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August 03, 2012

轉移視線 重新聚焦

轉移視線 重新聚焦



梁振英 政府釜底抽薪,提名了 陳茂波會計師,接替 麥齊光工程師,做發展局局長,並得到北京的追認委任。陳會計師正式上任不久,立即就鬧出『劏房風波』,原來是企圖淡化《國民教育》引起九萬人(官方:最高三萬二千人)的729《反洗腦》大遊行。


這一招轉移了視線,令眾多報章撥出頗多版面,報導 陳茂波 與妻子俩的醜行,當然陳茂波 and 老婆照例多方面否認,但香港人沒有輕易“被白癡”。利用重重海外公司為香港公司控股和擔任董事,而最終在本港著冊的公司持有香港的物業,令最終控股控制權難於追查,為何要那麼轉折所謂何事呢???香港市民心裡有數,不贅矣!


讓我重新聚焦在發酵中的《國民教育》,是明報在八月三日的社評:
《要「批判性」國民教育 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式」國民教育》


【明報社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下稱國教科)對社會影響深遠,不過,近日就此事的討論,焦點被罷課的說法模糊了,昨日,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輯委員會在《明報》刊登的立場書(下稱立場書)「論國民教育科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衡」,正好使大家重新聚焦,討論國教科所引發實質疑慮。

特首梁振英昨日也在報章撰文,表示「我完全理解並認同市民對香港核心價值的高度關注。但對有關問題和其他政治問題的討論必須有事實基礎」,請特首梁振英注意,立場書羅列的事實和論述,提供了一個理性務實討論國教科的框架,且看政府如何回應。

教院立場書理論實際兼備 政府須以事實道理說服港人
國教科並非單純的教育問題,它觸動了關於香港與內地是否可以保持差異的神經,而數以萬計市民冒着酷暑遊行,反對洗腦教育,政府的回應只是成立專責委員會,對國教科提供意見和建議云云,顯然未能消除家長和社會人士的疑慮。

官民就國教科的角力,會是一場持久戰,未來變數甚多,現階段要求民間排除一些手段(例如罷課等),不切實際,因為以國教科影響之深遠,為了對下一代負責,若政府冥頑不靈,不應排除以任何手段迫使政府做正確的事。當然,現在民間希望、也極力爭取透過務實理性討論,解決問題。事實上,單就技術層面,政府對一些事仍然支吾其詞,不肯清晰交代。

例如,教育局資助教聯會轄下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教學手冊,部分內容連教育局長吳克儉也說偏頗,家長和社會人士則認為此乃教育局推行洗腦教育的證據,但是教育局偏偏不肯與洗腦教材劃清界線,又不要求國教服務中心撤回手冊,任由它在學校流通,教育局實際上扮演了什麼角色,使人滿腹疑團。

另外,教育局編製的一些教材、教案內容,學者認為乃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灌輸式洗腦教育;還有是教育局製作「愛國評核」問卷,監察全港學校推行國教科的效果,搞「校校過關、人人過關」,完全脫離了香港的經驗範疇。

這種種情况,由梁振英以降一衆官員,一直不肯面對解釋,只是重申政府無意推行洗腦教育而已,不過,已知教育局所做的一些事涉及洗腦教育,這些事實基礎,有必要討論和需要釐清,政府也有責任交代清楚。

上述國教科教材、教學方法和評核是技術層面操作,教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委會的立場書,從教育、教學理論探索和解構國教科,則為討論國教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框架。

立場書有關中共割裂歷史文化,構建「中華人民共和國式」獨特國民身分與國民教育的論述,甚為精闢。立場書指出,一個沒有過去的國家,當權者重新強行灌輸意識形態,完全扭曲國民教育的真正意義,把國家等同政權,形成「洗腦教育」,這就是香港懼怕和抗拒的劃一思想和國民教育。

立場書指出,中國歷史、中國文學以至所謂文化源流,都帶出一個隱含的身分認同,學生可以主動尋根而非被動灌輸,立場書因而認為國教科並非真正的國民教育,而是「偽國民教育」,不存在任何價值。

近期,許多人討論國教科,都有觸及國家等同政權之不當、割裂歷史損害國民身分認同等,但是都不及立場書結合理論與實例的條陳縷析,使人清楚而深入地了解國教科的關鍵之處,值得關心國民教育的人士仔細閱讀,以認識整體事態。

論點清晰結論清楚:立場書要求「立即撤回國民教育科」
除了理論探索,立場書按通識科與國教科的課程指引,指出兩科重疊之處,認為通識科課程基本已經包含國教科的內容,其宗旨與課程規劃亦無大異,而通識科實踐5年以來,已經達至培養學生批判性多方面思考之目的,與「批判性國民教育」接近,對此,立場書認為教育局理應感到欣慰,而今卻強制推行性質、宗旨與課程設計近乎重疊的國教科,立場書因而質疑當局的動機和目的,認為「另有意圖」。

