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Monday, September 23, 2013

The Merkel Regime 默克爾時代

The Merkel Regime 默克爾時代



幾年前 嗜悲 在國慶系列:談《一位女性總理》 ,提起 德國總理 默克爾女士 的幾宗軼事/ 逸事 Anecdote 。


在過去數年,美國人闖的禍波及全球,歐元區根基不夠的: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捲入歐豬五國 PIIGS 的經濟危機,還有 塞浦路斯 發生把存款稅款化及股份化。歐元區兩大國 法國 的 薩爾科齊 落臺,換上了 同樣矮小只比 薩氏稍高一點的 奧朗德。


德國 昨天(9月22日)的大選,59歲的 默克爾 第二次連任成功高唱入雲,她的第一任期由 2005年11月22日開始,2009年 10月 28日得到連任,8年後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成功成得到最多議席,默克爾 勢將得到第三任總理任期,再領導 德意志 多 4年,到 4年後任期期滿時 默克爾 都只是 63歲正當盛年,還可有餘力多做幾屆只有她自己知道。






【維基百科】默克爾生於漢堡,名叫 安格拉·多羅特婭·卡斯納(Angela Dorothea Kasner)。默克爾 Merkel 是她第一任丈夫的姓氏,離婚後保留下來。

她父親是一位路德教會牧師,在她出生後不久,由於父親從教會接到新的任命,全家移居民主德國東柏林以北 80公哩的 Templin 市。

她在那裡完成初等教育,在萊比錫大學攻讀物理學(1973年-1978年),之後在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央學會工作學習(1978年-1990年),後來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是量子化學。

1990年 12月兩德統一後,她成為科爾內閣中婦女青年部部長。1994年出任環境和核能安全部長。前東德的生活背景給她帶來不少好處。她作為牧師的女兒,並在每間屋子都可能存在東德公安告密者的社會裡,度過生命的前 36年,養成了很好的掩飾或控制情緒的能力。

除了德語外,默克爾會說俄語與幾近完美的英語,當人家評論她身為東德人(Ossi)的背景時,她說:「真的有話可說的人,是連化妝(掩飾)都不需要的。」






默克爾 在國外國際領導歐元區國家,國內得到人民愛戴。據《明報》默克爾 順遂德國的經濟形勢,即使是歐債危機後,德國經濟大部分時間仍處於增長區,失業率最近更回落至接近 20年以來最低位的 5.3%,分析形容 默克爾成功助德國「維持現狀」。她此前致力推動「歐豬國」以緊縮政策重振競爭力,對在國內推行改革問題取態審慎,《明報》又提起上一次連任後,有閣員建議她大刀闊斧改革,默克爾 激動反應道:「不要在我的國家點火!」


日耳曼民族的優秀因子,默克爾 擁有堅毅不拔不卑不亢個性,對美國奧巴馬英國甘梅倫絕不賣帳,《明報》:美國總統奧巴馬也許又愛又恨。美國《時代》周刊指出,默克爾雖然多次在政經事務上與奧巴馬打對台,但美國不可能捨棄這個個人民望達 70%的歐洲領袖。


【明報專訊】奧巴馬 2008年以總統候選人身分訪問德國,由於默克爾不批准而未能如願在勃蘭登堡門前演說。除了可能顧慮奧巴馬「名不正言不順」外,執政 8年仍被許多觀察家視為神秘人物的默克爾,也未必喜歡奧巴馬張揚的處事風格。

奧巴馬上台後積極拉攏默克爾,2009年邀請她到美國國會發表演說,2011年又頒發總統自由勳章。可是,無論經濟還是政治,默克爾均未積極配合。奧巴馬去年爭取連任時,派財長蓋特納遊說默克爾考慮短期刺激經濟措施,但無功而還。

美國不少分析認為,德國雖然擁有經濟實力,但在國際事務上置身事外。《紐約時報》指出,默克爾在外交上確保德國沒有地緣政治的雄心,拒絕加強歐盟的外交及軍事力量,令其難以發揮更實質的作用。在北約,德國雖然提供不少技術支援,但當西方盟友因應環球安全環境變遷,商討未來戰略之際,德國只作壁上觀。

