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Tuesday, August 21, 2012

我 don't understand 的《通識科》

我 don't understand 的《通識科》



上月《倫敦奧運》期間,剛巧有晚是一班舊同學聚餐,席間談笑吹水,有位為人師表的同學,講到香港中學生作文,把《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寫成 Platinum Palace,我們為此拍起掌來,因為起碼尚未至於寫成 White Gold Ham Palace 也!


另外一位就同學是位商業奇才,他的靚女女祕書 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放了大假,他的 business trip 便要經由公司的行政部代為處理,商業奇才要遠征 LA 去“羅省”,但可惜機票是出了去“三藩市”。原來行政部的一位小妹妹,認為省大過市,沒有理由去一個省,便選了“三藩市”。幸而,發覺得早未至去了相距七百多公哩的三藩市而非洛杉磯,好像是個笑話,但原來是真的!


近月來香港因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吵得很熱鬧熱烘烘,雙方劍拔弩張,而政府卻一意孤行,偏聽說成兼聽,社會有很多反對聲音聽不到,只聽到助威者的吶喊。


【維基百科】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正在籌備的小一至中六新必修科,目標是加深學生認同「祖國」(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對國民身份的自豪感,培育學生正面的價值觀和態度,幫助他們養成良好品德和國民素質,從而豐富生命內涵,確立個人於家庭、社群、國家及世界範疇的身份認同。

與此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使他們明辨是非,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對家庭、社群、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教育局建議將此科列為必修科,但是不設公開試,只設校內評核,以及公佈全香港平均分供學校檢討成效。



在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之前,其實香港教育界,還在全力應付《通識科》,這一中學文憑試新科目,令廣大的學生製造了試前巨大恐懼,除了校內課堂再加班補習,家長們還送學生出外邊的補習社惡補一番,連未夠年齡的低年級學生們,都及早學習《通識科》,為將來考試作準備。


雖然新的中學文憑試《通識科》,首屆考試成績結果斐然,合格率奇高達九成,坊間更傳出《考評局》有放水之嫌。需要知道三三四新學制實行之後,首屆中學文憑試應考生,《通識科》是 compulsory 必修必考科目,若要在香港升學,“冇得走雞也!”



【文匯報】「三三四」新學制零九年九月實行之後,通識科成為高中的必修科,各校對它的重視不在話下,連媒體也很關注,不少報章竟以專版提供相關資料,大家都希望學生能學好這一科。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與考評局的要求,通識科教學主要達到下列三個目的:(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考與分析能力;(二)是加深學生對祖國的認識和責任感,增強國家與民族的觀念和感情;(三)是啟發學生正確認識人生價值,善於與人溝通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教師的角色不在於灌輸知識,因為學習的責任由學生自己承擔,學生通過對議題的探究而作出判斷。教師的職能是向學生提供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資料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高其認知能力。為此,在教學上需要注意下列的幾個問題:

(一)探究為主,講解為副。課堂上若講解過多,學生就失去思考的空間,鮮能自行探究議題,更遑論形成生動活潑的課堂討論。

(二)探究過程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互動,使學生重視他人的意見,藉辯論深入認識議題,提高分析能力。

(三)做好總結。經過探討,最後須引導學生對議題作出結論,並對探討過程的優缺點加以評述,從而提高教與學的質素。

(四)教學要有趣味性,也要講求實效。許多教師運用影像、動畫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資料,使學生易於領會,也樂於接受,這種方式值得推廣。不過,它未必能提供探究議題所需的全部資料。

適量的文字、圖表或數字也是必不可少的資料,藉此還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善於將影像與文字結合,當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讀完《文匯報》的文章,我對《通識科》還是一頭霧水,我自認是老餅,讀中學時除了必修的:中英數phychembio六個科目,還有修讀:《中國歷史 chinese history》和《世界史 world history》,有《economics and public affairs 經濟與公共事務》,還有《地理科 geography》,等等科目。


再看看《維基百科》的記載:

【維基百科】由2009年開始的新高中學制亦將通識教育列為必修科之一。儘管通識教育將會是香港未來的學習重點,但香港學生在中學修讀的通識教育一科在英國並不獲承認。通識科在 2009至 2010學年正式落實。

教學內容香港的通識教育科共分六個單元:

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單元二:今日香港
單元三:現代中國
單元四:全球化
單元五:公共衛生
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我對《通識科》的 understanding 還是很皮毛,究竟學生要飽覽幾多知識呢?個 syllabus 是怎麽樣的呢?我一概唔知。不過,就《單元二:今日香港》和《單元三:現代中國》,跟《德育及國民教育》驟眼看來,不少的課程豈不是重疊了?又《通識科》不及格可否參加大學聯招?



