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雙城記
我在舊文:『世博開幕了!』的思路交流中,和新鮮人兄輾轉談到,香港和上海,近一世紀多的競爭。
中國近代歷史上,在中英簽訂『南京條約』後,香港成為大畢烈顛帝國在遠東的殖民地,而上海則成為『外國租界』,聞說由大畢烈顛和法蘭西共同管理,稱為『英租界』和『法租界』,後來法蘭西退出,在上海『外國租界』被大畢烈顛完全控制。
兩地都因為有英國人的介入,在中國土地上發光,輾轉上海因為新中國成立,英國人被逼離開,加上新中國多種不同的政治運動,而落後於香港,繼後中國改革開放,上海發力狂追。
而香港當英國人把專注放在香港,終於把在南中國海岸的小漁村,輾轉化為『東方之珠』,『亞洲四小龍』之一,亞洲的其中一個『金融中心』,但卻在九七年英國人離開後,香港開始暗淡。
剛巧 TVB 的時事新聞節目,『新雙城記』討論的就是“上海”和“香港”兩個城市,千絲萬縷的關係。本港朋友登入 TVB 網頁可以觀看影片,外國朋友可利用“Youtube 你喉“搜尋,也可以收看到。
前言:2010,是新世紀新一個十年,也是上海藉世博,向全世界展示實力的戰略契機。世博璀璨盛事,上海輝煌重現;南方的香港,又再陷於如何尋找出路的沉思之中。
百多年來,上海與香港一直相互較勁,抗戰以前,上海曾被譽為「中國的紐約」、「東方的巴黎」,歷史奔流,兩城經濟實力此消彼長。
特輯於世博熱潮開始,香港人目睹上海昂然踏進新紀元,百多年來香港上海「雙城記」之比較再一次重演。特輯比較上海香港之雙城故事,從歷史之交錯、今昔之對比,看兩城的建設與價值觀,以新角度,重新思索香港。
特輯共三集,每集半小時,於四月二十九日開始,一連三星期,星期四晚七時於翡翠台播出。
第1集~對碰 播出日期: 2010.04.29
世界博覽會盛事,新穎建築令人瞠目,上海再次成為世界焦點。上海、香港,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本集描繪上海新氣象,透過不同階層人物及經歷,從經濟建設、物流運輸、生活消費、樓價升幅等各方面,比較兩城,並比較相似背景的香港人及上海人,在兩城之不同際遇。
第2集~今昔 播出日期: 2010.05.06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曾被形容是「風華絕代」、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金融市場,在當年文人筆下,就算是夜總會與跑馬場,亦遠較香港具規模。論地緣優勢與發展機遇,香港似乎莫能與上海比。但香港的自由、法治、制度,往往成為人才與資金的避難所。本集透過匯豐銀行與中央紡織廠在上海香港的起伏,訴說兩城歷史交錯的故事。
第3集~尋索 播出日期: 2010.05.13
本集從兩地的地標性建築,比較「大上海」與香港的發展觀。位處長三角上海腹地,高鐵路程只需二十分鐘的「蘇州工業園」,是長三角發展的樣板,新穎的天幕地標、遊樂園、博物館,於兩三年間紛紛落成;上海市內,文化園區於一兩年間湧現,政府積極主導下,發展速度令人眩目;回看香港的西九文化區,從構思到拉倒再重議,歷時十多載,仍在籌劃階段。
【TVB】特輯解構制訂政策與建設的過程,比較兩地做事的速度。大上海極速發展,造成什麼問題?香港龜步前行,又源自什麼?兩地有何能互補長短之處?展望未來,香港的價值何在,香港人又如何自處?
上海利用中國改革開放的契機,開足馬力,利用超時代規劃,把失去的幾十年追回。而香港就執著英國人留下的民主,社會不斷內耗,”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前“,在迴旋處兜圈,或是開倒車。
怎不令港人唏噓!
伸延閱覽:
新雙城記 TVB.com
上海公共租界 維基百科
我的舊文:
世博開幕了!
香港是老幾?Hong Kong Ranking!
香港走到迴旋處不停在兜圈子!
香港請得到人才 卻留不到人才
接駁全國高速鐵路 and/or 與「中國速度」接軌
獨裁者的 Efficiency
怎去分辯 真 Real Genuine 偽 Fake Counterfeit 眼見都未為真。 合法 依法 Legitimate 是否必然包含:公平 公正 和 公義 呢? The wise speaks when he has something to say. The fool speaks when he has to say something 。 。 。 。 。 。。。。。。 一個沒有內涵的小男人﹐顧名 "the inner space".
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Friday, May 21, 2010
Thursday, May 20, 2010
黃蓉的出場式
黃蓉的出場式
射鵰英雄傳 《第七回》
兩名店伙卻在大聲呵斥一個衣衫襤褸、身材瘦削的少年。那少年約莫十五六歲年紀,頭上歪戴著一頂黑黝黝的破皮帽,臉上手上全是黑煤,早已瞧不出本來面目,手裡拿著一個饅頭,嘻嘻而笑,露出兩排晶晶發亮的雪白細牙,卻與他全身極不相稱。眼珠漆黑,甚是靈動。
金庸寫黃蓉和郭靖初相遇時,黃蓉是個骯髒襤褸的小男叫化模樣,卻得到郭靖無私的幫忙維護,那黃蓉就主動邀約,在城外湖邊見面。
射鵰英雄傳 《第八回》
郭靖出了西門,放開腳步,向城外奔去。出得城來,飛雪愈大,雪花點點撲面,放眼只見白茫茫的一片,野外人蹤絕跡,行了將近十里,前面水光閃動,正是一個小小湖泊。此時天氣倒不甚寒,湖中並未結冰,雪花落在湖面,都融在水裡,湖邊一排排都是梅樹,梅花再加上冰花雪蕊,更顯皎潔。
郭靖四望不見人影,焦急起來:「莫非他等我不來,先回去了?」放聲大叫:「黃賢弟,黃賢弟。」只聽忽喇喇一聲響,湖邊飛起兩隻水鳥。郭靖好生失望,再叫了兩聲,又想:「或許他還未到達,我在這裡等他便了。」
突然身後有人輕輕一笑,郭靖轉過頭去,水聲響動,一葉扁舟從樹叢中飄了出來。只見船尾一個女子持槳盪舟,長髮披肩,全身白衣,頭髮上束了條金帶,白雪一映,更是燦然生光。郭靖見這少女一身裝束猶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蕩近,只見那女子方當韶齡,不過十五六歲年紀,肌膚勝雪,嬌美無比,容色絕麗,不可逼視。
郭靖只覺耀眼生花,不敢再看,轉開了頭,緩緩退開幾步。那少女把船搖到岸邊,叫道:「郭哥哥,上船來罷!」郭靖猛吃一驚,轉過頭來,只見那少女笑靨生春,衣襟在風中輕輕飄動。郭靖如癡似夢,雙手揉了揉眼睛。那少女笑道:「怎麼?不認識我啦?」郭靖聽她聲音,依稀便是黃蓉模樣,但一個骯髒襤褸的男叫化,怎麼會忽然變成一個仙女,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笑道:「我是你的黃賢弟啊,你不睬我了嗎?」郭靖再定神一看,果見她眉目口鼻確和黃蓉一模一樣,說道:「你……你………」只說了兩個「你」字,再也接不下去了。黃蓉嫣然一笑,說道:「我本是女子,誰要你黃賢弟、黃賢弟的叫我?快上船來罷。」
郭靖恍在夢中,雙足一點,躍上船去。黃蓉把小舟蕩到湖心,取出酒菜,笑道:「咱們在這裡喝酒賞雪,那不好嗎?」郭靖心神漸定,笑道:「我真糊塗,一直當你是男子,以後不能再叫你黃賢弟啦!」黃蓉笑道:「你也別叫我黃賢妹,叫我作蓉兒罷。我爸爸一向這樣叫的。」
郭靖忽然想起,說道:「我給你帶了點心來。」從懷裡掏出完顏康送來的細點,哪知他背負王處一、換水化毒、奔波求藥,早把點心壓得或扁或爛,不成模樣。黃蓉看了點心的樣子,輕輕一笑。郭靖紅了臉,道:「吃不得了!」拿起來要拋入湖中。黃蓉伸手接過,道:「我愛吃。」郭靖一怔,黃蓉已把一塊點心放在口裡吃起來。郭靖見她吃了幾口,眼圈漸紅,眼眶中慢慢充了淚水,更是不解。
黃蓉道:「我生下來就沒了媽,從沒有誰這樣記著我過……」說著幾顆淚水流了下來。她取出一塊潔白的手帕,郭靖以為她要擦拭淚水,哪知她把幾塊壓爛了的點心細心包好,放在懷裡,回眸一笑,道:「我慢慢的吃。」
郭靖絲毫不懂這種女兒情懷,只覺這個「黃賢弟」的舉動很是特異,當下問她道:「你說有要緊事對我說,是甚麼事?」黃蓉笑道:「我要跟你說,我不是甚麼黃賢弟,是蓉兒,這不是要緊事麼?」郭靖也是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樣多好看,幹麼先前扮成個小叫化?」黃蓉側過了頭,道:「你說我好看嗎?」郭靖歎道:「好看極啦,真像我們雪山頂上的仙女一般。」
黃蓉笑道:「你見過仙女了?」郭靖道:「我沒見過,見了那還有命活?」黃蓉奇道:「怎麼?」郭靖道:「蒙古的老人家說,誰見了仙女,就永遠不想再回到草原上來啦,整天就在雪山上發癡,沒幾天就凍死了。」黃蓉笑道:「那麼你見了我發不發癡?」郭靖臉一紅,急道:「咱們是好朋友,那不同的。」黃蓉點點頭,正正經經的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待我好,不管我是男的還是女的,是好看還是醜八怪。」隔了片刻,說道:「我穿這樣的衣服,誰都會對我討好,那有甚麼希罕?我做小叫化的時候你對我好,那才是真好。」
她這時心情極好,笑道:「我唱個曲兒給你聽,好嗎?」。。。。。
《董培新畫說金庸》,就有一幅上面,郭靖 在 小船上 初會,恢復女裝的 黃蓉 插畫。
就是這樣,自始郭靖黃蓉兩人的一生,就緊緊扣在一起,由『射鵰英雄傳』中的少年,到『神鵰俠侶』中的成年中年,再到了『倚天屠龍記』,祇是略略交代了,一生為國的郭靖,為南宋死守“襄陽”城,作為妻子的黃蓉,唯有盡力襄助,最後“襄陽”城破,兩人都犧牲了。
【維基百科】在『倚天屠龍記』中,曾短暫敘述郭靖黃蓉夫婦的事蹟。在襄陽快失陷時,郭黃夫婦請人分別將楊過的玄鐵重劍,重新熔製成倚天劍及屠龍刀。城陷,郭黃夫婦與兒子郭破虜殉國,亂世英雄不得善終。
在網上搜尋到,不同各異的”黃蓉“造型,由不同年代女演員演繹的“黃蓉”,還有擅畫的,利用工筆繪畫成,作者心目中的“黃蓉”。
想了想,還是不要把一個已既定的“黃蓉”形像登出來,就讓各位自己心目中的“黃蓉”,繼續留在幻想中好了!
