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Sunday, January 31, 2016

女排聯賽 冠軍天津 亞軍江蘇 季軍上海

女排聯賽 冠軍天津 亞軍江蘇 季軍上海



去年 2015 的夏天 9月頭,中國女排在 郎平 調教後,重新登頂取得了 女排世界杯冠軍,兼且取得 2016 巴西里約熱奈奴奧運的:十二強總決賽的一席位入場劵。


記得賽前臨出發的一天,繼主將 魏秋月,徐雲麗,楊芳旭 受傷缺席,連 惠若琪 也突然因心臟出了問題,臨時缺席沒有出發往日本參賽,於是 郎平教練把剛剛傷愈,開始練習的 魏秋月,她是唯一有國際大賽經驗的女將,帶了去日本補夠人數。



中國女排奪冠 升起國旗 播出國歌



結果憑女將士們用命,郎平 教練屢屢奇招突出,不停變陣改得夠快,見 嗜悲 舊文:最後一仗 中國 vs 日本 2015-09-06 的比賽,再加上一點運氣,還有 巴西女排因為是主辦國,可以直入奧運總決賽不來參賽,中國女排在擊敗 日本女排 後,計積分以第一名輪元。


除取得奧運入場劵之外,還繼 朱婷 與 袁心玥 兩位新秀之後,另一位小將 張長寧 也成功上位,組成 “朱元璋 ===》朱袁張” 攻擊線,三人都是僅僅剛剛過 20歲,埋下為 里約奧運攞牌(不期望奪金有牌已經算成功)多一分希望,而將來數年等三人成熟後,若沒有傷病纏身全力為 中國女排 比賽,希望可能創造一個高峰達兩三年。



中國女排畫冊:光榮綻放 全體女排隊員上台領獎時 帶了因傷未能隨隊 惠若琪 徐雲麗 和 楊芳旭 的球衣一起上冠軍頒獎台




女排聯賽

世界杯後中國隊回國不久,又要準備全國女排聯賽開打,不過先有 世界軍人運動會,於是 八一隊 要代表中國解放軍參賽,不幸 世界杯冠軍隊員 八一隊 的 楊珺菁,在比賽中受了重傷,而 袁心玥 就是腰傷,八一女排結果斷羽而歸,跟著不久中國女排國內聯賽開打。


經過首圈遁還賽,首先是擁有國手主攻 朱婷 的 湖南隊,單天寶至尊必被淘汰,繼而是擁有國手自由人 林莉 加重注 外援 的福建隊也出要局。之後 遼寧隊雖然擁有國手 顏妮 丁霞 都要出局,北京隊擁有國手 曾春蕾,加上重金禮品聘泰國國家女排隊 泰籍教練也終須出局了。


到四強階段疲兵 八一隊 雖然擁有國手 沈靜思 袁心玥 劉晏含(楊珺菁受傷),也要在四強賽中意外輸了給 天津隊 出局,只可以與 上海隊爭奪 第三名。



四強賽


江蘇隊先聲奪人,以常規賽最高分以第一名殺入四強,卻在四強對上海隊時,五場三勝制中先在客場兩連敗,落後 0-2 大分之下,逆轉連勝三個主場,以場數 3-2 翻盤驚險進入決賽。對手是四強賽中,曾經 1-2 落後於 八一隊 的 天津隊,天津隊 憑著毅力打敗 八一隊 餘下兩仗,也是驚險 2-3 場數晉級入決賽。



總決賽 和 季軍賽

這兩階段都是採取 五場三勝制 左邊的一隊是主場






第三四名次賽 上海隊 vs 八一隊


上海隊 靠兩外援


上海隊 11號 崔子婷 的 身高 體重 攔網 和 扣球高度 相信掉轉了吧



八一隊 有 沈靜思 袁心玥 劉晏含 (楊珺菁受傷)





那隊能奪得第三名挽回一些面子?



決賽 江蘇隊 vs 天津隊

江蘇隊 有 張長寧 壓陣 今季聯賽冒出的 龔翔宇 和剛剛恢復的 惠若琪(沒有外援)






天津隊 有 兩位外援 加上 前國手 陳麗怡 和 剛剛傷愈的 魏秋月





到底 總冠軍 是鹿死誰手呢?


女排聯賽終極決賽


三四名爭奪戰 五場三勝制

女排聯賽 三四名之爭,結果場數 上海隊 3-1 八一隊,只需四場比賽就了結,缺少大將和疲兵再戰,八一隊 雖然是上年度冠軍隊,在本階段僅能取得一勝,名列第四收棺取殿軍,上海隊奪得第三名季軍。







冠軍爭奪戰 五場三勝制

江蘇隊 又是先輸兩仗作客給 天津隊,回到主場取回一勝之後,再接再厲奪取多一場勝仗,五局三勝制打成 2-2 平手,1月 30日晚上,第五戰仍然是江蘇主場在常州舉行。惠若琪 在第四仗沒出場是留力,還是傷愈不久在第三仗拼搏過度,心臟又再出現了問題呢?國家隊總教練 郎平,也有到場觀戰第四場比賽!!!


第五戰 江蘇隊雖然仍然主場之利,但第三四仗發力狂追,付出過大 惠若琪 和其他隊員不及恢復,終以 1-3 局數輸掉生死戰敗給天津隊,5場比賽 天津隊 3 - 2 江蘇隊 奪冠。






恭喜 天津隊 憑後勁奪得總冠軍!!! 江蘇隊先輸二仗,拼盡連奪回兩仗攀平,體力未能及時恢復,再沒有力量拼多一仗,加上小將們抵不著壓力,結果屈居第二名只得亞軍。


不過其實上海隊在第五場得勝,據 新浪體育 是靠外援及時復甦,最後一戰外援希望來屆,有機會重來短期效力(整個聯賽約只是四個月完成),賺人民幣掘金兼且在中國渡假旅遊,是不錯的 freelance job 。。。。。。


以下是 三四名 和 冠亞軍 爭奪戰 每仗每局的細分比較:





有沒有造假成份呢?國內賭波猖獗 。。。。。。也不是沒可能!!!





追加:

視頻 video 新浪體育 女排奪冠之路





以上若未能看到 點擊 (看片) 即可,@17:09分鐘全體女排隊員上台領獎時,帶了因傷未能隨隊 惠若琪 徐雲麗 和 楊芳旭 的球衣上冠軍頒獎台!!!



伸延閱覽:
中國女排畫冊:光榮綻放 谷歌搜尋
女排聯賽專頁 中國排球協會
女排聯賽決賽專頁 新浪體育



我的舊文:
中國 vs 日本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

Sunday, January 24, 2016

365日の紙飛行機

365日の紙飛行機





365日の紙飛行機 山本彩 獨唱



經過網上查找,原來是 AKB48 主唱,NHK連続テレビ小説:あさが来た 的主題曲。


あさが来た 故事概要:

根據以大阪為據點的女企業家 廣岡淺子 的真實人生所創作的小說「小説 土佐堀川」(作者:古川智映子)為故事構想原案,劇本由編劇大森美香創作。

1901年,女性企業家白岡淺(波瑠 飾演)在自己創立的「日出女子大學」的開學典禮上,以鼓勵女性求知為主題發表演講。

時間回溯至1861年的京都商家,這是今井家一個充滿好奇心的11歲少女的故事。自小生長在傳統家族中的阿淺,無法認同「女子無才便是德」及「指腹為婚」這種限制女性自由發展的陳舊觀念,父母親亦不允許女孩子唸書,還擅自決定婚事,連溫柔的姐姐阿初(宮崎葵 飾演)也無法倖免。阿淺無力改變,苦惱的她將自己關在儲藏室裡。

未來的結婚對象(玉木宏 飾演)對這個將來要成為自己妻子的小女孩相當感興趣,送給她一個以梅樹製成的小算盤。此人即是白岡新次郎。新次郎鼓勵阿淺的一番話,自此改變阿淺的人生。原本對新次郎的散漫印象不佳的阿淺之母,亦對新次郎的印象大大改觀。

時光流逝,四年後的1865年,可愛的小女孩已成為亭亭而立的15歲少女。雖然已經長大,但內心依然與從前那個充滿好奇心的小女孩一樣。個性男孩子氣的阿淺,總是讓父母及家中的女侍傷透腦筋。但是阿淺周遭的人們仍不知道,這個天真無邪的少女,日後竟是掌管大企業並創設大學的著名企業家兼教育家 。。。


AKB48 全部成員 演唱主題曲 365日の紙飛行機



あさが来た Asa ga kita 阿淺來了,是繼 《海女》《謝謝款待》 後, 又再破收視紀錄的 NHK 早晨劇場。


嗜悲 今次又再展開追劇,每週靜待網上的 posting,6集一輯獨立一個單元,當晚一定看完才睡 。。。。。哈哈哈!





演員表:

主角
今井淺 白岡淺/(成年期) 波瑠 (幼少期) 鈴木梨央
白岡新次郎/玉木宏
今井初 眉山初/(成年期) 宮崎葵 (幼少期) 守殿愛生
眉山惣兵衛/柄本佑

今井家:
今井忠興/升毅
今井梨江/寺島忍
今井忠政/林與一
今井久太郎 今井忠嗣/ (成年期) 興津正太郎 (幼少期) 二宮輝生
阿梅/友近
阿冬/清原果耶

白岡家:
白岡正吉/近藤正臣
白岡よの/風吹純
白岡正太郎/木内義一
白岡榮三郎/(成年期) 桐山照史 (幼少期)吉田八起
白岡千代/ (幼少期) 中川江奈 鈴木梨央 (成年期) 小芝風花
雁助/山內圭哉
亀助/三宅弘城

眉山家:
眉山栄達/辰巳琢郎
眉山菊/萬田久子

其他:
美和/野々すみ花
玉利友信/笑福亭鶴瓶
五代友厚/藤岡靛
大久保利通/柏原收史


還有很多明星客串亮相,嗜悲 就認得出有:

土方歳三/ 山本耕史
福澤諭吉/ 武田鐵矢
聰(サトシ)松造/ 長塚圭史
治郎作/ 山崎銀之丞
治郎作妻子 カズ/ 富田靖子
宮部源吉/ 梶原善


















若上面的 youtube 看不到,可以點擊 365日の紙飛行機 到 dailymotion 每天動議 去看,有十多個版本可供欣賞。


在 NHK Online Youtube Page 網頁找到每一週主題的撮要:


第 12週



十二週週講到,投資九州煤礦被 聰/ 松造 攪破壞,因而發生爆炸停產,白岡家老太爺辭世,白岡淺臨危授命挺起頭家。白岡新次郎 和 白岡榮三郎 則繼續做二世祖,一個懶理生意只顧彈三味線,一個卻是有心無力。


第 13週



剛剛播完, 阿淺 應 五代友厚 邀請到 江戶/ 東京,路上遇上了 福澤諭吉,再在吃牛肉鍋店又遇見到,兩人大談女權。白岡淺 又經 五代友厚,介紹 認識當時明治政府初期的 內務省(內政部)內務卿 大久保利通,可惜臨離開東京時,卻發生了 紀尾井坂之變事件,大久保利通 被 石川縣士族 島田一郎 等六名刺客 暗殺 。。。。。五代友厚 崩潰 痛哭,阿淺手足無措安慰 友厚!