德國雖然支援阿富汗軍事行動及在科索沃維和,但極力避免捲入其他衝突。聯合國 2011年決議在利比亞上空設禁飛區時,德國跟中俄一起投棄權票。上月敘利亞發生化武襲擊,德國明言不參與軍事行動。

雖然如此,奧巴馬相信仍樂見默克爾連任。《時代》指出,默克爾雖然頑固反對經濟刺激措施,但仍將留下避免歐洲分裂的重要政治遺產,放眼整個歐洲,她是當仁不讓的話事人。




一個強大的德意志,令到英美和整個歐洲甚至全球擔憂,兩次世界大戰 WORLD WAR I & II,都是出於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摩擦,繼而發展成熱戰再轉化成世界大戰。第二次大戰之後,德國多次為戰爭罪行公開道歉,日本人多次都只是表示深切反省,卻沒有正式道歉發動戰爭罪行。默克爾 的德國是表現明確表明了德國只會作壁上觀,不想再讓戰爭毀了國家和家園,明白到和平的經濟支配,比起用武力豪奪來得撑算。




歷任日本的首相只是跟在 奧巴馬 後面的哈巴狗(是否真心另一回事),安倍 一見 奧巴馬 就搖尾舔手示好,甘願成為美國在北亞的打手,又要修憲把自衛隊升格,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即是出兵到外國)。相比起 默克爾 對美國的不卑不亢,這些舉措才是真正為德國韜光養晦!






後記:
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角力,每一個議題都互闘餐死,國債上限都有排拗,不理國家死活。上個月 澳洲的大選,吉拉德 和 陸克民 的《工黨》兩派系不斷內闘,無暇兼顧處理國家被對手勝出。嗜悲 寫了一篇:拷起西方民主的喪鐘(尚未有機會登出),慨嘆西方民主每屆任期短,政客流於短視傾向急於求成,人民也只追求現實的利益,容忍短期立竿見影的方案,而缺乏長期愿景,為國家更美好的將來鋪路,如今還加劇黨派互闘,實在令 嗜悲 對西方方式民主失去希望。


今次,德意志 的人民示範了良好的西方民主,加上一位出類拔萃的 默克爾,更令 嗜悲 對西方民主嚮往重燃,這不但要有優秀的人民,才會有選出一位優秀的領袖。默克爾女士放棄了量子化學研究專業,轉而為人民為國家服務,若各位看看 默克爾 以前的相片,雖然說歐美的女人老得快殘得早,只得 59歲的 默克爾 想必沒有多化妝,她比起同齡女士顯得蒼老,這是政治人物常見的情況。


但中國和香港要多少時間,才能培養出一位這級數的領袖呢?中國有 13億人口對比德國的 8千萬人口,計計或然率都應該產生到一個半個呱,也可能就是因為人民素質還未達標!


後後記:


【明報專訊】德國大選結果昨公布,現任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民盟/基社盟獲得 23年來最大勝利,得票率超過四成。默克爾帶領德國平穩渡過歐債危機,民望如日中天,有分析形容今次選戰是默克爾本人的勝利,歐盟多國對選舉結果亦表歡迎。不過,基民盟/基社盟差5席未能過半,勢與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再組「左右大聯盟」。

「這是超卓成績!」默克爾在初步點票結果出爐後發表講話說:「我們會團結一致,盡我們所能,在未來4年令德國繼續成功。」中間偏右的基民盟/基社盟在今次選舉中獲得 41.5%選票,是 1990年以來最高,比得票第二高的社民黨高近16個百分點。

親商界自民黨緣盡國會
不過,現屆執政聯盟成員、親商界的自民黨慘遭滑鐵盧,得票率僅為 4.8%,以 0.2個百分點之差未能跨入政黨議席分配底綫,緣盡新一屆國會,基民盟/基社盟必須從3個左翼政黨中選擇伙伴,協商合組政府。