後記:
董培新 畫的《董培新畫說金庸》,有很多金庸小說的場景插畫,各位可以點擊連結閱覽。
伸延閱覽:
在線閱讀 射雕英雄傳 cnnovels.net
黃蓉 維基百科
黄蓉 百度百科
黃蓉 sogou.com
黃蓉與郭靖 谷歌搜尋
郭靖與黃蓉 谷歌搜尋
射鵰英雄傳 《第七回》
兩名店伙卻在大聲呵斥一個衣衫襤褸、身材瘦削的少年。那少年約莫十五六歲年紀,頭上歪戴著一頂黑黝黝的破皮帽,臉上手上全是黑煤,早已瞧不出本來面目,手裡拿著一個饅頭,嘻嘻而笑,露出兩排晶晶發亮的雪白細牙,卻與他全身極不相稱。眼珠漆黑,甚是靈動。
金庸寫黃蓉和郭靖初相遇時,黃蓉是個骯髒襤褸的小男叫化模樣,卻得到郭靖無私的幫忙維護,那黃蓉就主動邀約,在城外湖邊見面。
射鵰英雄傳 《第八回》
郭靖出了西門,放開腳步,向城外奔去。出得城來,飛雪愈大,雪花點點撲面,放眼只見白茫茫的一片,野外人蹤絕跡,行了將近十里,前面水光閃動,正是一個小小湖泊。此時天氣倒不甚寒,湖中並未結冰,雪花落在湖面,都融在水裡,湖邊一排排都是梅樹,梅花再加上冰花雪蕊,更顯皎潔。
郭靖四望不見人影,焦急起來:「莫非他等我不來,先回去了?」放聲大叫:「黃賢弟,黃賢弟。」只聽忽喇喇一聲響,湖邊飛起兩隻水鳥。郭靖好生失望,再叫了兩聲,又想:「或許他還未到達,我在這裡等他便了。」
突然身後有人輕輕一笑,郭靖轉過頭去,水聲響動,一葉扁舟從樹叢中飄了出來。只見船尾一個女子持槳盪舟,長髮披肩,全身白衣,頭髮上束了條金帶,白雪一映,更是燦然生光。郭靖見這少女一身裝束猶如仙女一般,不禁看得呆了。那船慢慢蕩近,只見那女子方當韶齡,不過十五六歲年紀,肌膚勝雪,嬌美無比,容色絕麗,不可逼視。
郭靖只覺耀眼生花,不敢再看,轉開了頭,緩緩退開幾步。那少女把船搖到岸邊,叫道:「郭哥哥,上船來罷!」郭靖猛吃一驚,轉過頭來,只見那少女笑靨生春,衣襟在風中輕輕飄動。郭靖如癡似夢,雙手揉了揉眼睛。那少女笑道:「怎麼?不認識我啦?」郭靖聽她聲音,依稀便是黃蓉模樣,但一個骯髒襤褸的男叫化,怎麼會忽然變成一個仙女,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笑道:「我是你的黃賢弟啊,你不睬我了嗎?」郭靖再定神一看,果見她眉目口鼻確和黃蓉一模一樣,說道:「你……你………」只說了兩個「你」字,再也接不下去了。黃蓉嫣然一笑,說道:「我本是女子,誰要你黃賢弟、黃賢弟的叫我?快上船來罷。」
郭靖恍在夢中,雙足一點,躍上船去。黃蓉把小舟蕩到湖心,取出酒菜,笑道:「咱們在這裡喝酒賞雪,那不好嗎?」郭靖心神漸定,笑道:「我真糊塗,一直當你是男子,以後不能再叫你黃賢弟啦!」黃蓉笑道:「你也別叫我黃賢妹,叫我作蓉兒罷。我爸爸一向這樣叫的。」
郭靖忽然想起,說道:「我給你帶了點心來。」從懷裡掏出完顏康送來的細點,哪知他背負王處一、換水化毒、奔波求藥,早把點心壓得或扁或爛,不成模樣。黃蓉看了點心的樣子,輕輕一笑。郭靖紅了臉,道:「吃不得了!」拿起來要拋入湖中。黃蓉伸手接過,道:「我愛吃。」郭靖一怔,黃蓉已把一塊點心放在口裡吃起來。郭靖見她吃了幾口,眼圈漸紅,眼眶中慢慢充了淚水,更是不解。
黃蓉道:「我生下來就沒了媽,從沒有誰這樣記著我過……」說著幾顆淚水流了下來。她取出一塊潔白的手帕,郭靖以為她要擦拭淚水,哪知她把幾塊壓爛了的點心細心包好,放在懷裡,回眸一笑,道:「我慢慢的吃。」
郭靖絲毫不懂這種女兒情懷,只覺這個「黃賢弟」的舉動很是特異,當下問她道:「你說有要緊事對我說,是甚麼事?」黃蓉笑道:「我要跟你說,我不是甚麼黃賢弟,是蓉兒,這不是要緊事麼?」郭靖也是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樣多好看,幹麼先前扮成個小叫化?」黃蓉側過了頭,道:「你說我好看嗎?」郭靖歎道:「好看極啦,真像我們雪山頂上的仙女一般。」
黃蓉笑道:「你見過仙女了?」郭靖道:「我沒見過,見了那還有命活?」黃蓉奇道:「怎麼?」郭靖道:「蒙古的老人家說,誰見了仙女,就永遠不想再回到草原上來啦,整天就在雪山上發癡,沒幾天就凍死了。」黃蓉笑道:「那麼你見了我發不發癡?」郭靖臉一紅,急道:「咱們是好朋友,那不同的。」黃蓉點點頭,正正經經的道:「我知道你是真心待我好,不管我是男的還是女的,是好看還是醜八怪。」隔了片刻,說道:「我穿這樣的衣服,誰都會對我討好,那有甚麼希罕?我做小叫化的時候你對我好,那才是真好。」
她這時心情極好,笑道:「我唱個曲兒給你聽,好嗎?」。。。。。
《董培新畫說金庸》,就有一幅上面,郭靖 在 小船上 初會,恢復女裝的 黃蓉 插畫。
就是這樣,自始郭靖黃蓉兩人的一生,就緊緊扣在一起,由『射鵰英雄傳』中的少年,到『神鵰俠侶』中的成年中年,再到了『倚天屠龍記』,祇是略略交代了,一生為國的郭靖,為南宋死守“襄陽”城,作為妻子的黃蓉,唯有盡力襄助,最後“襄陽”城破,兩人都犧牲了。
【維基百科】在『倚天屠龍記』中,曾短暫敘述郭靖黃蓉夫婦的事蹟。在襄陽快失陷時,郭黃夫婦請人分別將楊過的玄鐵重劍,重新熔製成倚天劍及屠龍刀。城陷,郭黃夫婦與兒子郭破虜殉國,亂世英雄不得善終。
在網上搜尋到,不同各異的”黃蓉“造型,由不同年代女演員演繹的“黃蓉”,還有擅畫的,利用工筆繪畫成,作者心目中的“黃蓉”。
想了想,還是不要把一個已既定的“黃蓉”形像登出來,就讓各位自己心目中的“黃蓉”,繼續留在幻想中好了!
後記:
董培新 畫的《董培新畫說金庸》,有很多金庸小說的場景插畫,各位可以點擊連結閱覽。
伸延閱覽:
在線閱讀 射雕英雄傳 cnnovels.net
黃蓉 維基百科
黄蓉 百度百科
黃蓉 sogou.com
黃蓉與郭靖 谷歌搜尋
郭靖與黃蓉 谷歌搜尋
Wednesday, May 19, 2010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
【維基百科】上官婉兒(664年~710年),唐朝陝州陝縣人(今河南三門峽)。唐中宗的妃嬪,上官儀孫女。
祖父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成為中宗的妃子,並冊封為昭容。她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
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着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四十六歲。
開元初年,唐玄宗廣徵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二十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中國的男權社會,怎能容立有才的女性呢?而最容易污衊女性,就是把”淫蕩“加諸身上,上官婉兒沒有例外,就如”武則天“一般,史書記載了她有很多”面首“ 男妃子。
以下是網上抄到的《上官婉兒》詩文共三十二篇: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盃。
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
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上官昭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上官昭容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
故台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
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
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龍年,
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
回矚霜原玉作田。
鸞旂掣曳拂空回,
羽騎驂驔躡景來。
隱隱驪山雲外聳,
迢迢禦帳日邊開。
翠幕珠幃敞月營,
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
長長久久樂昇平。
【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賞,展幽情,
逾昆閬,邁蓬瀛。
遊魯館,陟秦台。
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
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
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鬱鬱,文質彬彬。
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湧,碧樹冥蒙。
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
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
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
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
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鬥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
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遊山第,淹留惜未歸。
霞窗明月滿,澗戶白雲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
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雲,蕭條自不群。
漱流清意府,隱几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
山室何為貴,唯馀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
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雲霧低。
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
水中看樹影,風裡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
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
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巖壑恣登臨,瑩目复怡心。
風篁類長笛,流水噹鳴琴。
懶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
幽岩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遊仁智所,蕭然松桂情。
寄言棲遁客,勿複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
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
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鐘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
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
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
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
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
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
菌閣桃源不暇尋。
馀雪依林成玉樹,
殘霙點岫即瑤岑。
【句】上官昭容
勢如連璧友,
心似臭蘭人。
讀完有沒有眼都累了?
