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Thursday, July 03, 2014

鑽熟食中心之旅 VI: 步行返到 Raffles Place

鑽熟食中心之旅 VI: 步行返到 Raffles Place



本來要爛尾的《鑽新加坡熟食中心之旅》遊記,總算趁 “七一假期” 完成了。今回是 第六篇,還有兩篇就完結,雖然令各位看得悶悶的,但總算是把過程記錄下來,留待自己退休之後賦閒在家是,回味回味!


Continue ....


跟前年的《閑遊東京》一樣,也是利用積聚的航空公司積分換取免費機票,今次選擇去 新加坡 獅城,但 嗜悲 不會入: Long Beach Seafood Palm Beach Seafood No Signboard Seafood,甚至 Newton Circus Food Centre 都不會去,嗜悲 今次只打算去:鑽熟食中心和探舊同事。


比起 日本東京,嗜悲 對 新加坡 的熟識程度也是不遑多讓,因為與東京相同,當年 嗜悲 還在亞太區總部學習時,也是一年會去 新加坡 公幹三四次的,一年計比起去九龍的旺角還要多。但 新加坡 地小,沒有去東京週末可以去到東京附近縣市溫泉鄉渡週末,更可以順便在公幹完畢後,攞多幾天假期,利用火車證浪遊全日本。


在 新加坡 公幹的週末,最多可以去 新山 馬來西亞 的 Johor Bahru 聊聊,或是轉向 印尼 Indonesia 的 Batam 巴淡島 去吃海鮮,去得多都厭倦了。最後,嗜悲 每個週末就搭 Singapore MRT 去到每一個組屋區探險,去探訪他們的熟食中心,享受平靚正的地道的 Local Food 新加坡美食 。。。。。。


今次重遊獅城,怎知第一炮就慘被打沉,Old Market Lau Pa Sat 老巴剎,正在維修中尚未開幕營業。少了一個好去處,也是 嗜悲 最多懷舊懷念的老地方,因為這個大型熟食中心,座落星加坡中環 = 萊佛士坊 and 珊頓大道之間,上班的日子若沒有 Business Lunch,老巴剎是 嗜悲 常到吃平價午餐的好去處。


嗜悲註:老巴剎 Old Market Lau Pa Sat 維修 2013年 11月 經已晉工重新開張營業。


沒有了 Old Market Lau Pa Sat 老巴剎,那末,就要多去幾處遠一些的熟食中心 。。。。。。


第四天
由於昨晚疴到唔清唔楚,差一點要趴入廁所不停地去方便,過了午夜卒之停止了 Diarrhea,Thanks God !!!


首先,要決定要看醫生還是不用看,腹瀉已經停止了八個多小時,等到十時多還是好好的,相信已經平安無事,於是 嗜悲 又再出動。


首先沿以往的路線步行返去 Raffles Place,以前返工的日子,偶然在大清早醒來,嗜悲 會選擇步行返去公司,因為其實不是很遠,搭地鐵 MRT 都是一個站,減省去上上落落電梯和候車時間,不會比步行一個車站多很多時間。


而且早晨天剛剛光起來不會很熱,步行到 Raffles Place 走上 Market Street Hawker Centre 或是 Old Market,吃個 “架秧” 拉茶/kopi 早餐還可以夠時間,老巴剎 甚至有 “肉骨茶” 早餐吃,不過 嗜悲 從來未試過當早餐吃,太 heavy 份量過多過大吧。


嗜悲註(見舊文):新加坡 地理的時區其實是 GMT +7,比起香港遲了一小時,但新加坡政府為了和香港競爭,特別撥快一小時變成 GMT+8,但是日出日落是隨著地理所限,這是絕對沒法改變的,因此日出日落和時鐘比較就好像遲了,好在新加坡的緯度近赤道,所以差別不致於太大。


回歸正傳,通常 嗜悲 步行有兩條路線,一是沿著 waterfront 海坯行返工,一是沿 North Bridge Road 向南行,過了 新加坡河 後就改名 South Bridge Road,這視乎入住是那一間酒店。今次 嗜悲 首先沿 North Bridge Road 去 St Andrew Cathedral 影返張相片留念,記得當年每週日早晨都去教堂崇拜,去的當然就是 Anglican Church 聖公會的 St Andrew Cathedral 聖安德魯佐堂。


St Andrew Cathedral


來到 國會大樓 parliament building 也來一張相片




新加坡河 Singapore River 就在 新加坡國會大樓 側邊。




過了河就改為 South Bridge Road,望向另一邊便是 Fullerton Hotel,前身是郵政總局。




再來一張 Wider Shot 全收眼底。



再次回到 Raffles Place 這個 嗜悲 留下不少腳毛的地方。




還有這一個金屬製作



行行影影,影影行行,憶起很多往事傻事蠢事,不經不覺已經到了中午多時,既然 老巴剎 還未裝修完畢,就再走上 Market Street Hawker Centre 看看週末還有那一檔開檔營業。



”海南雞飯“ 老檔主老檔婆週末還有開檔營業 當然又是再來一個紅雞腿白雞腿各一去骨 但今次不要雞飯了




老店的出品真的能保持優質(注意:不是那間連鎖雞飯店),雞腿冧滑適中有些嚼口,並且還覺得有 “鮮雞” 味喎,其實新加坡早已沒有鮮雞全部中央屠宰,有雞味再配合黑豉油紅辣椒,真的令 嗜悲 回味無窮,值得今回唯一吃過兩次的老店 (第二天曾經食過一次),下次再來不知何年何月,兩位老人家還會健在嗎?!




利用 Google Map 的小工具才發覺原來只是行了約 2公哩



離開 萊佛士坊 Raffles Place 下一個吃點是 宏茂橋 Ang Mo Kio

Angmokio 宏茂橋 MRT Station 不是建築在地底的車站






由 萊佛士坊 轉乘 MRT 去 宏茂橋 只需搭 紅線 ,而 Ang Mo Kio 的 724 Hawker Centre 熟食中心 是頗有名的。這裡有間海南雞飯名店: Seng Bee Hainanese Chicken Rice (成美食)。


還有就是新加坡電視台的 Just Noodles 面對面 都曾經介紹過:喜相逢酿豆腐 @ Blk 724 Ang Mo Kio Ave 6 #01-23。


這就是 嗜悲 老遠跑來要吃的主要原因,不過卻又發生了不幸事件,看來 嗜悲 交的不好運尚未遠離,欲知後事如何 stay tunned!



伸延閱覽:
宏茂橋 724 Hawker Centre 熟食中心 Street Directory Singapore




我的舊文:
閑遊東京 1 to 8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I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II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III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IV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V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VII
新加坡:鑽熟食中心之旅 VIII


4 comments:

Cat said...

吃錯什麼了?還是對食物敏感所以拉肚子?

the inner space said...

Cat, 在上一篇 “纘熟食中心之旅 V” 估計是吃了 “鴨麵” 引致拉肚子。

新鮮人 said...

你可以移民星洲喎。

the inner space said...

新鮮兄:其實當年真的 新加坡財金管理局 monetary authority singapore MAS 的副總裁多次在飯局中,慫恿我們移民新加坡,並有空缺等候聘請我們加入 。。。。。哈哈哈哈哈!又說很多新加坡女子,找不到合適的新郎,未婚的男生可以由政府辦的相睇會絀合。

嗜悲 “年少憨居”,當年沒有深切考慮,否則如今都可以在新加坡落地生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