立場書論點清晰,結論清楚,有理有據,要求「立即撤回國民教育科」,期望大衆除了關心國民教育,更應藉此檢討整個教育制度,皆因國教科揭示了香港教育制度的荒謬。

教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委會提出這份立場書,相信樂於有人提出商榷和辯論,國教科表面上是教育問題,但是箇中的政治性質和意涵,不言而喻,政治的事,留待「政治家」去處理,若社會上從教育理論結合實際,為國教科定性、定位,相信可以為梳理此事,提供一個理性的空間。

立場書要求立即撤回國教科的理據和質疑,教育局不宜以「聽到不同意見、尊重不同意見」等廢話回應,要有實質意義的釋疑,讓公衆看到道理究竟在哪一方。就香港核心價值,梁振英希望有關問題和其他政治問題的討論,必須有事實基礎。

我們認為,教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委會的立場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和機會,期望梁振英政府參與辯論,以事實和道理說服家長接受國教科;如果迴避問題,強制學生接受洗腦教育,是不可能有好結果的。



閱讀:論國民教育科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衡(全文)


教院之前院長是 張教授炳良先生,先生現在轉職擔任特區的房屋署署長,教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委會發表的立場書,要等到張教授轉職後才能發表,令我猜想過以前張教授,有沒有向教院師生施壓,不准他們出來反對《國民教育》呢?因為教院同學們很多在畢業後,就會出來擔任教職,希望教院同學們可否澄清一吓?


又剛巧今早師兄電郵了“李怡”的一篇文章給我,回應我在舊文提過,有關如何評核小學生的”愛國心“?


【李怡】從教材及種種已有的活動,都顯示所謂國民教育實質上就是「爱国教育」,而所謂「爱国教育」並不是講中國的文化、歷史,而是講「爱」中國的政權,即爱黨。

所謂三年「開展期」即這三年不設立需評分的學科,三年後就必須成科並評分了。如何給「爱国」評分?「愛」是感情,感情是沒有尺規可以衡量的。「爱国教育」搞到要打分,那是把感情庸俗化了,就像以送給女友多大的鑽戒來顯示有多深的感情似的。

《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發表社評,論香港內部事務的國民教育,文章結尾說「香港國民教育爭議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中國的勝利』,那些抗議者們如果只追求他們自己的勝利,大概是不現實的。」

甚麼是現實?中國的現實就是向錢看、向權看。香港人不接受洗腦,在中共眼中也許不現實,我們也不敢講「勝利」,那只是發自我們良知的卑微反應。



查我【舊文】有朋友電郵了 BBC 香港觀察:「國民教育」來了!by 葉靖斯 2011年5月17日 的文章來。


【BBC中文版】總長234頁的《課程指引》諮詢稿列舉了一系列教學「生活事例」,其中初中課程部分列舉的「我為國家隊打氣」最讓輿論乍舌。

這個範例的獨立教案已經不能從教育局網頁下載,但據香港媒體披露,指引明言:「教師如發現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感情不太強烈時,不要批評,並接納其表現,但仍請學生為此作自我反省。」



要自我反省! 這會造成壓力嗎?是在對學生家長們施壓嗎?照 李怡 所言,三年試用期(開展期)滿,學生就會被評分,到時的成績表就會有記錄,到學生完成學業,出來 interview 見工/ 繼續升學,這個評分對於聘用機構/ 高等學府,有何的 interpretation 呢?要絕對服從,還是要懂批評獨立思考呢?應徵中資機構/ 國內學府時如何,應徵外資機構/ 外國知名學府時何如。嗬嗬嗬!真為同學們感到困惑,為家長們擔憂!


至於《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社評:给香港人“洗脑”,什么课这么神奇(簡體版全文)轉載如下:


【環球時報社評(簡體版)】部分香港民众7月29日对香港新学期将试行的“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举行抗议,称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对香港人“洗脑”。反对者还威胁,如果港府不做调整,将组织“罢课”进行施压。

世界很多国家中小学都开设有国民教育课程,香港部分人的反对,从世界角度看非常个别,也有些偏激。实事求是说,反对者们更像是被英国殖民时代和西方意识形态“洗脑”了,才会对这门课程如此警惕、抵触,他们对内地的看法完全是西方式的。

“国民教育及德育课程”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国情及公民身份教育,回答“我是谁”、“香港是谁”、“中国是谁”等问题,它不是向香港人灌输向中央政府的效忠,这门课所涉的爱国主义是超越现实政治的。

