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Monday, December 19, 2011

向800名來自兩岸四地的青少年洗腦

向800名來自兩岸四地的青少年洗腦



據明報編者按:本文摘自今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在人民大會堂向800名,來自兩岸四地的青少年,所發表題為「辛亥革命與民族復興」的演講。


【明報專訊】 《辛亥革命與民族復興》
講辛亥革命,必然首先要提到一個人,你們說是誰?(學生答:孫中山)對,就是孫中山先生。在內地,我們稱中山先生為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我們這一代人,上小學的時候就能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等中山先生的名言。

大家剛才從天安門廣場經過,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始,每逢國家重大節日和慶典,都要在天安門廣場樹立大幅中山先生的畫像,和對面天安門城樓上的毛澤東主席的巨幅畫像遙遙相對。為什麼?因為我們今天從事的事業,是從中山先生那裏繼承下來的,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這位為國家和民族奉獻畢生精力,作過傑出貢獻的偉人。在台灣,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有「國父紀念館」。

在香港,前年拍了一部電影,片名叫《十月圍城》,不知道你們看過沒有,故事當然是虛構的,但中山先生在香港讀過書,從事過革命活動,這是歷史事實,拍攝這部電影實際上也是為了紀念中山先生在香港的革命活動。1895年2月20日,孫中山在香港大學發表公開演講時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於香港。

中山先生的家鄉在廣東香山縣,今改名中山縣,就在澳門旁邊,中山先生第一次走出國門就是通過澳門,在香港醫學院畢業後,曾經以孫逸仙的名字在澳門行醫和從事革命活動。在澳門,現在澳門半島不到8平方公里土地上,有3座中山先生全身銅像,有一座「國父紀念館」和一條「逸仙大馬路」,這表明澳門居民也同樣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人。

如果有一道考題問大家,在中國近代以來,到目前為止,有哪一位政治家為兩岸四地人民共同熟悉、最受兩岸四地人民共同崇敬、景仰?不知道你們的歷史老師是否還有其他答案,但如果回答是孫中山先生,我想肯定會得滿分。

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為什麼歷經百年,中山先生在中國人生活的地方還這麼受到愛戴?或用你們年輕人流行的語言,還有這麼多「粉絲」?我想,中山先生有很強的人格魅力,這是一個原因,但最根本的是我們同屬中華民族,同屬一個國家,有一個共同的理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轉折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可以概括為20個字,這就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近代以來,在我們國家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國人民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和建設,包括辛亥革命,也包括今天的改革開放,都是緊緊圍繞這20個字的主題。這20個字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是1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為之不懈奮鬥的理想、奮鬥的目標。

為什麼可以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概括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20個字?這就要講一點歷史。我不是歷史老師,但願意與同學們一起回顧中國近代史,讓我們回到中山先生所處的年代,以增強對辛亥革命重要意義的認識。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我們的先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

在17、18世紀,滿清王朝還自詡為「天朝上國」,但實際上,自從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後,我們國家已經逐步落後了。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開始侵略中國,瓜分中國。我想各位同學腦海中一定有一幅中國地圖,而且也都讀過中國近代史,現在我們作一個練習,設想我們回到中山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年代,那時的中國地圖是什麼樣子?

從你們生活的地方說起,香港被英國佔領,澳門被葡萄牙佔領,台灣被日本佔領,青島被德國佔領,在上海、天津、廣州、廈門、九江、漢口、蘇州、杭州、重慶等大城市,有西方國家的24處租界。大連旅順港先被俄國佔領,後來又被日本佔領,日俄為了爭奪東北地區,在我們中國的領土上打了一場日俄戰爭。從更大的範圍講,西方列強還在我國領土上劃分了勢力範圍。祖國山河破碎,亡國危險迫在眉睫。

面對這樣一張張歷史地圖,我們可以設身處地想一下,如果是你,能夠無動於中嗎?凡是中華熱血好兒郎都會奮起抗爭。如是,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爭取民族獨立,救亡圖存,維護國家統一,成為那一代人的一項重要歷史使命。

即將亡國的境地
一個幾千年綿延不斷的文明古國、大國、強國,進入即將亡國的境地,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從我們國家自己內部找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惡果。

封建專制加上外來侵略,戰亂不已,我們的人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雙重奴役,飢寒交迫。要實現民族獨立,就要實現人民解放,把人民從封建統治和外國殖民統治雙重壓迫下解放出來,使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建立人民的政權,主宰自己的命運,徹底地擺脫封建專制統治。

因此,爭取人民解放,是一項與爭取民族獨立相輔相成的歷史任務。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要使我們的人民能夠在自己的土地上過上好日子,有尊嚴地生活。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面對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人民困苦不堪,生靈塗炭的局面,「為了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進行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鬥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一次次抗爭,但又一次次失敗。」中山先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投身革命的。他最早認識到,要改變中國的命運,首先必須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國。

偉大事業的開拓者
1894年,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創立第一個革命組織「興中會」,就以「振興中華」為目標,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的口號。這個口號雖然有排滿思想,但本質上是要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建立共和國。1905年,中山先生在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緊接著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學說,正式宣示進行國民革命,創立「中華民國」。