無論選擇哪個結盟對象,默克爾均可組成議席過半的執政聯盟,她昨日表示,已初步接觸社民黨的領導層,但也不排除會跟綠黨談。至於持激進主張的左翼黨,則不在其考慮之列。

歐元一度升近7個月高位
外界相信,組閣談判需時數周或更長時間,力撐廢核的綠黨質疑默克爾在能源轉型上做得不夠,社民黨則因8年前成為默克爾副手後,在翌屆大選一敗塗地,而對再次合作感猶疑。觀察家多認為,默克爾最可能再與社民黨結盟,兩者在加稅議題上的分歧甚大,但在歐債問題立場接近。市場相信柏林親歐元的立場未來不會出現重大改變,歐元匯率昨日一度逼近7個月高位。

默克爾可謂強勢連任總理,選前其個人民望高達七成。《華爾街日報》分析指出,默克爾擅於採納敵對政黨政策,令反對派難以作攻擊,例如她將綠黨的廢核主張收歸己用,令綠黨無法再利用這一議題宣傳造勢。綠黨聯合主席歐玆德米爾(Cem Ozdemir)嘆道:「她借助每一個人的風勢前進。當有助自己時她會變成綠黨人,當有利可圖時她也可變成社民黨人。」

「默克爾主義時代來臨」
自民黨的支持者也認為,今次慘敗除了因反歐元政黨在選前異軍突起,搶走大量票源外,還因自民黨政策立場與基民盟/基社盟太似,結果在默克爾陰影下流失不少選票。有分析認為,自民黨未來將更右傾。立場中間偏左的慕尼黑《南德意志報》社評形容,今年是默克爾政治生涯的巔峰,「默克爾主義時代」已經來臨。

《明鏡》周刊則提醒,默克爾若要在第三個任期後名留青史,須推行她過去幾年忽略的本土經濟改革,並培養接班人。



雖云是 23年來最大勝利,得票率超過四成。不過,基民盟/基社盟差 5席未能過半,勢與中間偏左的社民黨再組「左右大聯盟」。合社民黨組閣可能除時被抽後腳,是 默克爾 的隱憂!


培養接班人須時,雖然默克爾 任滿都只是 63,但已經做過 12年應該是夠了,留返些時間給自己吧!登峰後就要下來,默克爾 是聰明人不會不明白,再要闖過另一高峰,所費的氣力就要更多。西方人應不會像中國人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追加:
國際評論 ﹕ 勝 過 鐵 娘 子 師 奶 總 理 有 絕 招


【明報專訊】德國總理默克爾從來都抗拒外界拿她跟英國鐵娘子戴卓爾夫人作比較,然而隨着她勢將取得選戰三連勝,可望出任總理長達 12年,打破戴卓爾保持的歐洲女性政治領袖在位最長紀錄(11年),試問又怎能不談一下,到底是什麼令這名「師奶總理」更勝鐵娘子?

「男人殺手」倒戈取代伯樂
戴卓爾夫人形象素來是「比男人更男人」,執政初期顧問曾建議她不妨放輕一下聲調,多帶手袋出入,沒料到這卻令英國人從此多了「handbagged」這個代表捱罵的新字。相比之下,默克爾的形象「師奶」得多。早前便有人在深夜目擊剛在布魯塞爾開完一場峰會的她,連開會套裝也沒換,便到一間超級市場買韭菜和橄欖油。她也曾多次表露自己不喜歡小布殊或薩爾科齊等常展露的剛陽氣和大男人主義。

但默克爾也擁有成功政治領袖的一大特點——心狠手辣,不管是對待政敵、對待像希臘這樣的賴皮債仔,還是對待昔日朋友。默克爾政治生涯一大轉捩點,就是在一手提攜她上位的前總理科爾1999年捲入貪污醜聞時,迅速倒戈要他下台,最終取而代之。

曾當過前英揆貝理雅幕僚長的 Jonathan Powell 便曾形容,默克爾「對付黨內政敵可謂極之Machiavellian(不擇手段工心計)」。德國人甚至稱呼默克爾為「男人殺手」(Mannermorderin),以形容是她如何踩在一眾男政客之上,踏上權力之巔。

