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Sunday, March 16, 2014

First they came 。。。。

First they came 。。。。




劉進圖 被斬傷,兩個疑凶被送回香港,但 ”一哥“ 不停為事件降溫一再強調:


沒有直接證據與新聞工作有關!


似乎是要社會不要再追究誰是幕後的黑手!!!



【維基百科】Friedrich Gustav Emil Martin Niemöller (14 January 1892 – 6 March 1984) was a German anti-Nazi theologian and Lutheran pastor. He is best known as the author of the poem "First they came 。。。。".

First they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commu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trade unionist.

T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and I didn't speak out because I wasn't a Jew.

Then they came for me
and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for me.


Martin Niemöller was a German pastor and theologian born in Lippstadt, Germany, in 1892. Niemöller was an anti-Communist and supported Hitler's rise to power at first. But when Hitler insisted on the supremacy of the state over religion, Niemöller became disillusioned.

He became the leader of a group of German clergymen opposed to Hitler. Unlike Niemöller, they gave in to the Nazis' threats. In 1937 he was arrested and eventually confined in Sachsenhausen and Dachau.

His crime was "not being enthusiastic enough about the Nazi movement." Niemöller was released in 1945 by the Allies. He continued his career in Germany as a clergyman and as a leading voice of penance and reconciliation for the German people after World War II.

His statement, sometimes presented as a poem, is well-known, frequently quoted, and is a popular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dangers of political apathy, as it often begins with specific and targeted fear and hatred which soon escalates out of control.



又 中國人有一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釋義】: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出處】:《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嗜悲 很偶然執起份“信報”,原來是很久以前攞返屋企想讀,但一直擱置在書桌上未讀過:


【信報專訊】疑因籌辦特首選舉全民投票觸動中央神經,而遭批評的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表示,雖然近期遭受很多左派報章的批評,但不會因而擱置在下月23日舉行全民投票的計劃,供市民選出屬意的特首候選人,下周會開始為計劃籌款,並且公布民調方案及籌款方法。

鍾庭耀將展開為時兩星期的籌款計劃,目標是籌集 50萬元,並指如果要做到嚴謹的電子方式投票,需籌足50萬元,如果達不到這目標,可能會擱置計劃。他指出,籌辦全民投票的活動,是希望在民調以外,讓社會多點參與,而且為電子民間投票累積經驗。既然這計劃是服務民間社會,希望將籌款的責任交予市民,不打算向大學申請撥款。目前已有市民表示有意捐款。

左派報章及中聯辦官員連月對不同學者口誅筆伐,「大學教育關注組」多名學者召開申訴大會,多人憂慮事件惡化,日後發表惹中方不滿的文章,會受「文革式」謾罵,演變成「寒蟬效應」。關注組繼續跟進事件,有成員正草擬反對政治抹黑的聯署聲明。

此外,有學者促請成立團體,對抗中方或左派人士對學者的打壓,亦有學者建議學術界遊行至中聯辦抗議。

多名受打壓的當事人昨現身說法。遭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及左報多番抨擊、指其民調「不科學」及「與外國勢力勾結」的港大民研計劃總監鍾庭耀,呼籲建構文明討論空間,又呼籲郝鐵川以身作則討論問題,「希望他們變得文明一點會好些。」

他們反對不文明的謾罵式批評,指這種「文革式」的謾罵,正正令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感不能增長的原因。他以數年前曾接受NDI資助的項目,被指為與外國勢力勾結,惟他多次澄清NDI亦有資助大學及內地機構,但抹黑仍然繼續。他又指郝鐵川質疑十多條民調問題中的其中一條,但關於身份認同跌至十年新低的調查結果,並非建基於這問題而作結論,「如果參與這些激烈的評論,應至少看看事實」。



前些時 李家大少爺 在人大委員長面前,說要 《八大商會》出資另組 ”民調“,抗衡 《港大》的民調。加上往年 中聯辦的郝鐵川部長,先批評鐘庭耀主持的港大的民調:“不科學不符合邏輯”,後來再加上三個“?”:


一、是學者,還是公眾人物?
二、是學術話題,還是公共話題?
和最重手的
三、是學術自由,還是思想專制?