第 14週



回到大阪 阿淺 又要處理,從娘家跟她過來的 女幫傭 阿冬婚事,卻因為 阿冬 其實是一直暗戀著 阿淺 老公 新次郎,經過一番騰折後,阿冬 明白到 新次郎 堅定不移不會納妾,也因為二管事 龜助 的情深,讓 阿冬 明白擁有一個愛她的丈夫,比得到一個只有她愛他的男人幸福,下定決心答應下嫁,並和 龜助 一起到 九州煤礦 當管事。


第 15週



本週 五代友厚 捲入 北海道事件,根據事實:五代友厚 於 1881年牽涉入 北海道殖民地辦事處醜聞,而這件醜聞令當時的開拓長官 黑田清隆 下台,五代友厚 之後聲勢不復,4年後就屈屈而終,1885年壯年去世了。至於在 阿淺來了 故事中,也出現了一些牽連北海道的風波,但得到 阿淺 新次郎 和 榮三郎 力撐,看來是大步攬過了!!!不過透露了 五代友厚 存在隱疾 。。。。


第 16週



本週 白岡淺 積極籌備開設銀行,另一部 五代友厚 病情轉趨嚴重,很多時都不能起床辦公。此外,山崎平十郎 的出現上門拜訪,對 阿淺 開設銀行會有何影響? 還有 阿淺 的姐姐 阿初,離開大阪 到 和歌山 務農,闊別十年後突然來訪 。。。。(山崎平十郎 影射 日本近代史有一位 中川小十郎 人物,他是集 政治家 教育家 政商界別 都有參與,並且創立 京都法政学校(即今時 立命館大學 前身),也是 日治台湾銀行 的創行行長。)


第 17週



五代友厚 死後, 白岡淺 開辦了 加野銀行,上了軌道後又開始新的生意,新次郎 與其他大阪商人打算在大阪西面的 尼崎市 興建紡織廠(有暇請閱讀下面追加文字)。連 阿淺 也穿上洋裝,可惜是 雁助 離開 加野屋,阿梅 感到傷痛!女兒 千代 長大(小芝風花)亭亭玉立,此外 阿淺 提議 加野銀行 引入女性員工。


第 18週



加野銀行 業務上了軌道,女職員考核受訓後開始工作。但女兒 千代 卻帶給 新次郎 和 阿淺 更多煩惱。 姐姐 阿初 的兒子 藍之助,也希望到銀行學習,他會不會親上加親和 千代 成為一對呢?


故事如何發展下去呢? 各位留意網台有沒有得播:あさが来た 阿淺來了!



後記:

以下 19 - 26 週是後補上去的


第 19週



阿淺 和 新次郎 到 和歌山,探望移居十多年的 姐姐 阿初一家 後,決定了讓 藍之助 到 加野銀行 見習。突然出現一位叫 成澤泉 的人來到 加野銀行,求見 阿淺 相談 女子大學校 設立事宜。另一方面 阿淺 和 新次郎 也要為在 京都 唸書的 千代 粗心。


第 20週


閱讀完畢 成澤泉 的 女子大學建議書,阿淺深受感動並著手籌劃,更加去了 東京 見 大隈重信(早稻田大學創辦者)。阿淺 開始為資金籌集傷透腦根,另一方面 千代 回家 又與 阿淺 言語衝撞,阿淺 煩惱的事日多。跟著又遇到一個,之前不獲 加野銀行 貸款的客人襲擊,阿淺 受傷昏迷入院醫治 。。。。。。


第 21週


養傷中的 阿淺 和 女兒千代 感情增進了不少,姐姐 阿初 也從和歌上山 趕來探望。上次到東京拜訪過的 大隈重信,他的妻子 大隈綾子(松坂慶子)也帶來好消息來探望在大阪的 阿淺。


第 22週


阿淺 康復出院,但是家中的上一代兩位女性老人家相繼逝世,今井忠興(阿淺父親 住在東京)也臥病在床,他捐了一幅地皮給 阿淺,讓將來辦女子大學當作校址。值得慶賀,是籌備女子大學,逐漸成立雛型。


第 23週


新次郎三弟 榮三郎 建議 加野銀行 伸展入保險業務。阿淺父親去世,臨終前把應許捐出的地皮契約簽名作實。另一方面 女兒千代 看上的青年 東柳啟介 登門拜訪,而在和歌山的姐姐剛剛為二兒子娶妻,不過就同時接到徵兵令,需要離家去遠方服役。還有是大番頭 雁助 受傷入了神戶的醫院,各人急急趕往探望!!!


第 24週


首間女子大學 日の出女子大学校,由籌備到正式宣布招生,漸漸成功在望,成澤泉 被任命第一代代校長,開學日 阿淺 上台發表演說。與 千代 情投意合 的 東柳啟介,向 白岡新次郎 會面,但將會是他在 帝国大學畢業後完成研究生課程,才會入贅白岡家做女婿,老太太 嫲嫲 知道了孫女兒婚事,之後就含笑而逝。但加野銀行卻因為大圍的不景氣,遇上危機 。。。。。


第 25週


不景氣令到 加野銀行 發生擠提,阿淺 為保信譽決定一一兌現,另外與商界商量整合保險業,結果扭轉乾坤暫時可以喘息。阿淺 和 新次郎 女兒出嫁,女婿入贅白岡家,不久孫女兒出生,取名 白岡多津子; 白岡家有了繼後。日の出女子大学校 開學,有位女生 平塚明(大島優子)出現 。。。。。。


嗜悲 加註:平塚明 即後來的 平塚らいてう(1886~1971),由 明治 19年 2月 10日 到 昭和 46年 5月 24日,逝世時 85歲,是日本著名女權維權者,思想家、評論家、作家,在日本戰敗後積極參與和平運動。



第 26週
NHK 遲遲未有 5分鐘撮要刊出,嗜悲 攞攞孿 卒之在網上找看到最後一集 第 256集完結篇。


白岡新次郎 已經離世多年,千代 已經是三位女兒的母親,日の出女子大学校 已經上了軌道。一切都已經成就了,阿淺 也垂垂老矣 需要撐著拐杖。


阿淺 在山上見到年輕的 新次郎 向她揮手,年老的 阿淺 撐著拐杖一步一步行去見 新次郎,漸漸 阿淺 變得年輕,開始放開拐杖,繼續飛奔跑去到年輕的 新次郎 面前,新次郎 把 阿淺 抱起 轉圈,再用雙手 撫摸著 年輕 阿淺 的臉,在一遍油菜花田中,情深款款 凝望著 阿淺 。。。。。。劇終!!!



欲知詳細請親自到網上看播影映的 あさが来た 阿淺來了。。。。。。


續:

在大阪片廠拍攝完結篇的小小儀式


NHK 大阪:『びっくりぽん』全部拍攝終了!!!




此外登文前留意到 本文是網誌第 1800篇登出文字,多謝各位 9年來的光臨!!!




尚有 257篇倉底貨,未有機會見到天日,因為時間性可能需要鏟掉!!!




追加:

嗜悲 以前到日本公幹查賬(內審),因為牽涉到證劵業交易,所以有讀過一些 Tokyo Stock Exchange 東京證券交易所 買賣股票程序,和 nikkei index 成份股的資料。


其中 Sojitz Corporation 双日株式会社 是 日商岩井株式会社 Nisshō Iwai 和 ニチメン株式会社 Nichimen 合拼組成為。


而 ニチメン株式会社 Nichimen 便是 廣岡淺子 與丈夫 廣岡信五郎 在大阪創立的 日本棉花,一路演化合拼收購成為 ニチメン株式会社 Nichimen 機構。


以下是 嗜悲 綜合了幾則 維基百科 的資料撮要而成:


Sojitz Corporation (Japanese: 双日株式会社 Sōjitsu Kabushiki-gaisha) is a sogo shosha (general trading company) based in Tokyo, Japan.


Sojitz was formed in 2004 by the merger of Nissho Iwai Corporation (日商岩井株式会社 Nisshō Iwai Kabushiki-gaisha) and Nichimen Corporation (ニチメン株式会社 Nichimen Kabushiki-gaisha). The name "Sojitz" is derived from the names of Nissho Iwai and Nichimen, both of which include the character "日" (sun). "Sojitz", literally meaning "twin suns", implies a merger of equals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阿淺來了 的 白岡新次郎 和 白岡淺,就是影射 明治時代 大阪的商人 廣岡信五郎 和 廣岡淺子 兩人。以下是在 Sojitz Corporation 双日株式会社 官方網頁找到的資料:


Asa ga Kita and Sojitz
(中文簡體)


Did you know that the new NHK serial drama which premiered on September 28th, Asa ga Kita, actually has deep ties to Sojitz history?

The drama is based a novel which draws its inspiration from the life of Asako Hirooka (the basis for the show’s Asa Shiraooka, played by TV personality Haru), a businesswoman and teacher who lived from the Bakumatsu era to the Taisho era. Her husband Shingoro Hirooka (the basis for Shinjiro Shirooka, played by Hiroshi Tamaki)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Japan Cotton Trading Company (established in Osaka in 1892; later to become Nichimen), one of the companies to which Sojitz traces its lineage.


img_hirooka01.jpgimg_hirooka02.jpg
Shingoro Hirooka 廣岡信五郎Asako Hirooka 廣岡淺子


Scholars even say that it was Asako’s dedication to her work which inspired Shingoro, then leader of Kajimaya, to enter the spinning industry. He was later appointed the first president of Amagasaki Spinners Ltd.

At the time, so many spinning factories were being built in the Osaka/Kobe area that it had come to be called “the Manchester of the East.”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dustry’s raw material, cotton, was under the exclusive control of a few companies and foreign trading houses.

Many were advocating for Japan to procure its own cotton, leading Kajimaya’s Shingoro Hirooka and other spinning industry leaders to come together with over 20 merchants from the Osaka area to found Japan Cotton Trading Co.