避開敏感議題減反對票
默克爾不會狠下辣手的政治對象,恐怕只有普羅選民。但她的殺手諫,並不是像奧巴馬般以激動人心的說話去盡量動員支持,而是反其道而行,讓選民留家睡覺。有政治學者稱之為「不對稱解除動員」(asymmetric demobilisation),意即蓄意把一些議題弄得令人感到生厭乏味,同時吸納政敵的一些立場據為己用,多靠攏中間路線,避免爭議性的議題,令政敵「缺氧無氣抖」。

例如在今次大選中,面對中間偏左陣營要求訂立全國最低工資,默克爾的策略是表明願意積極考慮(儘管其親商界盟友自由民主黨很抗拒),從而削弱左派選民出來投票的意欲。

與戴卓爾夫人堅決走的經濟自由主義鬥爭路線不同,《金融時報》一篇文章早前直言,默克爾的生存之道,「只不過是以左翼的立場智勝左翼」。「她的話說得既含糊又漂亮,不願作出承諾,時刻準備調整不合時宜的政策。她向同性婚姻作出讓步,加強社會福利,比法英更快地削減國防開支。她是社民黨所能期盼最出色的社會民主派人士,唯一的缺憾是她不屬於這個黨」。

機會主義高明贏民心
當然,換個角度看,默克爾的務實主義,實際就是機會主義,最經典的例子,是她原本還拍板延長國內核反應堆運作,但在福島核災後,眼見勢頭不對,她就迅即轉軚改為提出能源轉型(Energiewende)計劃,化解了一場政治災難。

然而無可否認的是,默克爾有洞悉民心的先見之明,也懂得避免與民為敵,行動應狠時狠,但也善於順水推舟。政治手腕能夠像她這樣揮灑自如但又不會予人牆頭草的印象,其實一點也不容易。

郭濟士



呀! the other side of Angela Merkel,和中國的 武則天 有得揮!



後記:


兩個多月後又讀到:基督教徒與德國民主 上下兩篇


嗜悲 一早就有興趣想知道,為何 默克爾 的政黨 CDU 基督民主聯盟,要加入 基督 Christianity,但一直未有時間去搜尋,如今先讀讀 AM730 的文章。


【AM730】上篇

德國早前舉行大選,總理默克爾領導的基督民主聯盟(CDU)再次成為最大黨,預料可以順利連任。基督民主聯盟(簡稱基民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香港,很多基督教牧師明明是親建制、反民主的不是嗎?

幾年前,德國有個電視節目,讓民眾公投選出德國史上最偉大人物。第三位,是共產主義老祖宗卡爾‧馬克思。第二位,是發起宗教改革運動的馬丁‧路德。第一位,德國人心目中的史上最偉大人物是誰?康拉德‧阿登納。吓?邊位?阿登納是西德第一任總理,也是德國基民盟創黨領袖。

阿登納在 1876年出生於德國西部的科隆。科隆是個以科隆大教堂聞名於世,天主教會有著龐大影響力的城市。阿登納跟當年大部分市民一樣,都是天主教徒,但他們在當時以基督教徒為主的德國中是數於少數派,甚至是政府打壓的對象。

德國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鬥爭
現在我們叫德國的這塊土地,以前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有著很多不同的小國、傳統文化、甚至宗教信仰,其中天主教徒(Catholics) 和基督教徒(Protestants)的分裂最為嚴重,甚至引發過多場戰爭。1871年,位於現今德國東北部,以新教徒為主的普魯士王國,成功統一德國,但統一後的德國依然存在宗教分裂,東北部以基督教徒為主,西南部則以天主教徒為主,而後者都不太願意接受普魯士的統治。

普魯士出身的首相俾斯麥,在 1870年代開展一連串統稱為文化鬥爭的打壓天主教徒政策,禁止修會運作,充公大量教會資產,拘捕甚至放逐跟政府唱反調的主教。但行動只令天主教徒更加反政府。由天主教徒組成的中央黨在1874年選舉中得票激增,拿下國會四分一議席,令俾斯麥大失預算。後來文化鬥爭提前結束,但兩派教徒之間的鴻溝更深。

