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盡頭
每個星期六明報都翻譯外國報章的學者論文,上週六12月13日有: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明報棄用原文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的標題,而改用第五段的點題句子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為中文譯文的標題,想是要更加 stress on the origin of the problem,加重、加深、加強指明,今次的金融大海嘯,不能歸咎于自由市場經濟主義,而是罪在政府的失責。
這與我在
舊文曾指出:
『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不應等同『放任主義』。由『自由經濟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變成『放任主義』,攪出大禍,政府監管機構是要負起,失責、失職的責任。 睇嚟吾道不孤噃!
先睇睇 明報翻譯了 美國 Cato研究所 12月7日評論文章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作者:James A. Dorn (美國 Cato研究所學術研究副總裁、經濟學教授)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
【明報專訊】
大眾輿論都把這場金融危機,歸咎貪婪的資本家和市場失控。就連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的行政長官曾蔭權,也在施政報告中說道:「當市場失效的時候,政府應當及時而果斷地介入。」
日後史家編寫這場危機的歷史,可能將之寫成自由市場主義的盡頭、市場社會主義的冒升。然後真相是,危機的源頭並非私有的自由市場,而是政府為了討好特別利益集團而制定的錯誤政策,這些政策玷污了市場。
美國貨幣政策鬆寬得太久了,這是格林斯潘至今尚未承認的錯誤。政府給予房利美和房貸美(兩房)的特權,尤其是或明或暗地支持它們的債務,令資本的流動變得政治化(譯註:即所謂的「政策市」),人們更放膽冒更大的險,最終助燃了樓市的過度投資;而理應監察這些冒險行為的評級機構和監管機構,卻在巨輪輾來的當兒還在打盹。
市場需要一個機制明確界定私有產權和清晰界定風險。監管的目的,理應是確保那些願意冒風險的人,最終也會承擔全部的代價,以及得到全部的回報。競爭是約束私人交易商和投資者的最佳手段,但往往監管卻削弱甚至禁止競爭,實施阻礙市場力量和個人責任的規條。
最能準確形容次按/信貸危機的字眼,是政府失效,而不是市場失效 (Government failure not market failure)。如果不是國會願意擔保兩房的債務,如果不是它通過了敦促銀行推廣次級按揭的《社區再投資法案》,人們所冒的風險會小得多,市場也會自律得多。此外,也正是由於聯儲局從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維持在1厘,導致了樓市大升。
政府救企業 低估風險
如今政府大手救助企業,過程中所犯下的低估風險、過分借貸等錯誤,無論今天或將來的納稅人都會感受得到。將風險社會化、利益私有化,永遠都是炮製災難的方程式;透過削弱私有產權,這做法也同時損害了法治和經濟自由。
當投資者相信政府會出手營救,他們就會冒更大的風險,加大槓桿比率,貝爾斯登和其他大型投資銀行就在幹這回事。而當外國央行知道美國政府資助人們按揭貸款,而財證部會為這些貸款撐腰,這些貸款的證券化產品,自然就出現一個龐大的人為市場了。
財長保爾森解決次按危機的方案,是出資購買陷入財困公司的股票,這做法的問題出在令私產變成公產,同時也把應有的責任,從那些做了糟糕的投資決定、冒了太大風險的人,轉移到其他無辜者身上。
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的做法,是由財政部出手購買不良資產,將新的資金注入金融系統。但我們憑什麼預期政府官僚和他們的代理人,能夠判斷出正確的資產價格?更大的可能是,財務部高估了這些不良資產的價值,未能善用納稅人的錢。沒有私產,就沒有真正能夠斷定資產價值的市場。
減損失 國有化非最佳
正如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前僱員塞德曼和庫克指出:「我們的經驗是,國有化和由政府管理資產,甚少能增加資產的價值。開放、公正、果斷地將資產移交給可信的私營界別持有者,方是把納稅人損失減到最低之道。」
要恢復市場的資金流動,意味要恢復信心。但在信心重臨金融市場前,必須先恢復政府在捍衛和保證經濟自由方面的信譽。那才是真正的挑戰。
原文 first paragraph 作者 James Dorn 就引用了香港曾蔭權施政報告:Even the head of the world’s freest economy,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Donald Tsang, said in his annual policy address, "When the market fails,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prepared to intervene in a timely and decisive manner." 為當奴臉上貼了金,為民望低落煩惱中的曾特首,可以解解憂。
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積極不干預政策
Laissez-faire policy,自始於上世紀,港英時代的三位財政司:
郭伯偉、夏鼎基、彭勵治,也是香港的黃金時代,之後的翟克誠、麥高樂、曾蔭權,祇是蕭規曹隨,吃先人的糧。很顯然 James Dorn這位外國經濟學者,印象中的香港是 the world’s freest economy,還沒有改變,究竟喺唔喺呢?哈哈,不贅!