我们认为,香港回归祖国不久,开设这门课是必须的,争论“开不开”毫无意义,但这门课的组织者是香港教育机构,而非内地教育机构。这门课不可能开成内地的“政治课”,它应符合香港的社会现实,追求的目标应是开拓香港人视野,帮助香港人更好适应香港回归后的大环境。

香港一些人对这门课的抵触,在一定程度上是香港维持原有制度的自然表现,对它的解决也会在基本法以及香港法律的框架内落实。特区政府大概会朝着消除一些人的具体担心而努力,最终开课的实际内容和方式也会让内地反过来开眼界。这件事如果处理得好,对内地和香港都可能形成示范效应。

在香港无论做什么都会有人反对,内地现在也开始有这样的迹象。但相信香港特区政府不会在搞不搞国民教育这一原则性问题上向反对者让步,而它具体怎么做,如何反复打磨,也值得内地社会观察和揣摩。

香港回归后,它和内地在文化层面面临不少相互影响的竞争点。香港虽小,但借助了西方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它在话语权方面并非处于劣势。

比如,开设国民教育课更像是中国主体影响香港的过程,但现在看来做到它并不太容易。香港反对派用“洗脑”定义这门课,很有煽动性。其实莫说在香港,现在在内地要对人们“洗脑”大概也做不到了。全球化已经到来,中国正统文化在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被动,它现在更多只能依靠“摆事实,讲道理”。

成功收回香港主权是中国的骄傲,但对中国的现实政治,它同时意味着很多“麻烦”。真正落实、处理好“一国两制”,实际就是深刻触动中国体制和中国社会的过程,内地影响香港,同时不可能不接受一些反过来的影响,整个中国的改革理由和动力都会越来越多。

香港国民教育争议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中国的胜利”,那些抗议者们如果只追求他们自己的胜利,大概是不现实的。



環時的社評證明了《國民教育》在香港的推行,不是為教育而來,而是為政治而來!是中央交給 梁振英 的四大政治任務之一,梁振英 之前多次公開否認,如今能否再公開否認呢?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摑了 梁振英 一把掌!


正如《立場書》說表面上是教育問題,但是箇中的政治性質和意涵不言而喻,政治的事留待「政治家」去處理。若 梁振英政府 未能及時拆彈,看來九月九日的立法會選舉,將會被政棍們轉化為一場《重選立法會~變相反洗腦式國民教育公投》,雖不中亦不遠矣!


後記:八月四日明報有三則相關文章,現轉載如下:



明報社評:陳茂波夫婦的『劏房門』
【明報社評】發展局長陳茂波昨日現身,其妻許步明也再發表聲明,就被指涉及經營劏房撇清關係,斬釘截鐵地說「她(許步明)更加沒有經營劏房」。

不過,據本報記者偵查發現,陳茂波夫婦同是「景捷發展有限公司」董事時,於1994年買入的大角嘴海興大樓單位,買賣合約註明單位有「三房兩牀」,即是間隔為3個房間和兩格牀位,情况與陳氏夫婦的說法不同。事態發展顯示陳氏夫婦的誠信面臨考驗,需要提出可信交代,才可以消除公衆疑慮。

景捷買樓合約文件 揭示陳氏夫婦買劏房樓
陳茂波夫婦被指涉及經營劏房之後,陳茂波強調「景捷」成立初期,他曾經擔任董事,但在1997、即約15年前已離任。陳茂波這個說法,即使符合事實,也未能撇清他涉及景捷的樓宇買賣交易。陳茂波另一個強調,是他的太太(即許步明)沒有批准兩個物業違例改建,她更加沒有經營劏房;許步明前昨兩日發表的聲明,亦有同樣說法。

涉及此事的兩個物業,其中上海街134號4樓的情况未知,據本報記者取得的大角嘴海興大樓4樓A4室的買賣合約文件,顯示陳茂波夫婦的角色,與他們的撇清說法完全不同。

合約文件顯示,「景捷」於1994年11月買入大角嘴海興大樓4樓A4室,當時景捷有5名董事,包括陳茂波夫婦。合約列明,該單位間隔為3個房間,另外有兩個上下格牀位,所以,海興大樓這個單位間隔,實際上就是「三房兩牀」。

合約文件列明一個房間未有租客,列出其他4名房間和牀位租客的名字,也有他們每月繳交租金的數額。從情况看來,當年景捷是以連租約的形式買入這個單位,即是說景捷從買入這個「三房兩牀」單位開始,實際上就經營劏房。