這裡祇是輯錄了,上官昭容在《全唐書》的三十二首,未能縱全部文集共二十卷(據【萬國武術網】已經失存),不過據【萬國武術網】的《巾幗首相》文:
唐中宗李顯在位時被封為昭容,她代朝庭評品天下詩文。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後為玄宗)發動政變,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被李隆基命與韋皇后一併處斬,年僅46歲。 後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開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揚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兒的著作,編錄文集二十卷,叫大手筆燕國公張說(悅)為其題篇作序。 序中稱上官婉兒“風雅之聲,流於來葉”,對其文其人評價很高 。。。。。。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 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 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此集今佚,《全唐詩》僅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中國有句:『槍桿子出政權!』歷代朝廷的權力交替,是靠武力奪得。文人祇能依附權力集團,而權力集團要靠武力捍衛,當權力交替,依附的文人也受到清洗,不得善終。
伸延閱覽:
上官婉兒 維基百科
上官婉兒詩文 維基文庫
上官婉兒詩文 谷歌搜尋
上官婉兒野史(一) 星島網球網
上官婉兒野史(二) 阿拉丁網
巾幗首相~上官婉兒 萬國武術網
【維基百科】上官婉兒(664年~710年),唐朝陝州陝縣人(今河南三門峽)。唐中宗的妃嬪,上官儀孫女。
祖父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后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復位後,仍得中宗、韋后寵信,專掌起草詔令。成為中宗的妃子,並冊封為昭容。她與太平公主亦多往來,與武三思私通。曾建議中宗擴大書館,增設學士,代朝廷品評天下詩文。又與韋后、安樂公主等人操縱政治,樹立私黨,廣納賄賂。
景龍四年(710年),中宗崩,韋后欲效武后而稱帝,臨淄王李隆基發動政變,誅韋后、安樂公主,擁立其父唐睿宗。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並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拿給劉幽求觀看,劉幽求拿着遺詔求李隆基開恩,但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年僅四十六歲。
開元初年,唐玄宗廣徵上官婉兒的作品,編成文集二十卷,張說作序。《全唐詩》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中國的男權社會,怎能容立有才的女性呢?而最容易污衊女性,就是把”淫蕩“加諸身上,上官婉兒沒有例外,就如”武則天“一般,史書記載了她有很多”面首“ 男妃子。
以下是網上抄到的《上官婉兒》詩文共三十二篇:
【奉和聖制立春日侍宴內殿出翦彩花應制】上官昭容
密葉因裁吐,新花逐翦舒。
攀條雖不謬,摘蕊詎知虛。
春至由來發,秋還未肯疏。
借問桃將李,相亂欲何如。
【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圖,群臣上菊花壽酒】上官昭容
帝里重陽節,香園萬乘來。
卻邪萸入佩,獻壽菊傳盃。
塔類承天湧,門疑待佛開。
睿詞懸日月,長得仰昭回。
【彩書怨】上官昭容
葉下洞庭初,思君萬里餘。
露濃香被冷,月落錦屏虛。
欲奏江南曲,貪封薊北書。
書中無別意,惟悵久離居。
【駕幸三會寺應制】上官昭容
釋子談經處,軒臣刻字留。
故台遺老識,殘簡聖皇求。
駐蹕懷千古,開襟望九州。
四山緣塞合,二水夾城流。
宸翰陪瞻仰,天杯接獻酬。
太平詞藻盛,長願紀鴻休。
【駕幸新豐溫泉宮獻詩三首】上官昭容
三冬季月景龍年,
萬乘觀風出灞川。
遙看電躍龍為馬,
回矚霜原玉作田。
鸞旂掣曳拂空回,
羽騎驂驔躡景來。
隱隱驪山雲外聳,
迢迢禦帳日邊開。
翠幕珠幃敞月營,
金罍玉斝泛蘭英。
歲歲年年常扈蹕,
長長久久樂昇平。
【遊長寧公主流杯池二十五首】上官昭容
逐仙賞,展幽情,
逾昆閬,邁蓬瀛。
遊魯館,陟秦台。
污山壁,愧瓊瑰。
檀欒竹影,飆(風日)松聲。
不煩歌吹,自足娛情。
仰循茅宇,俯眄喬枝。
煙霞問訊,風月相知。
枝條鬱鬱,文質彬彬。
山林作伴,松桂為鄰。
清波洶湧,碧樹冥蒙。
莫怪留步,因攀桂叢。
莫論圓嶠,休說方壺。
何如魯館,即是仙都。
玉環騰遠創,金埒荷殊榮。
弗玩珠璣飾,仍留仁智情。
鑿山便作室,憑樹即為楹。
公輸與班爾,從此遂韜聲。
登山一長望,正遇九春初。
結駟填街術,閭閻滿邑居。
鬥雪梅先吐,驚風柳未舒。
直愁斜日落,不畏酒尊虛。
霽曉氣清和,披襟賞薜蘿。
玳瑁凝春色,琉璃漾水波。
跂石聊長嘯,攀松乍短歌。
除非物外者,誰就此經過。
暫爾遊山第,淹留惜未歸。
霞窗明月滿,澗戶白雲飛。
書引藤為架,人將薜作衣。
此真攀玩所,臨睨賞光輝。
放曠出煙雲,蕭條自不群。
漱流清意府,隱几避囂氛。
石畫妝苔色,風梭織水文。
山室何為貴,唯馀蘭桂熏。
策杖臨霞岫,危步下霜蹊。
志逐深山靜,途隨曲澗迷。
漸覺心神逸,俄看雲霧低。
莫怪人題樹,只為賞幽棲。
攀藤招逸客,偃桂協幽情。
水中看樹影,風裡聽松聲。
攜琴侍叔夜,負局訪安期。
不應題石壁,為記賞山時。
泉石多仙趣,巖壑寫奇形。
欲知堪悅耳,唯聽水泠泠。
巖壑恣登臨,瑩目复怡心。
風篁類長笛,流水噹鳴琴。
懶步天台路,惟登地肺山。
幽岩仙桂滿,今日恣情攀。
暫遊仁智所,蕭然松桂情。
寄言棲遁客,勿複訪蓬瀛。
瀑溜晴疑雨,叢篁晝似昏。
山中真可玩,暫請報王孫。
傍池聊試筆,倚石旋題詩。
豫彈山水調,終擬從鐘期。
橫鋪豹皮褥,側帶鹿胎巾。
借問何為者,山中有逸人。
沁水田園先自多,
齊城樓觀更無過。
倩語張騫莫辛苦,
人今從此識天河。
參差碧岫聳蓮花,
潺湲綠水瑩金沙。
何須遠訪三山路,
人今已到九仙家。
憑高瞰險足怡心,
菌閣桃源不暇尋。
馀雪依林成玉樹,
殘霙點岫即瑤岑。
【句】上官昭容
勢如連璧友,
心似臭蘭人。
讀完有沒有眼都累了?
這裡祇是輯錄了,上官昭容在《全唐書》的三十二首,未能縱全部文集共二十卷(據【萬國武術網】已經失存),不過據【萬國武術網】的《巾幗首相》文:
唐中宗李顯在位時被封為昭容,她代朝庭評品天下詩文。唐景龍四年(公元710年)臨淄王李隆基(後為玄宗)發動政變,起兵誅討韋皇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被李隆基命與韋皇后一併處斬,年僅46歲。 後人稱其為“巾幗首相”。
開元初(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又褒揚她的文章,指令收集上官婉兒的著作,編錄文集二十卷,叫大手筆燕國公張說(悅)為其題篇作序。 序中稱上官婉兒“風雅之聲,流於來葉”,對其文其人評價很高 。。。。。。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 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 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此集今佚,《全唐詩》僅收其遺詩三十二首。
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后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后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儘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 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鬥的犧牲品。
中國有句:『槍桿子出政權!』歷代朝廷的權力交替,是靠武力奪得。文人祇能依附權力集團,而權力集團要靠武力捍衛,當權力交替,依附的文人也受到清洗,不得善終。
伸延閱覽:
上官婉兒 維基百科
上官婉兒詩文 維基文庫
上官婉兒詩文 谷歌搜尋
上官婉兒野史(一) 星島網球網
上官婉兒野史(二) 阿拉丁網
巾幗首相~上官婉兒 萬國武術網
Monday, May 17, 2010
哎吔又嚟過!
哎吔又嚟過!
人類自以為自己必能勝天,自從識破基因 DNA 的一少部分密碼,就開始基因改造植物,更夢想創出新的生物,定要勝過天,而 cloning 是其中之一。連奧巴馬總統上任後,都推翻了布殊仔的禁令,批准研究 stem cell 幹細胞。
記得有網友都有提過一部電影 Species,講的都是人類加外星生物,而孕育出變種生物,但我沒有看過,不贅。
週末上網,發覺今次據講是有法國資本,效法荷里活的模式,在加拿大多倫多拍攝的 Splice,Trailers & Clips ,將於六月四日在北美上映。 登上香港雅虎網電影網頁,尚未見在香港排期上映,顧此不知道有冇中文譯名,還未知香港有冇得睇,因為香港片商,也要看北美的成績。
Starring:
Sarah Polley Elsa, Adrien Brody Clive
Directing:
Vincenzo Natali
在雅虎網上的 Splice 電影 劇照 Movie Stills 或可看看 Trailers & Clips
《Yahoo Movies》Clive and Elsa are a pair of brilliant scientists whose cutting-edge experiment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make them superstars in their field.
As devoted to their careers as they are to one another, they start conducting unauthorized experiments with new animal species that show great promise.
Drunk with their god-like powers, they introduce human DNA into one of their creations, producing a creatur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a rapidly developing animal/human hybrid that may be a step up on the evolutionary ladder.
While this female creature inspires maternal feelings in Elsa, she evokes something far-from-paternal in Clive, something that poses a threat to them all.
Then, when this seemingly perfect organism makes a final, shocking metamorphosis, it is mankind itself that is threatened.
而
《Wikipedia》Young scientists Clive(Brody) and Elsa(Polley) achieve fame by successfully splicing together the DNA of different animals, creating new species.
In the pursuit of even greater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y secretly blend human DNA with their creations, ignoring their society's eth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The scientists name their creature "Dren".
Now they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ir decision as the thing quickly develops into a beautiful, yet deadly, winged creature-chimera.
這一隻人獸合成的雌性動物叫作 Dren,其實是由 Nerd 反轉來串成的,根據《Wikipedia》: Nerd is a term, often bearing a derogatory connotation or stereotype, that refers to a person who passionately pursues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technical or scientific endeavours, esoteric knowledge, or other obscure interests that are unusual for one's age,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more social or popular activities. The nerd may be awkward, shy and unattractive. Therefore, a nerd is often excluded from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nsidered a loner by peers, or will tend to associate with like-minded people.
而從 Nerd 翻轉過來的 Dren,當然不是 A Nerd,而是與 Nerd 完全相反,Dren 長成後將是人類的惡夢。雅虎 和 維基百科,都沒有寫下結局,但相信也不離是幾經辛苦,主角們殺死了怪物,但百密一疏,留下了孽種,方便若全球票房收入可觀,可以拍多幾集賺返多幾筆。
那麼你又有沒有發覺 Dennis,其實反過來串,就是 Sinned 呢?
伸延閱覽:
Species 維基百科
Splice 北美雅虎電影網
Splice 維基百科
人類自以為自己必能勝天,自從識破基因 DNA 的一少部分密碼,就開始基因改造植物,更夢想創出新的生物,定要勝過天,而 cloning 是其中之一。連奧巴馬總統上任後,都推翻了布殊仔的禁令,批准研究 stem cell 幹細胞。
記得有網友都有提過一部電影 Species,講的都是人類加外星生物,而孕育出變種生物,但我沒有看過,不贅。
週末上網,發覺今次據講是有法國資本,效法荷里活的模式,在加拿大多倫多拍攝的 Splice,Trailers & Clips ,將於六月四日在北美上映。 登上香港雅虎網電影網頁,尚未見在香港排期上映,顧此不知道有冇中文譯名,還未知香港有冇得睇,因為香港片商,也要看北美的成績。
Starring:
Sarah Polley Elsa, Adrien Brody Clive
Directing:
Vincenzo Natali
在雅虎網上的 Splice 電影 劇照 Movie Stills 或可看看 Trailers & Clips
圖片來源:北美雅虎電影
《Yahoo Movies》Clive and Elsa are a pair of brilliant scientists whose cutting-edge experiments in genetic engineering make them superstars in their field.
As devoted to their careers as they are to one another, they start conducting unauthorized experiments with new animal species that show great promise.
Drunk with their god-like powers, they introduce human DNA into one of their creations, producing a creature that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a rapidly developing animal/human hybrid that may be a step up on the evolutionary ladder.
While this female creature inspires maternal feelings in Elsa, she evokes something far-from-paternal in Clive, something that poses a threat to them all.
Then, when this seemingly perfect organism makes a final, shocking metamorphosis, it is mankind itself that is threatened.
而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Wikipedia》Young scientists Clive(Brody) and Elsa(Polley) achieve fame by successfully splicing together the DNA of different animals, creating new species.
In the pursuit of even greater scientific discovery, they secretly blend human DNA with their creations, ignoring their society's eth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The scientists name their creature "Dren".
Now they must come to terms with their decision as the thing quickly develops into a beautiful, yet deadly, winged creature-chimera.
