国籍、居住和活动地涉及中国内地、香港和瑞典,处理他的问题说实话有些棘手。香港舆论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考虑到这种复杂性,鼓励人们做事和看问题应从更大的视野出发,避免一切以香港为中心。应反对无视体系交叉处的特殊现实,将一些具体磨合上纲上线,动辄将普通事情政治化。

最近内地法律事务多次涉及有瑞典籍的人,瑞典政府和舆论的反应比香港一些人的反应要温和得多,显示了更多的配合意愿。这是值得香港社会思考的。

个别人从香港来内地投案或配合调查,被搞成很轰动的事情,根本问题出在价值观和对“一国两制”的解读上。少数香港反对派人士推动了这样一种认识:“一国两制”给了香港对抗中国内地和中央的权利,香港应当是庇护最极端违反中国法律并从事危害内地根本政治制度行为的堡垒,只有做到这一点“一国两制”才是真的。

香港与内地应当是和谐的,而非对立的。任何人不应致力于去基本法里搜寻“漏洞”,试图在基本法里拱出一个对抗内地和中央的所谓“合法空间”。两地在价值观上就应反对制造对立与隔阂,香港舆论不应动辄宣扬香港独立司法权受到破坏,将两地司法无可避免的磨合说成是香港的自由遭到打压。

香港独立司法权坚如磐石,这也是内地社会真诚愿意看到的。个别香港居民没有违反香港法律,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危害了国家安全,怎么办?让两地司法机关去依法协商解决。作为香港舆论,应当不鼓励上述情况的发生,而不是全力强调香港居民这样做“没问题”,应当受到最严格的保护。这是价值取向偏了。

具体到铜锣湾书店老板桂敏海的案子来说,他的经历和涉嫌犯的罪都太特殊了,这样的个例完全不具普遍性。现在他说希望“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让他自己去面对法律吧。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一上 央視 跟著就有後著,環球時報 隔天便發表了評論,鋪排有序一條龍服務,不過這次不用 社評,用的是署名文章 單仁平。



此外 1月 14日 在明報發現:


蔡子強 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報專訊】近日,政治書商李波的失蹤及疑被挾持返大陸案,讓香港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大家都憂慮,大陸公安是否真的越境在香港執法?一國兩制是否已經名存實亡?我們是否有一天也會「被」「以自己方式返回內地協助調查」,之後還要「被」「報平安」?

值得留意的是,其實,類似的涉嫌大陸公安越境在香港執法案,之前已經起碼發生過一次,但當時的迴響,卻遠遠沒有今次那麼大。

10年前的摩星嶺案
那是10年前,2004年6月,7名神秘人物,在港島摩星嶺道一高尚住宅外,似在監視某些住客,遭到報警,當香港警員到場調查時,他們更有人「撻朵」直認是公安,但警員卻不賣帳,公事公辦,將各人帶返警署,經扣查後7人暫准保釋候查。7人證實持雙程證,其中兩人更是廣東省公安人員。事件懷疑是他們是私下來港辦案,目標正是報警的男子,後者涉嫌在大陸牽涉到一宗嚴重罪案。

雖然當時有立法會議員對事件表示關注,而時任特首董建華和保安局長李少光,都有對事件作出回應,說不能接受公安在港越境執法,並會要求大陸相關單位澄清,但事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同是涉嫌內地公安越境在香港執法,當時事件並沒有在香港社會引發像今次這麼大的反應。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差別呢?

為何兩次事件港人反應迥異?

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上次事件可能因為被揭發得早,不像今次般,發展到有人失蹤,至今仍下落未明,讓事件持續發酵,欲斷難斷。

原因之二,也因為,上次官方統一口徑,義正辭嚴地重申一國兩制下的界線,沒有像今次《環球時報》這樣的官媒幫倒忙,大模斯樣的發表社評,說如果是內地警員去香港把李波五花大綁式帶過檢查站,肯定不行,「然而全世界的強力部門通常都有規避法律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的辦法,既達到開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線」,讓人覺得這是變相默認公安擄走李波,甚至說得「理曲氣壯」,肆無忌憚。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種恐懼的氛圍已經形成。

