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每個一生下來的人,就是要等待死亡那一天.雖然這樣說得簡單,到至親至愛的人,離世怎能無慟於衷呢?
日本人大和民族,最愛歌頌死亡之美! 古時有「切腹」儀式,先來個齋戒沐浴,擇個良辰吉日,舉行「切腹大典」,「切腹者」穿上白衣,橫一刀,直一刀,鮮紅的鮮血染得白衣像朵大花兒,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介錯人,一刀把頭顱劈下,鮮血噴射出來,頭顱滾了又滾,滾滾滾...滾滾滾...美哉!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皇軍的「神風特攻隊」,喝完「sake 酒」,別過天皇的儀式,連人帶機撞向美國海軍戰艦,爆炸起的烘烘火焰極美,死得十分燦爛奪目!
日本人歌頌「死亡的美學」,在深山,在河谷,在雪地上,在懸崖邊,有單獨自殺者,有集體自殺者,死在幽美環境,像詩的一般悽美!
二月中奧斯卡金像獎,頒獎予日本電影「禮儀師の奏鳴曲」,英文:Departures,奪得最佳外語片,最近在香港公映. Trailers & Clips

主要演員:本木雅弘 Masahiro Motoki (小林大悟) , 廣末涼子 Ryoko Hirosue (小林美香)兩人演一對夫婦,山崎努 Tsutomu Yamazaki (新老闆=師傅)
導演:瀧田洋二郎 Yojiro Takita
故事:
任職 大提琴 cello 演奏員的小林大悟(本木雅弘),其實沒有天份,他所屬樂團演出,祇有小貓三幾個聽眾,樂團無奈解散,大悟失業了,他又未能加入其他樂團,祇有帶著妻子小林美香(廣末涼子)回到故鄉山形縣的老家暫住,減少開支。
小林大悟的父親在他六歲時,離家出走,大悟的母親靠經營酒錧賣酒,撫養大悟成人,可惜當隨樂團出國表演時,母親去世了,老家一直空置著。
回到山形縣老家,失業了很久的大悟,發現一則「旅程NK歸途助理」的招聘廣告,誤會以為是旅行社聘請導遊,到見工時才得悉,是替死人遺體清潔的禮儀師,負責在葬禮前,清潔遺體和整理儀容,才放入棺木。
大悟初時雖然非常恐懼,並且產生抗拒和厭惡,但為了生計,因為有二萬日圓酬勞一天,即五十多萬日圓一個月收入,無奈地接受現實,加入新工作,跟隨著老闆也是師傅(山崎努)學習。
死者們,有死於非命的,有死得安祥的,有老的,有少的,有美的,有醜的,有香的,有臭的,有死於恐懼的,有死於哀愁的,有死時怨懟的,有含冤而死的..... 有男的,有女的,還有不男不女的。
小林大悟面對的死屍天天新款,但又不敢對妻子說明職業,直到妻子美香一次意外,查出他每天日間接觸死屍無數,晚上回家就扭著老婆,把她嚇得毛骨悚然,遂向丈夫發出辭職通諜。
卒之老婆走了回外家,小林大悟更安心跟師傅學習,漸漸已能自己獨立處理死屍,師徒兩人可以分頭接工作,收入更多,無奈小林美香離開,在晚上和休日,孤獨小林大悟,祇可以拿出大提琴,在家中,在田野間,自奏一曲自娛。
結局如何呢? 懇請購票入座!
我見:
日本人著重表面包裝,把不美的隱藏著,華麗美麗的背後並非所見的。日本人可以把侵占中國,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先是淡化,再是否認,隨後美化,利用更改中學歷史教科書,把醜陋的抹掉。
人的死亡是哀傷的,電影把這哀傷,先是利用大悟的滑稽來淡化,引起觀眾笑聲。再是否認,說死亡祇是去了,另一個空間。隨後美化,兩師徒幫死者,清潔,化妝,盡量回復生前的面容。
可取的是指出,日本人辦事嚴謹,對死者的尊重,禮儀週週,絕不馬虎了事,也對死者家屬,加以安慰。這是表面的還是真心的,是非自有公論。
電影中加入,大悟父親模糊的正面鏡頭,又說大悟已記不清楚父親的面容,是否想誤導觀眾,懷疑師傅可能就是出走的父親呢?我沒有墮入這推論。
人是靠吃動物屍體為生的,吃植物就尚未能確定,兩師徒剛完成工作後,就拿起食物來吃的場面,都時常出現,是導演想指出,生生不息,大地上的生物,植物,都在是在 recyling!
電影的 camera crew,把山形縣的景色拍得很美,一開場就是個淒美的雪景,春夏天間的田野,背景也不忘加一個,山頂還有積雪的山嶺,美哉!