陳茂波只講他與景捷在1997年之後的關係,有「景捷的事,與我無關」之意,然而,這份買賣合約揭開了他15年前在景捷的角色,從文件看來,若說海興大樓的劏房與他無關,陳茂波要拿出證據。至於陳茂波強調許步明並無違規改建,從合約看來,景捷買入海興大樓單位時,已有「三房兩牀」間隔,除非過去15年單位間隔曾作改動,否則許步明並無批准改建,可能屬實。

不過,若單位根本未作過改動,「並無批准過違規改建」之說,就有誤導之嫌了。另外,景捷買入單位之後,每月即收取房客和牀客的租金,這種情况若不算是經營劏房,則陳氏夫婦要與公衆分享,他們如何體待業主與租客之間的關係。

按一般人的經驗範圍和理解,陳茂波夫婦的說法與買賣合約不同,若合約呈現的是事實,則除非陳茂波夫婦有確實證據,否則他們的誠信就會受到質疑。經營劏房,有法律問題,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要市民對執法部門有信心,肯定會依法處理,且看景捷兩個違規劏房物業,業主將承擔怎樣的責任。

另外,對市民而言,劏房也是道德問題,劏房居住環境惡劣,租客都是低收入人士或家庭,他們所繳付的租金,呎租不低,所以,劏房租客被視為備受剝削的一群,經營劏房人士的形象,一向欠佳。發展局長的工作,包括處理劏房事務,特首梁振英雖然未提出消滅劏房的願景,但是他要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的思維,反映整頓劏房應該屬於施政範疇之列,若陳茂波未能提出清晰而可信解釋,則他出任發展局長是極大諷刺,適任與否,也會引發公衆思考。

政府被醜聞困擾 市民是受害者
梁振英政府就任1個多月以來,醜聞、事故不斷,梁振英與官員忙於救火,未能集中精神開展工作,處境值得同情。近日,官員公開發言時,都有籲請各方給政府足夠空間來辦實事之說,另外,梁振英期望批評政府的工作或審視公職人員時,要有事實基礎,弦外之音,有不滿缺乏事實基礎的批評和質疑之意。

其實,最想政府擺脫困擾而開展工作的,肯定是市民大衆,因為市民知道,政府受醜聞事故所困,忙於救火,未能提供良好施政和服務,市民就是受害者。以發展局長一職為例,市民都知道前任特首曾蔭權的土地政策失敗,導致市民置業安居困難,需要梁振英撥亂反正,由發展局長盡快開展長遠規劃,有序增加土地供應,使樓市回復健康發展,解決置業困難問題。

但是麥齊光因為與同僚互租、互賣單位,被廉署拘捕而辭職,陳茂波獲臨危授命,接掌發展局,卻受「劏房門」所困,市民期望看到的新土地政策,看來又要延後了。

政府施政周折和面對困境,絕非市民的責任,市民渴望梁振英政府拿出有效政策,造福社會,改善民生,政府應該反求諸己,整理好隊伍,擺脫醜聞事故,而非推托沒有足夠空間辦事。

事實上,近日市民關注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洗腦和「劏房門」事件,都有客觀事實基礎,絕非穿鑿附會、憑空捏造,政府、官員必須面對和解釋清楚,才可以取信於民,有利於開展工作。




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的 陳惜姿 談論 公民教育 vs 國民教育

【明報專訊】近日支持國民教育課程的人士,常搬出一個論據,就是世界各國都有國民教育課程。這說法萬試萬靈,甚具說服力,令反對者即時無言以對──如果那是真的話。

日前,《環球時報》社評提到:「世界很多國家中小學都開設有國民教育課程」,而課程發展議會編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下稱《指引》)亦指出,「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方向,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相若」,並列舉法國、澳洲及美國為例,略述這些國家推行國民教育的目標與方法。(《指引》第12頁)

《指引》的立論,建基於策略發展委員會在2008年發表的《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現况、挑戰與前瞻》(簡稱《前瞻》)。筆者翻查這份《前瞻》,發覺與政府所引述並「借鑑」的外國經驗有分別。《前瞻》指出,「整體上,這些國家側重於公民教育,培養青少年的公民觀」。然而在最新的《指引》上,卻變為「整體上,這些國家,均重視培養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

「公民教育」與「國家認同」是兩組不同的概念,究竟是各國對公民教育的政策有所調整,還是香港政府單方面改變了解讀方式,挪用別國的公民教育理念和內容,作為建構有利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德國科)的理論依據?