2004年,當時港人對一國兩制仍然抱有一定幻想,所以對摩星嶺案,也寧願選擇視而不見,選擇信賴官方,不想自尋煩惱。但相反,過去幾年,「一國兩制白皮書」、北京為政改粗暴落閘、前京官提出香港要去殖民地化、梁振英治下香港很多核心價值不斷受到蠶食、香港愈來愈大陸化等,接二連三的發生,再不容港人再哄騙自己,當一隻鴕鳥,且為香港帶來一派山雨欲來的肅殺氣氛。在風聲鶴唳下,當李波失蹤案出現,就立即觸動了大家已經如箭在弦的神經,憂心連一國兩制的底線終於也守不住,因而大有可能成了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恐懼的氛圍已經形成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起初因為惰性,為了心安,就算問題出現,都往往選擇視而不見,但一旦觀念已經形成,所有問題都會對號入座。

今天,從民調指標可見,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正不斷屢見新低,李波失蹤案在這時出現,亦因此起了一觸即發的效果。近日有關移民、BNO護照等話題,不單在媒體,而且也在友儕聚會中,確實成了熱話。

今年是選舉年,先後會有2月尾新界東補選、9月立法會選舉,以及12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而前述那種恐懼,大有可能在選舉中進一步發酵,發揮左右政局的作用。

對外商產生極大震撼
另外,據了解,近日不同的外國商會,都不約而同對李波失蹤案表示高度關注。原因是,很多外商因為節省成本和開拓市場的關係,都不得不在大陸設廠或銷售點,但卻仍然選擇把總部留在香港,而不是乾脆也一併北移,這是因為他們對香港的法制仍有信心,認為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人身安全和人權保障,而非像在大陸般,一旦惹上官非,便無所適從,甚至求助無門,任由宰割。

但李波失蹤案,卻對這些外商帶來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原來在大陸惹上官非,就算身在香港,也可能會被挾持返大陸,讓外商不得不重新考慮,在香港是否真的絕對安全,是否應再保險一些,把亞太總部撤離香港,遷至新加坡等其他亞洲都會。

事實證明,摧毁香港金融和國際營商中心地位的,不會是佔領中環,反而可能是一國兩制的遭到蠶食、日暮途窮。



主要都是 外資又點睇 啫 。。。。香港人點嘈吵都是沒人吼的!!!(隔了差不多 20天, 1月 18傍晚收到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的覆函,但等到深夜 11時 27分差一點點就是 19日零晨,政府新聞處 才發表 新聞稿: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後後記:

2016年 1月 24日(星期日)香港時間 2時 06分,特區政府新聞處再有 midnight news dump 報告: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李波 人身安全得到證實,其實過去公司蛇竇的吹水,大部份認為主要是李太及早報警,公佈了 丈夫李波 失踪事件,引起了公眾關注,故一時三刻未有受到嚴刑(不代表 嗜悲 觀點)。


另外,李波 托太太交給警方信件,說不是被綁架離境,云云!!! 李波 既然自認是自己自願,返回內地協助調查,經過二十四天仍然未能解開,何故不用正途邊境離港,依據出入境手續依法合法辦事呢?


曾經有同事提出,可以推說 李波 利用 假身份證 假回鄉證 出入邊境,故此雙方邊境沒有 李波 出入記錄。不過這要出示 假身份 出入境的證據,港方的證據需要令人信服,中方的證據可能受到懷疑。


這不是完美的說法下台階,並可能牽涉 李波 刑事犯法使用假證件罪 。。。。。不過仍然可以考慮試用,暫時壓著平息反對派的質疑!!!


後後後記:


2016年 2月 29日(星期一)香港時間 18時 08分 特區政府 發布: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新聞稿,再加上 鳳凰衛視 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首受訪 的特輯,雙管齊下為:“強力部門通常都有规避法律 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 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塗脂抹粉粉色一番,不過究竟在邏輯上過不過關呢?


剛巧同一日 Otto Frederick Warmbier, 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detained in North Korea confesses on north Korean television 美國學生在北韓電視上告白。真的是 攞景 還是 贈慶!(CNN News)


李波 人身安全再多一次得到證實,其實過去公司蛇竇的吹水,大部份認為主要是李太及早報警,公佈了 丈夫李波 失踪事件,引起了公眾關注,故此才會有今次 特區政府: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和 鳳凰衛視: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首受訪,若不 李波 真的可能就是那樣無影無踪 。。。。。


綜合蛇竇吹水論,李波 是在內地何處仍然是謎(沒有公佈),他又說要放棄英國護照,就算最後真的能夠 李波 回港,無論他重覆多幾多次,有幾多人會相信他是在完全無壓力下,依照他自己意願說的呢!!!借 已故 信報 曹仁超 的慣語:“木宰羊!”


