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中國女排的 ICON 『鐵榔頭~郎平』,執教美國女子排球隊,帶領 美國隊 到北京參加決賽週,在分組賽中巧遇中國女子排球隊。
8月15日晚,兩名美國選手封死了中國隊 王一梅的扣殺,而以 3比2戰勝中國女排。賽後,美國隊熱烈慶祝時,落寞的主教練郎平,沉默地坐在一旁。之後美國隊在淘汰階段,勝了意大利入四強,大逆轉反勝 古巴入決賽,與 巴西在周六晚爭奪金牌不果,祇得銀牌。
而美國女子體操隊中 Shawn Johnson 的教練是已歸化美國的 喬良,他來自中國。喬良在1990年就已經是中國體操隊的副隊長,不過他覺得他在中國體操界的成績已經達到極限,所以他接受了愛荷華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出國留學。10年前 Johnson 的父母帶 Shawn 去喬良的“喬氏體操舞蹈學校”後,喬良 成為 Johnson 強生的導師。強生當時只是一個活潑的 6歲女孩,而喬良和教授舞蹈的妻子莊立文剛開了這家訓練中心。
喬良指導 Shawn Johnson 為美國隊贏了女團銀牌,個人全能銀牌,個人自由體操銀牌,最後在個人平衡木奪金,勝出金牌後, 喬良 與 Shawn Johnson 強生,熱烈擁抱。
來自北京的 李佳薇 年少時在北京學習乒乓球,並進入北京隊,由于國內乒乓球水平太高,李佳薇選擇了去新加坡打球,之後她代表星加坡參加國際大賽。
原籍中國北京的 李佳薇代表星加坡一直打到四強,對著中國的 張怡寧,雖然結果落敗,在季軍戰再對中國的 郭躍,結果再敗,未能攞到獎牌,但已經令中國隊捏一把汗。
寫于:二零零八年八月廿三中午
後記:二零零九年九月一日清晨
剛巧今夜失眠,仔細重讀了微豆兄的新文:「If you were a book...... 」Margaret Atwood: Identity and Survival,內容提及到小弟這一篇拙文。
微豆兄真的在一年之後的昨天,多寫了一篇文章,剖析了海外華裔,對于:身份、存在、處世等等的復雜心情。
沒有微豆兄提起,我倒已經完全忘記了,曾經寫過這篇,記載去年見到三位海外華人:郎平、喬良、李佳薇在二零零八年八月,北京奧運會的三樣心情、三個背景、三種經歷。
今晚是失眠夜,我心情十分復雜,先因為臺灣的困局,令我“痛心、心痛、痛心。”回看這篇文章,思起海外華人應如何自處。而我身為香港人也是中國人,流著是中國人的血,儲著中國人的”脱氧核糖核酸“,卻生活在一國兩制的香港特區彈丸之地,享受著多一點的自由。
初時是一片空白 。。。。。。。。繼而想起 John F. Kennedy. Inaugural Address. Friday, January 20, 1961 的名句: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伸延閱覽:
微豆兄的文章 ~ Identity and Survival
伸延閱覽 我的舊文:
The Foreign Legion 外國 "乒" 團
外國乒團 (貳) -- 陪練
Brain Drain
16 comments:
其實你想表逹什麼呢?
好明顯你有嘢想講,
但又唔講出口喎!
是否想講「生母」和「養母」的分別??
為何這麼多有才華的中國人投身海外?是中國能人過多,容不下他/她們?還是中國的環境扼殺了人才的發展空間?
新鮮兄:
It was a mix of feelings!
他們她們三位代表了,
海外華人的三種類別!
身在海外心懷故國,
安心立命再建家園,
充滿憤恨一掃冤屈。
微豆兄:
不盡是生母養母的分別。
你已是華裔加拿大公民,
在海外的中國裔外國人,
多存 mixed feelings.
第一類 郎平打份工啫,唔使因為咁,
放開啲個心呀,咪當是中國的出口貨,
必屬佳品咁囉,放開啲!
第二類 喬良既然入了籍,喺外國人了,
做好分內事啫,值得慶祝咪慶祝囉。
第三類 李佳薇懷著一股憤怒離開國,一喺誓要打敗中國,挫敗中國,一泄心頭冤屈怨氣為快。一喺想中國衰,證明自己離開中國是正確的。
記得有位入了美國籍的中國人,得了美國籍之後,除了在美國時常指指點點,又頻頻潛返大陸攪呢攪路,被抓了就鎮出本美國護照,要求中國放人,狐假虎威。
Shek 兄:
歡迎來訪及留言。
中國人投身海外不算很多罷!
不錯確實有很多出了去的不回來,
但海歸派也不少。
中國還未盡善,
距離完美頗遠,
很多尚待改進,
能出一分力的,
做得到就去做,
客觀環境不可,
就不勉強去做,
不用逢中必反,
凡事踩低中國,
攪衰攪殘中國,
這是個人意見,
That's my thoughts!
喔~~
明白你意思了!
新鮮兄你明白就好了!
滴汗!
你滴汗?
係咪熱呀?
嘻嘻~~~~
新鮮兄:
滴汗是緊張嘛!
新鮮兄的提問,
一向萬分重視,
take them seriously!
"... 在海外的中國裔外國人,多存 mixed feelings ..."
我認為關鍵是在乎:
(1) 內覌: 每個人对自己的認同和接受程度
(2) 外覌: 社会对這個人的認同和接受程度
言重了,
謝過先! orz
微豆兄:
(1) 內覌: 每個人对自己的認同和接受程度
(2) 外覌: 社会对這個人的認同和接受程度
對以上唔喺好明,跟我們所討論的有乜連繫,
可否 elaborate more! 謝謝!
我是用「內覌」和「外覌」的社会心理學角度,來解釋為什么海外的中國裔,会有如您說『... 多存 mixed feelings ... 第一類, 第二類, 第三類, etc ...』。換句話說:
How a person sees and reconciles him/herself + how society labels and accepts or rejects this person => Mixed feelings => Choice of reactions and actions
微豆兄:
多謝解釋,我冧我開始有啲啲明白了!
移民外國做 minority 小數族裔,面對 mainstream society 和本身的如何自處,真是不簡單的問題,無怪很多移民,未能融入!
非我等沒有移民的,可以一時三刻就明白的。
你有時間就在你處,多寫幾篇文章談談呀!
微豆兄:剛巧今夜失眠,仔細重讀了兄臺的新文:「If you were a book...... 」【Margaret Atwood: Identity and Survival】 內容提及到小弟這一篇拙文。
兄臺真的在一年之後,多寫了這篇文章,剖析了海外華裔,對于:存在、處世、身份等等的復雜心情。 謝謝你!
連結:微豆兄的 Identity and Survival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