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人瘋語

「我離港前到過一間精神科醫院。當時有位病人禮貌地問,一個以作為世上最悠久民主政體而自傲的國家,如何能夠將此地交給一個政治制度非常不同的國家,且既沒諮詢當地公民,又沒給予他們民主的前景,好讓他們捍衞自己的將來。一個隨行同事說,奇怪,香港提出最理智問題的人,竟在精神科醫院。」彭定康 金融時報

“During a visit to a mental hospital before I left Hong Kong, a patient politely asked me how a country that prided itself on being the oldest democracy in the world had come to be handing over his city to another country with a very different system of government, without either consulting the citizens or giving them the prospect of democracy to safeguard their future. Strange, said one of my aides, that the man with the sanest question in Hong Kong is in a mental hospital.”Chris Patten Financial Times

Non Chinese literate friends, please simply switch to English Version provided by LOUSY Google Translation

Please participate in the unregistered demography survey of visitors at the right hand side bar. You are: ?

敬請參與在右下方的不記名訪客分佈調查問卷,你是: ?

Sunday, August 08, 2010

一切由簡體字引起

一切由簡體字引起



【維基百科】1934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 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採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經教育部批準同意後,委託錢玄同主持編選《簡體字譜》。

1935年8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簡體字 324個。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體漢字。1936年2月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即採納吳玉章提議,着手進行漢字整理和簡化工作。

1952年在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下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重點研究漢字簡化問題。1953年毛澤東提出:「作簡體字要多利用草體,找出簡化規律,作出基本形體,有規律地進行簡化。漢字的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化。」1954年12月,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簡稱文改會,直屬於國務院。

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從 1956年2月至 1959年7月先後分四批推行。1964年5月文改會編印出《簡化字總表》。經過補充、調整,簡化字由方案收錄的 515個增加到 2236 個,1986年 10月經國務院批准,重新發表《簡化字總表》,又對原來總表中的個別字進行了調整。



中共立國後,在內地積極推行漢字簡體化,但港、澳、臺,則繼續使用繁體漢字,還有在星加坡和馬來西亞華人,所辦的華文報章書刊出版社,則因為是親臺或是親中,繁簡體漢字各有各用。


到近年中國國力增強,經濟實力雄厚,新加坡、馬來西亞採用並推行了與大陸《簡化字總表》幾乎相同的用字政策,連聯合國及各國際組織也都採用了簡化字。


【明報專訊】廣西最少有數千人姓「鷄」,由於「鷄」姓取名甚難,近日有姓鷄者在網上發帖,說正發愁如何給兒子取名。

近日有網民在網上發帖,「我姓鷄,孩子叫什麼好啊?」

在網友們的回帖中,「鷄蛋」、「鷄毛」、「鷄肋」、「鷄低批」(GDP)等一系列的建議紛紛出現,甚至還有網友回帖,建議給孩子取名字叫「鷄屁股」。

這些有點「無厘頭」的建議,讓剛為人父母的鷄姓市民啼笑皆非。

新華社 指,在十二生肖中,用作姓氏的有九個,分別是馬、牛、狗、豬、羊、鷄、蛇、龍、虎。「鷄」姓雖然很罕見,但是確實存在,在廣西東興市姓「鷄」的市民,就有數千人。

廣西東興市橫隘村的村民鷄賢益說,從祖輩保留下的印章得知,東興市的「鷄」姓原本是「雞」字,使用簡化字後沒有了「雞」字,只能用「鷄」為姓,一些原本姓「雞」的族人,現都已改姓「奚」了。

鷄賢益介紹,東興市內的「鷄」姓屬於同宗同祖,「鷄」姓祖墳在那漏村附近的「圓蹄牛」山上。每年「鷄」姓的村民都會在農曆三月三去「圓蹄牛」祖墳處掃墓,通常當天都會有五六百人參加。