Osaka business tycoons like Ichibei Tanaka, Chubei Kihara, and Jisuke Okahashi numbered among the founders, in addition to the other forerunners who built banks, trains, power companies, cotton spinning companies, and marine transport companies during Japan’s transition into capitalism,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Japanese industry. One of these was Kajimaya, a driving force during this era of change. As one of Japan’s great houses rivaling Mitsui or Konoike, it developed from a rice milling business to a money changer during the Edo period, and in the Bakamatsu period, worked hard to establish Hyogo Trading Company, the first “company”-style general trading house in Japan. Their finances provided support to both the Choshu Domain and the new government of the Meiji era.

Japan Cotton Trading Co., was established by Kajimaya and the other ambitious leaders of Osaka.

Years later, this Japan Cotton Trading Company which Shingoro Hirooka had helped found (eventually growing into Nichimen) would merge with Iwai & Co., Ltd. (established in Osaka in 1862) and Suzuki & Co., Ltd. (established in Kobe in 1877) to become what we now know as Sojitz.


再追加:

波瑠 玉木宏が豆まき「福だと思って」成田山大阪別院



【環球時報】交通安全祈願で知られる大阪府寝屋川市の成田山大阪別院で3日、節分祭が開かれ、NHK連続テレビ小説「あさが来た」(月〜土曜前8・00)で主人公の夫婦を演じる女優波瑠(24)と俳優玉木宏(36)らが本堂前の特設舞台から豆まきした。

不動明王が祭られる境内には鬼がいないとされ、掛け声は「鬼は外」と言わず「福は内」のみ。

波瑠らが豆をまくと、参拝者らは歓声を上げながら受け止めた。波瑠は「大勢の熱気で全然寒くなかった。一つ一つの豆が福だと思って投げた」とうれしそうだった。




伸延閱覽:
365日の紙飛行機 谷歌搜尋
あさが来た NHK
あさが来た 網上劇場
あさが来た 每集故事(日文) 朝ドラ
あさが来た NHK电视连续剧 与 双日(English) sojitz.com
あさが来た NHK电视连续剧 与 双日(中文簡體) sojitz.com
波瑠 玉木宏が豆まき「福だと思って」成田山大阪別院 每日新聞
365日の紙飛行機 每天動議


我的舊文:
海女:兩代恩仇錄
杏 + 東出昌大 = 謝謝款待
亞信的故事 おしん
早乙老師 はっさい先生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

Tuesday, January 19, 2016

外資又點睇

外資又點睇



外資點睇 2016-01-06 黨報機關 以下的一段文字呢?

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某日路過銅鑼灣區抬頭一看見到


社评:香港书商配合调查真是被炒作歪了(全文)

【環球時報】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到内地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一事仍在发酵。

1月5日开始访华行程的英国外相哈蒙德表示,李波持有英国护照,英方已要求香港与中国内地当局协助探查李波的下落与处境。中国外交部给出的相关回答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无任何改变。同时指出,根据《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李波首先是中国公民。

李波在给其妻的亲笔信中表示他“以自己的方式回到内地”,并配合调查。现在一些人仍要细究何为“自己的方式”,质疑还是内地警员去香港把李波“抓回内地”,认为这属“越境执法”,违反《基本法》。

没有进一步的消息,看来只能等李波出来回到香港后,由他本人对香港媒体说了。

在这之前我们想超越这些两地媒体都不清楚的细节,谈几个道理。

首先,铜锣湾书店虽开在香港,但它很大程度上面向内地读者出版、销售政治书籍,因而事实上双脚跨到香港和内地两个社会中。它给内地维护秩序制造了特殊干扰,挖了内地法治的墙脚。内地围绕它开展调查,不仅“理”站得住脚,也是符合中国法律的。

至于让李波出现在内地“有关部门”符合不符合《基本法》,关键看李波是以什么方式进入内地的。如果是内地警员去香港对李波采取强制行动,把他“五花大绑”塞进警车带过检查站,那肯定不行。

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有一点很重要,香港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是对抗的关系,前者不是用来掩护一些人或机构危害国家安全的专门制度安排。如果一些力量把香港的法律空间朝着对抗国家的极致使用,就说不准什么时候踩到危险的边界上。如果是普通人,没有做特殊斗争的准备,就不应把自己推向极限的地带。

香港热衷反对派政治的人还是要搞清“一国两制”的实质含义,不应幻想“两制”高于“一国”,认为在香港怎么搞危害内地和国家的行动都没事。把这个问题想通了,就更容易把各种细节真正看清楚。

一些激进反对派人士总说“两制”被毁掉了,夸大个别细节的含义。但平心而论,香港立法会把根据中央建议搞的特首普选方案都否掉了,一些在内地不可思议的政治行为在香港赫然上演。走遍世界找找看,是否还有第二个与国家主体差别如此大的“高度自治区”。

“一国两制”毕竟是全世界的新鲜事,要靠我们自己磨合。重要的是大家都要对这种磨合带着善意,磨合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两个社会的关系搞崩了,而是要让彼此更适应,让整个“一国两制”更加和谐。

像李波这件事,特首梁振英已经强调了香港独立执法的《基本法》原则,内地对此也认同。这说明两地对各自执法权力范围的认识是一致的。此事没有“打破”什么,而是对已有认识做了巩固。

这种情况下一些人在事情尚在调查时要求公布所有细节,更多是政治原因的驱使。与一些人因受到舆论影响而产生某种担心不同,有少数人就是要借这件事制造香港社会与内地的对立,吓唬大家:瞧,今天李波被“越境执法”了,说不定明天就会轮到你。

一个配合调查的事件被炒作得如此轰轰烈烈,这是让人遗憾的。这对内地也是个提醒,让我们看到处理香港问题的特殊复杂性。然而我们相信,两地的磨合一定能向前推进,这是大势,是时代的呼唤。






銅鑼灣書店 五人 被相繼失踪,第五件失踪者事件由於 李波太太 高調報案,弄至出現了出現 李波的 fax 報平安,結果 李波太太前往銷案 。。。。。。李波 文中說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經邊境用回鄉證,返回內地配合調查,云云!(李波 擁有英籍 桂民海 則是 瑞典籍)


然而 上面 1月 6日,卻出現了 環球時報 的社評中白紙黑字:然而全世界的强力部门通常都有规避法律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香港有很多外資的機構,在南海一隅名香港的小島上,設立亞太區域總部,究竟他們外資是如何判斷解讀為今次事件呢?


上次西環張主任說特首有超然地位時 嗜悲有篇舊文:外資點睇,結語:

平心而論 三權分立 有與冇,到最後孤勿論誰是誰非,外資的反應才是最關鍵,特區之有別於內地城市,是憑著 三權分立 司法獨立,讓外資可以依賴的保證和保障,繼續留在香港投資做生意買賣,相對風險比較低,否則與直接入內地投資一樣。

若一旦特首凌駕司法之上,法庭依法審判結果,監管機構作出的結論和決議,可能受到特首一言堂改變更改,就好像王維基港視發牌事件。沒有外資香港單靠紅色資本 。。。。。?!

營商的環境和條件,因特首在三權之上凌駕一切,隨時可以任意搬龍門,那末外資撤資與否,便要看他們對香港 監管機構 司法獨立 信心還剩得多少,外資還需要這方面的保障嗎?

有錢揾外資可能甘願冒高一些風險,就像入內地投資的外資一般,只要輸少少再揾多多,除笨有精攞多過有餘有突,外資仍然是會留低嘅!



今次 環球時報 指明:强力部門通常都有規避法律,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的辦法,既達到開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線。


外資今次又點睇? 當然是有錢賺外資繼續進入內地,但利用香港作為亞太區總部,貪臨近內地交通方便省時間,並且信任特區的法治。不過 強力部門 竟然可以規避法律,能讓涉及糾紛高層駐港外籍人員(華裔和非華裔),可以從不經常規邊境關卡,而另覓其他途徑,自動返回內地配合調查,或會有個別外資機構將 亞太區總部 搬離香港。


經過今次可能性有冇增加呢? 若一旦外資集體將 亞太區總部 搬離香港,會有幾多職位流失呢?肯定會包括 嗜悲 冇得撈!!!




嗜悲加註:
原來 蔡子強 也和 嗜悲 一般想法,擔憂外資怎樣解讀 內地強力部門,規避法律令涉及人員,自動經過特別渠道返回內地配合調查(請閱讀後記)。記得,HSBC 曾經提過把倫敦總部,搬回香港甚至上海,不過遲遲未有決定,最近並且傳出會搬去 加拿大 添!!!


追加:

Midnight news dump

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
警方今日(一月十八日)傍晚收到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的覆函,表示「經了解,李波現在內地」,亦附上其本人致特區政府有關部門的信件,內容與今日傳媒報導他在一月十七日寫給妻子的信相若。警方已經聯絡李太,她確認該信的字跡屬於李波。警方今晚已去函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要求安排與李波會面,並進一步了解事件的情況。



2016年1月18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23時27分



再追加

Midnight news dump (another not too far later)

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
警方於昨日(一月二十三日)晚上,接獲李波妻子通知,表示她於一月二十三日下午曾與李波於內地一間賓館會面。李太稱李波身體健康,精神良好,現在是以證人身分協助調查。會面後,李波將一封「致香港特區政府警務處」的信件交予李太,代為轉交香港警方,信件內容跟之前的信件大致相若。就着會面地點及李波協助調查案件的詳情,李太並沒有進一步透露。

香港警方正跟進有關案件,並於同日已去信廣東省公安廳再次要求協助香港警方與李波會面,以進一步了解事件。



2016年1月24日(星期日)
香港時間2時06分



在再追加:


可能當是好消息很早就公報了


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
香港警方昨日(二月二十八日)接獲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通知,表示李波願意與香港警方會面。香港警務處及入境處的兩名人員於今日(二月二十九日)上午在內地與李波(共三人)在一賓館房間單獨會面,並錄取口供。

李波向香港警方及入境處人員提供以下資料:
(1)他在朋友協助下用自己的方法自願返回內地,並不涉及綁架,但他拒絕透露其他詳情;
(2)他目前在內地是自由和安全的,並表示現在正協助調查一名姓桂人士有關的案件,會於事件解決後回港;以及
(3)他要求警方銷案,表示無需要特區政府的協助,他並要求警方不要向外披露他身處的地方。

香港警方已將與李波會面的情況告知李波太太,並會繼續跟進事件。

就昨晚有報道關於一名姓桂人士與另外三名失蹤港人的案件,警方正要求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確認及進一步了解詳情。


2016年2月29日(星期一)
香港時間18時08分



後記:

在其他舊文曾與新鮮兄談起 強力部門,可以規避法律令人自動回去接受調查,嗜悲 說雖然被特區政府不斷要求,但遲遲未有答覆是要找個下台階,揾一個一堆說法,當然不是 吳亮星 那種洗頭艇 。。。。。


結果 1月 17日晚上出現了,以下的車撞死人潛逃,懊悔自投羅網版本:


【明報專訊】銅鑼灣書店連環失蹤事件在港備受關注,新華社今晚發稿報道,持有書店股份的巨流傳媒股東桂民海(文中稱為桂敏海),因早年在內地涉及車禍,去年10月因悔疚回內地自首。

本報按新華社稿件提及涉桂民海的車禍資料,發現2005年一篇新華網報道,大部分資料與桂氏被指涉及的車禍十分相似,包括肇事司機名字同為「桂敏海」,死者同樣是20多歲的女學生,死者父母均姓沈及姓周,肇事地點同樣是寧波,事發時間也是2003年12月8日晚上9時許,而負責調查事故的,亦同為浙江省公安廳。

不過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肇事司機的年齡並不吻合,2005年報道中稱司機46歲,惟現年51歲的桂民海,如計及2003年發生車禍時,應只有39歲。

2005年的相關報道名為「浙江省公安廳成功化解一上訪事件」,在當年1月27日透過新華網發出,報道以女死者的母親多次上訪為主要內容。

該報道指23歲的沈晏嬋在2003年12月8日橫過寧波寧鎮公路某路段時,被一輛超速的小客車撞死,其後寧波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調查後,認定事故中駕駛者有醉酒駕車等4項違章行為,負事故的主要責任,而死者橫過公路未註意看清來往車輛,亦需負起次要責任。

對此判決死者母親周艾萍深感不滿,報道指她在半年內先後多次上訪,最先向浙江省公安廳申請重新認定,因女死者父親50歲才老來得女,為顧及家屬心情,公安廳成立專門調查組覆查,至2004年1月維持原判。

周艾萍在報道中稱,她始終認為女兒事故中沒有責任,故其後每天都守在公安廳附近以求向領導反映。及至2月某日,周艾萍在門外獲一中年男子聽取其上訪內容,數天後接到省公安廳電話,才知那中年男子原來是分管交通的副廳長張景華。

周艾萍稱,她把搜集的材料和證據都交給張景華,對方查問很多細節,並承諾會重新對事故責任作出覆核;至4月公安廳組織浙江省內首次為釐清交通事故責任的信訪聽證會,結果仍認為女死者應負次要責任。

報道指,張景華其後再接見不服的周艾萍,承諾會親到事故現場了解,公安廳調查組再到事故現場勘測後最終認定,如駕駛者正常不超速下應可避免事故。在2004年5月30日,浙江省公安廳推翻先前的結論,改認定為駕駛員桂敏海負事故全部責任。



其餘四人看似不久,也可能會出現自動投案的類似原因?而且他們五人都剛剛巧,來到香港在銅鑼灣區某書店共事,世事就是那麽冥冥中巧合!!!



隔天 環球時報 又有:


单仁平:让铜锣湾书店老板自己面对法律吧


【環球時報】围绕铜锣湾书店的事情,香港一些人仍在煽动舆论。今晚新华社发出的一篇调查文章,揭示了该书店老板桂敏海“失踪”的真相。

桂原籍浙江宁波,1996年取得瑞典国籍。2003年12月8日,桂在宁波酒驾撞死一名女大学生,被判两年徒刑缓刑两年。他于缓刑期间违反法律不得离境的规定,冒用他人身份证逃至境外,被取消缓刑并遭网上追逃。他最终于2015年10月向内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新华社的报道同时提到,“桂敏海还涉嫌其他犯罪。相关涉案人员正在配合调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报道没有说明桂涉嫌的是什么犯罪,但文章一出来,网上立刻有人猜测与铜锣湾书店出版销售一些恶毒攻击内地政治体制的图书、并促使它们向内地传播有关。

报道显示,桂对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忏悔,并对港媒针对他“失踪”的炒作表达了愤慨。他说道:“让我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个负案在身之人,得以在香港立身,并在那里继续从事危害中国社会的活动,这显然是一个问题。他投案自首后,香港一些人用放大镜照这件事,而在这之前的那么多年里,他的秘密却像沙子从手缝中漏掉那样轻松隐瞒掉了。香港那些人对法律事务的关注显然有着高度的选择性。

桂的原籍和犯罪地、现国籍、居住和活动地涉及中国内地、香港和瑞典,处理他的问题说实话有些棘手。香港舆论在正常情况下应当考虑到这种复杂性,鼓励人们做事和看问题应从更大的视野出发,避免一切以香港为中心。应反对无视体系交叉处的特殊现实,将一些具体磨合上纲上线,动辄将普通事情政治化。

最近内地法律事务多次涉及有瑞典籍的人,瑞典政府和舆论的反应比香港一些人的反应要温和得多,显示了更多的配合意愿。这是值得香港社会思考的。

个别人从香港来内地投案或配合调查,被搞成很轰动的事情,根本问题出在价值观和对“一国两制”的解读上。少数香港反对派人士推动了这样一种认识:“一国两制”给了香港对抗中国内地和中央的权利,香港应当是庇护最极端违反中国法律并从事危害内地根本政治制度行为的堡垒,只有做到这一点“一国两制”才是真的。

香港与内地应当是和谐的,而非对立的。任何人不应致力于去基本法里搜寻“漏洞”,试图在基本法里拱出一个对抗内地和中央的所谓“合法空间”。两地在价值观上就应反对制造对立与隔阂,香港舆论不应动辄宣扬香港独立司法权受到破坏,将两地司法无可避免的磨合说成是香港的自由遭到打压。

香港独立司法权坚如磐石,这也是内地社会真诚愿意看到的。个别香港居民没有违反香港法律,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危害了国家安全,怎么办?让两地司法机关去依法协商解决。作为香港舆论,应当不鼓励上述情况的发生,而不是全力强调香港居民这样做“没问题”,应当受到最严格的保护。这是价值取向偏了。

具体到铜锣湾书店老板桂敏海的案子来说,他的经历和涉嫌犯的罪都太特殊了,这样的个例完全不具普遍性。现在他说希望“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让他自己去面对法律吧。
(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一上 央視 跟著就有後著,環球時報 隔天便發表了評論,鋪排有序一條龍服務,不過這次不用 社評,用的是署名文章 單仁平。



此外 1月 14日 在明報發現:


蔡子強 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報專訊】近日,政治書商李波的失蹤及疑被挾持返大陸案,讓香港鬧得滿城風雨,人心惶惶,大家都憂慮,大陸公安是否真的越境在香港執法?一國兩制是否已經名存實亡?我們是否有一天也會「被」「以自己方式返回內地協助調查」,之後還要「被」「報平安」?

值得留意的是,其實,類似的涉嫌大陸公安越境在香港執法案,之前已經起碼發生過一次,但當時的迴響,卻遠遠沒有今次那麼大。

10年前的摩星嶺案
那是10年前,2004年6月,7名神秘人物,在港島摩星嶺道一高尚住宅外,似在監視某些住客,遭到報警,當香港警員到場調查時,他們更有人「撻朵」直認是公安,但警員卻不賣帳,公事公辦,將各人帶返警署,經扣查後7人暫准保釋候查。7人證實持雙程證,其中兩人更是廣東省公安人員。事件懷疑是他們是私下來港辦案,目標正是報警的男子,後者涉嫌在大陸牽涉到一宗嚴重罪案。

雖然當時有立法會議員對事件表示關注,而時任特首董建華和保安局長李少光,都有對事件作出回應,說不能接受公安在港越境執法,並會要求大陸相關單位澄清,但事件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有趣的是,同是涉嫌內地公安越境在香港執法,當時事件並沒有在香港社會引發像今次這麼大的反應。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差別呢?

為何兩次事件港人反應迥異?

原因之一,當然是因為,上次事件可能因為被揭發得早,不像今次般,發展到有人失蹤,至今仍下落未明,讓事件持續發酵,欲斷難斷。

原因之二,也因為,上次官方統一口徑,義正辭嚴地重申一國兩制下的界線,沒有像今次《環球時報》這樣的官媒幫倒忙,大模斯樣的發表社評,說如果是內地警員去香港把李波五花大綁式帶過檢查站,肯定不行,「然而全世界的強力部門通常都有規避法律讓一個被調查者進行配合的辦法,既達到開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線」,讓人覺得這是變相默認公安擄走李波,甚至說得「理曲氣壯」,肆無忌憚。
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一種恐懼的氛圍已經形成。

2004年,當時港人對一國兩制仍然抱有一定幻想,所以對摩星嶺案,也寧願選擇視而不見,選擇信賴官方,不想自尋煩惱。但相反,過去幾年,「一國兩制白皮書」、北京為政改粗暴落閘、前京官提出香港要去殖民地化、梁振英治下香港很多核心價值不斷受到蠶食、香港愈來愈大陸化等,接二連三的發生,再不容港人再哄騙自己,當一隻鴕鳥,且為香港帶來一派山雨欲來的肅殺氣氛。在風聲鶴唳下,當李波失蹤案出現,就立即觸動了大家已經如箭在弦的神經,憂心連一國兩制的底線終於也守不住,因而大有可能成了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恐懼的氛圍已經形成
人的心理就是如此,起初因為惰性,為了心安,就算問題出現,都往往選擇視而不見,但一旦觀念已經形成,所有問題都會對號入座。

今天,從民調指標可見,港人對一國兩制的信心,正不斷屢見新低,李波失蹤案在這時出現,亦因此起了一觸即發的效果。近日有關移民、BNO護照等話題,不單在媒體,而且也在友儕聚會中,確實成了熱話。

今年是選舉年,先後會有2月尾新界東補選、9月立法會選舉,以及12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選舉。而前述那種恐懼,大有可能在選舉中進一步發酵,發揮左右政局的作用。

對外商產生極大震撼
另外,據了解,近日不同的外國商會,都不約而同對李波失蹤案表示高度關注。原因是,很多外商因為節省成本和開拓市場的關係,都不得不在大陸設廠或銷售點,但卻仍然選擇把總部留在香港,而不是乾脆也一併北移,這是因為他們對香港的法制仍有信心,認為可以為他們提供足夠的人身安全和人權保障,而非像在大陸般,一旦惹上官非,便無所適從,甚至求助無門,任由宰割。

但李波失蹤案,卻對這些外商帶來了很大的心理震撼,原來在大陸惹上官非,就算身在香港,也可能會被挾持返大陸,讓外商不得不重新考慮,在香港是否真的絕對安全,是否應再保險一些,把亞太總部撤離香港,遷至新加坡等其他亞洲都會。

事實證明,摧毁香港金融和國際營商中心地位的,不會是佔領中環,反而可能是一國兩制的遭到蠶食、日暮途窮。



主要都是 外資又點睇 啫 。。。。香港人點嘈吵都是沒人吼的!!!(隔了差不多 20天, 1月 18傍晚收到廣東省公安廳警務聯絡科的覆函,但等到深夜 11時 27分差一點點就是 19日零晨,政府新聞處 才發表 新聞稿: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後後記:

2016年 1月 24日(星期日)香港時間 2時 06分,特區政府新聞處再有 midnight news dump 報告: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李波 人身安全得到證實,其實過去公司蛇竇的吹水,大部份認為主要是李太及早報警,公佈了 丈夫李波 失踪事件,引起了公眾關注,故一時三刻未有受到嚴刑(不代表 嗜悲 觀點)。


另外,李波 托太太交給警方信件,說不是被綁架離境,云云!!! 李波 既然自認是自己自願,返回內地協助調查,經過二十四天仍然未能解開,何故不用正途邊境離港,依據出入境手續依法合法辦事呢?