阿登納在 1906年開始從政,加入中央黨,很快就上位,在1917年當上科隆市長。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阿登納成功穩住市內治安和市民生活,施政獲得好評。

中央黨這個由天主教徒組成的政黨是怎樣的呢?首先當然是維護教會和教徒利益,反對削弱教會權力或教徒信仰自由。其次是以天主教教義看世情,在經濟方面強調要關愛窮人,在社會議題方面也傾向維護傳統價值觀。其實當年其他國家的天主教徒大都是傾向支持保守派的,但在德國由於政府主動挑機,中央黨才加入了反政府、爭民主的元素。

一戰後的德國政局與希特拉的上台
1918年,德國戰敗,皇帝威廉二世退位,德國從君主制變成共和制,政局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央黨這個民主派從反對黨變成執政黨。阿登納本來有實力問鼎總理寶座,但他是黨內強硬派,難跟其他政黨合作,結果未能成事。

當時德國的選民大致上可分為3大類:左派、天主教右派和基督教右派。左派由工會支撐,票投社民黨或共產黨。天主教右派在教會指示下全投中央黨(不少神職人員甚至有入黨)。基督教右派則較分散,包括保皇派、商界、農民等,有多個黨派。由於社會分化,政黨林立,政府難以運作(平均每年換一次總理),人民逐漸對民主失去信心,期待強人打救。希特拉就是這樣乘勢而上。不少人講到希特拉上台,會強調他的暴力團,說他逼人投票給他,但實情卻不是這樣簡單。事實是,有相當多的德國人是自願支持希特拉的。

1928年 5月的德國國會選舉,當時希特拉仍未上位,中央、社民、共產3個非右派政黨的總得票達到 53%,納粹黨得票只有 2%,也就是說基督教右派選民都是投納粹黨以外的右派政黨。但很快的,美國引爆全球經濟大蕭條,德國經濟嚴重衰退,政府民望暴跌。

希特拉憑著出色的演說,狠批政府廢柴,又搞陰謀論說一切都是國際反德勢力和猶太人搞的鬼,支持度急升。德國廢帝威廉二世的四王子奧古斯特、英王喬治五世的堂弟薩克森‧科堡‧哥達公爵卡爾、德軍前副參謀長魯登道夫(即德軍第二號人物)等的社會賢達,都主動加入納粹黨或為其助選。

1932年 7月再次選舉,非右派3黨的票加起來仍有 48%,只是微跌,納粹黨則急彈至 37%,其他右派政黨近乎全滅。納粹黨的票源是來自基督教右派,當時他們是最容易受民族主義和激進主義打動的一群。

儘管左派和天主教右派的支持者加起來較納粹黨多,他們卻各懷鬼胎,無法組成執政聯盟,身為最大黨領袖的希特拉成為新總理,開始將反對派逐一清除。

希特拉藉故將共產黨定性為恐怖組織,強制解散該黨,還派暴民不斷騷擾社民黨。中央黨內也開始有不少人,包括阿登納,正確地認清希特拉是個危險人物,應該防範,但他們的警告未能奏效。情況就如一段短文所述的: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然後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後來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衝著我來了,卻已經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了。

文中提到的共產者、工會和天主教徒,正正是左派和天主教右派政黨:共產黨、社民黨、中央黨的支持者。而「我」,即短文的作者馬丁•尼莫拉,是一位基督教牧師,也曾投票支持希特拉。

這段話之所以警世,還因為這是作者根據親身經歷所寫的一段懺悔。各派都只顧自己,當其他人被打壓時視若無睹,心想「關我鬼事」,結果令希特拉可以將他們逐一鏟除。


下篇

1933年3月,希特拉上台後再次進行選舉,目標是拿下國會控制權。納粹黨得票升至43%,但左派和天主教右派仍企硬在42%,雙方勢均力敵。在阿登納管治下,天主教徒佔多數的科隆,中央黨的得票甚至高過納粹黨。納粹黨仍要依靠另一個右派政黨國民黨的支持。