香港人容易淡忘得很快,外資更加著眼在利潤,若 政黨 和 外資 再沒有新的炒作,事情就會靜下來不聞不問,不到半年再問起還有幾多人記得起呢???



後後後後記:


路透社有關 HSBC 再遷冊回港的分析,有以下一篇 CNBC的報導:



Hong Kong HQ move unlikely to slash HSBC's tax bill, Reuters analysis shows


【CNBC】HSBC's possible relocation to Hong Kong is unlikely to save the British bank much tax - one of its reasons for maybe moving abroad - and could actually increase its bill, a Reuters analysis of the company's filings shows.

HSBC said last year that it was considering a possible shift overseas from London, citing higher taxes and tighter regulation in Britain and a desire to be closer to faster-growing Asian markets.

Analysts said HSBC's former home Hong Kong, with a corporate tax rate of 16.5 percent against a British rate set to rise to 26 percent, was the most likely destination. Some investors have said weakening growth in Asia and a reduction in a British levy on banks' asset bases announced last year, argues for HSBC to stay put.

But some analysts say Asia's better long-term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Hong Kong's lower tax rate may yet hold attractions for the bank.

A Reuters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filings shows that Hong Kong may offer HSBC fewer tax advantages than many believe. That's because HSBC will struggle to move enough profit to Hong Kong to benefit from its lower tax rate.

Indeed, it may have to report more income in Britain if it moves, since many of the overhead and borrowing costs now booked in Britain may in future be offset against more lightly taxed Hong Kong profits. Also, Hong Kong's less generous treatment of share bonuses may cost HSBC millions of dollars in tax deductions each year.

Crawford Spence, Professor of Accounting at Warwick Business School, who has studied international groups' tax planning, said the Reuters analysis showed the "commonsense understanding" that HSBC would receive a big tax benefit was too simplistic.

"They may not be saving much money at all on this particular aspect," he said.

HSBC declined to answer questions on possible changes in its structure and their tax impact.

"The board is considering at least eleven criteria for long term shareholder value, one of which includes the tax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transparent, fair and competitive," a spokeswoman said in a statement.

HSBC moved to London from Hong Kong in 1993 after it bought Midland Bank. However the climate for banks in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ostile since the 2008 crisis with regulators bringing in tougher rules on capital and bankers' pay as well as imposing heavy fines for a litany of misdeeds that has scarred the industry.

While regulators in Asia have followed suit with tighter rules on bank capital and liquidity, the region's relatively strong showing in the 2008 crisis means lenders there have faced less of the public and political backlash seen in Europe.

Low UK profits
HSBC's ability to cut its tax bill by moving from Britain is constrained by the fact that it doesn't declare much taxable profit in Britain.

Britain is a lucrative market for HSBC, generating over $15 billion in net interest income and fees in 2014, the most recent full year for which data is available.

However, the bank reported an accounting loss in Britain in 2014 and had a tax charge of $69 million for the year. This is despite the fact its British retail bank, which has tens of thousands of staff, produces what Chief Executive Stuart Gulliver said last August were "excellent returns".

HSBC's investment bank, which is headquartered in London, had profits of $8 billion in 2014, while its commercial bank, which also has a significant British presence, had profits of $9 billion.

A key reason for the modest British taxable result is that much of the group's overhead costs are booked in Britain, such as top management salaries and central support functions.

Also, since HSBC borrows most of its debt via British-registered companies, its annual report shows, it is also entitled to British tax deductions on bond coupons and other interest costs.

HSBC's accounts show group overhead expenses of around $9 billion a year.

Hong Kong, which does not bear the same share of group overhead costs as London, generated over $8 billion in profit on almost $13 billion of revenue in 2014, filings show.

The bank declined to say how much of its group costs would be booked in Hong Kong as part of any overseas move. However, analysts said the change could be significant.

Chris Wheeler, banks analyst at Atlantic Securities, said regulatory rules mean that if HSBC moved its main holding company to Hong Kong, it would have to raise more debt there, rather than in Britain.

"It would have to be in Hong Kong. It would have to be in the holding company," he said.

If these costs were no longer booked against UK income, the UK profits would rise and face UK tax.