不過就以上兩個“爛 Gag”,可見大部份的學生們除了愛打機之外,對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認知,真的很 limited,這是香港教育失敗,還是父母太過愛護子女,令同學們未夠 exposure 呢?




後記:
回看《通識科》的第二和第三單元:《今日香港》和《現代中國》,不是經已涵蓋了同學們對香港和中國的認知嗎?不過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維基百科 還有以下記載:


【維基百科】撰寫課程指引的李焯芬教授指出:「如果三年之後有學校不跟隨「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來開辦課程,教育局會通過視學制度來處理」;「目前需要接受“校本化”的現實,是比較可行的第一步。至於十年後有了更多經驗,也許會有更好的平台做中央式的設計,所以說任何事情都需要時間讓他慢慢完善。」

2003年,教統局編制的官方教材:

小一至小三《我學會了唱國歌》「中華好兒女」工作紙要求學生,「『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若你認同這句話,請大聲說出『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高興』」


中一至中三《我為國家隊打氣》部份要求「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批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


2011年5月,教育局出版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諮詢稿:

「學與教 策略建議」部份指國民教育的學與教基礎,是「本於『真情』」。

「要推展國情學習,師生的投入不可或缺,還需要互相感動和激勵。要成功推動國民教育,教師要有感動學生之心,才能對學生產生感染力。國民教育並非單求知識累積,而是需要以互動方式,彼此激勵,孕育真情,成為推動國民教育的原動力。」 諮詢稿第 90頁


「評估理念 情感層面」部份建議教師

「可根據學習過程中的觀察、學生自評、家長評估等多種方式,留意學生由情感觸動至產生態度上的轉變。這個態度轉化歷程,可以由疏離、漠不關心,到願意關注、主動接納、認同、樂意參與,乃至從行為上具體表現出來。這份情感的表達並非剎那間、片段式的意念,而是具持續性及維繫力的態度轉變和發展,並輔以具體行為以彰顯內裡的生命素質。」 諮詢稿第 96頁



《德育及國民教育》看來是要透過評核機制,把學童們的愛國心民族自豪擠出來。報載只有 3%小學及 26%中學教師,對評估學生表現有信心;另外,近六成教師表示一般或無信心任教。


前線教師欠缺信心,這令我擔憂,也引起我懷疑,教師與學校在選擇《國民教育》教材,會否偏頗或是持平,與:教師升職前途,學校的評級考核,以致向教育局申請的津貼資助 等等掛鈎,有沒有產生觸發“蝴蝶效應”!


就是要零九年推行的《通識科》,至今只有一屆考試成績,還未可以宣布成功與否,《德育及國民教育》就匆匆出台,雖然還有三年的《開展期》,真是:XXX跑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教育界疲於奔命,況且《通識科》都經已涵蓋中港的知識,有沒有需要急於將《德育及國民教育》成科呢?



後後記:
上面提過的一位為人師表舊同學,Email 了關於《香港中學校長會》發信給教育局長吳克儉的公開信後,在《明報》的一篇評論給我。


【李先知】香港中學校長會執行委員會於8月17日發表一封給教育局長吳克儉的公開信,質疑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不是唯一或最佳的推行國民教育的方式,主張校本自決,容許學校自行決定是否以獨立科目推行,以及自行決定評核方式。

中學校長會同時決定,加入政府新成立的「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教育局對此表示歡迎。為什麼中學校長會一面批評國民教育獨立成科,一面又加入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委員會?這到底是自相矛盾,或是左右逢源?