這一隻人獸合成的雌性動物叫作 Dren,其實是由 Nerd 反轉來串成的,根據《Wikipedia》: Nerd is a term, often bearing a derogatory connotation or stereotype, that refers to a person who passionately pursues intellectual activities, technical or scientific endeavours, esoteric knowledge, or other obscure interests that are unusual for one's age, rather than engaging in more social or popular activities. The nerd may be awkward, shy and unattractive. Therefore, a nerd is often excluded from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nsidered a loner by peers, or will tend to associate with like-minded people.
而從 Nerd 翻轉過來的 Dren,當然不是 A Nerd,而是與 Nerd 完全相反,Dren 長成後將是人類的惡夢。雅虎 和 維基百科,都沒有寫下結局,但相信也不離是幾經辛苦,主角們殺死了怪物,但百密一疏,留下了孽種,方便若全球票房收入可觀,可以拍多幾集賺返多幾筆。
那麼你又有沒有發覺 Dennis,其實反過來串,就是 Sinned 呢?
伸延閱覽:
Species 維基百科
Splice 北美雅虎電影網
Splice 維基百科
Sunday, May 16, 2010
希臘的財困:派錢黨的災難
希臘的財困:派錢黨的災難
追加:2015年 7月 5日 希臘公投
希臘的財困,觸發的歐元危機,有目共睹!希臘的工會勢力大到,連政府唔敢“郁”佢地,尤其是公務員工會,吓吓利用罷工,遊行,威脅政府,不肯共渡時艱。為了討好希臘的選民,由軍政府過渡到民主政府,先是派發『免費午餐』,花光了儲備後,再而『先使未來錢』,靠借度日,進一步『使埋未來沒有的錢』。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林行止
一、分析希臘財政危機的文章滿眼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去周六本報譯刊《紐約時報》克魯明的〈歐羅陷阱(暴現)〉 ,便清楚卻有點簡單地指出此事的成因、補救之道及後果。
不過,說到底,希臘(和葡萄牙、西班牙等)所以陷入不能自拔(自救)的「陷阱」,皆因政府~民選政府~無法嚴守財政紀律,長期「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有以致之。
「先使未來錢」是大家熟知的「理財哲學」,自從凱恩斯以赤字財政預算把經濟拖出衰退的學說為西方國家普遍採納後,「先使未來錢」便成為避免經濟停滯以至不景的萬應靈丹;不僅政府如此,個人亦然,分期付款(本身沒有足夠儲蓄的分期付款等於個人出現財政赤字)便是典型例子。
凱恩斯這種財政政策,在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便被奧國學派的海耶克及貨幣學派的佛利民批得體無完膚,其只圖眼前逍遙快活不顧未來死活的消費模式,經學者論者反覆論述,官民莫不瞭然於胸,可是,何以人們尤其是民選政客仍然樂此不疲,
繼續揮霍(如政府為派發「免費午餐」而不惜舉債發行債券),在政府而言,當然是這樣做可以回應選民的訴求,換取他們的選票;而且當局相信後之稅入足以填補今之赤字,對把債務留給後代的指責亦能自圓其說,因為理論上修橋築路等於留給後代以更完善的基本設備、免費教育及醫療意味提高後代的質素,在在都是經濟再上層樓的必要條件;至於擴軍黷武更是當代和後代人得以安居樂業不受外人侵犯的保證;換句話說,當前的開支都用得其所,赤字具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個人消費者透支未來入息,亦因為在九十年代受薪者都相信未來的收入會年年增加,因而心安理得地什麼都憑分期付款,若干長年期攤還的供款如分期置業,也許要由後代「完成」(八十年代日本人「三代供款」情況極之普遍),但在經濟持續發展及通貨膨脹期、物業價格與時並進,意味留給後代的不是負擔而是財富,分期供款遂大行其道!
官、民以財政赤字過無憂日子的生活方式,行之有年,確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這種皆大歡喜的局面,在經濟衰退百業凋蔽稅收不足以支付到期欠款(及本金)而入息下降甚至中斷(如減薪、失業)時,便急轉直下。
如果大家有「憂患」意識,於經濟不景稅收、入息驟降時適可而止、撙節開支,情況便不致惡化至不可收拾境地,可惜現實並不如此,在公民意識高張、人人誓死保護本身權益及選民深明選票作用(唯一可以和政客交換利益的「武器」)的情形下,政府固然不能削減「免費午餐」,多種公共開支在保障就業、為了後代的藉口下,更無法收縮,財政赤字便愈滾愈大;在私人層面,「由奢入儉難」,古有明訓,過慣的高質量生活怎能放棄,那意味個人亦千方百計向金融機構尋求融資。到了這個田地,等於政府和個人都在「使未來沒有的錢」,結果不問可知。
二、希臘陷入財政破產邊緣,當然與「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有關,除此之外,她還有值得大家深思的獨特性。雅典經濟學院一位教授在一九九五年四月號的學報《經濟政策》(Economic Policy)發表論當年希臘經濟處境的論文〈希臘經濟的兩面性〉(George Alogaskoufis:〈The Two Faces of Janus: Institutions, Policy Regimes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Greece〉;按Janus是希臘神話中的二面神,其一項責守為守護前通後達的門戶,舊年過渡到新年的 January﹝一月〕由此衍生),指出希臘經濟盛極而衰的底因,為政權性質改變導致公共機構、決策部門「與前不同」令希臘經濟表現突變。
簡單而言,二戰後希臘經濟速迅發展,一九六七年軍人奪權,實行獨裁統治,人民失去了多項自由,希臘王逃亡外國,期間軍人政府以高壓手段令人民包括勞工不敢言(工會必須接受政府領導),默默工作,「毫無怨言」,當然沒有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及種種福利(免費午餐)的要求,社會環境有利經商,外資湧至,經濟充滿活力,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作為經合組織(OECD,西方富國俱樂部)成員,希臘無法不受民主思潮影響,於一九七四年大選推翻軍事政權,選出民主政府,這一年是經濟盛衰的分水嶺。此前約二十年(從一九五四年起計),希臘平均GDP年增幅為百分之七點一(OCED平均百分之五),而往後二十年(七四年至九四年)的同類增長只有百分之二點一。
軍人獨裁時期留下太多讓人民不滿的施政,建立民主政權後逐一被革除,這等於說七四年前後希臘是二個國家,一個是經濟繁榮、人民沒(少)有政治權利;一個是經濟呆滯(可能處於經濟倒退循環期亦可能大受石油危機打擊)、人民有很大發言權,非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必會要求並以選票爭取更多的「免費午餐」,其先政府大花「未來錢」,花光後只有「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結果財政狀況大不如前。
而加入歐羅體制令貨幣大幅升值,經濟不前而「免費午餐」愈來愈豐富,結果財赤泥足愈陷愈深,再加上「華爾街大行」為做成交易不惜扭曲、美化其財政狀況,令希臘繼續獲得國際融資以致造成如今不可收拾的困局。
一如G.A指陳,希臘(以及在七十年代先後棄獨裁邁進民主政體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獨裁時期繁榮、民主時期經濟不前以至出現尾大不掉龐大財赤的情況,不一定有普世意義,即希臘經驗不一定能解釋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因為經濟盛衰循環去而復來,與國家政權性質無關(與執政黨意識形態則關係密切)。
事實上,不少獨裁國家如古巴北韓的經濟一塌糊塗(應該與其未能落實私有產權法例有重大關係)。然而,希臘的例子令人不得不提高警覺,進而設法規範民主政制下人民對「免費午餐」的訴求,以免政府陷入「先使未來錢」進而「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的陷阱!
為收買選民選票,政黨不惜開出支票,等到獲選後,就遵守承諾實行:派錢,派免費午餐,開倉派米,耗盡儲備後,就先使未來錢,進而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怎不令港人不得不提高警覺,警惕若時機未到,強行推行終極雙普選,是帶領香港步向真正『民主』,還是步向前所未有的『民困』!
追加:閱讀到一位網友在另一個網友處發表 回應:今時今日嘅香港人對民主嘅認知足夠嗎?部份人可能只是以為《民主》,就是減稅、減車費、加人工、派糖 。 。 。 。 卻不知識民主不只是為自己發聲,而是應以大眾利益為依歸,我看不到大部份香港人能夠做到這點!就以份部議來說,他們也只是求自己利益或黨派利益而已。
市民多著眼得到的利益,忽視了要付出的責任,由豐入儉,人民的反彈很大,開闊了的出口,要收窄就很困難!
後記:
【明報專訊四月五日】雅典發生大罷工和反政府示威期間,一間銀行受到蒙面的青年人以汽油彈襲擊,有兩女1男死亡,當局疏散廿多人。消防人員表示,火勢已受控,他們仍在現場搜救,以找尋是否有更多死者。
該國的主要公務員和私營機構的工會周三發動全國大罷工,反對政府的緊縮政策,飛機航班、火車及船隻暫停,全國交通癱瘓。
在大罷工期間,首都雅典和其他地方發生遊行,估計有10萬人。在雅典,部分遊行者操往雅典的國會並投擲石塊,警方則施放催淚彈還擊。這是執政黨去年十月上台以來最嚴重的暴亂。
雙方爆發衝突後,有人搗毀商店的玻璃櫥窗,警方再發射催淚彈和發射震盪彈。在遊行之前和進行期間,有大約數百人用汽油彈襲擊商店、銀行和其他建築物。
5月2日,歐元區成員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為救助希臘出資1100億歐元,但同時也要求希臘政府必須在未來3年採取更加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並實施結構性改革。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表示,啟動救助機制意味希臘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
希臘議會將在今日就緊縮政策進行表決。目前,雖然希臘國內反對黨幾乎一致反對新的緊縮政策,但分析認為,由於執政黨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在希臘議會300個席位中擁有160席,該議案不出意外將獲得通過。
【明報專訊五月十五日】翻譯“《金融時報》Gideon Rachman
歐洲未預備好勒緊肚皮
歐洲付了7500億歐元,以紓解主權債務危機,但歐洲長遠的財政問題,並未因此解決。
大部分歐盟國家的開支,已超過可以承擔的能力,政府財赤不受控制,公營部門的債務不斷膨脹。若歐洲國家的政府,仍然不趁機會控制開支,金融市場恐怕又會再次嚴重波動。不幸地,歐洲人和政客仍沒有準備過緊縮開支的日子。
歐洲主宰世界的日子已是明日黃花,歐洲的軍事不能跟美國比,經濟也未必及中國強大,但歐洲人擁有最舒適的生活,美酒、美食、悠長假期、美麗的城市,是生活潮流的超級力量,也是歐洲應發展的方向。可惜,歐洲人舒適的退休生活,已支付不起這種生活方式。
英法意德情況也好不到哪裏
希臘危機是最極端的例子。除了西班牙、葡葡牙、愛爾蘭外,最大的4個國家,英法意德,情況也好不到哪裏。意大利的公共債務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英國的赤字預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2%,是全歐洲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上一次財政平衡已是30年前,德國的情也不好。
拉脫維亞和愛爾蘭已忍痛接受減薪和減退休金,但雅典街頭的騷亂說明,大部分歐洲人仍不接受削減開支,仍覺得早退休、免費醫療、優厚的失業福利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心態反映改革之難度,英國選舉已說明,政治人物總是為了討好選民,不願做應該做的事。
若歐洲不接受現實,很快將無法償還債務,歐洲的銀行也會相繼倒閉。這種情況過往只有在拉丁美洲才會發生,歐盟令很多國家有錯誤的安全感,以為歐洲倒不了,每個國家都可以像法德這麼富裕。
最近的救市措施是必須,但暴露歐盟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希臘不滿喪權辱國的屈從、德國也不想為南歐財政承擔責任,歐洲充滿劍拔弩張的硝煙味。
歐洲人已發現,原來歐盟的壁壘不能保護他們,各種嚴重問題仍會繼續出現,壁壘以內的地方也不能倖免。
以下是原文 the original
Europe is unprepared for austerity ~ Gideon Rachman
《Financial Times》Europe has bought itself time with its €750bn bail-out for the euro. But the long-term problem remains.