Of course, booking costs in Hong Kong would depress taxable profits there, reducing the tax bill there. However, that's not the kind of tax arbitrage companies usually target.

"You're better issuing (debt) out of a higher tax jurisdiction than a lower tax jurisdiction," said Gary Greenwood, an analyst at Shore Capital who covers HSBC.

Banker bonuses
In the area of executive pay, HSBC could find itself losing UK tax deductions without any corresponding saving in Hong Kong. In response pressure from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banks are increasingly paying senior bank executives their bonuses - often worth millions a year - in shares.

Britain allows companies to take tax deductions in relation to newly issued shares paid to employees, even though this does not represent a cost to the company itself. Hong Kong does not, according to its 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

All this means that HSBC will have to shift much more UK profit than costs to Hong Kong in the coming years or face an increase in its tax bill. That could be a hard task to manage.

That's because HSBC's average annual British tax bill of $100 millio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uggests an annual taxable profit of just $440 million, based on prevailing tax rates.

One area where HSBC won't make any tax saving by moving to Hong Kong is on the bank levy. Following extensive lobbying, the British finance minister, George Osborne, said in July that he would halve the levy and, crucially for HSBC, no longer apply it to the overseas assets of British banks.

HSBC's levy charge was $1.1 billion in 2014 and previously planned increases in the rate were set to lift this to around $1.5 billion a year.

Gulliver said last year that half the levy charge related to non-British assets. That meant an overseas move might have shaved $750 million a year off HSBC's levy. The fact non-British assets will in future be exempt means this part of the charge will no longer apply.



雖然 HSBC 可能不能算是外資,獅子銀行紮根香港 93年回歸前遷冊英國,再遷回香港之說時有所聞,上文中:


"The board is considering at least eleven criteria for long term shareholder value, one of which includes the tax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transparent, fair and competitive," a spokeswoman said in a statement.

HSBC moved to London from Hong Kong in 1993 after it bought Midland Bank. However the climate for banks in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ostile since the 2008 crisis with regulators bringing in tougher rules on capital and bankers' pay as well as imposing heavy fines for a litany of misdeeds that has scarred the industry.



CNBC 引述 Reuters 但 嗜悲 找了兩天 才找到 路透社 篇原文


HSBC board to meet, China's role in Hong Kong a factor in HQ debate


* HSBC board meets on Jan 27-28 to discuss HQ move, strategy

* Decision on relocation possible as early as this week

* Concerns about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growing-HSBC source

By Lawrence White

HONG KONG, Jan 26 (Reuters) HSBC's board meets on Wednesday to consider moving headquarters to Hong Kong, and concerns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influence over the financial hub and its independent status may be a factor in the decision, said a senior source at the bank.

At the two-day meeting, directors will also focus on the bank's strategy, with a decision on the domicile issue possibly coming as early as this week.

Chief Executive Stuart Gulliver will lead the board in assessing the results of a nine-month review into a potential relocation, drawn up amid worries over tighter regulation and higher taxes in Britain.

The bank may also want to be closer to faster-growing Asian markets, which account for around two thirds of its profits.

Reuters reported that a relocation to Hong Kong is unlikely to save the British bank much tax, and may actually increase its bill, while signs Beijing is encroaching on Hong Kong's partial autonomy are further playing on directors' minds.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appears to be getting worse. You have to wonder if the city will remain a suitable base for an independent-minded, top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said an HSBC insider, who asked not to be named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atter.

Since independence from British rule in 1997, Hong Kong has been governed under a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ormula, which gives it partial autonomy from mainland China.

That has ensure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 key attrac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seeking an Asian base, and prevented mainland police from operating in the financial centre.

But a series of disappearances among Hong Kong's bookseller community has prompted fears that mainland Chinese authorities may be using shadowy tactics that erode that formula.

AT LEAST 11 FACTORS
Lee Bo, one of the owners of a publisher and bookshop specialising in books critical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vanished in December amid widespread speculation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may have abducted him in Hong Kong and spirited him across to China for an investigation.

Lee, a British passport holder, surfaced on Saturday, meeting his wife at a guesthouse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police said.

HSBC in Hong Kong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Lee's disappearance could be a factor in the domicile decision.

Earlier this month, thousands of people took to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demanding to know the whereabouts of the men, who were all linked to a publisher that was reportedly planning a new book on the private life of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So far,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not responded to multiple requests for comment from Reuters, nor have they made any substantial statements explaining Beijing's role in the disappearances nor the fate of the men.