錯把移民政策當公民教育
2008年的《前瞻》引述,澳洲和法國政府均規定有意在該國永久居留的移民,須通過語言能力、歷史、傳統及價值等方面的考試,以融入該國。該文件更提及,法國政府於2007年成立「移民、融和、國民身分認同及共同發展部(Ministry of Immigration, Integration, National Identity and Co-development)」,以培養移民對共和國原則的尊重,並加快融入社會。然而,由於該部門有排外主義和種族主義之嫌,故於2010年撤銷。

至此,筆者不能不質疑,何以特區政府向本地中小學生所推行的國民教育,竟是向他國針對移民所實施的政策借鏡?他國的政策分明是回應該國移民的歸化問題,何以卻成為本港「國民教育相關的策略」?

政府在制定國民教育的目標與內容時,究竟是以哪種視角和觀點出發?公民教育的真正目標,是要培育學生品德及公民素質,而非教導非公民或移民怎樣取得「公民地位」。

法、澳、美的公民教育
許多教育界的學者、論者早已強調,「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和「國民教育」(national education)是兩組截然不同的概念,《指引》提到的法國、澳洲和美國等國家,重點推行的並非「國民教育」,而是公民教育。

就法國而言,2008年的《前瞻》指法國政府「沒有為國民教育制訂整體策略」,然而筆者發現,法國教育部在1999年完成「公民教育課程大綱」,並於該學年開始實施。法國中學之公民教育教學,旨在培育學生成為擁有完整人格的現代公民,並制訂三個目標:

1)使學生認知人權和公民權,了解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2)使學生認知個人責任和集體責任;

3)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訓練學生的批判精神。

法國的公民教育對於國家或公民的定義,從90年代可見,已明顯突破了早前民族國家的「國家公民」概念,並擴大至「歐洲公民」甚或是「世界公民」。

澳洲政府在1994年成立「公民科專家小組」作為學校推行公民教育的持旗手,並於1997年推出「探索民主」(Discovering Democracy)計劃,由政府提供課程大綱與資源,讓學生學習到不同價值:

1)民主過程與自由;
2)政府的責任;
3)對法律的謙恭與尊重;
4)對他人的寬恕與尊重;
5)社會正義;及接納文化的多元性。

在四個主題內容中,首先向學生申明「誰在管理?」的概念,讓學生了解澳洲的民主體制中,權力如何產生、如何行使、公民權利和責任及澳洲民主的原則等。

再者,「公民與公共生活」也是主題之一,着重向學生說明作為澳洲人民可怎樣參與社會,讓學生在學校教育和課程中,建立公民素質概念,使學生成為主動、有識見、負責任而能作明智決定的公民和行動者,而非單方面培育學生對國家的情感投入。

美國的公民教育的重點,是令青年公民更有效地參與社區內的公共生活。有別於澳洲,美國的公民教育課程綱要與教學計劃,均由不同的非政府、非牟利的國際性獨立機構研發,為公民教育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非官方的獨立機構,不受政府主導,也無政黨背景,從而確保了教材的客觀與中立性。這些公民教育網站中,最為人熟知的是公民教育中心(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該中心自1981年起為美國國內及國外提供公民教育資訊,並先後設計了CIVITAS: A Framework for Civic Education及公民養成方案(Project Citizen)等公民教育課程,同時亦從事公民教育的論文出版、研究與評量、課程材料、公民教育的課程架構與標準等工作。

以公民養成方案為例,課程旨在培育青少年有效而負責地參與政府和公民社會,監督和影響社區公共政策的制訂,而不只是停留在情感投入,及被動地了解現况等層面。

世界級城市的狹隘國民教育
筆者很懷疑,政府在制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指引時,所參考的是怎樣的外國經驗?面對特區政府經常念茲在茲的全球化趨勢,各國政府的公民教育側重點漸漸由原生國族主義的民族自豪或國民身分認同,漸漸走向多元平等,以培育主動參與公共事務的世界公民為目標。

以華人社會如台灣為例,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委託台北市立教育學院院長在2009年研擬了「台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提出全球教育(global education)的發展願景,培育「友善關懷、公義盡責的世界公民」,並從「世界公民意識」、「國際文化學習」、「國際交流合作」及「全球議題探究」四個面向推廣。

香港作為世界級城市,公民教育政策竟倒退到狹隘的國民教育框框之內,不積極培育學生尊重多元的胸襟、多角度的批判思考。對孩子、香港、國家以及世界的將來都是不負責任的。

(內容由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成員提供)

■參考資料
1. 張秀雄編(2004)。新世紀公民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台灣台北:師大書苑。
2. 陳麗華、田耐青等著(2011)。打造世界公民的12個方案:全球教育理論與實踐。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3.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2012),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小一至中六)。香港:香港課程發展議會。

4. 策略發展委員會國民教育專題小組(2008)。香港推行國民教育的現況、挑戰與前瞻。香港:香港特別行政區策略發展委員會。
5. Discovering Democracy Units:http://www1.curriculum.edu.au/ddunits/units/units.htm
6. 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http://new.civiced.org/
7. 法國參議院宣布廢除移民、融和、國民身分認同及共同發展部原文:
http://www.senat.fr/rap/a11-112-11/a11-112-111.html