Mos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s living beyond its means. Government deficits are out of control and public-sector debt is rising. If European governments do not use their new breathing space to control spending, financial markets will get dangerously restless again. Unfortunately, European voters and politicians are simply unprepared for the age of austerity that lies ahead.
I used to think Europe had got it right. Let the US be a military superpower; let China be an economic superpower – Europe would be the lifestyle superpower. The days when European empires dominated the globe had gone. But that was just fine. Europe could still be the plac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the best food and wine, the richest cultural history, the longest holidays, the best football teams. Life for most ordinary Europeans has never been more comfortable.
It was a great strategy. But there was one big flaw in it. Europe cannot afford its comfortable retirement.
Greece’s financial crisis is, unfortunately, an extreme example of a broader European problem. Investors have been looking nervously at debt-levels and budget deficits in Spain, Portugal and Ireland for months. But even Europe’s big four – Britain, France, Italy and Germany – are hardly immune from concern. Italy’s public debt is about 115 per 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Some 20 per cent of this needs to be rolled over during the course of 2010. Britain is currently running a budget-deficit of nearly 12 per cent of GDP, one of the largest in Europe. George Osborne, who is likely to end up as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in the new government, has described Britain’s official economic forecasts as a “work of fiction”. The French government has not produced a balanced budge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ep bitterness in Germany at bailing out Greece, is the knowledge that Germany is already struggling to balance its own books.
It is true that the citizens of Latvia and Ireland have already swallowed actual cuts in wages and pensions. But these are both countri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real poverty in living memory, followed by massive and unsustainable booms. They know that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been a bit unreal.
As the riots on the streets of Athens illustrate, however, not all Europeans will react so stoically to deep cuts in spending. Many have come to regard early retirement, free public healthcare and generous unemployment benefits, as fundamental rights. They stopped asking, a long time ago, how these things were paid for. It is this sense of entitlement that makes reform so very difficult. As the British election has just amply illustrated, politicians are extremely reluctant to confront voters with the harsh choices that need to be made.
Yet if Europeans do not accept austerity now, they will eventually be faced with something far more shocking – sovereign debt-defaults and collapsing banks. For many Europeans that is the kind of thing that only happens in Latin America. The discovery that Latin Europe – and maybe northern Europe, too – can also hit the financial wall will come as a horrible shock.
The growth in the size and power of the EU has fed a dangerous sense of complacency. For the countries of southern and central Europe – who joined later than the inner core – “Brussels” was sold as the ultimate insurance policy. Once they were inside the EU, it was felt that war, dictatorship and poverty were safely consigned to the past. Everybody could aspire to the relatively comfortable, stable lives of the French and the Germans. For many years, it worked beautifully – as living standards shot up in countries such as Spain, Greece and Poland.
In recent years, European unity has also been marketed as an insurance policy for the founder members of the Union. Both President Sarkozy of France and Angela Merkel, the German chancellor, speak of a Europe that “protects”. The idea was that a Union that spanned 27 nations was large enough to protect a unique European social model from the uncertainties of globalisation.
At the most fundamental level, the EU does indeed protect. But while Europeans no longer fear foreign armies, they are starting to fear foreign bondholders. Europe’s existence as a “lifestyle superpower” has depended on an ample supply of credit.
This weekend’s bail-out essentially extends one last, massive credit-line to those European governments that might need it. But, for all the talk of pan-European solidarity, one cost of this credit-line will be a sharp increase in political tensions within the EU. There is already much bitter talk in Greece about the loss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matched only by bitter talk in Germany about the costs of bailing out feckless southern Europeans. Last week, I spoke to one much respected member of the EU establishment. He shook his head sorrowfully at the bitter recriminations between Greeks and Germans and the way the crisis has “set two peoples against each other”. This, he said, is as close as it comes to war in modern Europe.
Let us hope so. But Europeans are discovering that the “European project” provides no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arsh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Things can still go badly wrong – even within the walled garden of the European Union.
追加:
多年之後 2015年 7月 5日,雖然希臘的政府換了全新面孔,舉國依然受到財困的困擾,結果希臘發窮惡,除了債務違約外,發動公投 6成1 反對接受緊縮財策以換取援助。
更加企圖利用公投來製造民情輿論,要求接濟他們歐盟盟友們主要是:德國 和 法國,免去 1/3的債務即約 1000億的歐羅歐元!來一鋪 show hand 沙蟹 。。。。。博弈一番。
【明報專訊】希臘昨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接受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的新一輪「改革換援款」方案。
投票於香港時間今日凌晨零時結束,初步點票結果顯示反對陣營佔優勢,六成人反對方案。有執政激進左翼聯盟要員稱民調結果顯示希臘人想留在歐元區但不願再受債務折磨,令政府可從速與債權人達成協議。
希臘政府發言人更稱談判必須盡快完成,並將要求歐洲央行上調對希臘銀行的流動資金限額。希臘銀行業情况危急,業內人士上周透露,該國銀行只剩 5億歐元現金(約43億港元),恐怕捱不到本周二。
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天將飛往巴黎,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就希臘公投結果商討對策。
初步點票 反對陣營佔優
希臘約 980萬合資格選民可在全國 1.9萬個票站投票,包括 10.8萬名剛滿 18歲第一次參加投票的選民。希臘社會瀰漫對多年緊縮財政政策的怨氣,但選前民調同時顯示絕大多數希臘人不願離開歐元區。雅典居民科巴形容無論「是」與「否」都不是好選擇,但她最終投了贊成票。61歲退休傳媒人西奧多拉亦投贊成票,因為「這是向歐盟說『是』」。
80歲的米凱利斯則投反對票,希望迫使債權人「更認真看待我們」。43歲的德利加因尼也投了反對票,她解釋道,4年來都找不到工作,一直告訴自己要有耐性,「但我們受夠了一無所有和失業」。
政治評論員哈齊斯(Aristides Hatzis)向《衛報》稱,青年選民會否踴躍投票是左右結果的關鍵因素,選前民調顯示這個階層的人群多達有八成會投反對票,他們愈踴躍,反對陣營勝出的機會愈大。希臘青年失業問題嚴重,25歲以下國民的失業率接近60%,不少人遷怒歐洲強加希臘的緊縮方案破壞就業市場。
年輕選民意向左右大局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昨日到票站投票後再度呼籲選民投反對票。他聲言這是「民主征服恐懼和扭曲」的一天,又形容「沒有人可以無視民眾生存、矢志生存和親手掌握命運的意願」。財長瓦魯法基斯表明,倘若支持債權人方案的陣營在公投中勝出,他肯定會辭職,但他堅信這個情况不會發生。他聲言,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希臘可望在今日與債權人達成新協議。希臘政府消息稱,若反對陣營在公投獲勝,希臘談判小組會立即返回布魯塞爾與歐元集團談判。
意大利總理倫齊昨日亦表示,即使希臘說「不」陣營在公投佔優,各方仍必須重啟談判。他引用一名希臘老翁因無法代妻領取退休金而在銀行門前痛哭的新聞圖片,說﹕「當你看到退休老人在銀行前痛哭,你會領悟到,像希臘這樣對世界及其文化很重要的國家,不能落得這樣的結局。」
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財長朔伊布勒態度仍然強硬,朔伊布勒前日更警告,雅典可能需要暫時離開歐元區。本身是德國人的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接受德國《星期日世界報》訪問時批評齊普拉斯政府將希臘帶到死角,不過他強調,無論公投結果如何,歐洲都不會懲罰希臘民眾,甚至可能會向雅典提供緊急周轉貸款,以確保維持公共服務及向有需要人士提供賴以為生的金錢。
歐議會議長:不會見死不救
不少專家警告,不論公投結果如何,希臘危機短期內不會化解,經濟與債務困局難以看到出路。法興分析師指出,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外界均需時間搞清楚情况,不過歐元區已受到太多政治傷害,無法逆轉,急需加速結構性改革。
歐盟會否因為保衛 歐元區 完整,而再接納 希臘 的 blackmailing 拷詐,繼續貸款給無底深潭的 希臘。這一招若成功一旦得逞,其他有財困的歐盟國家:西班牙 意大利,會否有樣學樣?
這一個利用民意高招,究竟美國人有沒有給予意見?為了保持美元獨尊,是唯一:外匯、石油、貴金屬,等等的計價和結算貨幣,美國金融機構從而得到豐厚利益,因為所有交收結算都要流通過美國的金融機構,交易費用過水都濕腳是以億元計的收入。
玩謝歐羅歐元最大得益是美國人,美國人竊聽 法國 奧朗德 和 德國 默克爾 的電話,早經已由 斯諾登 爆出,sabotage 歐羅歐元令其一敗不起,是美國人的國策。
若一旦歐羅歐元成為世界上第二結算貨幣,美國人獨享的利益便被分薄了。玩殘歐羅歐元區是美國政壇兩黨的國策,今次美國又使橫手 unintentional played a part!中國攪 “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更想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結算貨幣,美國人會給中國得逞嗎?這只會自找添加更多的麻煩吧!!!
後後記:
2015-07-06 晚網上讀到 沈旭暉 的一篇文章
希臘公投否決之後:博弈論與邊際策略的劇本
【沈旭暉】希臘債務危機進入關鍵期,債權人對希臘拋出方案後,來自激進左翼政黨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宣布進行公投,出乎各國意料,進一步確立其「希臘狂人」形象。由於危機已超出希臘內部範疇,將影響到歐洲一體化進程、其他「歐豬國家」命運以至全球經濟,這場公投,自然成為國際關係焦點。然而,這場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公投,真的這麼重要嗎?對如此複雜的債務方案,民意又真的能迅速消化並表態嗎?