希特拉於是提出一個「授權法案」,授權總理大量額外權力,令他可以變相無視國會獨斷獨行。法案需要國會通過,即是要國會自廢武功,其實任何正常人一聽都知有問題,左派立即就表明堅決反對。中央黨內部經過一輪激辯後,卻投下了贊成票。黨魁卡斯(Ludwig Kaas,本身是個神父)稱他跟希特拉談了個大和解方案,以支持授權法案換取希特拉政府保障天主教徒權益。授權法案最終獲得通過。

當然,希特拉沒有遵守承諾,一得到權力就將敵人鏟除。中央黨被解散,而作為黨幹部的阿登納也被免去科隆市長職務,更多次被監禁。基督教徒結果也難逃一劫,不論哪一宗教,跟政府唱反調的神職人員都被打壓。

希特拉還創立了一個官方教會,逼基督教徒脫離他們原本所屬的教會。1937年,羅馬天主教會公開譴責德國政府,但為時已晚,也沒能阻止迫害行動。希特拉之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屠殺猶太人的事就不詳談了。

但戰後的確很多德國人都反思,為甚麼希特拉當日可以上台呢?為甚麼這麼多人會上當信了希特拉的謊言呢?阿登納就認為是跟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內鬥有關:雖然教義細節不一樣,但在大是大非的社會問題上,兩教立場其實是相當相近的,如果能將兩派都團結起來,並將他們導向民主,將可成為一股龐大的政治勢力。


阿登納帶領西德走出困境
阿登納在二戰後成立基督民主聯盟(這個基督是包括所有耶教徒的 Christian,下稱基民盟),放棄戰前中央黨只重視天主教徒的做法,拉攏基督教徒,甚至是曾經投票支持納粹黨的選民。策略成功,在 1949年的戰後西德第一次選舉中,基民盟成為最大黨,阿登納當選西德第一任總理,當時他已經 73歲。

阿登納上任後全力跟美英法等國恢復關係,令西德得到後台,可以搞好經濟,同時抗衡蘇聯威脅。1951年,德法意比荷盧六國一同創立歐洲煤炭共同體,深化經濟合作。

1952年,西德宣布向納粹大屠殺生還者和以色列政府作出賠償。1955年,德國獲准重建軍隊並加入北約。1957年,歐洲煤炭共同體進化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即歐盟的前身。

1963年,阿登納跟法國總統戴高樂簽署德法友好條約,為兩國上百年的恩怨情仇劃上句號。此時西德經濟已經從二戰受到的破壞恢復過來,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排在美蘇日之後)。

阿登納連任了 4次總理,到 1963年年底終於因年紀太大(87歲),開始跟時局脫節而被勸退,總共做了 14年總理。他在 4年後的 1967年逝世,終年 91歲,西德政府在科隆大教堂為他舉行國葬。阿登納今時今日仍被選為史上最偉大的德國人,因為他成功穩定了戰後的亂局,重建經濟和社會,還令背負著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罪名的德國,重新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東德基督徒的最終勝利
留在東德的人就沒西德人那麼好過了。共產黨是無神論的,當然不會讓你有宗教信仰自由。東德雖然仍然有教堂運作,也有一個東德基民盟(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of Germany,即所謂的民主黨派,跟西德基民盟無關),但兩者都受到共產黨的嚴格控制。

1972年,東德政府推出墮胎法案,東德基民黨有約 20位議員投了反對或棄權票,其他約 30人則投贊成票。在共產黨統治下,基督徒都要贊成墮胎。(順帶一提,這也是東德唯一一次有議員投反對票的法案。)

1989年,隨著蘇聯戈爾巴喬夫放寬對東歐的控制,東歐各共產國家的民間開始出現反政府浪潮。在東德的萊比錫,從9月4日晚開始的每個星期一晚,民眾都會在市中心的大教堂完成祈禱會後來個佔領行動,整晚持蠟燭在市中心廣場集會,以非暴力形式進行抗議行動。