中學校長會是一個有相當代表性的教育界組織,其公開信對國民教育科提出了一針見血的批評,例如課程指引過分強調情意教育,包括﹕「與國家根脈相連,休戚與共」、「孕育家國情懷」、「承擔個人作為國民應盡的責任」等等,容易讓人有「洗腦」之感。又例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與其他科目如常識、中國歷史、歷史、生活與社會及通識科之間的重重疊疊,更無用多說。

中學校長會給教育局的建議很明確,「若貴局能放下『科』的框架,容讓學校選取課程指引所羅列的目標,按辦學團體及學校的辦學理念,照顧各校不同學生的需要,制訂校本的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並接納以正規或非正規課程、科本活動或跨科協作模式推展,當可紓緩當下社會不同界別的疑慮以及學校和教師的擔憂」。

政壇耳語透露,特區政府正苦思如何拆除國教科這枚政治計時炸彈,中學校長會的建議提供了若干出路,其一是容許學校選擇沿用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只把國民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環節,不必硬性規定國民教育獨立成科。

其二是將最具爭議的當代中國部分暫時抽起,廣泛諮詢家長、教師等持份者,並就著「六四」、趙連海、李旺陽、釣魚島等敏感課題,製作可培養多角度及獨立思考能力的教材示例,公開予教師及社會人士評鑑,消除洗腦疑慮;其三是取消強制評核,容許學校自選評核方法和準則。

消息人士指出,政府高層知道,如果作出這三點讓步,對於化解教育界和公眾的疑慮會很有幫助,也實質地回應了撤回國教科的政治訴求,因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課程內容有九成以上其實是沒有爭議的,只有不到一成關於當代中國的環節,容易引起洗腦憂慮,如果把這個部分抽起,重新諮詢持份者,等到有足夠的令人信服的教材出現,家長也普遍認同才推行,一場風波便有望消弭於無形。

不過,政府內部仍有反對讓步的聲音,主要是顧慮讓步之後,教育界和社會大眾仍不「收貨」,進而要求全面廢除國民教育,或者繼續把公民教育科之下的國民教育環節妖魔化,令學校不敢觸碰任何有關當代中國的內容,這樣會造成國民教育大倒退,令過去15年通過德育與公民教育、常識、通識等科目,以及各種課外活動引入的國民教育學習經歷,被連根拔起,這是特區政府最害怕見到的局面。



看來這是《政治議題》不是《教育議題》,把政治混入教育,教育政治化,是否符合港人的核心價值?




陳日君 的話:


【明報專訊】教育局早前宣布撤回國民教育科3年開展期限制,並抽起國教科課程文件內有關「當代國情」和相關的「愛國」評估部分,但天主教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出席一國民教育研討會時表示,國民教育科事件需要長期鬥爭,直言「我們是弱勢,政府是強勢」,認為政府正在分化香港人,市民要全力爭取保護下一代。

憂學校受利誘推科
教育局已向學校發出指引,不會收回已發出的53萬元國教科津貼,學校可把該筆款項靈活運用於任何德育及公民教育相關範疇上,不設使用期限。天主教區昨日舉辦有關國民教育的研討會,有市民擔心政府表面說不強推,學校有自主權,但實際上政府仍可利用不同行政手段控制學校如何使用該筆款項,擔心很多學校取得政府53萬元的資助後,或會為迎合政府而推行政府心中的國民教育,造成「洗腦」。

籲市民醒覺「人人要爭取」
陳日君於會上表示,認同這悲觀的想法,並指現時雖然政府已作出調整,但仍不可太樂觀。他形容,是次國民教育科事件是「全面戰爭」,香港市民漸被分化,揚言「人人都要爭取,市民無論喝茶、打麻將都要講這件事,要靠港人一個一個地去爭取,市民不可以休息,要醒覺,全力爭取保護下一代」。

陳日君認為,學習歷史非常重要:「法西斯主義、希特勒納粹、日本軍國主義的出現,全由國民教育開始,他們是被洗腦了。」部分與會的家長、教師均希望政府可真正撤回國民教育科,以免小孩被「洗腦」。

另外,陳日君亦擔心校本條例生效後,家長及教師可以加入校董會,辦學團體會失去主導學校運作的自主權,在國民教育科事件上,將來如果校長或家長為了學校利益而「投降」,推行國民教育,辦學團體都難以控制,「以前辦學團體較校董會大,現時辦學團體是有名無實,學校已不一定需要聽從辦學團體的指示」。





伸延閱覽:
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維基百科
教好通識科 文匯報
通識教育在香港 and 教學內容 維基百科
陳日君稱撤科長期鬥爭 法西斯納粹由國教始 新浪新聞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