假如我們單從「正常」國際政治層面,是難以理解希臘公投決定的,卻不妨從純策略層面的博奕論解讀。博弈論(Game Theory)是大學社會科學課堂上經常接觸到的理論,齊普拉斯的主要智囊、希臘現任財長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正是博奕論高手。瓦魯法基斯讀數學出身、本身是經濟學教授,曾在雅典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學院任教。現時的希臘中央銀行行長斯圖納拉斯(Yannis Stournaras)於2000年時在雅典大學工作,亦曾邀請瓦魯法基斯客串課堂,講授博奕理論,認為瓦魯法基斯對博奕理論有重大貢獻。瓦魯法基斯的父親曾經在一所專門關押共產份子的監獄服刑,母親則是國內著名的女權份子,在家庭的影響下,瓦魯法基斯後來加入了左翼泛希臘社會主義黨,一直批判自由市場經濟體系。
這次公投的設計,乃至齊普拉斯上台後的種種舉措,都甚有博弈論影子。必須注意的是,設計並非讓齊普拉斯政府和歐洲債權人博弈,而是讓希臘民眾和債權人直接博弈,反而讓政府承擔(有強烈立場的)中介角色,目的是利用債權人和希臘群眾對對方的高度不信任,進行「囚徒博弈」,而且通過深化危機,來加強齊普拉斯政府的杠杆、影響力、不可取代性和話語權。
先看博弈的一方:債權人,他們不確切知道希臘甚麼時候會還錢,又或者是會否還錢。他們擔心如果希臘真的決定賴皮,無論是宣布破產或債務違約,還是脫離歐盟,都會打破歐盟「有入無出」的傳統,隨時引發骨牌效應,令其他歐盟經濟弱國傚法「脫歐走數」,最終釀成歐盟解體。雖然德國現任財長一派不在乎希臘脫離歐元區的姿態,乃至做了不少輿論工作,但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是十分在乎的,因為她知道一旦希臘成為缺口,她的整個歐盟政績工程都會面臨崩潰。
博弈另一方的希臘群眾,雖然對債務方案內容不太了解,但都對緊縮政策十分不滿,情願不斷以手上的籌碼,威脅債權人繼續借貸。但群眾不可能肯定債權人會繼續發放借款,擔心萬一債權人決定放棄希臘,只會陷入更大的財政危機,連公共開支亦難以支付。因此到了關鍵時刻,主流民意都傾向不脫離歐元區;至於如何既能不勒緊褲頭、又能享有歐元區的保護,就是政府的事了。
由於博弈雙方都不完全清楚對方的底線、卻又自以為懂得對方底線,形成博奕理論的另一個重點:相信主動開出底牌,對方只會得寸進尺。根據囚徒博弈,由於債權人和希臘都有意識地隱瞞自己的底牌,可能形成雙方最終的不合作,得到最不理性的結果:希臘被踢出歐元區,自身經濟無了期不能復興,同時債權人又未能收回貸款,其他歐豬國家紛紛效法,引來歐盟大風暴,這結局是多方都不願見的。
於是,齊普拉斯利用這種不確定性,搞一場公投,希望儘量加強對雙方的壓力,而又不用退出歐元區,或完全跟隨債權人的緊縮方案。他使用的策略是「邊際策略」(Brinksmanship):通過認為製造不存在的危機,不惜把雙方拉至戰爭的邊緣,卻在危機不可收拾前退讓,以謀求最大利益。例如瓦魯法基斯警告,希臘不再希望債權人減免超過三千億歐元的借款,而是建議換貸,以永久債券換取歐洲中央銀行手上的希臘債券;又聲稱如果被迫脫離歐元區,就會放大批非法移民進入歐洲國家;更提出向德國追討二戰賠償。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危機。危機並非只是恐嚇債權人,同樣也是恐嚇希臘群眾,讓他們對債權人的反彈加強戒備,加強反歐情緒,那樣即使現政府下台,民眾也不容易擁抱一個親歐政黨接班,同一路線很可能延續下去。
在國際舞台運用邊際策略最成功的專家,當首推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當年北韓研發核武後,由於北韓、美國都極不信任對方,美國不知道北韓發展核武的原意、掌握了甚麼程度的核技術、擁有多少核設施,北韓則害怕美國會隨時出兵攻打自己,成為另一個伊拉克,原來只能進行「囚徒博弈」。幸好有中國作為「六方會談」的橋樑,把雙方的不透明性儘量降低,戰爭才不致爆發。
當金正日了解到有了中國的角色,戰爭不可能出現,就不斷在協議臨近達成之際製造新危機。例如在發表聯合聲名不足 24小時內,北韓忽然要美國能提供輕水核電反應堆,作為放棄核計劃的條件;而在和平時候,他也會忽然製造導彈危機,去吸引國際注視,目的除了保障政權的生存,也是用另類方式爭取國際援助。金正日製造危機是火喉和分寸掌握得比較好,外間在資訊不透明的前提下,容易信以為真;相反他的兒子金正恩製造的危機則過份誇張,又要摧毀南韓、又要直搗美國,驚嚇效果反而失真,就失卻邊際策略的藝術。
與金正日不同的是,齊普拉斯並非獨裁者,不能完全代表希臘民眾為所欲為,他也受到民意的制約,所以他聰明地不把自己視作博弈的一方,而是直接把希臘群眾拿出來和債權人博弈。一方面,希臘政府目前就像金正日那樣,正在不斷製造危機;另一方面,又走回中介角色,說是代表民眾和債權人溝通,以便一旦方案拉倒,責任也由民意來承擔。無論公投結果是否接受債權人方案,這都只是齊普拉斯下一步博弈的棋子,並非危機終結的一步。要是否決,齊普拉斯會獲得民眾授權,「代表」群眾繼續博弈;即使贊成,乃至現任政府下台,他也有把握同一路線的政黨會在連串心理遊戲下,繼續主持希臘政局。至於這樣的計算有沒有偏差,理論能否真的實踐,就得走著瞧。
小詞典:博奕理論(Game Theory)
博奕理論原是應用數學的分支,後來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科學各學科,包括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軍事學等。博奕理論原意是預測個體的行為,並嘗試把之控制。在芸芸博奕理論的學說中,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最為著名,假設兩名原本一同犯事的犯人被警方分別問話,過程中兩人不可交流。如果兩人都同時不認罪,就可以立刻獲釋,但由於二人都不信任對方,卻會互相指證。剛車禍離世的著名學者John Nash,就是將博弈論發揚光大的代表人物。
伸延閱覽: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HKEJ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其他網誌的轉載
雅典暴亂銀行受襲3人死亡 雅虎新聞網
歐洲未預備好勒緊肚皮 雅虎新聞網
Europe is unprepared for austerity FT.com
公投揭盅六成人反對緊縮方案 明報新聞網
我的舊文:
是否派錢黨來臨的先兆
希臘的財困:優惠的社會福利
追加:2015年 7月 5日 希臘公投
希臘的財困,觸發的歐元危機,有目共睹!希臘的工會勢力大到,連政府唔敢“郁”佢地,尤其是公務員工會,吓吓利用罷工,遊行,威脅政府,不肯共渡時艱。為了討好希臘的選民,由軍政府過渡到民主政府,先是派發『免費午餐』,花光了儲備後,再而『先使未來錢』,靠借度日,進一步『使埋未來沒有的錢』。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林行止
一、分析希臘財政危機的文章滿眼皆是,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去周六本報譯刊《紐約時報》克魯明的〈歐羅陷阱(暴現)〉 ,便清楚卻有點簡單地指出此事的成因、補救之道及後果。
不過,說到底,希臘(和葡萄牙、西班牙等)所以陷入不能自拔(自救)的「陷阱」,皆因政府~民選政府~無法嚴守財政紀律,長期「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有以致之。
「先使未來錢」是大家熟知的「理財哲學」,自從凱恩斯以赤字財政預算把經濟拖出衰退的學說為西方國家普遍採納後,「先使未來錢」便成為避免經濟停滯以至不景的萬應靈丹;不僅政府如此,個人亦然,分期付款(本身沒有足夠儲蓄的分期付款等於個人出現財政赤字)便是典型例子。
凱恩斯這種財政政策,在七十年代甚至更早,便被奧國學派的海耶克及貨幣學派的佛利民批得體無完膚,其只圖眼前逍遙快活不顧未來死活的消費模式,經學者論者反覆論述,官民莫不瞭然於胸,可是,何以人們尤其是民選政客仍然樂此不疲,
繼續揮霍(如政府為派發「免費午餐」而不惜舉債發行債券),在政府而言,當然是這樣做可以回應選民的訴求,換取他們的選票;而且當局相信後之稅入足以填補今之赤字,對把債務留給後代的指責亦能自圓其說,因為理論上修橋築路等於留給後代以更完善的基本設備、免費教育及醫療意味提高後代的質素,在在都是經濟再上層樓的必要條件;至於擴軍黷武更是當代和後代人得以安居樂業不受外人侵犯的保證;換句話說,當前的開支都用得其所,赤字具積極意義。
另一方面,個人消費者透支未來入息,亦因為在九十年代受薪者都相信未來的收入會年年增加,因而心安理得地什麼都憑分期付款,若干長年期攤還的供款如分期置業,也許要由後代「完成」(八十年代日本人「三代供款」情況極之普遍),但在經濟持續發展及通貨膨脹期、物業價格與時並進,意味留給後代的不是負擔而是財富,分期供款遂大行其道!
官、民以財政赤字過無憂日子的生活方式,行之有年,確是促進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動力;然而,這種皆大歡喜的局面,在經濟衰退百業凋蔽稅收不足以支付到期欠款(及本金)而入息下降甚至中斷(如減薪、失業)時,便急轉直下。
如果大家有「憂患」意識,於經濟不景稅收、入息驟降時適可而止、撙節開支,情況便不致惡化至不可收拾境地,可惜現實並不如此,在公民意識高張、人人誓死保護本身權益及選民深明選票作用(唯一可以和政客交換利益的「武器」)的情形下,政府固然不能削減「免費午餐」,多種公共開支在保障就業、為了後代的藉口下,更無法收縮,財政赤字便愈滾愈大;在私人層面,「由奢入儉難」,古有明訓,過慣的高質量生活怎能放棄,那意味個人亦千方百計向金融機構尋求融資。到了這個田地,等於政府和個人都在「使未來沒有的錢」,結果不問可知。
二、希臘陷入財政破產邊緣,當然與「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有關,除此之外,她還有值得大家深思的獨特性。雅典經濟學院一位教授在一九九五年四月號的學報《經濟政策》(Economic Policy)發表論當年希臘經濟處境的論文〈希臘經濟的兩面性〉(George Alogaskoufis:〈The Two Faces of Janus: Institutions, Policy Regimes and 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in Greece〉;按Janus是希臘神話中的二面神,其一項責守為守護前通後達的門戶,舊年過渡到新年的 January﹝一月〕由此衍生),指出希臘經濟盛極而衰的底因,為政權性質改變導致公共機構、決策部門「與前不同」令希臘經濟表現突變。
簡單而言,二戰後希臘經濟速迅發展,一九六七年軍人奪權,實行獨裁統治,人民失去了多項自由,希臘王逃亡外國,期間軍人政府以高壓手段令人民包括勞工不敢言(工會必須接受政府領導),默默工作,「毫無怨言」,當然沒有要求設立「最低工資」及種種福利(免費午餐)的要求,社會環境有利經商,外資湧至,經濟充滿活力,經濟高速增長。
然而,作為經合組織(OECD,西方富國俱樂部)成員,希臘無法不受民主思潮影響,於一九七四年大選推翻軍事政權,選出民主政府,這一年是經濟盛衰的分水嶺。此前約二十年(從一九五四年起計),希臘平均GDP年增幅為百分之七點一(OCED平均百分之五),而往後二十年(七四年至九四年)的同類增長只有百分之二點一。
軍人獨裁時期留下太多讓人民不滿的施政,建立民主政權後逐一被革除,這等於說七四年前後希臘是二個國家,一個是經濟繁榮、人民沒(少)有政治權利;一個是經濟呆滯(可能處於經濟倒退循環期亦可能大受石油危機打擊)、人民有很大發言權,非常明顯,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必會要求並以選票爭取更多的「免費午餐」,其先政府大花「未來錢」,花光後只有「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結果財政狀況大不如前。
而加入歐羅體制令貨幣大幅升值,經濟不前而「免費午餐」愈來愈豐富,結果財赤泥足愈陷愈深,再加上「華爾街大行」為做成交易不惜扭曲、美化其財政狀況,令希臘繼續獲得國際融資以致造成如今不可收拾的困局。
一如G.A指陳,希臘(以及在七十年代先後棄獨裁邁進民主政體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獨裁時期繁榮、民主時期經濟不前以至出現尾大不掉龐大財赤的情況,不一定有普世意義,即希臘經驗不一定能解釋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因為經濟盛衰循環去而復來,與國家政權性質無關(與執政黨意識形態則關係密切)。
事實上,不少獨裁國家如古巴北韓的經濟一塌糊塗(應該與其未能落實私有產權法例有重大關係)。然而,希臘的例子令人不得不提高警覺,進而設法規範民主政制下人民對「免費午餐」的訴求,以免政府陷入「先使未來錢」進而「先使未來沒有的錢」的陷阱!