曾經公開稱讚中共應對天安門示威手法的東德政府,一度下令保安部隊可以開槍鎮壓,可幸的是前線人員最終沒有執行。萊比錫的集會人數每個星期都不斷增加,鼓舞了其他城市的人仿傚,最終引發柏林市民眾推倒圍牆,結束東德共產政府統治。

現任德國總統高克(Joachim Gauck),是東德出身,本業是牧師,也是當年的反政府示威領袖之一。而總理默克爾,同樣是東德出身,父親是牧師,柏林圍牆倒下那一晚她也有上街慶祝,還走入了西柏林考察資本主義社會到底是甚麼模樣。

當年由西德天主教徒阿登納創立的基民盟,今日仍在執政,但領袖已經變成一位東德基督教牧師的女兒。這個發展,直至廿幾三十年前,大概還沒有人會預料到。除了德國,瑞士、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挪威、瑞典等國都有基督民主黨。

不論是天主教徒還是基督教徒,為了保護自己的信仰自由,都應該一起支持民主。香港有些教徒卻反過來,反民主和親無神論的共產黨,真可謂違反歷史潮流。



讀完稍微對德國近代的歷史多了些認知,不是只知道 希特拉,東西德分治,和統一。


伸延閱覽:
Angela Dorothea Merkel 維基百科
安格拉·默克爾 維基百科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維基百科
德國總理 維基百科
極力拉攏不賣帳 奧巴馬又愛又恨 新浪新聞網
差5席未能控制國會 新浪新聞網
基督教徒與德國民主 (上) AM730新聞網
基督教徒與德國民主 (下) AM730新聞網





我的舊文:
談《一位女性總理》






4 comments:

Ebenezer said...

德國之所以令人敬佩的,是可以對美國這個「外患」處理得好好。

反觀中國,美帝借日本在太平洋作亂已是明目張謄的事了,而暗地裡的所謂外部勢力干預,中國又如何招架?是否有如德國人的智慧,可以令美帝又愛又恨。

Anonymous said...

不是歧視,但無可否認的是日耳曼民族她的基因是優秀的,她的民族特性就是睿智沉静務實。
要浮誇的中國或己被劣性化的香港出一個這樣的政治人材,真是五十年內做夢都不要想.
另,以香港現時的市民質素(被中共有計劃地的進行人口換血),即使有所謂普選,也真的不抱希望會選出什麼的人材。
最近那個以出賣香港人為主要任務的香港社區組織繼新移民不用住滿七年即可有投票權外,又提出精神病人也可投票的動議,理由是投票只是個非常簡單的過程!這些反智至極的動議,奇怪的是傳媒每次都會煽風點火大肆報導!
Vera

the inner space said...

以便兄:兄台寥寥數字已完全表達我全篇也是令小弟萬分佩服!


美國人從來都是到處嘢火,但辣着個火就走頭,讓人家自生自滅。 遠的看南越當年美國義正詞嚴要反共,最後就是利用“巴黎和約”靜靜雞撤走。如今的伊拉克和阿庫汗,也有撤軍時間表,到時結局類同!


美國打台灣牌也都幾十年,中國與其和美國對著幹,倒不如讓美國分身不暇。美國在九一一後忙於反恐,在東北亞暫時不多舉動,並需要中國的協助按著北韓不要攪亂,是中國可以比較舒服渡過的十年。

如今,美國重回亞太,拉馬日本越南澳洲圍堵中國,處處緊逼進逼中國底線。若中國多學橫向應對,例如:美國如箭在弦要去炸敘利亞,俄羅斯耍一招就把美國按著,這正是按在美國的軟肋上,奧巴馬順水推舟,如今不用去炸了。

中國的謀士們要開班研究研究!

the inner space said...

Vera 多謝再來訪!

每天 150個單程證不是新事物,是中國在港英時代已經實行的移民計劃。當年中英談判,為何基本法沒有把審批權轉回給香港特區,好像提都沒有人提過播!

日耳曼民族雖然優秀,但也曾有一位希特拉,所以做神做魔只是差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