(作者是國民教育家長關注組發起人)



由 梁振英 擔任主席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中心總裁 張志剛,在新一屆的行政會議,被招攬成為行政會議成員。張總裁志剛先生為《國民教育》撰文:


【明報專訊】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討論熱烘烘,但大家只聚焦民間組織出刊的參考資料,對官方文件置若罔聞,令整個討論失焦。

為配合今年開展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育局於4月推出由「課程發展委員會」編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並建議學校採用該「指引」。「指引」詳述課程的宗旨、範疇、規劃等內容,是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的重要文件。

但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的人士,只拿民間組織「國民教育服務中心」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其中的部分內容,來否定整個科目的設計,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反對的人士可能根本沒有看過「指引」,不少家長更將「手冊」當作官方的指定的教材。

反對的人士可能根本沒有看過「指引」
正本清源,無論日後政府如何編訂「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參考教材,學校如何開展德育及國民教育等工作,實離不開「指引」這份重要文件的內容和原則。

把「指引」閱讀一遍,卻找不到坊間批評的「國黨不分」(翻閱全「指引」,找不到「黨」這字的片言隻語)、「洗腦教育」的內容;反而,卻體會到「指引」強調的正面、積極的人生觀和處事態度,即使在最具爭議的「國家範疇」,也感受到「指引」強調學生應多元、多角度的學習和思考。

以上種種,不是空談,只要翻開「指引」,即可找到相關的內容。大家都可以在教育局的網頁下載「指引」。

「指引」第二章詳列課程的架構,涵蓋「個人」、「家庭」、「社群」、「國家」、「世界」五大範疇,當中引發今次爭議的是「國家範疇」。「指引」說「國家範疇」的學習目標是「提升學生對國民身分的認同,理解國民的角色、權利與義務,孕育家國情懷,主動了解國情,探討國家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例如:成果、困難、局限、改善方向等」。若說「指引」只顧唱好國家的「成果」和「機遇」;那麼探討國家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局限」,則應是另一種角度的看法吧!

「國家範疇」又分為「自然國情」、「當代國情」、「人文國情」、「歷史國情」;自然、人文、歷史三大國情,談的是山川地貌、文學美藝、歷史大事,爭議不大,有批評者指「當代國情」的內容偏頗,刻意不談國家民主、法治等重要議題。批評者可能沒仔細看過「指引」,因為「指引」列明「從了解國家及香港發展的緊密聯繫,以及兩地在合作發展歷程面對的困難及解決方法,體現同根同心的情懷」(小三至小六階段);「從探討國家憲法和重要機構的職能,以及國家的重要規劃項目,關心內地與香港的連繫,體會國家發展的限制及謀求改善的方向」(中一至中三階段);「關心國家當代政治、經濟、外交、科技等各方面發展對於社會民生的影響,以及民主、法治、人權等價值的體現,了解國家與全球的密切關係,樂意為國家及民眾謀求福祉」(中四至中六階段)。「指引」定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當中既談國家在發展當中的「方法」、「改善的方向」,也談當中的「困難」、「限制」;在高中階段,更以「民主、法治、人權等價值的體現」為議題,沒半點刻意避諱的感覺。

最值得一提的是,「指引」4.2.2段「學與教策略建議」指出,「教師不但不應該迴避討論爭議性議題,更應視之為教學的重要契機,協助學生建構價值觀」。並選取「食品安全問題」為例,進行多方面和多角度的討論,「指引」又提出「法治和監管是否根治『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有效方法?這有何不足之處?除法規和監控以外,還有甚麼方法可以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等問題。可以說,在設定學習目標和議題等方面,「指引」絕對沒有給人內容偏頗、刻意迴避問題的感覺。

看看「指引」全文吧!
「指引」第六章「學與教資源」,列出選取教學資源的一些原則和類別,並就不同範疇提供「參考文獻」,當中不同人士的著作均有收錄,如潘小濤先生的《國情》也包括在內。

「指引」會否荼毒學生?是否洪水猛獸?閱讀「指引」後,反覺「指引」既考慮到德育及國民教育這科的難度,更顧及當中涉及的敏感性,例如「指引」的「附錄四——爭議性議題的學與教」,就詳細地展示在討論和探討具爭議性議題應有的態度、方法、原則,注重理性、事實的討論,教導學生應持平公正、尊重多元的態度。

看完本文,學生家長應可以鬆一口氣,再放心不下的,請花一兩個小時,看看「指引」全文吧!