為收買選民選票,政黨不惜開出支票,等到獲選後,就遵守承諾實行:派錢,派免費午餐,開倉派米,耗盡儲備後,就先使未來錢,進而先使未來沒有的錢。怎不令港人不得不提高警覺,警惕若時機未到,強行推行終極雙普選,是帶領香港步向真正『民主』,還是步向前所未有的『民困』!
追加:閱讀到一位網友在另一個網友處發表 回應:今時今日嘅香港人對民主嘅認知足夠嗎?部份人可能只是以為《民主》,就是減稅、減車費、加人工、派糖 。 。 。 。 卻不知識民主不只是為自己發聲,而是應以大眾利益為依歸,我看不到大部份香港人能夠做到這點!就以份部議來說,他們也只是求自己利益或黨派利益而已。
市民多著眼得到的利益,忽視了要付出的責任,由豐入儉,人民的反彈很大,開闊了的出口,要收窄就很困難!
後記:
【明報專訊四月五日】雅典發生大罷工和反政府示威期間,一間銀行受到蒙面的青年人以汽油彈襲擊,有兩女1男死亡,當局疏散廿多人。消防人員表示,火勢已受控,他們仍在現場搜救,以找尋是否有更多死者。
該國的主要公務員和私營機構的工會周三發動全國大罷工,反對政府的緊縮政策,飛機航班、火車及船隻暫停,全國交通癱瘓。
在大罷工期間,首都雅典和其他地方發生遊行,估計有10萬人。在雅典,部分遊行者操往雅典的國會並投擲石塊,警方則施放催淚彈還擊。這是執政黨去年十月上台以來最嚴重的暴亂。
雙方爆發衝突後,有人搗毀商店的玻璃櫥窗,警方再發射催淚彈和發射震盪彈。在遊行之前和進行期間,有大約數百人用汽油彈襲擊商店、銀行和其他建築物。
5月2日,歐元區成員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批准為救助希臘出資1100億歐元,但同時也要求希臘政府必須在未來3年採取更加嚴厲的財政緊縮措施並實施結構性改革。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表示,啟動救助機制意味希臘社會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
希臘議會將在今日就緊縮政策進行表決。目前,雖然希臘國內反對黨幾乎一致反對新的緊縮政策,但分析認為,由於執政黨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在希臘議會300個席位中擁有160席,該議案不出意外將獲得通過。
【明報專訊五月十五日】翻譯“《金融時報》Gideon Rachman
歐洲未預備好勒緊肚皮
歐洲付了7500億歐元,以紓解主權債務危機,但歐洲長遠的財政問題,並未因此解決。
大部分歐盟國家的開支,已超過可以承擔的能力,政府財赤不受控制,公營部門的債務不斷膨脹。若歐洲國家的政府,仍然不趁機會控制開支,金融市場恐怕又會再次嚴重波動。不幸地,歐洲人和政客仍沒有準備過緊縮開支的日子。
歐洲主宰世界的日子已是明日黃花,歐洲的軍事不能跟美國比,經濟也未必及中國強大,但歐洲人擁有最舒適的生活,美酒、美食、悠長假期、美麗的城市,是生活潮流的超級力量,也是歐洲應發展的方向。可惜,歐洲人舒適的退休生活,已支付不起這種生活方式。
英法意德情況也好不到哪裏
希臘危機是最極端的例子。除了西班牙、葡葡牙、愛爾蘭外,最大的4個國家,英法意德,情況也好不到哪裏。意大利的公共債務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英國的赤字預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2%,是全歐洲最高的國家之一。法國上一次財政平衡已是30年前,德國的情也不好。
拉脫維亞和愛爾蘭已忍痛接受減薪和減退休金,但雅典街頭的騷亂說明,大部分歐洲人仍不接受削減開支,仍覺得早退休、免費醫療、優厚的失業福利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心態反映改革之難度,英國選舉已說明,政治人物總是為了討好選民,不願做應該做的事。
若歐洲不接受現實,很快將無法償還債務,歐洲的銀行也會相繼倒閉。這種情況過往只有在拉丁美洲才會發生,歐盟令很多國家有錯誤的安全感,以為歐洲倒不了,每個國家都可以像法德這麼富裕。
最近的救市措施是必須,但暴露歐盟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希臘不滿喪權辱國的屈從、德國也不想為南歐財政承擔責任,歐洲充滿劍拔弩張的硝煙味。
歐洲人已發現,原來歐盟的壁壘不能保護他們,各種嚴重問題仍會繼續出現,壁壘以內的地方也不能倖免。
以下是原文 the original
Europe is unprepared for austerity ~ Gideon Rachman
《Financial Times》Europe has bought itself time with its €750bn bail-out for the euro. But the long-term problem remains.
Most of the European Union is living beyond its means. Government deficits are out of control and public-sector debt is rising. If European governments do not use their new breathing space to control spending, financial markets will get dangerously restless again. Unfortunately, European voters and politicians are simply unprepared for the age of austerity that lies ahead.
I used to think Europe had got it right. Let the US be a military superpower; let China be an economic superpower – Europe would be the lifestyle superpower. The days when European empires dominated the globe had gone. But that was just fine. Europe could still be the place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cities, the best food and wine, the richest cultural history, the longest holidays, the best football teams. Life for most ordinary Europeans has never been more comfortable.
It was a great strategy. But there was one big flaw in it. Europe cannot afford its comfortable retirement.
Greece’s financial crisis is, unfortunately, an extreme example of a broader European problem. Investors have been looking nervously at debt-levels and budget deficits in Spain, Portugal and Ireland for months. But even Europe’s big four – Britain, France, Italy and Germany – are hardly immune from concern. Italy’s public debt is about 115 per cent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 Some 20 per cent of this needs to be rolled over during the course of 2010. Britain is currently running a budget-deficit of nearly 12 per cent of GDP, one of the largest in Europe. George Osborne, who is likely to end up as chancellor of the exchequer in the new government, has described Britain’s official economic forecasts as a “work of fiction”. The French government has not produced a balanced budget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deep bitterness in Germany at bailing out Greece, is the knowledge that Germany is already struggling to balance its own books.
It is true that the citizens of Latvia and Ireland have already swallowed actual cuts in wages and pensions. But these are both countries that have experienced real poverty in living memory, followed by massive and unsustainable booms. They know that the last few years have been a bit unreal.
As the riots on the streets of Athens illustrate, however, not all Europeans will react so stoically to deep cuts in spending. Many have come to regard early retirement, free public healthcare and generous unemployment benefits, as fundamental rights. They stopped asking, a long time ago, how these things were paid for. It is this sense of entitlement that makes reform so very difficult. As the British election has just amply illustrated, politicians are extremely reluctant to confront voters with the harsh choices that need to be made.
Yet if Europeans do not accept austerity now, they will eventually be faced with something far more shocking – sovereign debt-defaults and collapsing banks. For many Europeans that is the kind of thing that only happens in Latin America. The discovery that Latin Europe – and maybe northern Europe, too – can also hit the financial wall will come as a horrible shock.
The growth in the size and power of the EU has fed a dangerous sense of complacency. For the countries of southern and central Europe – who joined later than the inner core – “Brussels” was sold as the ultimate insurance policy. Once they were inside the EU, it was felt that war, dictatorship and poverty were safely consigned to the past. Everybody could aspire to the relatively comfortable, stable lives of the French and the Germans. For many years, it worked beautifully – as living standards shot up in countries such as Spain, Greece and Poland.
In recent years, European unity has also been marketed as an insurance policy for the founder members of the Union. Both President Sarkozy of France and Angela Merkel, the German chancellor, speak of a Europe that “protects”. The idea was that a Union that spanned 27 nations was large enough to protect a unique European social model from the uncertainties of globalisation.
At the most fundamental level, the EU does indeed protect. But while Europeans no longer fear foreign armies, they are starting to fear foreign bondholders. Europe’s existence as a “lifestyle superpower” has depended on an ample supply of credit.
This weekend’s bail-out essentially extends one last, massive credit-line to those European governments that might need it. But, for all the talk of pan-European solidarity, one cost of this credit-line will be a sharp increase in political tensions within the EU. There is already much bitter talk in Greece about the loss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matched only by bitter talk in Germany about the costs of bailing out feckless southern Europeans. Last week, I spoke to one much respected member of the EU establishment. He shook his head sorrowfully at the bitter recriminations between Greeks and Germans and the way the crisis has “set two peoples against each other”. This, he said, is as close as it comes to war in modern Europe.
Let us hope so. But Europeans are discovering that the “European project” provides no protection against the harshness of the outside world. Things can still go badly wrong – even within the walled garden of the European Union.