曾經有同事提出,可以推說 李波 利用 假身份證 假回鄉證 出入邊境,故此雙方邊境沒有 李波 出入記錄。不過這要出示 假身份 出入境的證據,港方的證據需要令人信服,中方的證據可能受到懷疑。


這不是完美的說法下台階,並可能牽涉 李波 刑事犯法使用假證件罪 。。。。。不過仍然可以考慮試用,暫時壓著平息反對派的質疑!!!


後後後記:


2016年 2月 29日(星期一)香港時間 18時 08分 特區政府 發布: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新聞稿,再加上 鳳凰衛視 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首受訪 的特輯,雙管齊下為:“強力部門通常都有规避法律 让一个被调查者进行配合的办法 既达到开展工作的目的又不跨越制度的底线” 塗脂抹粉粉色一番,不過究竟在邏輯上過不過關呢?


剛巧同一日 Otto Frederick Warmbier, an American college student detained in North Korea confesses on north Korean television 美國學生在北韓電視上告白。真的是 攞景 還是 贈慶!(CNN News)


李波 人身安全再多一次得到證實,其實過去公司蛇竇的吹水,大部份認為主要是李太及早報警,公佈了 丈夫李波 失踪事件,引起了公眾關注,故此才會有今次 特區政府: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和 鳳凰衛視: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首受訪,若不 李波 真的可能就是那樣無影無踪 。。。。。


綜合蛇竇吹水論,李波 是在內地何處仍然是謎(沒有公佈),他又說要放棄英國護照,就算最後真的能夠 李波 回港,無論他重覆多幾多次,有幾多人會相信他是在完全無壓力下,依照他自己意願說的呢!!!借 已故 信報 曹仁超 的慣語:“木宰羊!”


香港人容易淡忘得很快,外資更加著眼在利潤,若 政黨 和 外資 再沒有新的炒作,事情就會靜下來不聞不問,不到半年再問起還有幾多人記得起呢???



後後後後記:


路透社有關 HSBC 再遷冊回港的分析,有以下一篇 CNBC的報導:



Hong Kong HQ move unlikely to slash HSBC's tax bill, Reuters analysis shows


【CNBC】HSBC's possible relocation to Hong Kong is unlikely to save the British bank much tax - one of its reasons for maybe moving abroad - and could actually increase its bill, a Reuters analysis of the company's filings shows.

HSBC said last year that it was considering a possible shift overseas from London, citing higher taxes and tighter regulation in Britain and a desire to be closer to faster-growing Asian markets.

Analysts said HSBC's former home Hong Kong, with a corporate tax rate of 16.5 percent against a British rate set to rise to 26 percent, was the most likely destination. Some investors have said weakening growth in Asia and a reduction in a British levy on banks' asset bases announced last year, argues for HSBC to stay put.

But some analysts say Asia's better long-term growth opportunities and Hong Kong's lower tax rate may yet hold attractions for the bank.

A Reuters examination of corporate filings shows that Hong Kong may offer HSBC fewer tax advantages than many believe. That's because HSBC will struggle to move enough profit to Hong Kong to benefit from its lower tax rate.

Indeed, it may have to report more income in Britain if it moves, since many of the overhead and borrowing costs now booked in Britain may in future be offset against more lightly taxed Hong Kong profits. Also, Hong Kong's less generous treatment of share bonuses may cost HSBC millions of dollars in tax deductions each year.

Crawford Spence, Professor of Accounting at Warwick Business School, who has studied international groups' tax planning, said the Reuters analysis showed the "commonsense understanding" that HSBC would receive a big tax benefit was too simplistic.

"They may not be saving much money at all on this particular aspect," he said.

HSBC declined to answer questions on possible changes in its structure and their tax impact.

"The board is considering at least eleven criteria for long term shareholder value, one of which includes the tax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transparent, fair and competitive," a spokeswoman said in a statement.

HSBC moved to London from Hong Kong in 1993 after it bought Midland Bank. However the climate for banks in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ostile since the 2008 crisis with regulators bringing in tougher rules on capital and bankers' pay as well as imposing heavy fines for a litany of misdeeds that has scarred the industry.

While regulators in Asia have followed suit with tighter rules on bank capital and liquidity, the region's relatively strong showing in the 2008 crisis means lenders there have faced less of the public and political backlash seen in Europe.

Low UK profits
HSBC's ability to cut its tax bill by moving from Britain is constrained by the fact that it doesn't declare much taxable profit in Britain.

Britain is a lucrative market for HSBC, generating over $15 billion in net interest income and fees in 2014, the most recent full year for which data is available.

However, the bank reported an accounting loss in Britain in 2014 and had a tax charge of $69 million for the year. This is despite the fact its British retail bank, which has tens of thousands of staff, produces what Chief Executive Stuart Gulliver said last August were "excellent returns".

HSBC's investment bank, which is headquartered in London, had profits of $8 billion in 2014, while its commercial bank, which also has a significant British presence, had profits of $9 billion.

A key reason for the modest British taxable result is that much of the group's overhead costs are booked in Britain, such as top management salaries and central support functions.

Also, since HSBC borrows most of its debt via British-registered companies, its annual report shows, it is also entitled to British tax deductions on bond coupons and other interest costs.

HSBC's accounts show group overhead expenses of around $9 billion a year.

Hong Kong, which does not bear the same share of group overhead costs as London, generated over $8 billion in profit on almost $13 billion of revenue in 2014, filings show.

The bank declined to say how much of its group costs would be booked in Hong Kong as part of any overseas move. However, analysts said the change could be significant.

Chris Wheeler, banks analyst at Atlantic Securities, said regulatory rules mean that if HSBC moved its main holding company to Hong Kong, it would have to raise more debt there, rather than in Britain.

"It would have to be in Hong Kong. It would have to be in the holding company," he said.

If these costs were no longer booked against UK income, the UK profits would rise and face UK tax.

Of course, booking costs in Hong Kong would depress taxable profits there, reducing the tax bill there. However, that's not the kind of tax arbitrage companies usually target.

"You're better issuing (debt) out of a higher tax jurisdiction than a lower tax jurisdiction," said Gary Greenwood, an analyst at Shore Capital who covers HSBC.

Banker bonuses
In the area of executive pay, HSBC could find itself losing UK tax deductions without any corresponding saving in Hong Kong. In response pressure from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banks are increasingly paying senior bank executives their bonuses - often worth millions a year - in shares.

Britain allows companies to take tax deductions in relation to newly issued shares paid to employees, even though this does not represent a cost to the company itself. Hong Kong does not, according to its Inland Revenue Department.

All this means that HSBC will have to shift much more UK profit than costs to Hong Kong in the coming years or face an increase in its tax bill. That could be a hard task to manage.

That's because HSBC's average annual British tax bill of $100 million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suggests an annual taxable profit of just $440 million, based on prevailing tax rates.

One area where HSBC won't make any tax saving by moving to Hong Kong is on the bank levy. Following extensive lobbying, the British finance minister, George Osborne, said in July that he would halve the levy and, crucially for HSBC, no longer apply it to the overseas assets of British banks.

HSBC's levy charge was $1.1 billion in 2014 and previously planned increases in the rate were set to lift this to around $1.5 billion a year.

Gulliver said last year that half the levy charge related to non-British assets. That meant an overseas move might have shaved $750 million a year off HSBC's levy. The fact non-British assets will in future be exempt means this part of the charge will no longer apply.



雖然 HSBC 可能不能算是外資,獅子銀行紮根香港 93年回歸前遷冊英國,再遷回香港之說時有所聞,上文中:


"The board is considering at least eleven criteria for long term shareholder value, one of which includes the tax system which needs to be transparent, fair and competitive," a spokeswoman said in a statement.

HSBC moved to London from Hong Kong in 1993 after it bought Midland Bank. However the climate for banks in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hostile since the 2008 crisis with regulators bringing in tougher rules on capital and bankers' pay as well as imposing heavy fines for a litany of misdeeds that has scarred the industry.



CNBC 引述 Reuters 但 嗜悲 找了兩天 才找到 路透社 篇原文


HSBC board to meet, China's role in Hong Kong a factor in HQ debate


* HSBC board meets on Jan 27-28 to discuss HQ move, strategy

* Decision on relocation possible as early as this week

* Concerns about rule of law in Hong Kong growing-HSBC source

By Lawrence White

HONG KONG, Jan 26 (Reuters) HSBC's board meets on Wednesday to consider moving headquarters to Hong Kong, and concerns about China's increasing influence over the financial hub and its independent status may be a factor in the decision, said a senior source at the bank.

At the two-day meeting, directors will also focus on the bank's strategy, with a decision on the domicile issue possibly coming as early as this week.

Chief Executive Stuart Gulliver will lead the board in assessing the results of a nine-month review into a potential relocation, drawn up amid worries over tighter regulation and higher taxes in Britain.

The bank may also want to be closer to faster-growing Asian markets, which account for around two thirds of its profits.

Reuters reported that a relocation to Hong Kong is unlikely to save the British bank much tax, and may actually increase its bill, while signs Beijing is encroaching on Hong Kong's partial autonomy are further playing on directors' minds.

"The situation in Hong Kong appears to be getting worse. You have to wonder if the city will remain a suitable base for an independent-minded, top global financial institution," said an HSBC insider, who asked not to be named due to the sensitivity of the matter.

Since independence from British rule in 1997, Hong Kong has been governed under a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formula, which gives it partial autonomy from mainland China.

That has ensured judicial independence, a key attraction for international companies seeking an Asian base, and prevented mainland police from operating in the financial centre.