作者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行政會議成員




一口氣讀完三篇文章,最後一篇:張總裁志剛先生就《國民教育》發表的文章,不讀由自可,讀完就更令我深信,梁振英 之當選特首,是肩負有四大任務之一。更清楚 國民教育 = 洗腦教育。


後後記:

被《明報》利用證據指出說謊的 陳茂波,週日晚深夜突然出現解畫。


【有線新聞】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兩日前稱,不知道妻子公司的單位經營劏房。但他在午夜發表補充聲明,又指當年身為公司董事,知道購入大角咀單位時連分租合約。

事隔兩日,陳茂波就妻子的景捷公司經營劏房一事,在午夜發補充聲明。他表示當日稱「不知情」是針對大角咀和上海街兩個物業的現時情況,自己雖然並非景捷股東,但身為董事,景捷在九四年購入大角咀單位時,他知道是連分租合約作長線投資,九七年辭任董事後,他便再無跟進租務情況。

陳茂波又指,妻子已經決定出售景捷的所有股權;他個人在零七年已經再無購入香港物業,又承諾在出任發展局局長期間,他兩夫婦會絕跡香港物業市場,以釋除公眾疑慮。 (看片)



又在使同一招,就是一個謊言,掩蓋之前的謊言,這個政府可宣稱《謊言政府》,令人敢相信他們說:《國民教育》不是《洗腦教育》嗎?


【有線新聞】一直指不知道妻子公司的單位經營劏房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午夜發表聲明解釋,表示不知情是指單位現時的情況。他承認當年作為公司董事,知道買入大角咀單位時是連分租合約。

立法會超級區議會的候選人都批評陳茂波對妻子名下物業劏房出租先後發表矛盾的言論,質疑他說謊。 (看片)



之前發的聲明,在深陳茂波誠信瀕破產 不適宜留在梁班子夜在解畫,陳茂波 仍在死撐,社會能否在信任 陳茂波呢?就算親建制派議員維護 陳茂波 ,政府繼續護短,會計師公會 對於說謊的 會計師,應該有專業守則吧!


《明報》在社評指:陳茂波誠信瀕破產 不適宜留在梁班子

【明報社評】發展局長陳茂波在確切證據面前,終於承認他和妻子許步明1994年買入的舊樓單位,有違規改建和劏房情事,事態發展,顯示陳茂波一直以片面的解說誤導公衆,企圖蒙混過關,個人誠信瀕臨破產。除非陳茂波能夠提出可信解釋,重建公衆的信任,否則他不適宜擔任問責局長,應該辭去發展局長職位,因為以他處理「劏房門」的表現,若勉強留任,也難取信於民,會拖累政府施政。

擠牙膏式回應 有誤導公衆之嫌
傳媒揭露陳茂波夫婦涉及經營劏房事宜之初,他們發表聲明和陳茂波親自向記者交代,一味與事態切割。關於陳茂波涉事部分,他承認曾任景捷董事,但是強調在1997年已經離任,對於上海街和大角嘴兩個舊樓單位的違規改建和經營劏房情况,全不知情。關於妻子許步明涉事部分,則說她雖然是景捷董事,不過,並沒有批准任何人在上海街和大角嘴的物業違規改建,更加沒有經營劏房;還表示租約訂明單位只限承租人居住,未得出租人同意,不得擅自讓其他人入住。這個階段,陳茂波夫婦意在製造一個景象:即使涉事兩個單位有違規改建和經營劏房,也與他們無關。

但是,經本報記者深入偵查,發現1994至1996年,即是陳茂波夫婦同屬景捷董事期間,景捷在大角嘴和佐敦共買入10個舊樓物業,其中5個確認有劏房,有3個的買賣合約列明買入時租客的名字和租金數額,其餘5個是否有劏房出租,未能確定;經點算,5個劏房單位涉及最少22個租戶,若其他5個物業也有類似情况,則景捷當年經營劏房生意的規模,相當可觀。

在這些事實面前,陳茂波改口表示「知悉情况」,這個轉變,使得陳茂波夫婦過去的辯解失實,有誤導公衆之嫌;另外,傳媒揭發什麼,陳茂波才承認什麼,顯示意圖蒙混過關的心態。其實,即使經營劏房,若未違規改建,問題並不嚴重,現在陳茂波以擠牙膏方式交代,抱持僥倖之心,若傳媒查不到證據,他們就可以過關了,這種態度,與公衆對執掌公權力官員的期望有較大落差,陳茂波賠上了個人誠信。

陳茂波雖然由「全不知情」改為「知悉情况」,但是還以捉字虱誤導公衆。他說,較早前以「不知情」回應,「是針對物業的現况」。陳茂波這個說法,在侮辱公衆的智慧,也在消費自己的誠信,試想想,他若戀棧局長之職不去,則日後有任何政策措施宣示,公衆怎知道他說的是現在式、過去式還是未來式?所以,「現况」云云,徒增公眾的不滿和不信任。