還說了:『羅蘭夫人有句名言:「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聯繫歷史和現實,我想說一句「學者啊學者,多少非學術假汝之名以行。」』


嗜悲希望港大百年老店可以挺得住,不要辜負校名。其後,師兄再電郵多一篇,由香港民主教父:李柱銘,就同一議題發表的文章。(因為來源是電郵,不便建立伸延閱覽。)


【電郵來源】有人不按本子辦事: 李柱銘

去年底,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部長郝鐵川,批評港大民調把「香港人」與「中國人」並列「不科學、不符合邏輯」,挑起社會廣泛討論,但高官們卻置若罔聞。

一月十九日,特首曾蔭權出席答問大會時,有議員問他何以沒有就郝鐵川批評港大民調一事,出來說公道話。他僅回應指:「我很相信大家明白到這是自由社會,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尊重其他人的意見 。。。。我相信香港人心知肚明,哪是對、哪是不對。」

其實,議員早前已就著郝鐵川有關言論,在立法會提出類似的口頭質詢。而負責回應的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同樣表示,香港是一個自由及多元社會,任何人可以就不同事務發表意見,而特區政府亦沒有就事件跟中聯辦溝通。

他們的答案,顯然是為免得罪中聯辦或港人任何一方,而迴避直接回應。但事實上,身為中央官員的郝鐵川,其言論又豈能被視為「其他人」或「任何人」的意見呢?

其實,特區政府根本毋須對中聯辦的干預,如此忍氣吞聲,因為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中央人民政府所屬各部門 。。。。均不得干預香港特別行政區根據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務。」況且,按照第二款「中央各部門 。。。。如需在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機構,須徵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同意 。。。。。」

中聯辦如今一再明目張膽地干預特區內部事務,套用前新華社社長許家屯八五年罵港英政府的說法,就是「不按本子辦事」,那麼,特區政府理應依照《基本法》向中央表明,拒絕繼續讓中央在港設立中聯辦,要根本不應在特區存在的中聯辦「返鄉下」。



為何香港民間沒有當年“路祥安”事件般,廣大市民即時發出熱烈反應,反對京官企圖干預學術自由呢?原來事隔多年,究竟原來香港人已被溫水煮蛙,經已煮得半熟而不自知乎?


不要只以為在極權的獨裁者鐵蹄下才有禁聲,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美國,當時反共的 麥卡錫主義 McCarthyism 橫行。普遍的美國老百姓,但求明哲保身的心態,沒有人敢出來,主持正義。 直到 1954年3月7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的名記者 Edward R. Murrow,在節目《See It Now》中,冒著被株連的危險,挺身而出,譴責麥卡錫誣陷忠良、亂扣帽子的行為。


今時今日的香港,以及世界上,我們見到很多不合理事情,雖然暫時還未殺到埋身,有人噤若寒蟬,扮啞巴不出聲,有人扮鴕鳥,眼不見為凈。


所謂唇亡齒寒,今天我們不出聲,其他的人先倒下了,到我們自己真的需要面對,不合理的,不公平的,需要別人幫助之時,到個時還有沒有人出口仗義執言?還有沒有人能夠出手相助呢?




後記:
法律界的文字地盤,在明報有《法政隨筆》,繼 吳靄儀、李柱銘,發文後,陳文敏 也就同一話題寫了篇:學術與政治。


文章是由師兄電郵給我。(因為來源是電郵,不便建立伸延閱覽。)
【法政隨筆】
學術與政治
日前中聯辦郝鐵川高調批評港大鍾庭耀關於市民認同「香港人」身份遠多於「中國人」身份的民調研究為不科學和不合邏輯,在社會上引起不少討論。日前《大公報》社評更延展戰線,公開點名批評鍾庭耀、成名和蔡子強為「真政客,假學者」,打著「學術自由」的旗號,披學者的外衣,長期為個別抗中亂港的政黨服務等等。

郝鐵川日前亦再指出,學者若不只在學術刊物發表文章,而選擇在非學術刊物發表他們對公共話題的觀點時,便應該受其他人的監督及批評。學者應接受批評,這一點我是絕對同意的,但接受批評不是因為他們在非學術刊物發表評論,而是學者並不壟斷知識,追求學問應抱客觀懷疑、虛心求真的態度,唯有在思想言論自由的空間,求真理的治學態度,才能萌芽蓬勃。

郝鐵川似乎認為,在學術刊物發表文章只為供學術界欣賞,因此便可以不受監督。這種學術刊物與非學術刊物的二分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文革以來一些國內學者為求明哲保身而決心鑽研一些一定不會在政治上造成錯失的題目的取態,亦反映了中港之間對學術研究與學術自由的不同取態與理解。

批評須是理性的,郝鐵川對鍾庭耀的民調指摘,早前我已指出他是從一個法律和形式的角度出發,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香港人自然是中國人,將這兩個身份對立便是不合邏輯。但鍾庭耀要調查的身份認同並不是一個法律和形式的問題,而是一個錯綜複雜包括理性與感性的觀點的問題。

民調結果可能與部份政黨的政見相近,但這並不表示民調機構便是為政黨服務。《大公報》社論這些上綱上線的論據受駁之處不勝枚舉。說美國總領事可以隨意批評港事,為何中聯辦官員卻不可以?兩者性質、層次、處境皆截然不同,這種不倫不類的比較,只會貽笑大方。

陳文敏


中聯辦的 郝鐵川 撰文在明報發表提出三個“?”:一、是學者,還是公眾人物?二、是學術話題,還是公共話題?和最重手的 三、是學術自由,還是思想專制?