得到奧斯卡委員會的歡心,成為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因為我沒有看過其他參選的電影,不能作出比較。這電影當然有一般娛樂性,但不覺得是一部經典的作品。
後記:24-04-09
結局是小林美香發覺自己懷了孕,既然有了小林大悟的骨肉,唯有回來喇。同時有一封電報送到老家的地址,收件人是小林大悟已經去世的母親,打開電報原來電文說:離家的父親,剛巧也去世了。大悟一時間不能接受,卒之由師傅下令,並借出汽車,着令大悟和美香夫婦兩人,趕快去到荒蕪的小漁村,為逝世的父親辦理後事。
已經學成,成為禮儀師的小林大悟,親自為父親屍體清潔,化妝,盡量回復生前的面容,已經模糊父親的面容,重新呈現在面前,兩夫婦把亡父入棺後,就送去火化了。
小林家剛新有了下一代,美香懷了身孕,但小林老父就去世了,萬物都是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一個遁環,一個cycle,年老的死去,年少的出生,生生不息,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人生是有意義的?還是沒有意義的呢?你我的存在,祇是要延續下一代,咁一代一代傳下去,又為了甚麼呢?
p.s. 點解女人一懷了身孕,就寧愿回到已拋棄了的丈夫身邊,縱然不滿丈夫之前的一切,甚麼都願意原諒了,為甚麼要這麼委屈呢?自己獨力撫養出世後嬰兒不成嗎?
伸延閱覽:
切腹 維基百科
介錯人 維基百科
神風特攻隊 維基百科
死亡的美學 谷歌搜尋
日本的自殺勝地 谷歌搜尋
大提琴 cello 谷歌搜尋
其他網友對禮儀師の奏鳴曲有關的文章:
本木雅弘 新鮮人
《禮儀師之奏鳴曲》 素顏天使
17 comments:
日本人何止將死亡美化,更愛將暴力美化。
雖然不能認同你每個說法,
但卻十分欣賞你寫blog的執着和認真!
這套片令我有入場的衝動,
但還未看!
讀完你篇大作﹐就更加之無入場既興趣
This movie is not on my "must see" list.
Is it part of the Japanese culture to "beautify" death? Are they any different from ancient Egyptians who also made a big deal out of the "big exit" and "after life"? I wonder !!
外公去世時媽媽不讓我們參加葬禮,外婆去世時我不在當地,所以現在憶起外婆就悲從中來。我覺得,人生前多些孝順,死後只是一個形式,做給活人看而已。
space,
這齣戲我有幸觀賞了, 能得奬其實是它把日本的傳統及對死亡的尊重, 展示給其他民族(包括評審的洋人與及我們的非日本人).
這種繁文縟節相信只有日本人如此重視.
坦白說我也喜歡看日本片, 這戲的情節頗緊湊, 還有我們城市少見的鄉村風味作背景, 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 父子, 母子, 朋友, 夫妻的感情多重描寫, 令人對日本的風俗多點認識, 又有對死亡的幽默感. 很豐富哦! 也很值得一看. 當然咯, 故事是有點堆砌和太過巧合.
認同你說生生不息的訊息, 除了常常的吃, 最後的一幕(把石頭由兩人的手緊握, 然後放到廣末的肚子), 也是把這個主題帶出.
沒錯, 葬禮是做給其他人看的. 三種葬禮形式 (道教, 醫院內處理, 無宗教) 我也親身經歷過.
小朱姐: 你認識的日本人比我深. 知你也有看過「禮儀師の奏鳴曲」,英文:Departures,得閒補寫返篇影評罷.
新鮮兄: 看完就寫返篇影評喇!
收收兄: 令你失去左去看的雅興真系唔好意思.
hari 兄: 北美很快會上映,到時去看看罷, tuesday 多有 special pricing,不好看也損失不大,祇是你些少時間.
另
我不是念歷史的, 古埃及的文化所知極少, ancient Egyptians who also made a big deal out of the "big exit" and "after life"?
金字塔是個big exit 的機器, 是永生之途?
紫丁香君: 形式有時也可以時結合誠心誠意,最重要是做出來時,那人當時的心態.
我每次去拜祭先人,都選擇少人日子,並且是單一人獨往.
macy 姐:
日本人處事嚴謹.
導演多有類同的手法.
還有多謝你的認同.
agnes: 但到至親至愛的人,離世怎能無慟於衷呢?形式有時也可以時結合誠心誠意,最重要是做出來時,那人當時的心態.
Yes, one theory is that pyramids were "resurrection" machines that helped launch the dead to Gods' place in the sk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gyptian_pyramids
hari 兄: 由你寫下會有趣味性高.
已經為「禮儀師の奏鳴曲」補寫下結局在後記上,并加上我附加的意見,各位讀完,可還有沒有 comments 呢?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