據村裏的老人們介紹,當年「鷄」姓老祖宗生了七個兒子,七房「鷄」姓分布到東興各地,至今已有八代。

在東興市江平鎮,姓「鷄」者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山區,那漏村屬於「鷄」姓相對集中的村。在那漏村,兩個村民小組300人都姓「鷄」,而橫隘村「鷄」姓者也有很多,不過住得相對分散。

由於姓氏比較特殊,如果將「鷄」姓者稱為「鷄婆」、「鷄公」、「鷄頭」等簡稱,都會引起「鷄」姓者的不高興和反感。



「雞」的簡體字是「鸡」,據上文因為避免被簡體化,雞氏族人把姓「雞」改成姓「奚」或姓「鷄」,和本來就是姓「鶏」同源。不過不知是否明報還是雅虎新聞網,在上面的新聞,間中把「雞」和「鶏」互雙掉亂了,還是我中文差讀得不明白,anyway 總的我還能知道他們想說甚麽的。


我們每天吃的 「雞飯 Chicken Rice」 應該寫成 「雞飯」 還是 「鶏飯」 or 「鸡饭」 呢? 啊!!!一切由簡體字引起 。。。。。!


後記:
近日廣州因為廣東省辦“亞運”,有政協提出,把原本得到中央特別恩准的粵語(廣州話)頻道,改成普通話頻道播出,引發連氣兩個週日,在廣州出現撐“粵語”的集會。

【明報專訊】廣州市政協委員紀可光月初向政府提案,要求廣州電視台的主要頻道,改用普通話廣播,一石激起千重浪,觸發大規模捍衛粵語運動。數以千計年輕人(有說逾2萬人),湧到地鐵江南西站出口集會,力挺廣州話;而廣東的幹部、傳媒及文化界名人,甚至廣州電視台高層,也或明或暗的力撐廣州話。廣州人為何反應如此激烈?這場廣州的保衛粵語運動,實與香港近年連串保育事件,密不可分。

語言文字具有社會控制功能
語言文字,從來都不是溝通工具那麼簡單,對政權而言,它具有重要的社會控制功能,是政治制度的主要組成。清朝思想家龔自珍曾有言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欲滅其國,先毁其史。」民間稍作改動,變成「欲滅其國,必先毁其史;欲誅其族,必先去其文化」。無論「史」,還是「文化」,都是一個族群集體回憶的主要載具,是其身分認同的泉源。因此,語言文字有深刻的政治烙印。香港70年代爭取中文合法地位的「中文運動」,就被詮釋為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行動。

建立政權後,推出新語言、新文化,同時重新修撰史書經典,目的不外乎再樹正統,炫耀新政權的蓋世功績、宣揚統治理念,並將各族群的集體記憶抹掉,古往今來,莫不如此。明朝修撰《永樂大典》、清朝花費大量精力編制《四庫全書》,秦始皇滅六國後,實施「書同文、車同軌」,蔣介石退守台灣後,全面推廣國語,封殺台語等,都有這方面的需要。當然,統一文字語言,對政令通行大有助益,還可大量減省施政成本。

中共建政後,同樣制訂了標準普通話,以及簡體漢字,並在全國推廣。不過,這種「推廣」,是帶有強制性質的行政指令,而在中央集權的體制下,其效率或殺傷力,非常驚人。過去幾十年,全國「推普」,除了講普通話的人口激增,其強烈的排他性也成就了它的「纍纍碩果」。

少數民族語言瀕危
年前,國內40多名語言學家,聯名緊急呼籲保護瀕危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因為全國56個民族中,已發現的少數民族語言有120多種,但每一到兩年就消失一種。2007年中,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司長李宇明曾表示:「目前中國會說滿語的人已經不到100人!」滿族逾千萬人口,只有不足100人會說滿語,能書寫滿文者,全國更不足20人。百年前的滿清皇朝,滿文滿語還是官方文字語言,今天竟淪落至此!這些民族語言的衰落、消失,雖有環境、語言本身生命力等因素,但北京當局的語言政策,也該有一份「功勞」。