此事在傳媒採訪過程中,曾經有二房東「挺身而出」,把違規改建單位作劏房的責任,包攬上身,聲稱陳茂波夫婦並不知情,不過,在事實面前,這個二房東的表現顯得很突兀,他所說的情况根本不存在,因為涉事單位本來就有劏房分租。然則,二房東為何要作這場「演出」?若此乃整個失實劇本的一部分,則意圖瞞騙公衆的用心,就更為明顯了。

陳茂波是唯一提名梁振英參選特首的立法會議員,3月25日特首選舉投票,梁振英當選之後,政圈早已認定陳茂波在梁班子會有位置,以過去幾個月,傳媒對官員大起底的做法,陳茂波應該知道也要面對同樣考驗,若他及早「打掃庭除」,之後即使被揭發曾經涉及劏房生意,那真箇是過去式了。陳茂波低估了傳媒從公開文件找出真相的能耐,反映他政治敏感度不高,而梁振英強調團隊要做好政治工作,「劏房門」說明陳茂波於政治智慧和操作都不及格。

除非提出可信資料挽回信任 否則應該辭職
綜合陳茂波應對「劏房門」,可用心存僥倖、失實誤導、蓄意隱瞞和死不認錯來形容,他的誠信瀕臨破產,而涉及的劏房生意往績,與發展局長職務有根本矛盾,除非陳茂波能夠提出確切可信資料,證明他無意瞞騙公衆,從而重建公衆的信任,否則他難以取信於民,應該辭職,以免損害政府的威信。

特首梁振英對於發展局長職位一再出事,或許有袒護陳茂波之想,這個心態可以理解,因為梁振英政府開局焦頭爛額,麥齊光之後,如果陳茂波又辭職而去,對梁振英和政府無疑又是一記重擊,不過,官員與政府在公衆心目中的信任程度,壓倒一切,陳茂波勉強做下去,對梁振英和政府只會是負資產,多名建制派立法會候選人對陳茂波的誠信也有嚴辭批評,其中工聯會的陳婉嫻直指陳茂波狡辯,所以,這個負累應該卸下。



陳茂波 在特首選舉中是“梁粉”,身為立法局議員而為 梁振英 背書,梁振英 勝選後政治政治酬庸,增加一個《財政司副司長》職位給陳茂波,可惜新的政府架構,未能在立法會通過,兼且 陳茂波 過早作出豪言,不再參選《會計界》功能組別議員,變成雙失梁粉。


幸好,發展局局長 麥齊光 不幸墮馬,梁振英 急急把會計師專業的陳茂波,替代工程師專業的 麥齊光,推上了擔任發展局局長。事到如今『劏房門』曝光,陳茂波 已成為新的特區政府的“負資產”,有他一天在發展局,特區政府就多一天受到輿論批評。


以上是公家事,但在私人家庭層面,因為 陳茂波 自己發當官夢,累得老婆的劏房生意曝光,陳局長怎對得著老婆陳太呢?


伸延閱覽:
論:香港教育學院學生會幹事會及編輯委員會立場書「論國民教育科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衡」 新浪新聞網
論國民教育科與香港教育制度的失衡(全文) inmediahk.net
葉靖斯:國民教育來了! BBC新聞網
環球時報社评:给香港人“洗脑”,什么课这么神奇(簡體版全文) 環球時報網
陳茂波夫婦陷 「劏房門」 新浪新聞網
陳惜姿﹕世界各國也有國民教育課程~~真的嗎? 雅虎新聞網
張志剛﹕「家長們,你其實可安心點!」 雅虎新聞網
陳茂波承認知道大角咀單位分租 有線新聞
立法會候選人質疑陳茂波說謊 有線新聞
陳茂波誠信瀕破產 不適宜留在梁班子 新浪新聞網



我的舊文:
西環會幫梁振英一把嗎?
黨情教育 ≠ 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爭議在港繼續發酵






2 comments:

L L said...

洗香港人的腦其實很難,你看國內資訊沒香港流通,受了完整中式國民教育的內地人都有質疑內地政府的,所以真不需要因此而擔心。我反對的是課程重叠,課時又被閹割,這科其實可溶滲在中文,中史,和通識科裏。

the inner space said...

劉朗兄:多謝你的來訪。當前我最大的憂心是立法會的選舉,會被政棍們騎劫變成公投,上次的五區總辭變相公投,我也是持反對意見的!其次便是三年後,於老師怎樣去評核給分???愛國≠愛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