But a series of disappearances among Hong Kong's bookseller community has prompted fears that mainland Chinese authorities may be using shadowy tactics that erode that formula.

AT LEAST 11 FACTORS
Lee Bo, one of the owners of a publisher and bookshop specialising in books critical of China's Communist Party leaders, vanished in December amid widespread speculation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may have abducted him in Hong Kong and spirited him across to China for an investigation.

Lee, a British passport holder, surfaced on Saturday, meeting his wife at a guesthouse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police said.

HSBC in Hong Kong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Lee's disappearance could be a factor in the domicile decision.

Earlier this month, thousands of people took to the streets of Hong Kong demanding to know the whereabouts of the men, who were all linked to a publisher that was reportedly planning a new book on the private life of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So far,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not responded to multiple requests for comment from Reuters, nor have they made any substantial statements explaining Beijing's role in the disappearances nor the fate of the men.

HSBC's review of whether to relocate considers at least 11 factors, the bank has said, includ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robustness of the business and legal environments in a given city as well as its long-term stability.

The bank has never publicly said which financial centres it is considering for a possible relocation, but Hong Kong, HSBC's main base since its creation 150 years ago until 1993, is viewed as the favourite by analysts and investors.

Staying in London would mean the bank remains in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financial centres, although that might be affected by Britain's possible exit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following a referendum that could take place later this year.

Local regulators including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have said they would welcome a move to the Asian city, a major source of global revenues for HSBC.

Yet, as Chinese growth slows to its weakest in a quarter of a century and Hong Kong's own growth suffers, those revenues' contribution may be eroded. (Editing by Mike Collett-White)



路透社 指明 李波事件,將會是 HSBC 考慮考慮的 factor 因子,雖然 HSBC in Hong Kong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Lee's disappearance could be a factor in the domicile decision.


路透社 都講得很白,李波自願不經正常途徑,返回內地協助調查,外國傳媒 外資機構 是知道和關注的,但會不會搬離就看事件發展下去何如了。


到底 獅子銀行 點睇呢???對香港的營商環境可以是一個指標!!!


結果獅子銀行以後都不提遷冊,繼續留在英國倫敦 indefinitely 。。。。。決定不再每三年檢討總部選址,直到永遠!!!

明報社評﹕匯控總部決留倫敦 折射問題值得深思


【明報專訊】匯豐控股決定把總部留在倫敦,而且決定不再每三年檢討總部選址,除非出現「重大環境變動」才提出考慮,即是說,匯控總部坐落倫敦基本上不會再有改變。

匯控已經發展成為一家環球銀行,它對發祥地香港的決絕,財務稅賦並非主要因素;從23年前匯控離開香港、遷冊倫敦的背景審視今次決定,折射匯控對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的情况研判,沒有根本轉變。這個或許是匯控為再遷冊畫上句號最值得思考之處。

匯控遷冊返港 一度高唱入雲
去年4月,匯控宣布研究搬遷總部,市場反應正面,匯控股價抽升約4%;另外,市場預期匯控總部若選擇離開倫敦,香港應該是首選熱門地點。當時匯控遷冊回港高唱入雲,有解讀為匯控不滿英國政府計劃對銀行高額徵費有關,趁英國大選之前向卡梅倫政府施壓,云云。選舉之後,保守黨繼續執政,銀行徵費作了調整,但是以匯控的規模,每年仍然要向英國監管機構支付約15億美元,相當於匯控一成盈利。

匯控存款基礎約四成來自英國以外,特別是亞洲地區,亞洲對匯控盈利的貢獻高達六成,在利率趨升之際,匯控在亞洲坐擁雄厚存款,這個地區對其盈利貢獻將會有增無減;另外,在匯控所有資產中,香港佔22%,2014年稅前獲利也有接近一半來自香港。從財務以至發展盈利前景,特別是匯控管理層一直對亞洲和中國業務發出正面信息,將之定義為匯控未來之所繫,綜合這些因素,匯控遷冊回香港才是較合理選擇。

匯控在香港和上海起家,特別是香港讓它由一家地方銀行發展成為跨國、跨境的環球銀行,香港不少人對「匯豐銀行」感情深厚。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匯控,英國不少人對可能要動用公帑挽救這家並非「根正苗紅」的英資銀行,大有意見,當時匯控決定不接受英國當局濟助,宣布供股集資,主要是向本港投資者伸手,本港散戶傾力供股,熱切支持程度連當時匯控大員鄭海泉和一衆高層,都深受感動;其後散戶在匯控股價下跌時,築起「血肉長城」力阻沽壓等舉措,港人對匯控的支持和不離不棄,在這一役充分顯露出來。只是,財務、亞洲世紀以至歷史淵源,都未能促使匯控再選擇香港。

匯控總部留在倫敦的公布,最值得留意的是「英國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得國際認可,並具備處理複雜國際事務的豐富經驗」,在香港被描述為與倫敦屬同級金融中心的時候,匯控以此理由選擇留在倫敦,可以解讀為香港的監管架構和司法制度,未能如倫敦一樣給予匯控有足夠信心。

1993年,匯控遷冊到倫敦,時任匯控主席浦偉士形容是「政治形勢促成的商業決定」。當時,香港還有4年就回歸中國,雖云1997之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過,香港政治地位轉變帶來的不確定性,對於類似匯控的跨國大企業來說,轉移到穩定明確的倫敦落戶,完全可以理解;匯控總部選擇留在倫敦的決定,從公布看來,顯示當年促使匯豐遷冊的因素,仍然對今日匯控的抉擇起着關鍵作用。

港事蜩螗內地浮躁 銀行規避不確定性
本港政治出現問題,鬥爭形成的不確定局面、內耗空轉導致的各方面倒退,看不到有什麼辦法解決;內地近年介入香港事務日深,對高度自治的衝擊不單港人感受得到,也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銅鑼灣書店事件,早前就有外國通訊社引述消息報道,此事或許對匯控的遷冊決定帶來影響。因此,當年匯控遷冊目的為規避政治的不確定性,現在香港局勢發展,從匯控的角度審視,當年的憂慮已經坐實,更無回歸香港之理了。

至於更直接的中國因素,內地經濟處於轉型放緩調整期,對匯控的決定或有影響,另外,內地金融事務由去年中開始,歷經股災、暴力救市、人民幣突然貶值到熔斷機制等,都暴露內地在金融領域的亂套,不單跨國銀行集團,即使是散戶投資者對這樣的市場,都會提高警覺。因為,無人知道一覺醒來有什麼政策措施,會使人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另外,內地對香港影響日深,近期人民幣匯率波動一些現象,市場人士注意到有形之手在幕後操控,而這是香港歷來不會發生的事,匯控因而較認同倫敦的監管架構,就十分正常了。

可以說,香港在今次匯控遷冊,由高唱入雲到被形容為「恥辱」的輸了,是再一次折射匯控對香港政治地位的憂疑不安。今日香港,歷經回歸第19年發展,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各方面的不確定性,都在累積和深化,匯控不考慮重返香港而折射出來的信息,值得關心香港的人思考。



外資點睇 不言而喻,和中國香港最有淵源 的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 之後改名 Hong Kong Bank 反映是香港的銀行,到再改成 HSBC 刻意淡化 與Hong Kong 關係,跟著就在回歸前遷往倫敦 。。。。。如今 19年後再投下不信任票。


特區政府一向自我感覺良好,只是 匯豐 不識貨啫!!!



後後後後後記:


銅鑼灣書店 林榮基 卒之返港,與 鐵頭何 一起見記者,洩露 李波 說漏了嘴是被帶走的,李波 照例失踪了幾天,只在網上否認是被人強行帶返內地。經過幾天,6月 18日 卒之出來見記者。


【now新聞台】銅鑼灣書店負責人李波主動與在寓所樓下的記者見面,承認在內地調查後曾經與店長林榮基見面,但沒有向對方透露如何返回內地,也沒有複製書店客戶的資料。 (有片)


李波 與 太太 同時一起,出現在香港已是很久以前的事,有 李波 就冇 李太,有 李太 就沒 李波,這種狀況各位聰明人自然心領神會,記者們傳媒們要 李波 說怎樣的話呢? 放過 李波 一家吧 。。。。。!!!



伸延閱覽:
香港书商配合调查真是被炒作歪了 環球時報
壓垮駝峰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報新聞網
新華網05年報道疑似桂民海所涉車禍 明報新聞網
让铜锣湾书店老板自己面对法律吧 環球時報
警方就李波事件接獲內地覆函 政府新聞處
警方接獲李波最新信件 政府新聞處
警方與李波在內地會面 政府新聞處
香港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首受访 鳳凰網
HSBC Hong Kong HQ move unlikely CNBC
HSBC board to meet, China's role in Hong Kong a factor in HQ debate Reuters
匯控總部決留倫敦 明報新聞網
李波否認向林榮基透露回內地方法 Now TV 新聞網



我的舊文:
外資點睇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


Monday, January 11, 2016

才與德

才與德




有位社會名人曾在《香港電台》說過:「你大學生罷課話,我可以犧牲一個禮拜,我唔上堂,但是否真的咁大犧牲呢?大家都做過大學生,很多時我們都唔上課,但你真係如果真係話犧牲的,那真係做少少事給人看,睇到你有個犧牲,做甚麼呢?你可以退學啦,如果你退學,真的對你自己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犧牲,但做唔做到好事呢,做到噃,因為有很多同學是在讀副學士,有很多入唔到大學,現在有機會可以入番 。。。。。。」


以下是年前,讀完之後怕過些時候就忘記掉,而記錄在 email 的一篇文章:


蔡子強:五四有蔡元培

【明報專訊】6月27日,愛國報章《文匯報》和《大公報》大字標題報道,前中大校長、前教育局長、現行政會議成員李國章先生透露,早前他與多位大學校長飯敘,席間他問如果有學生知法犯法,在店舖偷竊,校長會否保住該學生,眾校長答一定不會。

他再問:「那麼為什麼(學生參加)『佔中』你們又保?還要用公帑來保?」他並向眾人表示校長的確有責任維護學生,但方法是令學生清楚了解到違法後,留有案底後對將來發展的影響,倘學生執意犯法,校長不應該護短。按李國章自己的說法,一眾校長亦同意其觀點。

事件後來出現了羅生門,究竟一眾校長有否同意李國章先生「不應該護短」的說法,出現了不同的版本。筆者無意亦不可能在這裏弄清當中真相,只想與李國章先生商榷,究竟是否應該將「佔中」比擬為盜竊罪行?以及向讀者講述一下已故北大校長蔡元培的一些往行,讓大家看看,當一些學生為了公眾利益和正義而違法時,這位已故北大校長究竟又是如何做的。