從中山先生提出的這些革命綱領和口號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他是這項偉大事業的開拓者。

據統計,自1894年到1911年發動的起義有29次之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也就是我們現在紀念的辛亥革命,才取得成功,1911年12月29日,在南京孫中山被公推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清帝退位,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束。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歷史上「起共和而終帝制」第一人。

辛亥革命 思想的大解放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它結束了中國的傳統社會,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參加過辛亥革命的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林伯渠曾經說過,「對於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們體會不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麼不容易的事。」

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什麼變化呢?我認為最重要的變化是人們思想的大解放。過去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可以被推翻,而且中國再也不會有皇帝,就像梁啟超所說的,「任憑你像堯舜那樣賢聖,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樣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人民的主人翁意識的覺醒,這個變化對中國社會和人們思想的震動是巨大的,極大地推動了20世紀的社會變遷和民族發展進步。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學可以毫無顧忌地暢談國家政治,針砭時弊,追根溯源,就是從辛亥革命開始的。

辛亥革命雖然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成功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不愧為一場偉大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後雖然未能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社會,但進行了民主試驗,為後來建立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政治體制積累了經驗;辛亥革命後中國人民雖然還經歷了軍閥統治等黑暗時期,但畢竟迎來了新中國的一縷曙光,成為邁向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起點。

中國共產黨 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的事業
辛亥革命後過了38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辛亥革命未竟的事業。在天安門廣場有一座1949年開國慶典前夕奠基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它的碑文是這樣寫的:「3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30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1840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這表明,新中國的成立,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奮鬥、不怕犧牲的成果,其中也包括了辛亥革命作出的歷史貢獻。

前面講了我們國家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程,講了辛亥革命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的作用,這只講了我們從事的事業從何處來,要問我們事業向何處去,答案就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可以說,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有了基本的條件,有了可靠的前提。因此,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就是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國家,實現人民共同富裕。

你們這次在內地體驗考察回去後,如果有人問你,13億中國人都在做些什麼事?這個問題很大,似乎很難回答。但我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辦法,用4個字就可以回答,就是「強國富民」。這就是13億人正在從事的事業。從1949年算起,我們已經為這項歷史任務奮鬥了62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大家這次到內地來,相信已經親身感受到。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目標,還需要包括在座各位同學在內的一代代人的努力。從這一點上來講,我們儘管有年齡的差距,但都是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一歷史使命的承擔者。

適合我國國情的 現代化建設道路
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我想還是用一個簡單的方法來理解這個問題。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大約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這些國家實現現代化大約用了300年的時間,我們國家人口也佔世界人口大約五分之一。

從1949年算起,我們要用100年的時間,也就是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們國家從一窮二白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就決定了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必須走自己的路,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可以參考,但它們的發展模式無法解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問題,無法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探索,我們開闢了適合我國國情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概括來講,就是選擇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發展出一套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並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使我們這個古老的國家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為什麼說我們今天選擇的這條道路是正確的?我講一個例子,我看過一個比較權威的研究材料,裏面說,175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份額的32%,但到了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時,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不到4%,這200年間我們國家一落千丈,從世界領先國家淪落為赤貧國家。我們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就是在這個基礎上開始的。

經過60年奮鬥,2010年,我們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二位,國際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位;我們從自行車也生產不了的國家,發展為世界工廠,年輕人喜歡的iPhone、iPad,有許多都是在內地生產的;從科學技術十分落後,發展到可以發射宇宙飛船;建國初期我國人口是5.5億,文盲率高達80%,2010年我國人口13億多,文盲率下降到8.72%。

雖然我國人口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仍然處於發展中國家行列,但我們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還有一個例子是,在我國加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的同時,由於我們自力更生發展出自己的經濟體系,具有很強的抵禦風險的能力,在過去幾年世界金融危機中,我國經濟社會繼續保持穩定發展。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我們國家選擇的發展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是能夠完成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這個歷史使命的。

將這把火炬繼續傳下去
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就是要徹底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面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我們的人民過上富足安康的生活,新中國成立62年來所取得的成就,已經初步實現了中山先生的理想。「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就像一把火炬,要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從中山先生手中傳到了建立新中國的一代人手中,他們完成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使命;從他們手中又傳到了建國後成長的幾代人,他們正在完成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小康社會,為國家現代化奠定基礎的歷史使命;現在,這把火炬很快就要傳到在座的各位同學手中,要通過大家的努力奮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將來還要通過你們的手,將這把火炬繼續傳下去。

我們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就是要建立這樣的歷史觀,樹立這樣的使命感,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聽眾是 800名兩岸四地的青少年,兩岸四地通常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有幾多人在這年紀,可以具有足夠批判力呢?兩岸四地的青年,素質有多大的分別我不知道。


香港眾多港孩,成長成為青少年,但很多大部份還是要菲傭印傭幫忙,未能獨立打理自己,要他們去批評批判辨別是非 。。。。。差矣!殆矣!哈哈哈哈哈,不要已竹篙打一船人,對“嗜悲”知道!



伸延閱覽:
辛亥革命與民族復興~喬曉陽 雅虎新聞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