之前曾在網友的回應欄中講過:『奧巴馬是要 Nationalize 哂啲大企業,實行美國式社會主義。』
一講到國營機構的咎病,就水蛇春咁長,罄竹難書。先講中國的開放改革,最難闖過的關就是過渡到市場經濟,物價由市場供求自然調節,國營機構的低效率,低品質,高價錢貨物和服務,成為改革開放的絆腳石,多番推行改變改革,承包制,股份制用勻,雖然剩下來的國營機構減少了,但至今還是改革中的中國,甩不掉的死穴。
歐美國家的 crown corporation(s),state owned corporation(s),quasi-public corporation(s),大政府政策,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辣手嘢,要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續漸漸消退。最著名有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強硬對付煤礦工人工會的大罷工,卒之攪到其他行業工會願意接受妥協,令到大畢列巔中興。British Airways 要在私營化後,才略具喜色。 法國的幾家大銀行其實都是國有化,年年虧蝕,法國政府補貼不盡,是個大包袱,法航是國營的,除了虧蝕外,是全世界最不準時的航空公司,成為法國的羞恥也是惡瘤。Alitalia 意航也是另一個例子 (傳聞於不久的將來成功賣盤兼夾私營化)。
上周四美國參議院,因不夠六十張贊成票的情況下,凋了拯救三大車廠 $140 billion方案,其實未嘗不是好事,伯南克建議讓三大車廠有秩序的破產,祇注資重組有生存機會的部份生意,甩掉裁掉的舊員工福利包袱,再輕裝上路,比較可取。
但布殊這個只剩下一個月的政府,表面為要是救車廠,回應奧巴馬和民主黨倡導救車廠方案,想利用 7000億元個 package,用剩的都用埋佢,把三大車廠大大腳踢給下一屆的民主黨政府,定要把民主黨推到萬劫不復的地步。
今次金融大海嘯,歐美政府出手拯救銀行業大企業,并派員加入管理層監管,變相就是國營化,當在水浸眼眉時,為了用最短時間解決危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變成藥石亂投,利用雞尾酒治療法,醫完金融機構,輪到大企業出嚟又話唔掂,千億萬億的金錢,如泥牛入海,填極都填不了。
好嘞!就算畀民主黨今次暫時攪掂,塞著個窿,國債由天文數字變成天界數字,以後的後遺症紛呈,息口低到近附零,咁多錢在個市場,通漲就是下一個面對嘅危機,美元購買力下降,稅收還利息都唔知夠唔夠,咁樣連非一般的美國人,即喺啲亞裔美國人,佢地大部分都有儲蓄,都略有 freehold 資產,睇嚟都要揸埋鏈埋出嚟,榨乾榨凈為止,其禍不知要禍延幾多代。
布殊仔還有一個月就返去德薩斯州做寓公嘞,睇吓民主黨以後的四年或者八年攪得掂哂冇?唔掂咩?八年後共和黨就可以名正言順咁話,哪!共和黨返嚟攪翻掂囉。
後記:
2008年12月19日晚,無線電視的六點半新聞報道,講話布殊話希望三大車廠,作有秩序破產,擺脫沉重的員工福利包袱,亦不想交三大車廠的重擔給候任總統奧巴馬,云云。 點知在晚一點22:15,在明報即時新聞就見到報導:美國動用174億救汽車業。
《明報專訊》
美國布殊政府宣布動用不良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174億元,救助汽車業,而汽車公司要擬定重組方案。
美國總統布殊宣布,動用174億美元,救助汽車業,其中首筆緊急貸款將在12月和1月發出。布殊表示,如讓汽車公司倒閉,美國經濟將雪上加霜,這不是負責任政府的作為。由於國會未能通過救汽車業的草案,所以布殊決定動用財政部7000億美元不良資產救助方案(TARP)中的資金,其中134億美元,將首先發放,而汽車業要遵守國會方案的條件,並要在明年3月31日前,擬定重組方案,否則就要還錢及面對破產。白宮一度反對動用TARP的資金,拯救汽車業。
白宮官員指,根據拯救汽車業的方案,政府有權阻止任何超過1億美元的交易,作為救助的條件。
同時,方案要求三大車廠行政階層接受補償上的限制,以及取消乘搭噴射機等優厚福利。
後後記:
《中國新聞網》
美國政府動用7,000億美元拯救金融業,華爾街銀行受惠,但英國《衛報》披露,這批大行向員工發放高達700億美元的薪金和花紅,相當于救市行動資金的一成。
美國政府花巨額資金拯救高盛、花旗集團等大行時,表明要限制高層員工不可享有“黃金降落傘”式的豐厚報酬,但近期銀行披露對員工的薪酬計劃,顯示銀行在薪酬、離職補償和花紅方面的開支,似乎與投資者蒙受的損失毫無關系。
以摩根士丹利為例,年初累積至上周的薪津總額為107億美元,比銀行市值還要高,按賬面計員工可合資買下大摩。剛接受華府250億美元注資的花旗,于本年首9個月內累積了259億美元的薪酬支出,高盛和美林証券的薪酬總額也超過100億美元,後者于上季更上升76%。
伸延閱覽:
政府失效 不是市場失效 明報
The attack on free markets baltimoreexaminer.com
Cato Institute Wikipedia
The Cato Institute 官方網址
高盛摩根發放巨額花紅 新浪網
大摩職員分紅 足買起全公司 明報
我的舊文:
悼佛利民 悼自由經濟主義
用一籃子商品為港幣下錨
轉載:讓黃金與美元重新掛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