筆者在《明報》已經寫了很多遍,剖析「語言偽術」如何是梁班子的一種集體風土病,解釋什麼是「偷換概念」,並說明梁振英及其班子如何操弄這種技巧,只可惜,今次卻發生在一位前中大校長身上。

佔中與盜竊相提並論屬「偷換概念」
盜竊是一種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為了一己私利、損人利己的違法行為,至於佔中,則是一種事先張揚、光明正大、為了公眾利益、民主公義的公民抗命,兩者雖然都牽涉違法,但卻又怎能因此而簡單相提並論,如果不是出於無知,那無疑是一種「偷換概念」,目的是為了混淆公眾視聽。

當提到學生為公眾利益、民主公義而墮入法網,以及大學校長應如何處理時,讓筆者想起蔡元培的往事,心中不無感慨。

提起前北大校長蔡元培教授,多數人會想起他在北大「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兼容並包,鼓吹學術自由」的開明辦學作風,但其實他愛護師生,到了關鍵時刻,面對強權,仍堅持教育理想,面對政權鷹犬張牙舞爪,仍然拼死保護學生,毫不退縮,那種高風亮節,對今天的香港或許更有啟發性,更具時代意義。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高校學生3000餘人,齊集天安門,舉行示威遊行,掀起了我國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但卻遭北洋軍閥政府鎮壓,32名學生被捕。

營救曾向他報以噓聲的學生
不說大家可能不知,當年蔡元培原本最初是反對學生外出示威的!他認為學生應該先讀好書,並且曾一度站於北大校門,企圖出言勸止學生外出示威,更惹來學生報以噓聲。所以,最難能可貴的是,後來他要營救和保護的,是一些與他政見不同,甚至報以噓聲的學生!

當他一知道學生被捕的消息,蔡元培便二話不說,全力投入營救被捕學生。他親自走到六神無主的學生面前,表示發生這些事,他當校長的應引咎辭職,但卻一定要先把被捕學生營救出來,並說:「被捕學生的安全,是我的事,一切由我負責。」斬釘截鐵,毫不含糊。學生見校長對他們之前的傲慢無禮毫無芥蒂,絲毫沒放在心上,都不禁感動得熱淚盈眶,無言以對。

在蔡元培的牽頭下,北京14所高校校長一起投入營救學生的運動當中,並且聯合發表聲明,說:「學生的行動,為團體之行動,即學校之行動,決定只可歸罪校長,不得罪及學生一人。」蔡自己更多次表示,如能釋放學生,「願以一人抵罪」。在社會各界的強大輿論壓力下,到了5月7日,北洋軍閥政府終於釋放被捕學生。

究竟在五四運動中,學生做過些什麼?除了遊行、示威、罷課之外,還發生過學生衝進被視為賣國賊的交通總長曹汝霖家大宅,他們找不到躲起來且逃掉的曹,卻痛打了在曹家串門,被視為另一賣國賊的駐日公使章宗祥,並火燒曹宅,發生了著名的「火燒趙家樓」事件,這也是學生被捕的主因。從今天香港的標準來看,學生的行為,肯定有過激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後人看的是五四運動之大義,而非枝節。而相信當時蔡元培也是一樣,因而出手營救。

今天,五四運動被北京執政者捧到上天,口口聲聲說要發揚五四精神。但與歷史上真實有血有肉的五四運動相比,今天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發起以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三番四次苦口婆心強調過程要和平與非暴力,佔中比起五四,無疑和風細雨得多。如果李國章先生早一百多年出世,他又會否斥責蔡元培當年「護短」呢?

對教師一樣施以援手
受到蔡元培以身作則之感染,北大亦從此建立了不畏強權的傳統。1924年,北洋軍閥政府以提倡共產主義的罪名,下令通緝北大教授李大釗,北大立即致函教育部提出:「大學為講學之地,研究各科學問實為大學教授應盡之責任,不能因此遽令通緝。」

1932年,曾遭蔡元培親自禮聘為北大文學院院長的中國共產黨創黨元老陳獨秀,遭國民黨逼害拘捕,縱然蔡、陳兩人政見上早已變得南轅北轍,並且均先後離開北大之崗位,但蔡還是盡捐前嫌,義不容辭地親自為陳多方奔走以作營救。國民黨以「替反動張目、妄保反革命」等罪名對蔡元培提出恐嚇,但蔡卻絲毫不為之所動,使陳為此感動不已。

「十萬雄師」蔡元培
當時的司法部長朱深便曾私下稱:「諸君不可視蔡元培為一書生,當視為十萬雄師。」

不錯,縱然手無寸鐵,兩袖清風,但一位大學校長的道德力量,是可以勝過十萬雄師,抵得住政權之鷹犬的。

那麼,本地的大學校長又如何呢?
佔領中環,蓄勢待發,相信到時本地11間大專院校,一定會有不少師生投入這場運動。大家不求大學校長支持佔中,而是只想問一句,當年五四有不畏強權的蔡元培,今天在強權恫嚇之下,我們又會否只剩下李國章先生之輩呢?

蔡元培葬於香港,各位尊貴的大學校長,在忙於應酬權貴之餘,有空不妨到他墓前憑弔一下,讀讀以及反思一下他的生平和往事。



嗜悲 不是 五四時代的人,沒資格評論 蔡元培 。。。。還有 蔡子強 有沒有過於神化了 蔡元培 。。。。憶起多年前曾經讀過《蔡元培散文集》中,其中一篇文章:我在五四運動時的回憶(今天竟然讓我在網上找到 見下圖)





















蔡元培 自言也曾害怕而出逃,不竟 蔡 只是一介書生,他於 5月 9日秘密離京躲避,隔了幾個月才返北京續任校長,起碼 蔡元培 是拯救完學生,才出逃這是事實。


上面叫學生要就退學作出犧牲,好讓其他入不到大學的同學可以入讀 。。。。。那位名人已被委任成為 明德格物 的 校務委員會主席 為期三年,超越作出委任的官員,自己在任年期(不計能否連任)。


到了 1月 5日 看 TVB 新聞台

李國章任港大校委會主席 梁振英︰用人唯才


【無線新聞】梁振英表示,任命李國章為港大校委會主席是用人唯才,對於有報道指,他曾呼籲商界不要捐款予大學,梁振英表示最近有大學的捐款都是由他促成。

李國章獲任命為港大校委會主席,引起爭議,梁振英期望李國章和校委會做好工作︰「我們一直都是用人唯才,我相信李國章先生在新的崗位,一定會盡他最大努力,為香港大學更好發展,與整個校委會、校長與大學管理層及師生一起,做好他的工作。」

被問到近日有報道指,身兼八大院校校監的梁振英,曾在閉門場合叫商界不要捐錢,梁振英表示不會逐一回應傳聞,強調自己一直有推動大學捐款︰「這三間大學四次捐款,分別是香港大學、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而其中三筆一共三億捐款予三間不同大學,應該說是我促成的。」 他表示,有次城大接受捐款時,他曾呼籲大家繼續捐款,當時傳媒亦在場。 (有片)



好明顯,特區政府用之道:用人唯才(才幹),至於 德行 的 德 是否置於事外,起碼是屬較低層次,有沒有斷章取義呢?唔覺喎!有冇人談論過他在 德 這方面好評 。。。。。可能有但看漏了???


在中國香港要找個 才與德 兼備擔任此職位,原來真的是這麽困難!




嗜悲加註:
自從刊憲報委任,頗多的異議聲音,嗜悲 隔了一星期才登出此文!!!





後記:

社會名人上電視清談節目接受訪問:清心直說 (點擊可看 mytv)


【明報專訊】無綫新聞報道,行會成員、港大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接受明珠台《清心直說》訪問時表示,出任校委會主席是為對抗不同勢力對港大的干預,強調會以港大利益出發。有港大師生擔心他敵視港大,李建議「給我6個月,看看我將會做什麼」。

稱本地政黨都應被逐離大學
去年11月有傳政府延遲委任李國章做校委會主席,是為免成為區選議題,李在訪問中解畫稱,於去年10月收到特首梁振英邀請,他需時考慮,而任命延遲和選舉無關。

他說家人、朋友全不贊成他受接任,決定答應任命一方面是相信自己勝任,更重要是認為不可因小部分人反對便屈服,否則香港會變成無政府狀態。他又稱無論是北京、美國或其他地方的政治干預都不應被容忍,本地政黨都應被逐離大學。

指他憎惡港大想法可笑
李國章又說,認為他憎惡港大的想法可笑,因他擔任中大校長時自然要保護中大、與港大競爭,他又提及港大興建百周年校園是自己任教育統籌局長時批准的,更稱在他任局長的5年,他不認為有任何例子可證明港大受害。

李強調尊重學術自由,教職員亦有自由參加示威遊行,但前提是要履行應有的教學責任,學術自由不應成為擋箭牌。



Give me six months 。。。。。。剛剛在公司內蛇竇,學懂一個英文字 purge purging purged,蛇竇的大哥們教曉我的 生字 。。。。。!!!



Last but not least 看看,他之前 2015-4-21 的訪問,有沒有前言不對後語 !!!!