陳文敏文:『日前《大公報》社評更延展戰線,公開點名批評 鍾庭耀、成名 和 蔡子強 為「真政客,假學者」,打著「學術自由」的旗號,披學者的外衣,長期為個別抗中亂港的政黨服務等等。』


【明報專訊】
鍾庭耀:不因外界批評擱置
由去年底至今,左派報章與中聯辦官員點名抨擊多名學者,20多名學者昨在研討會批評中央今次是有組織圍剿,圖將本港尚餘的自由「凌遲處死」。抨擊重點對象之一、港大民研總監鍾庭耀則表示,不會因外界打壓而擱置3月23日辦特首選舉全民投票的決心。他透露周三開始公眾籌款,希望籌集50萬元經費。

指郝鐵川謾罵減港人認同感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早前批評鍾庭耀發表的「港人身分認同」調查,是「不科學」及「無邏輯」,其後多份左派報章在短短40日發表了近70篇評論狠批鍾。鍾庭耀昨斥責這些「文革式的批評」偏離事實、充滿謾罵與人身攻擊,對他造成滋擾,市民亦不會接受,更認為郝鐵川應反省,因謾罵是本港市民的中國人身分認同感不能增長的原因之一。

鍾庭耀透露,他會如期在3月23日就特首選舉設立民間投票,並於本周開始向公眾募捐,籌集50萬元資金,為期兩周,但不會向政府和大學申請資助。

同被左報接連攻擊的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表示,左派勢力在過去數月,先後匿名去信其所屬學院的院長,要求辭退他;又動員在該校民主牆張貼左報評論,支持他的文章卻無故被撕掉,「他們內外夾擊向我施壓,希望我自我審查。如果批判權貴的學者收聲,香港就會成為充滿謊言、向權貴歌功頌德的社會」。

近日社會就「蝗蟲論」的爭議不斷升溫,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表示,在批評中央扼殺本港公共討論空間的同時,港人亦應反省自己的言論。他認為,社會應在政策層面討論「雙非嬰兒」問題的處理手法;又稱部分港人將內地人形容為「蝗蟲」,挑撥仇恨,已超越言論自由的層面,「與孔慶東鬧部分港人是狗無分別」,冀港人別被仇恨情緒衝昏,繼續撕裂社會。



記得,蔡英文在敗選演說:『台灣不能沒有反對的聲音!』引得在場的掌聲,我在香港聽見都為之動容。


難道我們香港人,就只可以聽孔慶東的”狗論“嗎?


後後記:

記得港大校長 徐立之 的說法
【明報專訊】
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以及多份本地報章,近期不斷發炮,點名批評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總監鍾庭耀負責的港人身分認同調查「不科學」、「不合邏輯」,郝的言論被質疑干涉學術自由。港大校長徐立之表明學術自由十分珍貴,強調「港大絕對無被外人干涉」,認為郝鍾二人的爭拗屬學術爭拗。

徐立之接任港大校長前,港大剛經歷校長鄭耀宗干預民調事件。徐表示,他應徵港大校長時,鍾庭耀曾問他如何捍衛港大學術自由,當時已向鍾保證維持港大學術自由。他說,不論郝鍾出發點為何,認為事件純屬學術討論,學者有不同意見十分正常,大學則為學者提供學術交流的平台。

被問及自己是「中國人」抑或「香港人」時,徐立之稱不評論問卷題目,指自己曾在全球各地居住,是「全球世界人」。



徐立之面對818港大淪陷事件的報告,都不知道校友,和普遍香港市民,是否接受者非獨立調查報告。暫時,唯有對郝鐵川vs鐘庭耀的,採取低調處理,企圖淡化對抗,而且他已不續約港大,當然息事寧人喇!


如今 徐校長 都正式離職了,交了個波給一位英國人做 港大校長,看看這位先生怎麽樣把 鐘庭耀 鏟去,一來為自己立威,二來並向中聯辦 輸誠,那末三來就可以準備上北京,得到 習主席 的接見!!!