HSBC's review of whether to relocate considers at least 11 factors, the bank has said, includ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business and legal environments in a given city as well as its long-term stability.

The bank has never publicly said which financial centres it is considering for a possible relocation, but Hong Kong, HSBC's main base since its creation 150 years ago until 1993, is viewed as the favourite by analysts and investors.

Staying in London would mean the bank remains i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nancial centres, although that might be affected by Britain's possible exit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following a referendum that could take place later this year.

Local regulators including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have said they would welcome a move to the Asian city, a major source of global revenues for HSBC.

Yet, as Chinese growth slows to its weakest i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nd Hong Kong's own growth suffers, those revenues' contribution may be eroded. (Editing by Mike Collett-White)



路透社 指明 李波事件,將會是 HSBC 考慮考慮的 factor 因子,雖然 HSBC in Hong Kong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Lee's disappearance could be a factor in the domicile decision.


路透社 都講得很白,李波自願不經正常途徑,返回內地協助調查,外國傳媒 外資機構 是知道和關注的,但會不會搬離就看事件發展下去何如了。


到底 獅子銀行 點睇呢???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可以是一個指標!!!


結果獅子銀行以後都不提遷冊,繼續留在英國倫敦 indefinitely 。。。。。決定不再每三年檢討總部選址,直到永遠!!!

明報社評﹕匯控總部決留倫敦 折射問題值得深思


【明報專訊】匯豐控股決定把總部留在倫敦,而且決定不再每三年檢討總部選址,除非出現「重大環境變動」才提出考慮,即是說,匯控總部坐落倫敦基本上不會再有改變。

匯控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環球銀行,它對發祥地香港的決絕,財務稅賦並非主要因素;從23年前匯控離開香港、遷冊倫敦的背景審視今次決定,折射匯控對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的情况研判,沒有根本轉變。這個或許是匯控為再遷冊畫上句號最值得思考之處。

匯控遷冊返港 一度高唱入雲
去年4月,匯控宣布研究搬遷總部,市場反應正面,匯控股價抽升約4%;另外,市場預期匯控總部若選擇離開倫敦,香港應該是首選熱門地點。當時匯控遷冊回港高唱入雲,有解讀為匯控不滿英國政府計劃對銀行高額徵費有關,趁英國大選之前向卡梅倫政府施壓,云云。選舉之後,保守黨繼續執政,銀行徵費作了調整,但是以匯控的規模,每年仍然要向英國監管機構支付約15億美元,相當於匯控一成盈利。

匯控存款基礎約四成來自英國以外,特別是亞洲地區,亞洲對匯控盈利的貢獻高達六成,在利率趨升之際,匯控在亞洲坐擁雄厚存款,這個地區對其盈利貢獻將會有增無減;另外,在匯控所有資產中,香港佔22%,2014年稅前獲利也有接近一半來自香港。從財務以至發展盈利前景,特別是匯控管理層一直對亞洲和中國業務發出正面信息,將之定義為匯控未來之所繫,綜合這些因素,匯控遷冊回香港才是較合理選擇。

匯控在香港和上海起家,特別是香港讓它由一家地方銀行發展成為跨國、跨境的環球銀行,香港不少人對「匯豐銀行」感情深厚。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匯控,英國不少人對可能要動用公帑挽救這家並非「根正苗紅」的英資銀行,大有意見,當時匯控決定不接受英國當局濟助,宣布供股集資,主要是向本港投資者伸手,本港散戶傾力供股,熱切支持程度連當時匯控大員鄭海泉和一衆高層,都深受感動;其後散戶在匯控股價下跌時,築起「血肉長城」力阻沽壓等舉措,港人對匯控的支持和不離不棄,在這一役充分顯露出來。只是,財務、亞洲世紀以至歷史淵源,都未能促使匯控再選擇香港。

匯控總部留在倫敦的公布,最值得留意的是「英國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得國際認可,並具備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豐富經驗」,在香港被描述為與倫敦屬同級金融中心的時候,匯控以此理由選擇留在倫敦,可以解讀為香港的監管架構和司法制度,未能如倫敦一樣給予匯控有足夠信心。