後後記:

這位名人當上 明德格物 校委會主席,學生發動罷課抗議,教職員卻因為害怕不涉勞資糾紛,會被主席和校長以不理行合約反咬沒有罷工支持學生。


1月 28日晚上 新主席 開第一次校委會會議,引起了學生圍堵要求對話不果,隔了一天主席主動開記者招待會:

李國章轟公民黨泛民毒害港大生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本周二的會議演變成學生包圍校委,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昨日在記者會代表港大向市民致歉,又形容當晚在場學生如「吸了毒」,直斥公民黨向學生「供毒」;李國章並點名公民黨主席余若薇、黨魁梁家傑,以及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慫恿學生「暴動」。

泛民議員斥李國章含血噴人,港大罷課委員會則批評李轉移視線及抹黑學生。校長馬斐森認為,表達意見並非干預。

向公眾道歉 批泛民選舉年製造話題
港大校委會昨突然召開記者會,主席李國章甫開口便為當晚小部分學生的行為,代港大向公眾致歉。他直指當晚學生「猶如吸了毒」,有人向他們下毒及煽動,但呼籲勿全部怪責學生,並指控公民黨,因為「陳文敏做不到他們想安插的位置」而「搞事」。他稱當晚看見余若薇、罷課委員會成員梁麗君(應指梁麗幗)、立法會議員梁國雄的助理、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在場,「全部是泛民,政治干預大學」,認為今年是選舉年,泛民需製造政治話題,「希望公民黨想清楚是否要擺大學上枱」。

李又重提去年7月學生會佔領校委會時,大樓下余若薇及梁家傑在場。他說當晚梁手持「大聲公」告訴示威者哪個是校委,見校委黃景強時呼籲市民「快點圍住他」;有市民阻撓校委劉麥嘉軒離開及命令她跪下認錯才可離開,余若薇也站在附近。李說他們可自稱校友,但「可以騙得香港人多久?」他又指摘梁家傑4年前聘用的實習生梁麗幗,組織學生罷課。

被指操控梁麗幗 梁家傑:荒誕
梁家傑反駁,去年7月校委會開會,他確在樓下等開會結果,但並沒有、亦沒有能力指揮學生,即使梁麗幗是他4年前的實習生,但因此被指可操控她是「幾荒誕嘅事」,反問「連父母都無法操控自己子女,試問他如何操控學生?」

余若薇批李﹕含血噴人 一貫作風
余若薇稱,含血噴人是李國章一貫作風,清者自清,她周二當天於5時許已離開。余續稱,7月校委會開會當日她確有到場,學生當時在樓上,自己不知道發生何事,強調與學生沒交流,「只是向時任校委會主席梁智鴻遞信,並等待會議結束後的回應」。

葉建源﹕揑造事實 侮辱學生
葉建源稱對李的言論感到非常憤怒,認為他含血噴人、揑造事實,不尊重別人,又侮辱學生、校友、泛民及市民的智慧。葉說周二余若薇到場僅數十分鐘,若這樣就能令學生像「食了藥,吸了毒般迷惑」,未免低估學生智慧及判斷力,對余除了是非常大的「抬舉」,亦是非常嚴重的誹謗。

梁麗幗昨澄清自己4年前、入大學前在梁家傑辦事處實習,但實習後便與公民黨沒關係,該黨也與學生行動無關,僅有數名本身是港大舊生的公民黨成員,曾以校友身分聲援學生。她又指港大社會科學院每年會強制學生實習,實習機構包括新民黨、經民聯等,反問是否港大也在政治干預學生。罷委會成員王俊杰稱,李若認為學生很易被煽動,「佢大可以毒攻毒,煽動學生向錢看、攀附權貴」。

教員校委、政治及公共行政學系教授陳祖為昨亦發聲明稱,李國章援引公民黨教唆學生的舉證輕率,不認為在場學生的行為像吸了毒一樣、受公民黨唆擺操控,這太低估同學的強頑獨立自主意識。而陳不認同學生的圍堵行動,因無助訴求,也會帶來反效果。

替警方入校解畫 李﹕如家中有賊
另外,被問周二晚為何拒絕跟學生會面,李說「不是學生說拿住支鬼槍,就要來見」,他稱歡迎與學生對話,但因校委會不直接處理學生事務,需透過校長安排。對於當晚大量警員入校執法引起學生反彈,李以家中有賊作比喻,「警方不可以說因為是私人地方就不關他們的事」,更要求提問的記者「反省自己說過的話」。

罷委會成員林澤江認為入屋盜竊比喻十分不恰當,「同學只是想對話,不是想打劫」。就李國章之前承諾與學生會面,罷委會表示李的言行令雙方互信蕩然無存,將盡快召開大會,討論是否仍有需要見面及未來行動等。

李國章入夜回應:信公眾有正確判斷
李國章遭連環反擊後,昨晚透過港大發言人稱,相信公眾雪亮的眼睛,會作出正確判斷。

政務司長林鄭月娥是港大舊生,她表示對學生行動感到痛心,認為是遠遠超過文明社會可容忍的範圍,她希望港大學生及支持學生行動的政黨,能理性探討院校管治問題。



秉承 委任 名人 入 校委會 當主席 的 689 一貫作風,主席主持會議後第一次記招,名人 也是一個 “闘” 字先行,還拉埋 公文袋 落水,一煲來闘一番 !!!!!!


嗜悲 保持中立暫時沒有立場,只是覺得 “闘” 是今次事件主題,而先撩起這場“闘”是那一方呢? 各位自有自己思量。


請讀讀 以下兩篇對 名人主席 正反文章。


明德格物 校委會委員:
張達明批李國章言論挑釁火上加油

【有線新聞】港大校委會委員張達明指,校委會主席李國章指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發放假消息,促成學生圍堵校委是不公道,批評李國章言論挑釁、火上加油。
馮敬恩就重申指控失實,學生當晚行動沒有受操控。

校委張達明批評李國章的言論不正確,會火上加油。

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則指李國章誣衊學生。

張達明又指、不同意李國章指警方入港大,就好像有賊入屋,不可以不讓警察進內。他又表示希望以善勝惡,不認同學生的衝擊行為。



特首辦公室新聞統籌專員撰文:
反對李國章,公平合理嗎?

【AM730】李國章教授盛傳會獲特首梁振英委任為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李教授是知名醫學教授,曾任教育局局長、中文大學校長,又是港大校務委員、行政會議成員,絕對夠資格出任港大校務委員會主席。然而,像一眾願意服務現屆政府的人士一樣,李教授可能被委任消息一出,他立即被抹黑,被翻一些似是而非的舊賬。

最多人說的是李教授任教育局長時涉嫌干預教育學院學術自由。但根據2007年政府委任的調查委員會的調查結果,沒有證據證明李教授曾對教院的院校自主作出任何不當的干預。調查委員會不認為李教授曾以削減對教育學院的資源來迫其就範、也不認為李教授曾說:「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的指控成立。

但今年9月部分港大校友卻以上述子虛烏有的指控來反對李教授,並舉行了所謂「公投」。然而截至2015年6月,港大畢業生累積人數為188,683人,參與「公投」的只有4,000多人,佔全體會員不足3%。這樣低的投票率,卻被誇大成代表了所有港大畢業生。

這樣指鹿為馬,含沙射影地對李教授作人格謀殺、污蔑,只會令人懷疑反對李教授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是黨同伐異,絕非就事論事。

討論公共事務,還是應回歸理性,而非以訛傳訛,一哄而起;尤其不應出現在香港大學的畢業生身上。



看來“闘”是特區政府,管治全港主題政綱,回想起先撩起一場又一場的闘,究竟是那一方呢?


再追加:

至於本地 黨報 當然要跟著調子

詭辯+辱罵 反對派拒認煽動

【香港文匯報】公民黨等反對派團體幕後策劃連場「港大衝擊事件」,昨日遭校委會主席李國章點名批評,「訟黨」的領導人物立即施展其「詭辯」伎倆。

其中公民黨主席余若薇承認,1.26衝擊當日下午曾到現場,但在晚上的圍堵事件前已經離開,返回公民黨總部開會,成功製造「不在場證據」;其他被點名批評的反對派人物,就「惡人先告狀」,對李國章施以侮辱式的攻擊。

余若薇自製「不在場證據」
同被點名的公民黨黨魁梁家傑聲稱,李國章的言論荒誕、信口雌黃、罔顧事實、諉過於人,聲言公民黨已成為特區及中央政府頭號敵人、眼中釘,但相信香港市民有足夠的智慧,心清眼亮,知道誰在含血噴人、歪理連篇云云,又揚言李國章應為批評部分港大學生像吸了毒的言論道歉。

余若薇回應時則承認當日下午曾到港大,但到在5時半已離開返回北角公民黨總部,成功製造「不在場證據」,揚言李國章言論「不實」。但她未有提及曾否與現場學生作任何交流,也未有回應李指去年前校委劉麥嘉軒被圍及喝罵要跪低認錯時,她在場旁觀一事。

長毛粗言穢語人身攻擊
對於李國章批評社民連梁國雄(長毛)助手當晚亦在現場,長毛沒有否認,只反問李國章為何認得他的助手,又聲言李國章出任局長時,曾在立法會開會期間「打機」,任內又「恐嚇教育學院校長」(編按:獨立調查委員會已裁定有關指控不成立),駡李國章「狗口長不出象牙」。而作為港大校董的涂謹申就指,李國章的言論只會挑起新一輪抗爭,是消極具破壞性,形容李國章的言論「好膚淺、粗疏、噏得就噏」。

借「校友關注組」身份、於港大事件扮演「龍頭」角色的教育界議員葉建源,則揚言李國章親身演繹如何進一步撕裂港大,白白斷送大學「自治」,聲稱校委會需要審視李國章的言論「是否代表港大校委會」云。

李國章昨晚發表聲明,指留意到有關人等對他於記者會上發言的評論,強調相信公眾人士雪亮的眼睛,會自行作出正確的判斷。



記得 名人校委會主席 講過見到 公文袋的 余若薇,但見不到 中聯辦 的人,哈哈哈 委任他入 校委會 主席的是誰? 其他被派去當委員的又是誰? 這位 誰 與中聯辦的關係密切到,他一當選翌日就急急入中聯辦拜訪,董建華 曾蔭權 都沒有喲(見當時 星島日報)!!!


不過,若借用 名人 的邏輯,他說過 梁麗幗 之前(據聞是四年前),曾做過公文袋某大狀 intern,就是公文袋的人,咁 。。。。 這位名人和其他被委任入校委會的幾位,會不會 是不是 可以算是 中聯辦 的人呢?



再再追加:

在 立場新聞 讀到 區家麟 的一篇文章:
挑撥奇才李國章︰一次過咬八種人

再在 區家麟 網誌 潮池 找到
























蔡元培 vs 李國章,古人 vs 今人,唉 。。。。。。。。是進步還是退步❗





伸延閱覽:
五四有蔡元培 長青網
用人唯才 無線新聞網
清心直說 無線新聞網
李國章:不能因少數反對 棄任校委會主席 給我6個月 看看我將會做什麼 明報新聞網
李國章:轟公民黨供毒 慫恿學生「暴動」 明報新聞網
張達明批李國章言論挑釁火上加油 有線新聞網
馮煒光:反對李國章公平合理嗎? AM730
詭辯+辱罵 反對派拒認煽動 文匯報網
挑撥奇才李國章︰一次過咬八種人 區家麟 潮池




我的舊文:
醜陋了 。。。。醜事一椿
等埋首副 唔等首副
物格德明 sutriV te aitneipaS
欲蓋彌彰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社會悶氣多 轉看 ドラえもん と のび太 廣告



《For your attention 懇請垂注》
Recently,Blogger spam filter has become overly sensitive, your comment may automatically relocate into the spam locker temporarily,awaiting for my discretion. I shall visit the spam locker frequently to unlock your comment,please remain patient.
若閣下的留言突然消失,此乃博格的自動過濾系統過份敏感,留言被掃入廢言儲物箱,需要 嗜悲 審查後作出裁決。愚弟定必每天巡邏多次,儘早釋放返回留言板,謝謝你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