後後後記:

前律政司司長 黃仁龍:言論新聞自由受威脅 「警鐘已響」

【明報專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案,警務處長曾偉雄稱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與新聞工作有關;不過,前律政司長黃仁龍昨形容事件對社會核心價值造成傷害,不單違反法律和社會秩序、危害生命安全,同時亦威脅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黃仁龍直指「警鐘已經響起」,當暴力凌駕法律所保障的權利,社會必須強烈譴責、堅守法治,不能讓罪犯逍遙法外。

黃仁龍在 2005 至 2012年間出任律政司長,現私人執業。他昨日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以表彰他對社會和法律界所作的貢獻。黃仁龍以英文致辭時指出,社會雖不能避免面對轉變,但社會共識的核心價值可以使社會聯繫一起,保持穩定的發展。但他指出,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上月遇襲,事件已對核心價值造成傷害。

「視暴力而不見 助長敵人心」
黃仁龍續說,兇徒的可怕行為已動搖社會的基本底線,更超越了社會對暴力的厭惡,引起社會更大擔憂:「為何一個致力實踐使命的人,在現今的香港社會仍會面對這樣的威嚇及危險?」黃引用古埃及箴言「對暴力視而不見,只會助長敵人的心」,呼籲社會必須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社會的核心價值,不容受到任何損害。

指濫用權利損力量
對於所有在前線行使言論及新聞自由的人,黃仁龍呼籲要以更努力及更負責任的方式去履行職責,讓公眾體會這些權利背後蘊含的美善。他亦指出,前線工作者過去偶爾忽視這場捍衛自由的爭戰,認為新聞工作者要更努力讓社會相信他們是值得信賴。黃指出,某些人濫用這些權利,會變相成為破壞這些權利的力量。

另外,立法會今日會辯論由內委會主席梁君彥提出的議案,內容為「本會對於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先生遇襲事件表示非常震驚及憤慨,對兇徒暴行予以強烈譴責,並要求警方全力緝兇,盡快將兇徒繩之於法」。 有4名泛民議員提出修正案。原議案同獲泛民及建制派支持,但建制派不同意劉慧卿及范國威的修正案,預料二人的修正難獲通過。

泛民建制撐要求緝兇議案
民建聯葉國謙及新民黨葉劉淑儀說,支持原議案、毛孟靜及何秀蘭的修正,其中毛的修正案加上「盡力協助捍衛新聞自由」字眼。自由黨田北俊指出,范國威的修正要求為案件調查時間設限期,是不切實際的做法,所以反對該修正案。至於劉慧卿在修正案臚列近年12宗傳媒人受襲個案,要求當局保護新聞工作者,葉國謙指涉及個案太多,不能一概而論,所以不支持修正。



由 黃仁龍 提出 「警鐘已響」是否已經危矣!



伸延閱覽:
First they came by Martin Niemöller 維基百科
各人自掃門前雪 莫管他家瓦上霜 成語詞典
「寒蟬效應」學術界大控訴 反文革式謾罵學術界大控訴 反文革式謾罵 信報財經新聞
鐘庭耀 323全民投票 下周籌款 信報財經新聞
鐘庭耀 3‧23全民投票 周三起籌款 新浪新聞網
麥卡錫主義 維基百科
徐立之﹕評郝鐵川炮轟鍾庭耀二人屬學術爭拗 雅虎新聞網
黃仁龍:言論新聞自由受威脅 「警鐘已響」 MSN新聞網



我的舊文:
龍城殲霸戰 High Noon
不同政見是否對國家不忠



4 comments:

新鮮人 said...

打壓力愈大,
反抗力愈大,
搞咁多動作,
多此一舉。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中國的維穩費預算與軍費開支相若,相信北京維穩的決心,已經申延到特區。 昨天有還未正式發行的 ”晨報“ 高層被暴力招呼。文闘的輿論層面,文匯和大公未能有作為,負責維穩的轉用暴力武闘。另一方面出動 “愛” 字派出來遊行示威

Afterall 維穩是一盤大生意,既得利益者不會放棄賺錢的機會,只會製造更多賺錢的機會。

Anonymous said...

SBB:

The ambush attack of 劉進圖 was also reported in Canadian media as an attempt to silence a vocal journalist. However, who had ordered the attack and who carried out the attack are not clear at this point.

Haricot

the inner space said...

the top cop has denounced possibility the violence was related freedom of press/ speech but the police now searching for sex scand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