1993年,匯控遷冊到倫敦,時任匯控主席浦偉士形容是「政治形勢促成的商業決定」。當時,香港還有4年就回歸中國,雖云1997之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過,香港政治地位轉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於類似匯控的跨國大企業來說,轉移到穩定明確的倫敦落戶,完全可以理解;匯控總部選擇留在倫敦的決定,從公布看來,顯示當年促使匯豐遷冊的因素,仍然對今日匯控的抉擇起着關鍵作用。

港事蜩螗內地浮躁 銀行規避不確定性
本港政治出現問題,鬥爭形成的不確定局面、內耗空轉導致的各方面倒退,看不到有什麼辦法解決;內地近年介入香港事務日深,對高度自治的衝擊不單港人感受得到,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銅鑼灣書店事件,早前就有外國通訊社引述消息報道,此事或許對匯控的遷冊決定帶來影響。因此,當年匯控遷冊目的為規避政治的不確定性,現在香港局勢發展,從匯控的角度審視,當年的憂慮已經坐實,更無回歸香港之理了。

至於更直接的中國因素,內地經濟處於轉型放緩調整期,對匯控的決定或有影響,另外,內地金融事務由去年中開始,歷經股災、暴力救市、人民幣突然貶值到熔斷機制等,都暴露內地在金融領域的亂套,不單跨國銀行集團,即使是散戶投資者對這樣的市場,都會提高警覺。因為,無人知道一覺醒來有什麼政策措施,會使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另外,內地對香港影響日深,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一些現象,市場人士注意到有形之手在幕後操控,而這是香港歷來不會發生的事,匯控因而較認同倫敦的監管架構,就十分正常了。

可以說,香港在今次匯控遷冊,由高唱入雲到被形容為「恥辱」的輸了,是再一次折射匯控對香港政治地位的憂疑不安。今日香港,歷經回歸第19年發展,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不確定性,都在累積和深化,匯控不考慮重返香港而折射出來的信息,值得關心香港的人思考。



外資點睇 不言而喻,和中國香港最有淵源 的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 之後改名 Hong Kong Bank 反映是香港的銀行,到再改成 HSBC 刻意淡化 與Hong Kong 關係,跟著就在回歸前遷往倫敦 。。。。。如今 19年後再投下不信任票。


特區政府一向自我感覺良好,只是 匯豐 不識貨啫!!!



後後後後後記:


銅鑼灣書店 林榮基 卒之返港,與 鐵頭何 一起見記者,洩露 李波 說漏了嘴是被帶走的,李波 照例失踪了幾天,只在網上否認是被人強行帶返內地。經過幾天,6月 18日 卒之出來見記者。


【now新聞台】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主動與在寓所樓下的記者見面,承認在內地調查後曾經與店長林榮基見面,但沒有向對方透露如何返回內地,也沒有複製書店客戶的資料。 (有片)


李波 與 太太 同時一起,出現在香港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有 李波 就冇 李太,有 李太 就沒 李波,這種狀況各位聰明人自然心領神會,記者們傳媒們要 李波 說怎樣的話呢? 放過 李波 一家吧 。。。。。!!!



伸延閱覽:
香港书商配合调查真是被炒作歪了 環球時報
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報新聞網
新華網05年報道疑似桂民海所涉車禍 明報新聞網
让铜锣湾书店老板自己面对法律吧 環球時報
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政府新聞處
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政府新聞處
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政府新聞處
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首受访 鳳凰網
HSBC Hong Kong HQ move unlikely CNBC
HSBC board to meet, China's role in Hong Kong a factor in HQ debate Reuters
匯控總部決留倫敦 明報新聞網
李波否認向林榮基透露回內地方法 Now TV 新聞網



我的舊文:
外資點睇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


14 comments:

新鮮人 said...

唉。。。。。。。
中華民族為何會發展成這樣?

新鮮人 said...

記得我曾經說過。。。
內地人的思想模式和香港人別很大,
尤其是對原則性的領悟,
西方標準是規則定來,
雙方必需遵守,
如有問題就坐下來先議,
待雙方同意下方可更改規則,
但內地人原則性很薄弱,
任何時間覺得有問題就會不跟從規定走,
根本不會理會自己承諾過什麼。

另外,
所謂"愛國盾牌" 往往被利用到極點,
任何威脅到黨領導的都叫做賣國,
所以任何對政府政策有不同意見,
以至批評都是死罪,
所一個專賣批評黨政的地方又怎樣不是眼中釘呢?
一國兩制,
中央以國為主是必然的,
港人講兩制也只是空談,
尤其是內地領導的思維是維護黨利益的愛國"黨" 為主,
那兩制的原則性就可以"消失"了。

其實整件已經很明白,
大家心中有數,
黨報已講得很明白,
只差沒有說
"係我做的,你吹呀? 鬼叫你地唔通過廿三條呀!通過左咪可以用黎捉佢地囉,洗鬼人家鬼鬼鼠鼠落黎捉人,仲要作一大篇大話西遊咩!"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
五十多年前 毛主席 攪的一場
文化大革命 是否完全扭曲了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統呢?
也影響了
中華民族五千年以後的發展 。。。。路向!!!