追加:
多年之後 2015年 7月 5日,雖然希臘的政府換了全新面孔,舉國依然受到財困的困擾,結果希臘發窮惡,除了債務違約外,發動公投 6成1 反對接受緊縮財策以換取援助。
更加企圖利用公投來製造民情輿論,要求接濟他們歐盟盟友們主要是:德國 和 法國,免去 1/3的債務即約 1000億的歐羅歐元!來一鋪 show hand 沙蟹 。。。。。博弈一番。
【明報專訊】希臘昨日舉行公投,決定是否接受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的新一輪「改革換援款」方案。
投票於香港時間今日凌晨零時結束,初步點票結果顯示反對陣營佔優勢,六成人反對方案。有執政激進左翼聯盟要員稱民調結果顯示希臘人想留在歐元區但不願再受債務折磨,令政府可從速與債權人達成協議。
希臘政府發言人更稱談判必須盡快完成,並將要求歐洲央行上調對希臘銀行的流動資金限額。希臘銀行業情况危急,業內人士上周透露,該國銀行只剩 5億歐元現金(約43億港元),恐怕捱不到本周二。
德國總理默克爾今天將飛往巴黎,與法國總統奧朗德就希臘公投結果商討對策。
初步點票 反對陣營佔優
希臘約 980萬合資格選民可在全國 1.9萬個票站投票,包括 10.8萬名剛滿 18歲第一次參加投票的選民。希臘社會瀰漫對多年緊縮財政政策的怨氣,但選前民調同時顯示絕大多數希臘人不願離開歐元區。雅典居民科巴形容無論「是」與「否」都不是好選擇,但她最終投了贊成票。61歲退休傳媒人西奧多拉亦投贊成票,因為「這是向歐盟說『是』」。
80歲的米凱利斯則投反對票,希望迫使債權人「更認真看待我們」。43歲的德利加因尼也投了反對票,她解釋道,4年來都找不到工作,一直告訴自己要有耐性,「但我們受夠了一無所有和失業」。
政治評論員哈齊斯(Aristides Hatzis)向《衛報》稱,青年選民會否踴躍投票是左右結果的關鍵因素,選前民調顯示這個階層的人群多達有八成會投反對票,他們愈踴躍,反對陣營勝出的機會愈大。希臘青年失業問題嚴重,25歲以下國民的失業率接近60%,不少人遷怒歐洲強加希臘的緊縮方案破壞就業市場。
年輕選民意向左右大局
希臘總理齊普拉斯昨日到票站投票後再度呼籲選民投反對票。他聲言這是「民主征服恐懼和扭曲」的一天,又形容「沒有人可以無視民眾生存、矢志生存和親手掌握命運的意願」。財長瓦魯法基斯表明,倘若支持債權人方案的陣營在公投中勝出,他肯定會辭職,但他堅信這個情况不會發生。他聲言,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希臘可望在今日與債權人達成新協議。希臘政府消息稱,若反對陣營在公投獲勝,希臘談判小組會立即返回布魯塞爾與歐元集團談判。
意大利總理倫齊昨日亦表示,即使希臘說「不」陣營在公投佔優,各方仍必須重啟談判。他引用一名希臘老翁因無法代妻領取退休金而在銀行門前痛哭的新聞圖片,說﹕「當你看到退休老人在銀行前痛哭,你會領悟到,像希臘這樣對世界及其文化很重要的國家,不能落得這樣的結局。」
不過,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財長朔伊布勒態度仍然強硬,朔伊布勒前日更警告,雅典可能需要暫時離開歐元區。本身是德國人的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接受德國《星期日世界報》訪問時批評齊普拉斯政府將希臘帶到死角,不過他強調,無論公投結果如何,歐洲都不會懲罰希臘民眾,甚至可能會向雅典提供緊急周轉貸款,以確保維持公共服務及向有需要人士提供賴以為生的金錢。
歐議會議長:不會見死不救
不少專家警告,不論公投結果如何,希臘危機短期內不會化解,經濟與債務困局難以看到出路。法興分析師指出,無論公投結果如何,外界均需時間搞清楚情况,不過歐元區已受到太多政治傷害,無法逆轉,急需加速結構性改革。
歐盟會否因為保衛 歐元區 完整,而再接納 希臘 的 blackmailing 拷詐,繼續貸款給無底深潭的 希臘。這一招若成功一旦得逞,其他有財困的歐盟國家:西班牙 意大利,會否有樣學樣?
這一個利用民意高招,究竟美國人有沒有給予意見?為了保持美元獨尊,是唯一:外匯、石油、貴金屬,等等的計價和結算貨幣,美國金融機構從而得到豐厚利益,因為所有交收結算都要流通過美國的金融機構,交易費用過水都濕腳是以億元計的收入。
玩謝歐羅歐元最大得益是美國人,美國人竊聽 法國 奧朗德 和 德國 默克爾 的電話,早經已由 斯諾登 爆出,sabotage 歐羅歐元令其一敗不起,是美國人的國策。
若一旦歐羅歐元成為世界上第二結算貨幣,美國人獨享的利益便被分薄了。玩殘歐羅歐元區是美國政壇兩黨的國策,今次美國又使橫手 unintentional played a part!中國攪 “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 更想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交易結算貨幣,美國人會給中國得逞嗎?這只會自找添加更多的麻煩吧!!!
後後記:
2015-07-06 晚網上讀到 沈旭暉 的一篇文章
希臘公投否決之後:博弈論與邊際策略的劇本
【沈旭暉】希臘債務危機進入關鍵期,債權人對希臘拋出方案後,來自激進左翼政黨的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宣布進行公投,出乎各國意料,進一步確立其「希臘狂人」形象。由於危機已超出希臘內部範疇,將影響到歐洲一體化進程、其他「歐豬國家」命運以至全球經濟,這場公投,自然成為國際關係焦點。然而,這場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公投,真的這麼重要嗎?對如此複雜的債務方案,民意又真的能迅速消化並表態嗎?
假如我們單從「正常」國際政治層面,是難以理解希臘公投決定的,卻不妨從純策略層面的博奕論解讀。博弈論(Game Theory)是大學社會科學課堂上經常接觸到的理論,齊普拉斯的主要智囊、希臘現任財長瓦魯法基斯(Yanis Varoufakis)正是博奕論高手。瓦魯法基斯讀數學出身、本身是經濟學教授,曾在雅典大學和劍橋大學等學院任教。現時的希臘中央銀行行長斯圖納拉斯(Yannis Stournaras)於2000年時在雅典大學工作,亦曾邀請瓦魯法基斯客串課堂,講授博奕理論,認為瓦魯法基斯對博奕理論有重大貢獻。瓦魯法基斯的父親曾經在一所專門關押共產份子的監獄服刑,母親則是國內著名的女權份子,在家庭的影響下,瓦魯法基斯後來加入了左翼泛希臘社會主義黨,一直批判自由市場經濟體系。
這次公投的設計,乃至齊普拉斯上台後的種種舉措,都甚有博弈論影子。必須注意的是,設計並非讓齊普拉斯政府和歐洲債權人博弈,而是讓希臘民眾和債權人直接博弈,反而讓政府承擔(有強烈立場的)中介角色,目的是利用債權人和希臘群眾對對方的高度不信任,進行「囚徒博弈」,而且通過深化危機,來加強齊普拉斯政府的杠杆、影響力、不可取代性和話語權。
先看博弈的一方:債權人,他們不確切知道希臘甚麼時候會還錢,又或者是會否還錢。他們擔心如果希臘真的決定賴皮,無論是宣布破產或債務違約,還是脫離歐盟,都會打破歐盟「有入無出」的傳統,隨時引發骨牌效應,令其他歐盟經濟弱國傚法「脫歐走數」,最終釀成歐盟解體。雖然德國現任財長一派不在乎希臘脫離歐元區的姿態,乃至做了不少輿論工作,但作為歐盟領袖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卻是十分在乎的,因為她知道一旦希臘成為缺口,她的整個歐盟政績工程都會面臨崩潰。
博弈另一方的希臘群眾,雖然對債務方案內容不太了解,但都對緊縮政策十分不滿,情願不斷以手上的籌碼,威脅債權人繼續借貸。但群眾不可能肯定債權人會繼續發放借款,擔心萬一債權人決定放棄希臘,只會陷入更大的財政危機,連公共開支亦難以支付。因此到了關鍵時刻,主流民意都傾向不脫離歐元區;至於如何既能不勒緊褲頭、又能享有歐元區的保護,就是政府的事了。
由於博弈雙方都不完全清楚對方的底線、卻又自以為懂得對方底線,形成博奕理論的另一個重點:相信主動開出底牌,對方只會得寸進尺。根據囚徒博弈,由於債權人和希臘都有意識地隱瞞自己的底牌,可能形成雙方最終的不合作,得到最不理性的結果:希臘被踢出歐元區,自身經濟無了期不能復興,同時債權人又未能收回貸款,其他歐豬國家紛紛效法,引來歐盟大風暴,這結局是多方都不願見的。
於是,齊普拉斯利用這種不確定性,搞一場公投,希望儘量加強對雙方的壓力,而又不用退出歐元區,或完全跟隨債權人的緊縮方案。他使用的策略是「邊際策略」(Brinksmanship):通過認為製造不存在的危機,不惜把雙方拉至戰爭的邊緣,卻在危機不可收拾前退讓,以謀求最大利益。例如瓦魯法基斯警告,希臘不再希望債權人減免超過三千億歐元的借款,而是建議換貸,以永久債券換取歐洲中央銀行手上的希臘債券;又聲稱如果被迫脫離歐元區,就會放大批非法移民進入歐洲國家;更提出向德國追討二戰賠償。這些,都是無中生有的危機。危機並非只是恐嚇債權人,同樣也是恐嚇希臘群眾,讓他們對債權人的反彈加強戒備,加強反歐情緒,那樣即使現政府下台,民眾也不容易擁抱一個親歐政黨接班,同一路線很可能延續下去。
在國際舞台運用邊際策略最成功的專家,當首推北韓已故領導人金正日。當年北韓研發核武後,由於北韓、美國都極不信任對方,美國不知道北韓發展核武的原意、掌握了甚麼程度的核技術、擁有多少核設施,北韓則害怕美國會隨時出兵攻打自己,成為另一個伊拉克,原來只能進行「囚徒博弈」。幸好有中國作為「六方會談」的橋樑,把雙方的不透明性儘量降低,戰爭才不致爆發。
當金正日了解到有了中國的角色,戰爭不可能出現,就不斷在協議臨近達成之際製造新危機。例如在發表聯合聲名不足 24小時內,北韓忽然要美國能提供輕水核電反應堆,作為放棄核計劃的條件;而在和平時候,他也會忽然製造導彈危機,去吸引國際注視,目的除了保障政權的生存,也是用另類方式爭取國際援助。金正日製造危機是火喉和分寸掌握得比較好,外間在資訊不透明的前提下,容易信以為真;相反他的兒子金正恩製造的危機則過份誇張,又要摧毀南韓、又要直搗美國,驚嚇效果反而失真,就失卻邊際策略的藝術。
與金正日不同的是,齊普拉斯並非獨裁者,不能完全代表希臘民眾為所欲為,他也受到民意的制約,所以他聰明地不把自己視作博弈的一方,而是直接把希臘群眾拿出來和債權人博弈。一方面,希臘政府目前就像金正日那樣,正在不斷製造危機;另一方面,又走回中介角色,說是代表民眾和債權人溝通,以便一旦方案拉倒,責任也由民意來承擔。無論公投結果是否接受債權人方案,這都只是齊普拉斯下一步博弈的棋子,並非危機終結的一步。要是否決,齊普拉斯會獲得民眾授權,「代表」群眾繼續博弈;即使贊成,乃至現任政府下台,他也有把握同一路線的政黨會在連串心理遊戲下,繼續主持希臘政局。至於這樣的計算有沒有偏差,理論能否真的實踐,就得走著瞧。
小詞典:博奕理論(Game Theory)
博奕理論原是應用數學的分支,後來被廣泛運用到社會科學各學科,包括經濟學、國際關係、政治學、軍事學等。博奕理論原意是預測個體的行為,並嘗試把之控制。在芸芸博奕理論的學說中,囚徒困境 (Prisoner's Dilemma)最為著名,假設兩名原本一同犯事的犯人被警方分別問話,過程中兩人不可交流。如果兩人都同時不認罪,就可以立刻獲釋,但由於二人都不信任對方,卻會互相指證。剛車禍離世的著名學者John Nash,就是將博弈論發揚光大的代表人物。
伸延閱覽: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HKEJ
從希臘財政危機談民主政治的缺失 其他網誌的轉載
雅典暴亂銀行受襲3人死亡 雅虎新聞網
歐洲未預備好勒緊肚皮 雅虎新聞網
Europe is unprepared for austerity FT.com
公投揭盅六成人反對緊縮方案 明報新聞網
我的舊文:
是否派錢黨來臨的先兆
希臘的財困:優惠的社會福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