80年代是北京的少數民族政策最寬鬆時期,當時對新疆、西藏的宗教打壓力度最少,對少數民族的母語也比較寬容。而且,當時粵語隨著香港電視劇及流行曲而大舉北伐,打下大片江山,當局對此也能容忍,而非今天那樣,連電視主持也禁講港台腔。近年,隨著疆獨、藏獨轉趨活躍,北京的推普力度也不斷加強,甚至成為各級官員的政治任務。

廣州人深明,當局以政治力量去強推普通話的結果,意味著粵語的生存空間很快會萎縮,最後變成「滿語」的翻版。他們對北京行政命令的威力,比香港人的體會深刻得多,危機感也大很多。而且,如果只是單純在廣州推廣普通話,大可增加一至多個普通話台,讓廣州電視台保留粵語頻道,這豈非兩全其美?但紀可光建議以普通話取代粵語廣播,則令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今日是廣州電視台,他朝會也可以「推普」為名,禁止電子傳媒使用粵語,屆時粵語的消忘也就指日可待了。正是這份擔憂,促成捍衛粵語運動。

當然,廣州市民反應如此激烈,還有更切身的現實因素。廣州經過30年的經濟起飛,到處都是新大樓、新屋苑,而舊建築早被拆得七七八八,舊社區也被毁得差不多了,今年初展開的廣州史上最大規模舊城改造,連最後一片集體記憶的淨土「西關一帶」,也不能倖免。大拆大建之後,廣州還是廣州嗎?廣州還剩下什麼呢?類似的拷問,香港的80後年輕人也曾悲鳴吶喊,更走上街頭,保衛天星碼頭、保護菜園村。

留住廣州文化 守護集體回憶
廣州城的消逝已無可挽回,而粵語也就成了留住廣州文化、守護集體回憶的孤燈殘燭、最後堡壘。此時此刻還不挺身而出?這種使命感、危機感,驅使廣州市民在強大專政壓力下,也不惜飛蛾撲火,燃燒自己去照亮南粵的大地,傳遞守衛粵語文化、傳承集體回憶的決心!



中國地大,方言多得不可勝數,就是廣東一省,廣州話和潮州話的發音,已經有很大分別。幸好中國有統一的文字,國人就算互相聽不到、聽不明、聽不懂,還可以用文字溝通。共產黨執政積極推行北平附近的方言,是為全國通行的“普通話”,並把慣用的漢字,改為推行簡化漢字,即是我們常說的簡體字,姑且放下繁簡體文字的爭議。


從明報上面文中提及:國家教育部語言文字資訊管理司司長 李宇明 曾表示:「目前中國會說滿語的人已經不到100人!」滿族逾千萬人口,只有不足100人會說滿語,能書寫滿文者,全國更不足20人。百年前的滿清皇朝,滿文滿語還是官方文字語言,今天竟淪落至此!


廣州話應不會像滿洲話般息微消失,況且文字上廣州人,還可利用全國通行的簡體字書寫,不過一簡對多繁,卻引起誤會,就時有發生。


例如:“乾”和“ 幹”的簡體字都是“干”,乾炒牛河的簡體字是干炒牛河,中國華人還可以一看就明,但在菜牌上的英文譯名,因為乾和幹都是干,就譯成“Fuck and Fry the Cow River”,實在令人啼笑皆非。以上例子,點出不熟識漢語的,單看簡體字,就會因為一簡多繁,而產生繆誤!



伸延閱覽:
數千人姓鷄取名甚艱難 雅虎新聞網
簡體字 維基百科
簡體中文 維基百科
漢字簡化爭論 維基百科
字典中鷄字的解释 Zdic.net
為何國內撐粵語愈演愈烈? 雅虎新聞網
干炒牛河 乾炒牛河 幹炒牛河 谷歌搜尋



我的舊文:
中國的百家姓
翻譯的謬誤 Lost in Translation