以上只是 嗜悲 個人的懷疑
事實上 談起挖出來談 文化大革命
還是國內的忌諱
再過是多二十年 當年的一代凋零
便在沒有真相可尋
完全由官方統一了記載和結論!

愚弟不屬那一代人更無從窺考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拜讀完兄台寫下詳盡的第二段
反覆思量了幾天 仍然無以應對

倒想把近日 特區政府和社會 面對的難題
版權法 和 高鐵增加撥款 在立法會中角力
嗜悲 感到無奈無力 港人聽天由命

網絡23條 捧著立法保障版權的權利的招牌
卻暗藏著立法背後 讓將來可以依法合法鎖人
泛民採取拉布只是拖得一時半刻
看來終會失守 被打開缺口

兄台應眼看到 港大的校委會主席任命
依照港英時代的條例 由 英國總督委任
現在轉朝換代卻沒有修改
轉由 特首 依法合法委任
被說成是行之有效的慣例
教育沙皇入主 香港最高學府
是鑄造將來領導香港精英治港人才搖籃
說沒有政治任務 很難服眾

港大師生及校友會和各界集體反對
均沒法改變委任 終於坐正
學生罷課 老師會卻不敢支持
因為害怕不屬勞資糾紛
而且沙皇已經坐正
可以利用合約告返轉頭曠工

此外 高鐵的一地兩檢 為了將來合乎 基本法
不外是人大釋法 或用附件形式 將其合法化
在西九劃地 執行內地法律

一有缺口 一不離二 二不離三
被形容是 國安法 即 基本法23條立法
專門修理異見份子 整人的法例
便是依法合法在特區施行

今次 強力部門 可以做完
再搵出 十多年前 醉駕
反指是 由泰國 不經正途 迂迴返內地
自動投案 云云

令人懼怕卻是
全港港人 只有 小部份出聲
眼看絕大部份 港人
反認為 銅鑼灣書店 五人賣禁書
要食得鹹魚抵得渴 心態
嗜悲 要借 李超人 的一句
不寒而慄
冷得我 騰騰震


新鮮人 said...

中國人的陋習已非一日,
也不是自文革後才白熱化的。
個人覺得漢唐是中國民風最豪情壯麗的年代,
至宋朝重文輕武後,
人性漸趨玩弄計謀及辯駁,
至明朝和清朝的人民水平更差,
貪瀆之風愈吹嚴重,
思想拑制日盛,
國民各家自掃門前雪,
至此漢,三國那種英雄氣概,
見義勇為之風已蕩然無存了,
當然其中變化極為複雜,
不是我個人完全理解,
不過整體而言,
國人的民風受當政者思路影響,
由秦漢万家爭鳴,
到獨尊儒術,
及至儒表法裏,
當中全是中央集權的愚民政策,
其實中共所用的和明清用過的手段相似,
且比帝皇時代較溫和了,
所以你話是否文革促成中國人的封閉,
個覺得冰垀三尺非一日之寒。

香港的問題,
自己嘗試抽身放遠看一看,
就整個歷史來看,
香港只是一個小點,
能否影響整國運發展真的很難講,
汏為這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未曾有過的,
且今日中華發展和幾千年來又極不同,
從前是一個大國自我發展而已,
外畀影響只有外族侵略而已,
今天中國卻不能單身於世界舞台之外,
中國的國策以至內政唔多唔少都要顧慮到國際社會的看法,
所以事情又變得更加複雜。
不過有一點是不變的,
就是分久必合,
合久又必分。
古時大約三百年中國就會分裂一次 ,
然後廿幾至五六十年又合成一個完整國家,
清末至今已有百年,
看來分久必合的時候快來了,
可能在你我有生之年可見端倪,
不過如何合成則很難說了。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 積習五千多年文化
必有好有壞流傳下來變成習慣
好的不用多說 四大發明 五大發現 etc etc
壞的例如:喧嘩嘈吵 隨地吐痰 公眾地方 大小二便
non exhaustive
文化大革命 更把一切 醜惡 盡情 爆發出來
既然已經有人做過 就不要收收埋 繼續發揚光大
兼且 改革開放 製造 一部份人成暴發戶
嘴臉更加可以不可一世 以錢為大
人權環保公正公義公平不及搵錢最大硬道理

最近大批的內地網民翻牆到台灣
把政治網頁切底洗板閒閒地
幾萬條留言 他咪的識見水準何如
容後再說吧 。。。。。。

至於在香港小島一隅
兄台話要把眼光放遠些
小男人沒有這樣偉大
具備有宏觀眼光視野
嗜悲 雖不屬本土派
不過既然是小島居民
都是只顧著自身的問題較合適
國家大事留返給北京諸公吧
保住丁點儲蓄養老
政治上河水不犯井水
不用因為說錯話寫錯嘢
被告不成實使用電腦
不覺借用了別人創造作
犯了版權法某某條款
或買錯本禁書
會被失踪
無憂過埋下半世啫!!!

新鮮人 said...

匆 匆 又一世人,
天落地 變 被蓋。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
最怕是麻煩找上門
都唔記得 30年前講過
被人有人證物證篤出來受靶

跪玻璃 批鬥 寫悔過書 臨老 勞改!!!

新鮮人 said...

你又無賣禁書,
怕什麼呢?
大把人比你敢言,
幾時輪到你丫。

the inner space said...

其他的不用提 新鮮兄
在這網誌白紙黑字寫過
曾有讀李怡主編 70年代(向前輩借閱) 和
64之後自己主動購買 易名 90年代 多年
李怡 反共 旗幟鮮明
只要一聲號令列為禁書
並且有追溯期
咁已經可以入罪矣

遑論其他的 etc etc

兄台應讀過歷史 歷代 文字獄
寫的出版的固然入獄
購買的傳閱的 掂過 都有罪
每每株連 成千上萬 。。。。!!!

新鮮人 said...

你咁怕死咩?
長毛都未死得,
幾時輪到你丫,
你個博好火咩?
大把博的言論激你一萬倍,
輪五十年到未輪到你,
咪自我恐懼,
只怕唔係被中共捉死,
而係俾你自己嚇死,
學你話齋,
你孤家一人,
怕什麼?
唔死都大半世,
乜都唔講得,
谷死仲慘啦。

the inner space said...

梁國雄是名闘士
連聯合國都識佢
一有咩野大動作
實有外國爭收留
用來打擊想中國

新鮮兄

嗜悲是無名小卒
無人認識路人丁
人家在博上大罵
可能都是有外國
居留權外國護照

記得有個鄭宇碩
攪佔中好大大聲
在畀人篤了出來
擁有澳洲籍護照
結果連去金鐘坐
博清場拉入警局
都唔見影子呢!!

我只想河水不犯井水不犯河水可以過埋收尾幾年啫

新鮮人 said...

你放一萬個心啦,
你都話自己係小人物,
人微言輕,
又無影響力,
中共連你係乜水都唔知呀,
點會捉你丫,
咪幾人憂天啦,
有人捉你我陪你。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大人物會捉
要立下典範不過
大人物例如梁國雄長毛
必有通風報訊先逃離
待抵達外國才發表
被逼害被驅捕
咁就是他外逃的要旨

小蝦毛外國唔會識你乜水
但也要傳出被捉
殺雞儆猴 寒蟬效應
只是有沒有會不會
不幸被選中啫

強力部門可以規避法律讓人家自動協助調查
發酵已經成個月有多囉
有時事評論員 和 我公司蛇竇
開始已經有個說法是
特登做成咁肉酸 強力部門 出手
環時 及時出口社論 央視新聞 出 news
泡製出來的 旨在 讓人知道 清楚明白
內地可以做得到

這幾天 警察一哥 查失踪
出入境一哥 查非法出境
海關一哥 查沒有違禁品
保安局局長 說通報機制有效
都齊齊話沒有證據跟進
只有 喇沙仔 樣板說會繼續調查
直至 讓警方見到 李波
但等幾耐
至有進一步行動 no time limit
沒有一個期限 可以一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